浅谈高中作文高效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45133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化腐朽为神奇
   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找到作文创作与现实的关系。要理解好课文就要要把学生置于作者当时的创作环境中,让他们感受当时的社会现实,体验作者的情感,进而形成一种创作的冲动,再带着这种冲动去读课文,学生就会得到一种情感释放的满足,得到一种理解的快感,明白了作者创作与当时现实的关系。在理解了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借鉴作者观察事物的眼光,洞察事物的睿智,释放情感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结合自身实际谈看法,写感受,让学生在借鉴中找到自己作文与现实的关系。比如,在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我的重点就放在对文章背景的介绍上,要让学生带着当时的社会情感来读这一篇文章。学了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想想有哪些东西需要“拿来”,这样,让 学生从书本中入,又从书本中出;从现实中来,又回到现实中去。最终实现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密切相关,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
   其次,要让学生在课文延伸中找到作文创作与课文学习的联系。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多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了解解题的方法,学习作文创作的技巧,然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些概念罢了。他们一遇到作文,又不知怎么才好。这实际上就是眼高手低,理论与实际脱节。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学了什么,就要去实践什么。
   二、化平淡为鲜活
   生活中常常有很多鲜活的作文素材,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就能从常人的生活中体味出不同常人的东西,这就是化生活为鲜活。比如,有如下一则消息:
   “儿童线”终于“长”高了,儿童身高达到一定标准时,乘车、进公园必须买票,既然有规定就应该执行,这不容置疑。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孩子们营养好、发育好、个子长得高,一些还在幼儿园的儿童身高就超过了“儿童线”。
   以辽宁为例,50年前,辽宁省7岁儿童的平均身高为1.14米,目前的平均身高为1.26米,增长了0.12米,早就超过了“儿童线”。许多家长都认为,现行的“儿童线”标准已经过时。
   据《时代商报》2002年10月11日报道,辽宁省率先打破儿童购票线50年不变的陈规,将该省城市公共交通、游览参观点、文化娱乐场所的展览馆(包括博物院、陈列馆、科技馆等)、电影院的儿童购票线一律由过去的1.1米或1.2米调整为1.3米。
   一般人看到的是儿童出行更方便,家长更省钱,社会更和谐。如果我们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关怀,时代进步。如果我们深入的思考一下,又会发现,让一个省来率先打破,由《时代商报》来推进,这或许又让人感到一些现实的无奈。
   经过这番思考,将上边的这则消息运用到“变与不变”,“对时代的思考”等话题中,就会体现生活的鲜活性。
   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引导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凡事都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面对生活中的素材,要敢于放弃自己的第一第二种看法,拿出自己的第三第四种看法来。
   三、化讲座为沙龙
   对作文的辅导,教师应该转变角色,由主讲退回到参与讨论的角色上来。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教师的生活阅历与学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通俗地讲,就是存在代沟现象。教师熟悉的材料,学生不一定感兴趣,教师常用的创作方法,学生不一定喜欢。老师讲得多,收到的效果却不一定好。换个角度,让学生来讨论话题,教师帮忙确定;让学生审题,教师提供参考;让学生构思立意,教师来个补充;让学生收集素材,教师来个评选。这样就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原来老师布置作文变成现在的我来作文,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一定会有提高。
   四、变批改为选拔
   学生对作文创作不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成功感。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自己辛辛苦苦写了一篇作文,交到老师那里,一两分钟被搞定,改得详细的有20来字的评语,一个等级,改得略的说不定就一个等级完事。自己的文章哪里有问题,应该怎样改,却成了一头雾水,下次再写作文,错误照犯,等级还是那样,这样几次下来,学生能有兴趣吗?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一个作文详批详改,至少得20分钟,两个班100篇下来得2000分钟,30几个小时啊!况且那些书写潦草,不知所云的文章看起来让人头都大了,还要给他详批详改,真是一种情感的折磨啊!
   那就让学生互相改?学生自己都没写好,又怎能把别人的作文改好?学生及家长会有意见吗?学校的教学常规检查能过关吗?加之教师不监督的写作,学生只怕会偷奸耍滑,一次比一次写得差。
   在这些困惑面前,我们只能选择一种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既要减轻教师批改的负担,又要让学生有创作成功的体验。笔者经过多方探究实践,终于找到了这样一条路,那就是选拔性批改,层层辅导法。
   以上四法,仅仅是高效作文教学的一点粗浅的尝试,但只要顺着这个思路探究下去,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总结,我们的高中作文一定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
其他文献
班里有个叫蓬勃的学生的转变让我十分高兴:虽然开学已一个多月了,他总算有了一点进步,我还是喜不自胜。  我刚接新班,对学生还不太了解,但发现有的学生对写日记不感兴趣。而我对学生的日记向来是十分重视的,一周四篇,一篇都不能少。国庆节前的那个周一下午,我批完了上一周的学生日记,发现蓬勃一周只写了一篇。我把他叫来,问他为何不写。他自知理亏,一言不发。我便发令,就在我办公室里把落下的都写完,写不完别回家。此
期刊
在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过程中,有些类型的病句经常出现,而且其中以某些标志词出现的频率较高,抓好这类标志词就能一目了然找出句子的病因,从而快速判断,高质量完成这类题。  1.否定词。当句子中出现“不”“否”“没有”等否定词时,要注意否定词的数量与表意的一致性。原则是偶数个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奇数个否定表示否定的意思。  (1)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2)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
期刊
去酒店吃饭,经常见到服务生给客人斟酒,尤其是在倒啤酒的时候,有时看上去倒了满满一杯,结果只有半杯甚至小半杯,上面浮着的一层全是气泡,而有的服务生倒一杯酒却是货真价实的一杯啤酒,乃至滴酒不漏。服务生同样是在做倒酒这件事,但却做得有好有坏,有满有浅,客人们在品尝美酒佳肴的同时,不免会对服务员的倒酒技术啧啧称赞!  由酒店服务员“倒酒”这一现象,由此联想到我们老师的教学,又何尝不类同于“倒酒”呢?都说老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往往苦于没有材料,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甚至胡编乱造,这样,当然写不出好的作文。那么,从哪里去寻找作文材料呢?对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是一种奢望。其实,作文素材除了从生活中积累和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那就是我们的课本, 课本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宝库。熟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信手拈来有机地运用到作文当中,这不失
期刊
比较作为一种手段,古来有之,以一事物同另一事物的比较或以一事件同另一事件的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屡见不鲜的。可见,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笔者以为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也不妨尝试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引入“比较法”  首先,中学语文教学要求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
期刊
张志公先生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觑。这也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更为重要的,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是去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重视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利用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少不了作文训练,作文训练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进行的训练,它是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中心环节。因此,做好作文训练指导,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一环。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就中学生的作文训练指导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明确问题的所在,才能更好的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本人所发现的几个问题。
期刊
目前心理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瓶颈。  我是我校市级在研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也是该课题下子课题心理咨询室的负责人,结合在研究的“心理咨询与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科研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加上本人承担班主任工作十六年的教育经验,于是产生了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技术引入班级管理的实验想法。通过两年的努力,已从我校的心理咨
期刊
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三毛走了,她像一纸剪影一样,影影绰绰地闪现在灯火辉煌的建筑中,但她的精神像雕刻艺术一样越来越重越来越鲜明。  三毛的作品与众不同,三毛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二者不曾有分别。在三毛的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三毛用真实的态度真挚的感情去渲染和描绘,而且很多人物不是虚构出来的,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三毛以散文化的笔法写小说,那些文字就像云一般随心所欲,没有情节和技巧,没有结构和风格
期刊
学习语文,就是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少讲。教师在课堂所讲内容就是重中之重,学生成绩能否出类拔萃往往取决于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听课才能取得最佳听课效果,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呢?  一、要想听好课,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