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张海棠红”说开去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z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岁深秋,我和几位同行取道扬州,参加了“全国著名初中校语文课改思想暨课堂展示与交流活动”,听了几节展示课,给我的触动较大的是宜兴实验初中郑发健老师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笔者认为,这节课最大的成功是“授人以渔”,教者努力地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想象以及联想的知识要点,特别是指导学生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为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作了有力的准备,后来的教学效果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老师先作范例,给学生讲了第一节的意象长江的象征意义,并对第一节运用想象和联想作了较为清楚地分析,接着是重点地对第一节的朗读进行了指导与示范。后面的三节诗,老师讲得少,主要是放手给学生去处理,但是,学生在处理中总是不尽如意,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时,谈到如何朗读首尾两句时说:这两句都是抒情,是逐渐加浓,而且指导学生进行了“加浓”的朗读。
  我感觉这里不是“加浓”,而是由平淡的描述转向浓浓的抒情,前者仅是心意的描述,没有明确所指,而后者则是有所指,是把作者心中的“有所指”变成了有所托。而且,每章首尾两长句反复吟诵,遥相呼应,使中间的三个短句显得更为紧迫,充分表明诗人的情绪并非年轻人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教者仅用“加浓”二字来理解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显得不妥。
  郑老师把“一张海棠红”作为本节的重点来展开,而且在讲“一张海棠红”时,说此不合现代语法规范,是“无理有趣”的古文现象。这一点应该说是很好的,但是,教者接着说此是为了“押韵”的原因,我感觉不妥。
  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此处“别材”、“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而偏说“一张海棠红”,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海棠红”的句法把“红”作为中心词,借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应。同样,“一片雪花白”与“一朵腊梅香”亦有此情趣,可以说,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
  除了上述的理解之外,我感觉这里并不是押韵的需要。这首诗押四个韵分别是:ui、ong、ai、ang,四节诗的韵脚分别是:水与味;红与痛;白与待;香与芳。应该说“韵”的问题,是这首诗的一大亮色,这首诗一节一韵,每一章的韵脚仅为两字,换韵之少,更是彰显了作者思乡之情的凝重。
  那么,为什么有“一张海棠红”的说法呢?我还觉得是为了达到“音韵和谐,一唱三叹”的需要。第一节“长江水”总不好说成是“水长江”,二三四节为了呼应第一节,使四个乐段之间结构相似,才有了“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之说。这些相似的“乐段”能够反复吟唱,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节奏,从而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产生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郑老师把“一张海棠红”作为本节的重点来展开,未尝不可,但是,我觉得如果就品味诗歌来说,重点放在“沸血的烧痛”上来赏析,可能会更好!
  沸血之形,亦即火烧之形,血肉被烧之痛,亦即思乡之痛,火乃思乡之形,痛乃思乡之果,比喻形象,意象鲜明。由“海棠红”联想到“血”,由“血”联想到“沸血的烧痛”,再由“沸血的烧痛”联想到“乡愁的滋味”。由居家常景的“海棠红”展开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浓烈、悲壮,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海棠红”“一张”,用诗意化的语言,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的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
  这首诗的四节都是要表达乡愁之情,但从意象的寄予上并不是一样的,有所侧重,有所变化。应该说,意象由长江转向居家之物海棠,再到白雪、腊梅,其情也由宏大悲壮转向了细腻缠绵,而由此产生的朗读也就自然由高昂壮烈转向低沉悠长。
  郑老师在上课时,指导了第一节,我觉得缺少厚度,也许正由于此,学生仅是模仿了第一节的读赏,而后面的赏析就缺少深度了。
  一瓢水,让乡愁具体化。由水到酒,又使乡愁味觉化,最后又到醉酒,更使乡愁情感化。要知道博大的长江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现在仅要一瓢就让人大醉,其情之浓,其意之切,有力地体现了乡愁对人情感折磨得厉害!形象化的意象,让学生自然地理解了“串串”海棠,只要“一张”,漫天飞雪只要“一片”,丛丛腊梅也只要“一朵”,就会有“烧痛”之感,“等待”之熬,“芳香”之浓。数量上只要“一”,效果上就是“痛、等、芳”,一下子让乡愁的浓、烈、深变得形象具体可感,意象的魅力一下子也便击中了你,进而让你感受到诗中意象的内涵——长江的“博大”,海棠的“浓烈”,雪花的“稠密”,腊梅的“悠香”。
  也正是这些意象的变化,我们的朗读也就要随之而变,如果说第一节长江之意象,需要我们豪放中更多的容纳悲壮,那么后面的海棠到雪花、腊梅,就由悲壮转到了深沉、缠绵、悠长,朗读对读者的感染也就由撞击转化到了彻骨入髓了。
其他文献
动态探究题是近年来各地中考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主要以中档题与综合题形式出现 ,有时也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动态探究题依托图形的变化,体现开放性,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达到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同时,又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好的区分度,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动态探究题一般有点动、线动、图形运动等问题。  解答动态探究题时,要仔细分析题目的有关信息,想象、理解
期刊
思品课往往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为了应付中考,很多教师就只好在作业上狠下功夫了,实施“粗放型”作业模式。这种作业模式有两大特征:一是“狂轰烂炸”,从每课一练到每框一练,试图“以量制人”,这种训练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单调乏味,作业形式单一,搞一刀切,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发不完的练习,做不完的题目,学生疲于应付,造成了“时间超载”、“心理超载”,本该有的一点灵性也几
期刊
点拨,辞书释为“指点、启发”之意,它是帮助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理清思路,找到最佳途径的一种艺术手段。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共同完成的一部交响乐,如果说教师是乐队的指挥,学生是队员,点拨就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那么点拨方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对指挥棒的艺术应用。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依照情况同时创造性地应用灵活多变的点拨方法,必能使课堂奏出张弛有序,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  一、语
期刊
新一轮课改,把舞台的展示和创造还给了学生,课堂成为师生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实现创造和创新的时空,让学生在课堂的水解中,互动、联想、共生、润泽生命。作为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通古论今,而且要蹲下身来看学生,挺起胸膛进课堂。所谓蹲下身来,指的是卸下承重的包袱,抖擞精神,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美”起来。如果缺少师生的互动、缺少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缺少灵气的对话和人文精神的体
期刊
【摘 要】随着体育列入中考科目,以及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更严,体育教师要完成新任务,适应新标准,与时俱进,就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建立培训与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评聘紧密挂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构建满足教师终身学习需要的教师研修资源。  【关键词】继续教育;导师制;师徒结对  学校体育工作主要是由体育教师来完成,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感”。  “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作文教学越来越多地受到语文工作者的关注。然而,许多同学甚至个别教者“谈文色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害怕写作文,教者怕改作文。师生们都为作文的教与学感到无奈和烦恼。从而使得作文教学的效率始终处于低层次“徘徊”。那么,如何让学生敢于写作文、乐于写作文,从写作中体会到作文的乐趣,享受到作文的喜悦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快乐阅读——积累习作语言  古人
期刊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住在非洲的佛教门徒,到喜马拉雅山去朝圣,路途有千丈深的悬崖绝壁,随时都有可能丧命。那个佛教门徒背着很少的行囊艰难地走着,就在他的前面,有一个小女孩,年纪不过十岁,她背着一个很胖的小孩,一直流汗,气喘吁吁。当那个门徒经过她身边时,对小女孩说:“我的女儿,你一定很累,你背得那么重,真可怜。”那个女孩说:“你错了,我所携带的不是重量,他是我的弟弟,我爱他,能带弟弟去朝圣,我很幸福。”
期刊
“科学探究” 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的核心主题,新课标下如何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现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教学体会。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关键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教学课型到底实施的是哪种类型,其核心并不取决于教材的描述形式,而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如
期刊
STS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为重心而组织的教学模式。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运动中形成的一股思潮,它主张在科学教育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因此,科学教育必须和当前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考虑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及未来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作出的决策。  一、化学学科特点及其教学现状  化学本身是和自然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