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改,把舞台的展示和创造还给了学生,课堂成为师生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实现创造和创新的时空,让学生在课堂的水解中,互动、联想、共生、润泽生命。作为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通古论今,而且要蹲下身来看学生,挺起胸膛进课堂。所谓蹲下身来,指的是卸下承重的包袱,抖擞精神,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美”起来。如果缺少师生的互动、缺少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缺少灵气的对话和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与构建,就容易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对教师的反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切实注意诱发、引领与对话,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中舒展心灵,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鼓励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一、有故事陪伴的课堂不枯燥
不少读者爱看小说,原因之一是作品有故事情节,感人或引人入胜,让人产生兴趣。教学过程也是如此。教师通过设置一两个有趣的故事,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催化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曲径通幽,觉悟内化。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些学生不爱上生物课,有位老师在讲菌类植物前,让学生观察在两根1米多长的树干上长出了黑木耳。“真奇怪!”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要求老师快上课,学习兴趣浓极了。虽然政治课不能进行这样的实验,但受他的启发,针对初一政治课的特点,我认真思考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于是故事就成了我课堂教学的调味品。例如在讲述“挫折与坚强”这一问题时,我不是采用常规的说教,而是选择了这样一则故事:老大老二两个幸存者被海水冲到一个无人的小岛上。他们每天到海边遥望是否有船只经过,但是总是失望而归。无奈中,他们用海上的浮板建造了一所小房子,遮风挡雨和存放他们仅有的一些物品。有一天,当他们找到食物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已的小房子着火了,浓烟直冲天际……这时,我没有说出结果,而是让学生构思:他们俩人会有何表现?同学们积极设想,众说纷纭。有的说二兄弟齐心协力救火,有的说被火烧伤烧死,还有的说难过跳海自杀……这时,我公布了结果:老大悲痛欲绝,大喊:“老天,你为何如此对我!”发泄一通之后昏死过去。老二虽然痛苦,但心中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下去!他发现火光映红了半个天空,正是很好的报警信号,于是他不停地往火中添柴。第二天一早,有船看到烟火信号,来到小岛救了老二。老二得救了,老大却在绝望中死去。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对于强者来说是财富,对于弱者来说确是灾难。胆怯懦弱、丧失信心必然失败,意志坚强才会成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打开了学生的扇扇心扉,学习热情也被激发。
二、注重情感的课堂不寂寞
不惟上,不惟书,只为实。新课改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发课程的空间,更关注和着眼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的发展,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师要一改过去死教书、教死书的机械局面,准备学生喜欢的“教学素材大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和自我体验,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使其亲历活动过程,让他们感悟人生,挥洒个性,飞翔生命。比如,学习《快乐的自尊》时,我回避“一本教材、一只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也避开“……是不是?”“……对不对?”的平淡式提问,而是创造性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先让有特长的学生表演自已的绝活,让大家欣赏,既能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又能给他人带来美的享受。阵阵掌声之后,表演者无比自豪,内心也充满了被人欣赏和佩服的喜悦。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写出自已最喜欢的、最欣赏的几条优点,收集后,选取一部分读给学生听,多数学生都能猜出是哪位同学。这样,被人欣赏、被人肯定,自然就体会到了自尊与被人尊重带来的快乐。
三、贴近生活的课堂不空洞
不少学生厌学,是因为感到学了没用,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还有一些学生学得很苦,理解不了,学不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避免只讲大道理和虚拟的材料,而要多联系些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掌握。学生能学懂,能学会,就会愿意学,而且还有利于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在讲《孝敬父母》这一课内容时,我没有盲目提问学生“你该怎么做?如何能做好?”,而是先让学生看几分钟录像:母亲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的过程。让学生懂得生命之珍贵,懂得母亲之伟大,然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父母之间的矛盾。比如通过对“你和父母为选择自已喜欢的电视节目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星期天你想出去玩,父母不同意,应该怎么办?”等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明确处理此类矛盾的基本原则与恰当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地解决矛盾和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奠定基础。
四、师生互动的课堂有灵气
实现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精神交流和交融,需要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堂的的话语、行为和细节中,教师要让自已的“独白”,变成师生的“对话”,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有效思维和积极体验的时空,以教师的情生情、心潮相连,用教师的思引思,丝丝联结,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塑造灵魂,用智慧撞击智慧,呼应起伏,使之精神振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上《防患于未然》这课时,我和学生一起观看谢晋导演的《少年犯》片段,一起分析讨论造成少年犯罪的原因,且我还给学生唱起了迟志强的《铁窗泪》来让学生体会违法犯罪带来的危害,提高对遵纪守法的认识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五、创新的课堂有生命
创新是学生主题性的最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本质要求。只有创新,才能突出学生发展,才能使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如,在学习《珍爱生命》这一课时,其中有着样的一个问题:“没有生命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情景?”许多同学都会有这种的形容:悲凉、凄惨、黑暗、寂寞、可怕等,而只有一位同学说:“没有生命的世界将会一望无垠,非常美丽。”然后他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阐述了自已的理由:因为人类破坏环境,造成污染,使理想的家园难以栖息,各种噪音,喧嚣不止,让人心烦意乱。造成环境问题的不就是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吗?那就不如没有生命的清新与宁静。如月球、火星等,我们通过各种卫星以及各种手段的探索,发现那里幽静、广阔、没有纷争……他的回答着实让我为之一惊。虽然承认他的观点具有片面性,但我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因为这正体现了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精神。不打击、不歧视、多鼓励、少批评、正确引导,给学生莫大的安慰与创新的勇气,也就给了学生发展自已的空间与舞台。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到能力的提升,岂不是一个润泽的过程?
当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我的方法也不是唯一。但有一点,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药”,这确实是防止学生厌学的秘方。学生成为人才,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那要看教师的引领和润泽。学生需要夸赞,成长需要赏识,发展需要激励;方法要得当,教法要灵活。不要在你的冷眼中少了牛顿,不要在你的讽刺中少了爱迪生,不要在你的呆板中断了学生的一门心思。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正在进行时”,我们要沉浸在课堂实践中,激励感动更多的人,孕育和培育更多的鲜活的精神生命。
一、有故事陪伴的课堂不枯燥
不少读者爱看小说,原因之一是作品有故事情节,感人或引人入胜,让人产生兴趣。教学过程也是如此。教师通过设置一两个有趣的故事,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催化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曲径通幽,觉悟内化。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些学生不爱上生物课,有位老师在讲菌类植物前,让学生观察在两根1米多长的树干上长出了黑木耳。“真奇怪!”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要求老师快上课,学习兴趣浓极了。虽然政治课不能进行这样的实验,但受他的启发,针对初一政治课的特点,我认真思考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于是故事就成了我课堂教学的调味品。例如在讲述“挫折与坚强”这一问题时,我不是采用常规的说教,而是选择了这样一则故事:老大老二两个幸存者被海水冲到一个无人的小岛上。他们每天到海边遥望是否有船只经过,但是总是失望而归。无奈中,他们用海上的浮板建造了一所小房子,遮风挡雨和存放他们仅有的一些物品。有一天,当他们找到食物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已的小房子着火了,浓烟直冲天际……这时,我没有说出结果,而是让学生构思:他们俩人会有何表现?同学们积极设想,众说纷纭。有的说二兄弟齐心协力救火,有的说被火烧伤烧死,还有的说难过跳海自杀……这时,我公布了结果:老大悲痛欲绝,大喊:“老天,你为何如此对我!”发泄一通之后昏死过去。老二虽然痛苦,但心中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下去!他发现火光映红了半个天空,正是很好的报警信号,于是他不停地往火中添柴。第二天一早,有船看到烟火信号,来到小岛救了老二。老二得救了,老大却在绝望中死去。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对于强者来说是财富,对于弱者来说确是灾难。胆怯懦弱、丧失信心必然失败,意志坚强才会成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打开了学生的扇扇心扉,学习热情也被激发。
二、注重情感的课堂不寂寞
不惟上,不惟书,只为实。新课改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发课程的空间,更关注和着眼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的发展,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师要一改过去死教书、教死书的机械局面,准备学生喜欢的“教学素材大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和自我体验,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使其亲历活动过程,让他们感悟人生,挥洒个性,飞翔生命。比如,学习《快乐的自尊》时,我回避“一本教材、一只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也避开“……是不是?”“……对不对?”的平淡式提问,而是创造性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先让有特长的学生表演自已的绝活,让大家欣赏,既能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又能给他人带来美的享受。阵阵掌声之后,表演者无比自豪,内心也充满了被人欣赏和佩服的喜悦。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写出自已最喜欢的、最欣赏的几条优点,收集后,选取一部分读给学生听,多数学生都能猜出是哪位同学。这样,被人欣赏、被人肯定,自然就体会到了自尊与被人尊重带来的快乐。
三、贴近生活的课堂不空洞
不少学生厌学,是因为感到学了没用,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还有一些学生学得很苦,理解不了,学不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避免只讲大道理和虚拟的材料,而要多联系些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掌握。学生能学懂,能学会,就会愿意学,而且还有利于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在讲《孝敬父母》这一课内容时,我没有盲目提问学生“你该怎么做?如何能做好?”,而是先让学生看几分钟录像:母亲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的过程。让学生懂得生命之珍贵,懂得母亲之伟大,然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父母之间的矛盾。比如通过对“你和父母为选择自已喜欢的电视节目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星期天你想出去玩,父母不同意,应该怎么办?”等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明确处理此类矛盾的基本原则与恰当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地解决矛盾和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奠定基础。
四、师生互动的课堂有灵气
实现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精神交流和交融,需要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堂的的话语、行为和细节中,教师要让自已的“独白”,变成师生的“对话”,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有效思维和积极体验的时空,以教师的情生情、心潮相连,用教师的思引思,丝丝联结,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塑造灵魂,用智慧撞击智慧,呼应起伏,使之精神振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上《防患于未然》这课时,我和学生一起观看谢晋导演的《少年犯》片段,一起分析讨论造成少年犯罪的原因,且我还给学生唱起了迟志强的《铁窗泪》来让学生体会违法犯罪带来的危害,提高对遵纪守法的认识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五、创新的课堂有生命
创新是学生主题性的最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本质要求。只有创新,才能突出学生发展,才能使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如,在学习《珍爱生命》这一课时,其中有着样的一个问题:“没有生命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情景?”许多同学都会有这种的形容:悲凉、凄惨、黑暗、寂寞、可怕等,而只有一位同学说:“没有生命的世界将会一望无垠,非常美丽。”然后他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阐述了自已的理由:因为人类破坏环境,造成污染,使理想的家园难以栖息,各种噪音,喧嚣不止,让人心烦意乱。造成环境问题的不就是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吗?那就不如没有生命的清新与宁静。如月球、火星等,我们通过各种卫星以及各种手段的探索,发现那里幽静、广阔、没有纷争……他的回答着实让我为之一惊。虽然承认他的观点具有片面性,但我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因为这正体现了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精神。不打击、不歧视、多鼓励、少批评、正确引导,给学生莫大的安慰与创新的勇气,也就给了学生发展自已的空间与舞台。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到能力的提升,岂不是一个润泽的过程?
当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我的方法也不是唯一。但有一点,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药”,这确实是防止学生厌学的秘方。学生成为人才,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那要看教师的引领和润泽。学生需要夸赞,成长需要赏识,发展需要激励;方法要得当,教法要灵活。不要在你的冷眼中少了牛顿,不要在你的讽刺中少了爱迪生,不要在你的呆板中断了学生的一门心思。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正在进行时”,我们要沉浸在课堂实践中,激励感动更多的人,孕育和培育更多的鲜活的精神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