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人——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精彩的语文课的有限空间内获得美的净化、美的教育,这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独特的语文艺术形象熏陶着、感染着学生有着紧切关系。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素质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重塑学生的人格。锻铸学生的灵魂。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融语文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为一体的语文课堂的艺术形象。
一、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美
语文课堂教学比其他自然学科更富于形象思维,原因在于语文学科的本身。与语文教材编选文章多属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有关。教材的形象生动、富有审美情趣。又为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那么,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爱语文,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位好的语文教师。爱语文,才会去爱你的每一节课。才会去钻研每一篇课文,课堂才有可能具有足够的空间和情感。语文教师应该是将满腔热情融洽在语文课本中,或喜或悲或怒或忧,情真意切,嚼出味道,这样才能触发感情。“情动而辞发”,引导学生或美读或联想,创设语文情境,重塑文学形象,感染学生。感染课堂。此时教师形象是就课堂的语文形象。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中作者精雕荷叶、细刻荷花那一段。先让学生美读“叶子出水很高”。一支支荷茎支撑着,“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让学生想象巴蕾舞台上演出的《荷花舞》,真有风飘飘而轻举,呼之欲出之感。还有“田田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那“袅娜”端丽之姿。那“羞涩”忸怩之态,把荷花“绰约若处子”的美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活现出来。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这多姿多态的荷花,仿佛正对着我们“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楚楚动人。
同样的,即便是枯燥的文章,也要将之嚼出味来,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着客观联系的,都可以向人们诉说它本身的情理,都有它自身的情趣,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挖掘、品味。比如讲《拿来主义》,要谈及的是怎样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很枯燥。我们如何不能将它作深入的思考呢?做教师的要以一种向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课题。我们要面对中外文化遗产。就好像要面对外面世界的空气一样,是不容逃避的。就好象推开窗户,就会有新鲜而温暖的空气迎面扑来,但随之而来的并不只是阳光和空气,还有苍蝇、蚊子、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紧关门窗为隔离苍蝇蚊虫的侵害而连阳光空气都一块拒绝呢,还是敞开门窗让有益的有害的全都拥进来?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当然就会在老师的情绪感染下而使课堂平添几分色彩,同样形象生动而深入浅出了。可见,教者若能再现语文课堂形象。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进入了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
二、语文教师的课堂情感美
教师在教学中所倾注的感情,所创设的课堂氛围,又进一步使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升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任何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都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倾注感情。要使学生“人情”;只有教师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辞发”。备课时要“人得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共哀乐,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要全面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洞悉作者的生平思想,挖掘作者的写作匠心。如讲《记念刘和珍君》,在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和写作背景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悲愤之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深沉的意境。
教师出口成章,是情积于中,而发之于辞的。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其情境就大相径庭。分析到“祥林嫂”那临死时的眼睛,那饱含灾难性的无助的悲伤眼神时,一位教师把对所有的悲惨命运女性的同情汇成几句话脱口而出:“她本也是孩子的母亲,她多么需要温暖呀!竹篮是空空的,衣衫是薄薄的,祥林嫂要饭到你家门前时,亲爱的同学,你会给她披上一件棉衣吗?你会端上一杯热乎乎的开水递给她吗?你会亲自去搀扶一把吗?”讲到柔石的母亲的眷眷之心,更唤起我们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也更激起了我们对敌人的切齿痛恨。“人性之美莫过于母性,母亲是我们温和的晴空。儿时,母亲就是夏天的扇子,梦醒时分,母亲的微笑就像春风吹拂;长大了。母亲就是风筝的线,儿子飞向哪里,母亲的牵挂就在哪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声情并茂。给学生、给课堂,也是自己塑造了一个特有的语文课堂形象。李燕杰教授说:“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见。语文教师精妙的语言,应该是饱蘸着教师浓浓的情意的一句句脍炙人口的散文诗句,也可以是一句句发人深省的精简话语。给学生的印象,老师是一位情感丰富的长者,又是一位口若悬河、能带学生进入一个美的境界的诗人,也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哲人。
语文教师的感情如诗人般丰富,特别应该体现在情感的表现上。情感的挥洒,是带动学生深入接受文学作品情感的最直接渠道。读诗歌。你应置身诗境,诗就是你;读政论文。你是慷慨激昂的政治家;读父亲或母亲。你是悔未读懂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伤痛孝子……语文教师应该是美的传播者。
三、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良好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艺术是教师的必备条件。
首先,语文教师绝对要说普通话。普通话字正腔圆,表情纯正。笑而生乐,乐而不俗;怒而激昂,有节有制;伤而低回,沉而足气,决不虚幻。生动的语言,成就了一个生动的语文教师。只要你练好这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加上你浓厚的语文感觉。你的语文课堂定会妙趣横生,让你甘之如饴。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是单一的风格,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体裁运用不同的语气,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讲到快乐,自觉流露出微笑;讲到愤怒,情绪激昂;讲到悲伤,声音低沉。一些感情激荡的文章如《琵琶行》,必须辅以声情并茂的朗诵。一些说理性的文章,如《拿来主义》、《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等,则重要的是以理服入,造成气势。应用演讲性的语言。一些小说或戏剧,如《祝福》、《雷雨》等应揣摩人物心理,用表演性的语言。诸如此等。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总之,真挚的感情,精妙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节奏,深刻的思想内容,这些都是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将在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但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不应是过于具体的,而是综合的素质形象,概括起来讲,就是活泼而高雅,敏锐而情深,正直而激情。
一、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美
语文课堂教学比其他自然学科更富于形象思维,原因在于语文学科的本身。与语文教材编选文章多属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有关。教材的形象生动、富有审美情趣。又为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那么,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爱语文,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位好的语文教师。爱语文,才会去爱你的每一节课。才会去钻研每一篇课文,课堂才有可能具有足够的空间和情感。语文教师应该是将满腔热情融洽在语文课本中,或喜或悲或怒或忧,情真意切,嚼出味道,这样才能触发感情。“情动而辞发”,引导学生或美读或联想,创设语文情境,重塑文学形象,感染学生。感染课堂。此时教师形象是就课堂的语文形象。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中作者精雕荷叶、细刻荷花那一段。先让学生美读“叶子出水很高”。一支支荷茎支撑着,“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让学生想象巴蕾舞台上演出的《荷花舞》,真有风飘飘而轻举,呼之欲出之感。还有“田田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那“袅娜”端丽之姿。那“羞涩”忸怩之态,把荷花“绰约若处子”的美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活现出来。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这多姿多态的荷花,仿佛正对着我们“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楚楚动人。
同样的,即便是枯燥的文章,也要将之嚼出味来,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着客观联系的,都可以向人们诉说它本身的情理,都有它自身的情趣,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挖掘、品味。比如讲《拿来主义》,要谈及的是怎样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很枯燥。我们如何不能将它作深入的思考呢?做教师的要以一种向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课题。我们要面对中外文化遗产。就好像要面对外面世界的空气一样,是不容逃避的。就好象推开窗户,就会有新鲜而温暖的空气迎面扑来,但随之而来的并不只是阳光和空气,还有苍蝇、蚊子、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紧关门窗为隔离苍蝇蚊虫的侵害而连阳光空气都一块拒绝呢,还是敞开门窗让有益的有害的全都拥进来?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当然就会在老师的情绪感染下而使课堂平添几分色彩,同样形象生动而深入浅出了。可见,教者若能再现语文课堂形象。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进入了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
二、语文教师的课堂情感美
教师在教学中所倾注的感情,所创设的课堂氛围,又进一步使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升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任何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都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倾注感情。要使学生“人情”;只有教师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辞发”。备课时要“人得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共哀乐,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要全面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洞悉作者的生平思想,挖掘作者的写作匠心。如讲《记念刘和珍君》,在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和写作背景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悲愤之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深沉的意境。
教师出口成章,是情积于中,而发之于辞的。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其情境就大相径庭。分析到“祥林嫂”那临死时的眼睛,那饱含灾难性的无助的悲伤眼神时,一位教师把对所有的悲惨命运女性的同情汇成几句话脱口而出:“她本也是孩子的母亲,她多么需要温暖呀!竹篮是空空的,衣衫是薄薄的,祥林嫂要饭到你家门前时,亲爱的同学,你会给她披上一件棉衣吗?你会端上一杯热乎乎的开水递给她吗?你会亲自去搀扶一把吗?”讲到柔石的母亲的眷眷之心,更唤起我们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也更激起了我们对敌人的切齿痛恨。“人性之美莫过于母性,母亲是我们温和的晴空。儿时,母亲就是夏天的扇子,梦醒时分,母亲的微笑就像春风吹拂;长大了。母亲就是风筝的线,儿子飞向哪里,母亲的牵挂就在哪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声情并茂。给学生、给课堂,也是自己塑造了一个特有的语文课堂形象。李燕杰教授说:“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见。语文教师精妙的语言,应该是饱蘸着教师浓浓的情意的一句句脍炙人口的散文诗句,也可以是一句句发人深省的精简话语。给学生的印象,老师是一位情感丰富的长者,又是一位口若悬河、能带学生进入一个美的境界的诗人,也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哲人。
语文教师的感情如诗人般丰富,特别应该体现在情感的表现上。情感的挥洒,是带动学生深入接受文学作品情感的最直接渠道。读诗歌。你应置身诗境,诗就是你;读政论文。你是慷慨激昂的政治家;读父亲或母亲。你是悔未读懂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伤痛孝子……语文教师应该是美的传播者。
三、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良好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艺术是教师的必备条件。
首先,语文教师绝对要说普通话。普通话字正腔圆,表情纯正。笑而生乐,乐而不俗;怒而激昂,有节有制;伤而低回,沉而足气,决不虚幻。生动的语言,成就了一个生动的语文教师。只要你练好这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加上你浓厚的语文感觉。你的语文课堂定会妙趣横生,让你甘之如饴。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是单一的风格,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体裁运用不同的语气,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讲到快乐,自觉流露出微笑;讲到愤怒,情绪激昂;讲到悲伤,声音低沉。一些感情激荡的文章如《琵琶行》,必须辅以声情并茂的朗诵。一些说理性的文章,如《拿来主义》、《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等,则重要的是以理服入,造成气势。应用演讲性的语言。一些小说或戏剧,如《祝福》、《雷雨》等应揣摩人物心理,用表演性的语言。诸如此等。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总之,真挚的感情,精妙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节奏,深刻的思想内容,这些都是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将在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但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不应是过于具体的,而是综合的素质形象,概括起来讲,就是活泼而高雅,敏锐而情深,正直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