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2000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的思政工作应该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纳入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是解决目前思政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当前思政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高校 以人为本 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我党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我国革命的成功以及未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都起到或者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我国革命的艰苦时代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党的领导人都非常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都非常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是党在新形势下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学生思政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学生在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竭诚尽力为学生谋利益,千方白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符合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化,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近年来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自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了学生创造性和的主动性,保护和尊重了学生的权益,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形成以人为本的共识,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色。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既有体现以人为本的一面,虽然取得了小小的成就,但总体来说仍有很多忽视以人为本理念的地方,思政教育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重新定位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使大学生思政教育真正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联系到社会实践环节中,努力提高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实效性,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保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以人为本符合学生发展实际需要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为了应对挑战,满足当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适应大学生当前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首先,大学生需要面临政治信仰方面的挑战。当下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但局限于自身理论和实践经历,难以把握较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政治呈现多极化,西方发达国家正向全球渗透资本主义观念。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深入剖析关注的难点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经济观、政治观。
  其次,大学生需要面临人生价值取向方面的挑战。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不断侵蚀本土文化。大学生面对这样的挑战,需要不断开阔视野,培养效率意识、主体竞争意识、公平意识等,避免价值取向发生扭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大学生需要面临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战。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这就需要健康的心理素质。具体就表现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执著的意志品质、诚恳豁达的处世方式等。进入高校的大学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有些人缺乏与人沟通的团队合作的能力,导致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对新的环境感到很茫然,无法建立人际关系,甚至对新的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都很难接受,在角色转换上遇到很多障碍。这就需要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锻炼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学生拥有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背景对深化教育改革,进行教育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创新,把学生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培养出能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又能符合时代高速发展需求的高效率复合型人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使他们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是国家长治久安、党的领导事业后继有人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反映社会变化,以人为本,以促进其精神智力的发展、理想信念的树立,满足大学生的生活需要,加快道德品性的养成为根本目的,把学生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紧密结合思政教育的激励性以及排难性等特征,把素质教育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教育中,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就是引导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以人为本”理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他们的潜力资源,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的沃土,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以人为本,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彰显人的价值,拥有良好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过硬的业务能力,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蔚. 大学生专业学习阶段的职业素质教育[J]. 文教资料,2006(15).
  [2]张宏. 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3]朱天波. 浅析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J].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4]朱超群. 上海市部分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0).
  [5]潘献奎. 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来针对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一直持续攀升,而大学生村官也是在这些年异军突起,成为很多大学生锻炼自己实践能力,回馈社会,感恩故乡的一股强硬的势头。取得的骄人的成绩,为社会进献了自己的一份力。然而在众多大学生村官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思想问题,往往对事务的认识度还是不够成熟和完整,本文就是从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
【摘 要】品德教学和班队活动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相互交叉又有内在沟通,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挖掘品德教材的关键点、生长点和空白点,来丰富班队活动的内涵,拓展班队活动的视角,提升班队活动的品质,从而引领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  【关键词】品德教学 班队活动 整合研究  品德课标指出,品德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特别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后
【摘 要】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的努力。而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应尽量关爱学生,通过情感交流,认识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根源,调治留守生心理,使其正确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使家庭、学校、社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 健康发展  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法制节目,引发了我的深思,节目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学生,
【摘 要】中职学生只是单纯的拥有专业技能还不够,还应在岗位意识和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上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就应在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以及实践中植入以上相关元素。  【关键词】中职学校 思想文化 目标定位 实践  作为向社会输送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中职学校(下文简称:学校),在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在校园思想文化建设上下工夫。之所以这样讲,实则归因于思想文化本身在人精神领域
英语教学可以从我国语文教育中借鉴一些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增强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并将其与传统的工具性相结合,可以综合提高英语教师的德育素质和能力,提高英语德育实效。  一、人文精神是英语教育的精髓  英语具有人文学科性质,同样可以弘扬人文精神。无论是汉语英语课都有其工具性的一面,这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考的工具。语言又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载体,负载着人类文化,包含着人文精神。一个民族
期刊
本人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初步形成了以“导学案”为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学习方式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运用“问题 方法 应用=问题解决”的策略,强化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应用创造意识,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形成个性发展空间,培养交往能力和应用创造能力,最终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一、“问题解决”模式的形成  (一)课前导学,发
期刊
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吕叔湘先生也说:“学生的学,应当是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行家们的独到见解为我们指明了教与学的关系。面对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新的改进,关键在于真正做到学生学习自主化。所谓“自主化”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