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2
摘要: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40例慢性腹泻患儿分为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儿服用双岐三联活菌片,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两周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显著优于对照组(8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临床相关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小儿慢性腹泻;疗效
慢性腹泻属于临床中常见疾病,指病程大于2个月或间歇期在3周左右的腹泻发作,临床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以及排便量升高、大便稀薄或有腹痛、肠鸣以及大便有急迫感等症状。小儿腹泻是儿科临床上常见多发病,病因较为复杂。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小儿慢性腹泻的高发人群,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产生胃肠功能失调,引起营养不良[1],免疫功能降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发育。本研究选择140例慢性腹泻患儿,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将140例慢性腹泻患儿分为两组,每组70例。观察组男42例,女28例; 年龄:8个月~9岁,平均年龄:5.1±1.3岁;对照组男40例,女30例; 年龄:8个月~10岁,平均年龄:5.3±1.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肠鸣即泻、食欲不振,畏寒等症状,舌苔白,脉沉细或无力。实验室检查:所有患儿用药前均行大便常规,均未发现红白细胞;行尿常规、肝肾功检查发现正常。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大便稀薄,排便每天对于3次;起病慢,病程大于2个月;受凉、饮食等因素诱发;未发现消瘦及发热情况;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无寄生虫病史;大便正常或发现少许红白细胞。排除标准:急性泄泻;侵袭性腹泻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儿服用双岐三联活菌片,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方药组成: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薏苡仁、扁豆、莲肉、砂仁、桔梗以及炙甘草,该方属于基本方,临证过程中加减用药:食欲不振患儿,去桔梗、甘草,加鸡内金、山楂;泄泻伴津亏患儿,加葛根;寒湿困脾患儿加藿香以及干姜;肝气郁滞患儿加枳壳和厚朴;腹痛明显患儿加木香、元胡。1剂/d,两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对照组采用双岐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0~1岁:0.5克/次,1~5岁:1克/d,6~12岁,2克/d,3次d。饭前半小时口服,每天两次,同时根据患儿病情采取补液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措施。15d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
1.4评判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评判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排便次数和大便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大便次数显著降低,大便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大便次数有所降低,大便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显著无缓解。
1.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s) 表示,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 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治疗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为8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见表1。
3.讨论
慢性腹泻指长期排便频次增加,性状如水样或伴有粘冻的腸道疾病。腹泻是临床中小儿的常见多发病,往往由于饮食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引起消化功能失调所致。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往往会引起病情恶化,严重影响小儿发育[2]。笔者考虑小儿“ 脏腑娇嫩” 以及腹泻后脾常不足等因素,采用参菩白术散加减进行治疗。参苓白术散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主治脾虚挾湿、四肢乏力以及饮食不化等症状。该方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肉、薏米、砂仁以及桔梗等十味中药组成。方中党参、白术具有益气、健脾、和胃、止泻的功效;山药、薏苡仁、扁豆、莲肉具有健脾、渗湿、止泻的作用;砂仁能够和胃醒脾,行气除胀。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健脾,化湿行气的功效,从而达到止泻的目的。
慢性腹泻属祖国医学中“泄泻”范畴。《阴阳应像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慢性腹泻在西方医学中见于多种疾病如吸收不良综合征以及肠道感染性炎症等导致的肠道病变。目前,西医主要是根据病因进行治疗。虽然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极易复发,中药治疗该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关研究资料表明[3],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难治性胃泻临床效果显著,表明该方具有健脾益气、温补脾胃的功效,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参苓白术散具有维持厌氧菌和抑制需氧菌平衡的功能 [4]。药理学研究发现,该方可以调节胃肠运动,小剂量时能够兴奋肠道蠕动,大剂量则具有抑制功能,可以缓解肠道痉挛。党参能够准确人体免疫力,白术可以改善肠管痉挛,加快结肠运动能力,可见,参苓白术散能够修复胃肠黏膜,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最终达到止泻的目的。综上所述,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临床相关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洁. 林武教授对小儿慢性腹泻的治疗经验[J]. 光明中医,2011,26( 3) : 455 - 456.
2. 吴志军.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30 例疗效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1,17(7): 108-109.
3. 夏艳. 中西医治疗116 例小儿慢性腹泻临床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11,40(5): 11-12.
4. 马志勇.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2012,18(10): 148.
摘要: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40例慢性腹泻患儿分为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儿服用双岐三联活菌片,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两周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显著优于对照组(8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临床相关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小儿慢性腹泻;疗效
慢性腹泻属于临床中常见疾病,指病程大于2个月或间歇期在3周左右的腹泻发作,临床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以及排便量升高、大便稀薄或有腹痛、肠鸣以及大便有急迫感等症状。小儿腹泻是儿科临床上常见多发病,病因较为复杂。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小儿慢性腹泻的高发人群,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产生胃肠功能失调,引起营养不良[1],免疫功能降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发育。本研究选择140例慢性腹泻患儿,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将140例慢性腹泻患儿分为两组,每组70例。观察组男42例,女28例; 年龄:8个月~9岁,平均年龄:5.1±1.3岁;对照组男40例,女30例; 年龄:8个月~10岁,平均年龄:5.3±1.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肠鸣即泻、食欲不振,畏寒等症状,舌苔白,脉沉细或无力。实验室检查:所有患儿用药前均行大便常规,均未发现红白细胞;行尿常规、肝肾功检查发现正常。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大便稀薄,排便每天对于3次;起病慢,病程大于2个月;受凉、饮食等因素诱发;未发现消瘦及发热情况;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无寄生虫病史;大便正常或发现少许红白细胞。排除标准:急性泄泻;侵袭性腹泻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儿服用双岐三联活菌片,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方药组成: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薏苡仁、扁豆、莲肉、砂仁、桔梗以及炙甘草,该方属于基本方,临证过程中加减用药:食欲不振患儿,去桔梗、甘草,加鸡内金、山楂;泄泻伴津亏患儿,加葛根;寒湿困脾患儿加藿香以及干姜;肝气郁滞患儿加枳壳和厚朴;腹痛明显患儿加木香、元胡。1剂/d,两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对照组采用双岐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0~1岁:0.5克/次,1~5岁:1克/d,6~12岁,2克/d,3次d。饭前半小时口服,每天两次,同时根据患儿病情采取补液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措施。15d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
1.4评判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评判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排便次数和大便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大便次数显著降低,大便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大便次数有所降低,大便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显著无缓解。
1.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s) 表示,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 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治疗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为8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见表1。
3.讨论
慢性腹泻指长期排便频次增加,性状如水样或伴有粘冻的腸道疾病。腹泻是临床中小儿的常见多发病,往往由于饮食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引起消化功能失调所致。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往往会引起病情恶化,严重影响小儿发育[2]。笔者考虑小儿“ 脏腑娇嫩” 以及腹泻后脾常不足等因素,采用参菩白术散加减进行治疗。参苓白术散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主治脾虚挾湿、四肢乏力以及饮食不化等症状。该方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肉、薏米、砂仁以及桔梗等十味中药组成。方中党参、白术具有益气、健脾、和胃、止泻的功效;山药、薏苡仁、扁豆、莲肉具有健脾、渗湿、止泻的作用;砂仁能够和胃醒脾,行气除胀。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健脾,化湿行气的功效,从而达到止泻的目的。
慢性腹泻属祖国医学中“泄泻”范畴。《阴阳应像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慢性腹泻在西方医学中见于多种疾病如吸收不良综合征以及肠道感染性炎症等导致的肠道病变。目前,西医主要是根据病因进行治疗。虽然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极易复发,中药治疗该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关研究资料表明[3],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难治性胃泻临床效果显著,表明该方具有健脾益气、温补脾胃的功效,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参苓白术散具有维持厌氧菌和抑制需氧菌平衡的功能 [4]。药理学研究发现,该方可以调节胃肠运动,小剂量时能够兴奋肠道蠕动,大剂量则具有抑制功能,可以缓解肠道痉挛。党参能够准确人体免疫力,白术可以改善肠管痉挛,加快结肠运动能力,可见,参苓白术散能够修复胃肠黏膜,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最终达到止泻的目的。综上所述,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临床相关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洁. 林武教授对小儿慢性腹泻的治疗经验[J]. 光明中医,2011,26( 3) : 455 - 456.
2. 吴志军.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30 例疗效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1,17(7): 108-109.
3. 夏艳. 中西医治疗116 例小儿慢性腹泻临床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11,40(5): 11-12.
4. 马志勇.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2012,18(10):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