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行陌上,春光袅袅。如果你留意田间,农民们分两种方式在种植水稻,一种是农民们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的方式,另一种则是农民们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结果在丰收之际,插秧的产量依旧,而抛秧的却高产。受此启发,在习作教学中,我扔掉了“保姆式”的教育——秧苗插得密上加密的方式,尝试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抛秧式的習作课,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上,通过观察、体验、搜集资料等来进行“源头活水”的攫取和“下锅之米”的收集,由此打开写作的源头。
场景一:自由观察
这是一篇写植物的作文,学生平时对树的认识只是无意地略知一二,这时马上让学生提笔写,往往学生有不知写什么的感觉,为此,课上我创造了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建立促使人回归人的自然地观察。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自由地到校园里寻找观察对象,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一组组走出教室门,走到校园的树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树的观察中,这边,几个学生站在树下高高地仰起头,有的仔细地观察着树叶千变万化的颜色和在阳光下的转瞬转换;有的细心寻找着掩藏在树叶中的果实和小虫子;有的盯住正在向上爬的蚂蚁,眼睛眨都不眨……偶尔几个脑袋还聚在一起交流交流。另几个学生很耐心地数着地上飘落的树叶,不时拿起来看一看,然后拿起笔写些什么;或者用手拨弄着周围的杂草,寻找着什么……再看围墙下的一组学生,他们闭着眼睛深深地吸进一口气,然后呼出来再吸……好奇心驱使下,我走过去问:“你们这是在干什么?”“我们在闻树发出的味道!”第七组的学生在组长的指挥下,把一张大白纸蒙在树皮上,正用蜡笔拓印它的纹路。突然,一只小手拉住了我,我扬起眉,用询问的眼光注视着她:“有事吗?”女孩仰起因兴奋而涨红的小脸说,“老师,我知道树皮是苦的!”“你怎么知道的?”“我刚才用舌头尝的。”“啊!”我不禁一楞,头脑暂时空白…… “老师,看我们拓印的树皮好看吗?”“老师,你看我观察到了这么多!”“老师,樟树是香的。”……
看着这种情景,我知道学生此时已达到忘记自己在学习的境界,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学习的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我想学生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不必去思考自己:观察结果是否被人认可,我的习作将会得多少分。我想:虽然学生观察的结果可能并不一样,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十分投入地使用自己的所有知识去学习、探寻;这一过程获得的,不仅有许多新鲜知识,更有的能力和态度。这种教育——生本教育,不正是儿童发展所需要的吗?
场景二:自由搜集
对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修改重组,是作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事实上,处理信息的进程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过程,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存”,提高认知水平。网络作为搜集材料的重要途径,在这节习作课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课上,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小小的窗口,尽情浏览精彩纷呈的植物画卷,同时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体验实现阅读文本语境的重构,实现学习者认知、观念、经验的重组与再创作。学生们通过网络收集到了自己刚才观察的有关植物的信息,如名称、种类、生态习性、分布情况,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与人类相关的故事与趣闻等许多信息。然后,他们再将所收集到的信息加以综合、理解、提炼加工,选择某一角度立意准备写自己的文章。“嗒嗒”“嗒嗒”李同学把关于红豆杉的资料一一浏览;孙同学对莲花的图片看了又看;更有一组同学围着一台电脑从树的茎、叶、花各部分逐一探讨、交流。电脑房里,学生指尖飞舞。
互联网作为一种物质基础,为学生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时空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且以其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收集植物资料的便利条件。这次自由搜集习作材料,让学生对自己观察的植物的了解从空白上升到专家,这是质的飞跃。我不禁想到:难道这只是在搜集写作材料吗?此时,我们的学生就如抛秧成长,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养料,茁壮地生成着智慧和能力。
场景三:自由习作
从电脑教室回到教室,学生们人头攒动,争相陈述自己的见解。在课堂看不到教师动人的表演,看到的却是稍微乱哄哄的学生的活动。讨论完后,习作开始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第一次尝试真正开放学生的写作心灵和思想,不指导学生获得素材,不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审视学生准备的习作素材,就像小孩子学走路,让孩子自己走,而不是对孩子进行走路“指导”。 事情就是这样奇妙:主动产生效率。不硬性规定学生写什么,只是鼓励他们写作,反而给学生造成了主动的空间,结果发现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自己想做的,不是他人逼迫的,写作时带着自豪和自励,学生写个不休。学生思想夺路而出,读着一篇篇文章,使我不禁赞叹:学生的头脑中竟有如此丰富的思想和如此完整的表述结构。学生的作文好似无序,又好似有序,不再是千人一面,习作中展现着学生的个性。
童年是生命的起始阶段,天真无邪、充满稚趣正是处于童年时期的小学生的自然本性,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体会到生命的发展,就要珍惜学生的自然本性,“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去写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习作。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写什么事情就写什么事情,事实是怎样的就怎样写,有什么想法就写什么,让学生成为自己习作的主人,体验到:自己因为生命活动的需要习作,而习作又使自己站在高于生活本身的起点,充实了自己的生命,让自己不断地得到发展。
看着学生的习作,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密植秧苗拥挤着无法发展的无奈,以及抛秧方式下秧苗自由成长的欢快。这节习作课受了抛秧的启发,试着建立生本教育,让学生在类似抛秧的具有良好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场景一:自由观察
这是一篇写植物的作文,学生平时对树的认识只是无意地略知一二,这时马上让学生提笔写,往往学生有不知写什么的感觉,为此,课上我创造了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建立促使人回归人的自然地观察。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自由地到校园里寻找观察对象,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一组组走出教室门,走到校园的树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树的观察中,这边,几个学生站在树下高高地仰起头,有的仔细地观察着树叶千变万化的颜色和在阳光下的转瞬转换;有的细心寻找着掩藏在树叶中的果实和小虫子;有的盯住正在向上爬的蚂蚁,眼睛眨都不眨……偶尔几个脑袋还聚在一起交流交流。另几个学生很耐心地数着地上飘落的树叶,不时拿起来看一看,然后拿起笔写些什么;或者用手拨弄着周围的杂草,寻找着什么……再看围墙下的一组学生,他们闭着眼睛深深地吸进一口气,然后呼出来再吸……好奇心驱使下,我走过去问:“你们这是在干什么?”“我们在闻树发出的味道!”第七组的学生在组长的指挥下,把一张大白纸蒙在树皮上,正用蜡笔拓印它的纹路。突然,一只小手拉住了我,我扬起眉,用询问的眼光注视着她:“有事吗?”女孩仰起因兴奋而涨红的小脸说,“老师,我知道树皮是苦的!”“你怎么知道的?”“我刚才用舌头尝的。”“啊!”我不禁一楞,头脑暂时空白…… “老师,看我们拓印的树皮好看吗?”“老师,你看我观察到了这么多!”“老师,樟树是香的。”……
看着这种情景,我知道学生此时已达到忘记自己在学习的境界,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学习的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我想学生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不必去思考自己:观察结果是否被人认可,我的习作将会得多少分。我想:虽然学生观察的结果可能并不一样,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十分投入地使用自己的所有知识去学习、探寻;这一过程获得的,不仅有许多新鲜知识,更有的能力和态度。这种教育——生本教育,不正是儿童发展所需要的吗?
场景二:自由搜集
对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修改重组,是作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事实上,处理信息的进程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过程,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存”,提高认知水平。网络作为搜集材料的重要途径,在这节习作课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课上,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小小的窗口,尽情浏览精彩纷呈的植物画卷,同时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体验实现阅读文本语境的重构,实现学习者认知、观念、经验的重组与再创作。学生们通过网络收集到了自己刚才观察的有关植物的信息,如名称、种类、生态习性、分布情况,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与人类相关的故事与趣闻等许多信息。然后,他们再将所收集到的信息加以综合、理解、提炼加工,选择某一角度立意准备写自己的文章。“嗒嗒”“嗒嗒”李同学把关于红豆杉的资料一一浏览;孙同学对莲花的图片看了又看;更有一组同学围着一台电脑从树的茎、叶、花各部分逐一探讨、交流。电脑房里,学生指尖飞舞。
互联网作为一种物质基础,为学生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时空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且以其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收集植物资料的便利条件。这次自由搜集习作材料,让学生对自己观察的植物的了解从空白上升到专家,这是质的飞跃。我不禁想到:难道这只是在搜集写作材料吗?此时,我们的学生就如抛秧成长,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养料,茁壮地生成着智慧和能力。
场景三:自由习作
从电脑教室回到教室,学生们人头攒动,争相陈述自己的见解。在课堂看不到教师动人的表演,看到的却是稍微乱哄哄的学生的活动。讨论完后,习作开始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第一次尝试真正开放学生的写作心灵和思想,不指导学生获得素材,不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审视学生准备的习作素材,就像小孩子学走路,让孩子自己走,而不是对孩子进行走路“指导”。 事情就是这样奇妙:主动产生效率。不硬性规定学生写什么,只是鼓励他们写作,反而给学生造成了主动的空间,结果发现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自己想做的,不是他人逼迫的,写作时带着自豪和自励,学生写个不休。学生思想夺路而出,读着一篇篇文章,使我不禁赞叹:学生的头脑中竟有如此丰富的思想和如此完整的表述结构。学生的作文好似无序,又好似有序,不再是千人一面,习作中展现着学生的个性。
童年是生命的起始阶段,天真无邪、充满稚趣正是处于童年时期的小学生的自然本性,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体会到生命的发展,就要珍惜学生的自然本性,“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去写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习作。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写什么事情就写什么事情,事实是怎样的就怎样写,有什么想法就写什么,让学生成为自己习作的主人,体验到:自己因为生命活动的需要习作,而习作又使自己站在高于生活本身的起点,充实了自己的生命,让自己不断地得到发展。
看着学生的习作,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密植秧苗拥挤着无法发展的无奈,以及抛秧方式下秧苗自由成长的欢快。这节习作课受了抛秧的启发,试着建立生本教育,让学生在类似抛秧的具有良好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