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发一族,一个不容忽视并正在不断扩大的群体。截至2012年底,北京60岁及以上的老年常住人口已达286.8万人,占总人口的13.8%。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为了解首都城乡老年人生活现状、养老需求及养老面临的问题,近期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居民养老现状与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等距抽样、入户访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60周岁以上,并计划在本市养老的1200位城乡居民,其中城镇老人800位,农村老人400位。从年龄结构看,60~69岁的老人占52.3%,70~79岁的占33.8%,80岁及以上的占13.9%。年龄在60~79岁之间的老年人共占86.1%,成为养老服务最庞大的需求群体。从性别比例看,男性占46.6%,女性占53.4%。
透视城乡居民的晚年生活
超五成老人与子女同住,近九成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调查结果显示,52.8%的被访者和子女(包括成家或未成家,下同)共同居住。随着子女独立生活和外出工作,仅有老两口或一人独居的比例已超四成。调查同时表明,在与子女分开住的城镇老人中,近九成的子女能够经常回家探望父母。其中,69.0%的被访者子女能在1周之内看望老人一次,1~2周看望一次的占17.5%;从老人的期望看,子女探望频率基本符合老人预期,73.4%的老人希望子女每周看望一次,14.1%的希望1~2周一次。但仍有极少数子女半年甚至更久方能看望老人。
中、低龄老人身体状况良好,城镇老人身体状况明显好于农村老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为广大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较好的医疗保障。调查显示,70.9%的被访老人表示身体状况“好”或“较好”,表示“一般”的占20.8%,“较差”或“差”的占8.3%。从城乡分组看,城镇老人身体状况明显好于农村老人,“好”或“较好”比重高于农村老人11.5个百分点。分年龄看,中、低龄老人身体状况良好,身体“好”或“较好”的分别占71.2%、86.2%,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15.3个百分点;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身体状况相对较差,表示身体状况“较差”或“差”的占17.6%,比全市高出9.3个百分点。显然,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更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关注。
日常活动丰富多彩,超九成老人满意目前生活
调查表明,城乡老年人主要日常活动基本一致,选择前三位的是做家务、户外文体活动(如散步、逛公园、唱歌跳舞)及室内休闲娱乐活动(如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比例分别为70.4%、62.2%和51.5%。其他选项城镇与农村老人有所不同,如城镇老人帮助子女照看孩子占26.4%、逛商场超市占17.1%、个人兴趣爱好占10.5%;农村老人干农活占32.8%、帮助子女照看孩子占19.5%。日常生活安康富足、丰富多彩使得京城老年人对生活满足感较强,调查显示,94%的被访者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
城乡老人收入来源有保证,养老保障水平满意度较高
身体健康和收入保障是被访老人认为安享晚年生活的必备条件,也是影响其对全市养老保障水平满意度评价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北京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日常消费支出有保障,超九成的城镇老人收入来自离退休工资;农村老人收入主要来源是福利养老金(74.8%)和子女提供生活费(54.3%)。目前,北京养老保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老人对全市养老保障工作基本认可。调查显示,被访者对本市养老保障水平总体满意度为83%,其中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比例分别为26.9%、22.3%和33.8%。
聚焦老年人的未来养老需求
近九成城乡老人选择居家养老
尽管当前城乡居民家庭小型化形态基本形成,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但大多数老年人更青睐居家养老。调查显示,88.1%的被访者倾向于“居家养老”。从城乡分组看,93.5%的农村老人选择居家养老,高于城镇老人8.1个百分点。从年龄结构看,高龄老年人更渴望家庭关怀,更青睐居家养老,80岁以上老人中92.2%的被访者选择居家养老,比重分别比中、低年龄组高4.5个、4.8个百分点。
机构养老月收费承受能力多在三千元以下
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的收入城乡差异显著,对机构养老收费的承受能力也有不同。城镇老人经济来源主要靠退休金,家庭平均月收入为4729.8元;农村老人主要依靠养老金和子女赡养,60.8%的农村老人家庭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下,1~2万元之间的占22.5%。这也导致农村老人选择去敬老院等机构养老比例低于城镇老人4.6个百分点,为5.8%。
调查结果显示,有意向去机构养老的城乡老人收费承受能力不同。城镇老人中有83.1%的人月承受额在3000元以下,其中,2500~3000元、1500~2000元为老年人承受力相对集中的两档,选择比重分别为22.9%、21.7%;农村老人月承受额在1000元以下的占73.9%,1000~2000元的占21.7%。
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餐饮、家政和紧急救助位列前三甲
社区养老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机构提供服务为辅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调查显示,16.6%的城镇老人选择在社区托老所或居家并由社区提供相关服务的方式养老。从需求层面看,在列出的生活服务类、医疗保健类、精神文化类等14项(见图1)与老人关系较为密切的社区服务项目中,表示有需求的被访者占42%,其中,“餐饮服务”需求最高,占41.0%;其次为“家政服务”,占37.7%;再次是“紧急救助”,占35.3%。
关注京城百姓的养老问题
老年人养老有三忧
调查显示,“看病难看病贵、物价上涨和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成为老年人养老最有顾虑的三件事情,选择比重分别为65.3%、50.8%和44.0%。从城乡分组看,农村老人对养老最有顾虑的三件事情的选择比重分别比城镇老人高21.8个、15.8个和28.8个百分点;此外,食品安全也成为老年人养老担忧的事,城镇老人对食品安全担忧的比重明显高于农村老人(见图2)。
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均衡,居民需求显不足
调查显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差异较明显,呈不均衡化特点。供给较充足的是“组织文体活动、旅游、举办健康讲座”3类,表示所在社区提供相应服务的被访者分别占53.6%、39.6%、39.3%。供给相对充足的是“家政、餐饮、法律援助、紧急救助和老年人服务热线”5类,表示所在社区提供相应服务的被访者占10%~25%。而“上门护理、日间照料、送药上门、陪同就医、聊天、帮助日常购物”6类服务供给较为紧张,表示未提供的城乡被访者均在六成以上。调查同时表明,58.0%的被访者表示目前不需要任何社区养老服务,有需求的不足半数,年龄越大,有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占比越高,80岁以上老人中有需求的占55.7%,比重高于中、低龄老人11.1个、19.5个百分点。说明社区养老服务潜力巨大,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中、低龄老人需求潜力更强。
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超出老年人承受能力
调查显示,43.5%的被访者反映北京养老机构主要不足是收费偏高,比重远高于其他选项,如入住难(26.5%)、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9.8%)、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好(8.8%)、硬件设施陈旧(8.5%)等。同期对养老机构开展的调查显示,城区养老机构月均收费超过3000元,远郊区县月均收费也在1800元以上,均超出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承受能力。另外,老年人对养老机构关注度不够,近五成的被访者表示不清楚养老机构服务情况。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编辑:单之卉 /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等距抽样、入户访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60周岁以上,并计划在本市养老的1200位城乡居民,其中城镇老人800位,农村老人400位。从年龄结构看,60~69岁的老人占52.3%,70~79岁的占33.8%,80岁及以上的占13.9%。年龄在60~79岁之间的老年人共占86.1%,成为养老服务最庞大的需求群体。从性别比例看,男性占46.6%,女性占53.4%。
透视城乡居民的晚年生活
超五成老人与子女同住,近九成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调查结果显示,52.8%的被访者和子女(包括成家或未成家,下同)共同居住。随着子女独立生活和外出工作,仅有老两口或一人独居的比例已超四成。调查同时表明,在与子女分开住的城镇老人中,近九成的子女能够经常回家探望父母。其中,69.0%的被访者子女能在1周之内看望老人一次,1~2周看望一次的占17.5%;从老人的期望看,子女探望频率基本符合老人预期,73.4%的老人希望子女每周看望一次,14.1%的希望1~2周一次。但仍有极少数子女半年甚至更久方能看望老人。
中、低龄老人身体状况良好,城镇老人身体状况明显好于农村老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为广大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较好的医疗保障。调查显示,70.9%的被访老人表示身体状况“好”或“较好”,表示“一般”的占20.8%,“较差”或“差”的占8.3%。从城乡分组看,城镇老人身体状况明显好于农村老人,“好”或“较好”比重高于农村老人11.5个百分点。分年龄看,中、低龄老人身体状况良好,身体“好”或“较好”的分别占71.2%、86.2%,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15.3个百分点;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身体状况相对较差,表示身体状况“较差”或“差”的占17.6%,比全市高出9.3个百分点。显然,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更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关注。
日常活动丰富多彩,超九成老人满意目前生活
调查表明,城乡老年人主要日常活动基本一致,选择前三位的是做家务、户外文体活动(如散步、逛公园、唱歌跳舞)及室内休闲娱乐活动(如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比例分别为70.4%、62.2%和51.5%。其他选项城镇与农村老人有所不同,如城镇老人帮助子女照看孩子占26.4%、逛商场超市占17.1%、个人兴趣爱好占10.5%;农村老人干农活占32.8%、帮助子女照看孩子占19.5%。日常生活安康富足、丰富多彩使得京城老年人对生活满足感较强,调查显示,94%的被访者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
城乡老人收入来源有保证,养老保障水平满意度较高
身体健康和收入保障是被访老人认为安享晚年生活的必备条件,也是影响其对全市养老保障水平满意度评价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北京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日常消费支出有保障,超九成的城镇老人收入来自离退休工资;农村老人收入主要来源是福利养老金(74.8%)和子女提供生活费(54.3%)。目前,北京养老保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老人对全市养老保障工作基本认可。调查显示,被访者对本市养老保障水平总体满意度为83%,其中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比例分别为26.9%、22.3%和33.8%。
聚焦老年人的未来养老需求
近九成城乡老人选择居家养老
尽管当前城乡居民家庭小型化形态基本形成,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但大多数老年人更青睐居家养老。调查显示,88.1%的被访者倾向于“居家养老”。从城乡分组看,93.5%的农村老人选择居家养老,高于城镇老人8.1个百分点。从年龄结构看,高龄老年人更渴望家庭关怀,更青睐居家养老,80岁以上老人中92.2%的被访者选择居家养老,比重分别比中、低年龄组高4.5个、4.8个百分点。
机构养老月收费承受能力多在三千元以下
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的收入城乡差异显著,对机构养老收费的承受能力也有不同。城镇老人经济来源主要靠退休金,家庭平均月收入为4729.8元;农村老人主要依靠养老金和子女赡养,60.8%的农村老人家庭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下,1~2万元之间的占22.5%。这也导致农村老人选择去敬老院等机构养老比例低于城镇老人4.6个百分点,为5.8%。
调查结果显示,有意向去机构养老的城乡老人收费承受能力不同。城镇老人中有83.1%的人月承受额在3000元以下,其中,2500~3000元、1500~2000元为老年人承受力相对集中的两档,选择比重分别为22.9%、21.7%;农村老人月承受额在1000元以下的占73.9%,1000~2000元的占21.7%。
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餐饮、家政和紧急救助位列前三甲
社区养老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机构提供服务为辅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调查显示,16.6%的城镇老人选择在社区托老所或居家并由社区提供相关服务的方式养老。从需求层面看,在列出的生活服务类、医疗保健类、精神文化类等14项(见图1)与老人关系较为密切的社区服务项目中,表示有需求的被访者占42%,其中,“餐饮服务”需求最高,占41.0%;其次为“家政服务”,占37.7%;再次是“紧急救助”,占35.3%。
关注京城百姓的养老问题
老年人养老有三忧
调查显示,“看病难看病贵、物价上涨和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成为老年人养老最有顾虑的三件事情,选择比重分别为65.3%、50.8%和44.0%。从城乡分组看,农村老人对养老最有顾虑的三件事情的选择比重分别比城镇老人高21.8个、15.8个和28.8个百分点;此外,食品安全也成为老年人养老担忧的事,城镇老人对食品安全担忧的比重明显高于农村老人(见图2)。
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均衡,居民需求显不足
调查显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差异较明显,呈不均衡化特点。供给较充足的是“组织文体活动、旅游、举办健康讲座”3类,表示所在社区提供相应服务的被访者分别占53.6%、39.6%、39.3%。供给相对充足的是“家政、餐饮、法律援助、紧急救助和老年人服务热线”5类,表示所在社区提供相应服务的被访者占10%~25%。而“上门护理、日间照料、送药上门、陪同就医、聊天、帮助日常购物”6类服务供给较为紧张,表示未提供的城乡被访者均在六成以上。调查同时表明,58.0%的被访者表示目前不需要任何社区养老服务,有需求的不足半数,年龄越大,有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占比越高,80岁以上老人中有需求的占55.7%,比重高于中、低龄老人11.1个、19.5个百分点。说明社区养老服务潜力巨大,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中、低龄老人需求潜力更强。
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超出老年人承受能力
调查显示,43.5%的被访者反映北京养老机构主要不足是收费偏高,比重远高于其他选项,如入住难(26.5%)、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9.8%)、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好(8.8%)、硬件设施陈旧(8.5%)等。同期对养老机构开展的调查显示,城区养老机构月均收费超过3000元,远郊区县月均收费也在1800元以上,均超出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承受能力。另外,老年人对养老机构关注度不够,近五成的被访者表示不清楚养老机构服务情况。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编辑:单之卉 /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