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1:新的产业驱动模式能否适应?
多样化终端的兴起,尤其是智能移动终端的兴起,使得整个IT行业都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技术创新驱动不同,当下整个产业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来主导的。
以往英特尔做的是实实在在的硅工艺,是底层的技术,通过技术提升,处理器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体形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逐渐发展为单核、双核、四核,这属于技术创新驱动。而现在,比如iPhone,体现的是典型的应用层面创新——很难说iPhone有多尖端的技术或其他新发明,它只不过把现有的很多很成熟的技术全部收集在一起,然后进行了一个很符合消费者使用习惯的、和未来发展趋势相吻合的,功能上的排列组合。同样的,如今商业模式也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尤其在云计算出现之后,建立开放平台越来越成为趋势。所有人都可以基于这个平台,把自己开发的东西汇集在这里。由此有了苹果所谓的让这个世界上几百万、上千万有创造性的人来帮它打工,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由此引发的结果是,消费者对硬件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必须承认,在性能上,苹果ipad所使用的芯片和英特尔现在的通用CPU几乎没有可比性,但问题是,这并不是消费者关心的话题,他们只在意这些应用是不是符合他们的需要,用户体验是否足够好。
如此看来,引领这个行业的似乎不再是硬件更新换代,而是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而这个节奏和模式,并不是英特尔擅长的。
与此同时,原先井水不犯河水的移动终端产业与PC产业开始逐渐交集,最突出的就是平板电脑正在不断向PC渗透,这一转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英特尔所主导的市场受到蚕食。因为目前pad里面很少用英特尔的CPU,这意味着,尽管在PC市场英特尔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受到影响,但随着整个PC市场缩水,占其90%市场份额的英特尔必然受到强烈的冲击。
对英特尔来说,这个挑战非常大,此时它必须寻求改变,进入这个领域,因为,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问题2:“Wintel”联盟模式能否移植?
一直以来,英特尔在整个产业链中坚守着核心的一环,在很大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特尔和微软所建立的wintel联盟,在传统IT产业和计算机产业都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可以说,这是IT领域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联盟,二者之间唇亡齿寒,相互没有任何竞争关系,反而相辅相成。大家互相促进,互相扶持。无论是英特尔还是微软,都在不断地升级更新,由此引领这个行业持续不断地大规模产业升级。
但是在嵌入式领域,情况则完全不同,手机、行车电脑等等,PC以外的所有电脑差不多都是嵌入式的,而在这个产业链中,操作系统才是核心。能否把握操作系统,决定了未来是否能在这个领域中取得话语权。不同于PC领域里强调通用、标准化,在嵌入式领域里满足个性化需求才是关键,需要基于芯片进行反复的设计和调试。
另一方面,移动领域里的操作系统好或不好,取决于操作系统到底有多少终端在用,也就是操作系统的用户到底有多少。而用户多少显然又取决于这个操作系统是不是好,应用是否丰富。后者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很大。
在这个领域,强者太多,英特尔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当然,它可以做战略布局,比如和谷歌合作。事实上,英特尔现在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有一个自己的操作系统(meego)作为储备,另一方面也展开外部合作,比如迅速和安卓系统兼容,由于移动领域里的大多厂商用的都是安卓系统,英特尔此举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它的潜在客户面。
当然,它能不能冲得进去,要看自己的产品在这个领域能做到多好。
问题3:“Intel inside”模式能否重建?
作为一个不断被验证成功的公司,英特尔自有其必然成功之处,这就是它的Intel inside模式。
“Intel inside”一度是英特尔的广告词,其实通过这个广告传达出的是这样的逻辑:Intel的CPU是最好的,用Intel的CPU的电脑就是好。甚至如果不贴上Intel inside,你的电脑都不好卖。由此,英特尔帮那些整机厂商分担了一定的广告费,并将所有的整机厂商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在英特尔所在的领域里,采用如此模式的,唯此一家。
但同样的,当进入嵌入式领域时,一切都变了。
无论是手机,还是行车电脑,里面用的是什么芯片,没有任何人知道。因为不同于通用型芯片,为实现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嵌入式领域的芯片是需要再开发的,而所有后面的应用开发和设计都是下游的终端厂商在做,换言之,在这个领域,终端厂商掌握着主导权,芯片厂商充当的只是一个供应商的角色。而且,嵌入式领域里,对功能的需求并非整齐划一的,有更强的可替代性,想要实现控制,谈何容易。
由此可见,尽管英特尔的技术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也不可否认,它全力去做一件事情,一定能做得很优秀,但是想再实现通用CPU的辉煌格局,难度非常大。但是如果有一天,它能把整个产业又带入Intel inside的节奏,比如大家买手机时都拼配置,那么,英特尔的机会就又来了。
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发展总是不均衡的,常常是某些环节走得快一些,来引导其他环节向它看齐,由此实现整个大产业链的螺旋式上升。而如果英特尔能将硬件带入到更高的水准,成为这个引领的环节,不但是自己的优势更加突出,而且将带来整个大产业链的升级。
(本文根据对赛迪网总裁李树 先生的独家采访内容整理)
责任编辑:焦 晶
多样化终端的兴起,尤其是智能移动终端的兴起,使得整个IT行业都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技术创新驱动不同,当下整个产业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来主导的。
以往英特尔做的是实实在在的硅工艺,是底层的技术,通过技术提升,处理器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体形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逐渐发展为单核、双核、四核,这属于技术创新驱动。而现在,比如iPhone,体现的是典型的应用层面创新——很难说iPhone有多尖端的技术或其他新发明,它只不过把现有的很多很成熟的技术全部收集在一起,然后进行了一个很符合消费者使用习惯的、和未来发展趋势相吻合的,功能上的排列组合。同样的,如今商业模式也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尤其在云计算出现之后,建立开放平台越来越成为趋势。所有人都可以基于这个平台,把自己开发的东西汇集在这里。由此有了苹果所谓的让这个世界上几百万、上千万有创造性的人来帮它打工,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由此引发的结果是,消费者对硬件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必须承认,在性能上,苹果ipad所使用的芯片和英特尔现在的通用CPU几乎没有可比性,但问题是,这并不是消费者关心的话题,他们只在意这些应用是不是符合他们的需要,用户体验是否足够好。
如此看来,引领这个行业的似乎不再是硬件更新换代,而是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而这个节奏和模式,并不是英特尔擅长的。
与此同时,原先井水不犯河水的移动终端产业与PC产业开始逐渐交集,最突出的就是平板电脑正在不断向PC渗透,这一转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英特尔所主导的市场受到蚕食。因为目前pad里面很少用英特尔的CPU,这意味着,尽管在PC市场英特尔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受到影响,但随着整个PC市场缩水,占其90%市场份额的英特尔必然受到强烈的冲击。
对英特尔来说,这个挑战非常大,此时它必须寻求改变,进入这个领域,因为,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问题2:“Wintel”联盟模式能否移植?
一直以来,英特尔在整个产业链中坚守着核心的一环,在很大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特尔和微软所建立的wintel联盟,在传统IT产业和计算机产业都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可以说,这是IT领域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联盟,二者之间唇亡齿寒,相互没有任何竞争关系,反而相辅相成。大家互相促进,互相扶持。无论是英特尔还是微软,都在不断地升级更新,由此引领这个行业持续不断地大规模产业升级。
但是在嵌入式领域,情况则完全不同,手机、行车电脑等等,PC以外的所有电脑差不多都是嵌入式的,而在这个产业链中,操作系统才是核心。能否把握操作系统,决定了未来是否能在这个领域中取得话语权。不同于PC领域里强调通用、标准化,在嵌入式领域里满足个性化需求才是关键,需要基于芯片进行反复的设计和调试。
另一方面,移动领域里的操作系统好或不好,取决于操作系统到底有多少终端在用,也就是操作系统的用户到底有多少。而用户多少显然又取决于这个操作系统是不是好,应用是否丰富。后者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很大。
在这个领域,强者太多,英特尔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当然,它可以做战略布局,比如和谷歌合作。事实上,英特尔现在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有一个自己的操作系统(meego)作为储备,另一方面也展开外部合作,比如迅速和安卓系统兼容,由于移动领域里的大多厂商用的都是安卓系统,英特尔此举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它的潜在客户面。
当然,它能不能冲得进去,要看自己的产品在这个领域能做到多好。
问题3:“Intel inside”模式能否重建?
作为一个不断被验证成功的公司,英特尔自有其必然成功之处,这就是它的Intel inside模式。
“Intel inside”一度是英特尔的广告词,其实通过这个广告传达出的是这样的逻辑:Intel的CPU是最好的,用Intel的CPU的电脑就是好。甚至如果不贴上Intel inside,你的电脑都不好卖。由此,英特尔帮那些整机厂商分担了一定的广告费,并将所有的整机厂商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在英特尔所在的领域里,采用如此模式的,唯此一家。
但同样的,当进入嵌入式领域时,一切都变了。
无论是手机,还是行车电脑,里面用的是什么芯片,没有任何人知道。因为不同于通用型芯片,为实现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嵌入式领域的芯片是需要再开发的,而所有后面的应用开发和设计都是下游的终端厂商在做,换言之,在这个领域,终端厂商掌握着主导权,芯片厂商充当的只是一个供应商的角色。而且,嵌入式领域里,对功能的需求并非整齐划一的,有更强的可替代性,想要实现控制,谈何容易。
由此可见,尽管英特尔的技术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也不可否认,它全力去做一件事情,一定能做得很优秀,但是想再实现通用CPU的辉煌格局,难度非常大。但是如果有一天,它能把整个产业又带入Intel inside的节奏,比如大家买手机时都拼配置,那么,英特尔的机会就又来了。
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发展总是不均衡的,常常是某些环节走得快一些,来引导其他环节向它看齐,由此实现整个大产业链的螺旋式上升。而如果英特尔能将硬件带入到更高的水准,成为这个引领的环节,不但是自己的优势更加突出,而且将带来整个大产业链的升级。
(本文根据对赛迪网总裁李树 先生的独家采访内容整理)
责任编辑:焦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