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新课标要求,对小学数学问题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效策略提升学生学习效能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教学 有效教学
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知识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性,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对数学学科教材内容整体分析,可以看出,数学学科章节与章节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点内涵以及要义的有效反应和体现,是教师进行知识点内涵以及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深刻认识数学问题在有效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抓住数学问题生活性、趣味性、多样性、综合性等方面特性,采用有效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探究和创新求异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和进步。”近年来,本人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进行初步的阐述。
一、抓住问题生活性,激发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实用主义学者认为,数学学科作为一门生活性的艺术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数学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数学问题作为数学知识体系内涵和要义的生动概括和有效体现,同样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先决条件,积极学习情感是学生自主能动学习知识的源泉和动力。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一般是建立在能动积极情感的影响和驱使下。”因此,教师开展问题性教学活动时,可以把数学问题生活性的凸显,作为学生内在能动特性激发的有效抓手和途径,在问题教学活动中,强化对知识内涵要义的分析和研究,抓住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设置出具有浓厚生活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内在能动性得到激发,学习潜能得到有效挖掘,增强学生自主解答问题的积极能动性。
如在三年级学生在初学文字类应用题时,学生习惯图文式的学习方式,而对文字式应用题理解时具有困难,从而“被动、畏难、消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遵循学生学习情感发展的特点,抓住该知识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联系的问题,设置出“王大爷在菜场买了2千克鸡蛋,鸡蛋每千克8元,如果剩下的钱还够他买3.5千克茄子,茄子每千克2元,他一共带了多少钱?”等生活情境类型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数学知识的广泛生活性和浓厚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能动性,为开展问题探究、解答活动提供思想保证。
二、抓住问题发散性,培养学生探究解题的方法性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学科章节与章节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表面上看似毫无联系,但通过之间内涵的深刻细致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深刻而又复杂的联系,是一个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教师在问题性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内涵的深刻联系特性,抓住问题发散特性,设置具有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不同类型问题解答中,掌握相似类型问题解答的方法要领,同时,为学生思维灵活性训练提供锻炼平台,促进和提升解答问题活动进程效能。
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在解答“某中心小学分组投篮成绩如下:第一小组6人,共投入篮球98个,第二小组5人共投入篮球73个,第三小组6人,共投入篮球84个,平均每人投入篮球多少个?”问题基础上,找寻到该类型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变式,设置出“变式1,某中心小学女篮的分组投篮,现在知道平均每人投篮15个,如果第一小组6人,共投入篮球98个,第二小组5人共投入篮球73个,那么第三小组6人,需要每人投入篮球多少个?”、“变式2,某中心小学分组投篮成绩如下:第一小组6人,共投入篮球98个,第二小组5人共投入篮球73个,第三小组6人,共投入篮球84个,则哪个小组平均投篮个数多?”等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从而学生获得实践和锻炼时机,为更好开展解题活动提供方法基础。
三、抓住问题综合性,提升学生思维创新的灵活性
众所周知,数学问题的出示往往融合渗透众多数学知识点内涵,通过问题这一载体,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地锻炼和培养。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纲要的研究和分析发现,综合性数学问题以其知识内涵多,解题方式活,能力锻炼强等方面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效能等方面展现着重要作用,占据重要的地位。综合性问题设置也成为当前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可以将综合性问题训练作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利用数学知识点内在的关联特性,找准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点”,设置出包含众多知识点内涵的综合性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和理念,在找寻问题外在条件基础上,深刻掌握内在知识要点内涵,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数学问题解答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甄别和运用中实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进步。
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知识重难点,设置出“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综合性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探索解题活动,借助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问题解答活动,并通过验证分析活动,实现对知识点内涵联系的有效掌握和深刻领会,为学生创新思维灵活性提供活动场所和载体,促进学生学习效能和思维习性的有效树立。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将问题教学作为展示自身教学技能的重要载体,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舞台,为更好、更快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品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教学 有效教学
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知识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性,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对数学学科教材内容整体分析,可以看出,数学学科章节与章节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点内涵以及要义的有效反应和体现,是教师进行知识点内涵以及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深刻认识数学问题在有效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抓住数学问题生活性、趣味性、多样性、综合性等方面特性,采用有效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探究和创新求异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和进步。”近年来,本人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进行初步的阐述。
一、抓住问题生活性,激发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实用主义学者认为,数学学科作为一门生活性的艺术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数学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数学问题作为数学知识体系内涵和要义的生动概括和有效体现,同样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先决条件,积极学习情感是学生自主能动学习知识的源泉和动力。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一般是建立在能动积极情感的影响和驱使下。”因此,教师开展问题性教学活动时,可以把数学问题生活性的凸显,作为学生内在能动特性激发的有效抓手和途径,在问题教学活动中,强化对知识内涵要义的分析和研究,抓住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设置出具有浓厚生活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内在能动性得到激发,学习潜能得到有效挖掘,增强学生自主解答问题的积极能动性。
如在三年级学生在初学文字类应用题时,学生习惯图文式的学习方式,而对文字式应用题理解时具有困难,从而“被动、畏难、消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遵循学生学习情感发展的特点,抓住该知识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联系的问题,设置出“王大爷在菜场买了2千克鸡蛋,鸡蛋每千克8元,如果剩下的钱还够他买3.5千克茄子,茄子每千克2元,他一共带了多少钱?”等生活情境类型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数学知识的广泛生活性和浓厚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能动性,为开展问题探究、解答活动提供思想保证。
二、抓住问题发散性,培养学生探究解题的方法性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学科章节与章节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表面上看似毫无联系,但通过之间内涵的深刻细致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深刻而又复杂的联系,是一个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教师在问题性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内涵的深刻联系特性,抓住问题发散特性,设置具有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不同类型问题解答中,掌握相似类型问题解答的方法要领,同时,为学生思维灵活性训练提供锻炼平台,促进和提升解答问题活动进程效能。
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在解答“某中心小学分组投篮成绩如下:第一小组6人,共投入篮球98个,第二小组5人共投入篮球73个,第三小组6人,共投入篮球84个,平均每人投入篮球多少个?”问题基础上,找寻到该类型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变式,设置出“变式1,某中心小学女篮的分组投篮,现在知道平均每人投篮15个,如果第一小组6人,共投入篮球98个,第二小组5人共投入篮球73个,那么第三小组6人,需要每人投入篮球多少个?”、“变式2,某中心小学分组投篮成绩如下:第一小组6人,共投入篮球98个,第二小组5人共投入篮球73个,第三小组6人,共投入篮球84个,则哪个小组平均投篮个数多?”等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从而学生获得实践和锻炼时机,为更好开展解题活动提供方法基础。
三、抓住问题综合性,提升学生思维创新的灵活性
众所周知,数学问题的出示往往融合渗透众多数学知识点内涵,通过问题这一载体,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地锻炼和培养。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纲要的研究和分析发现,综合性数学问题以其知识内涵多,解题方式活,能力锻炼强等方面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效能等方面展现着重要作用,占据重要的地位。综合性问题设置也成为当前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可以将综合性问题训练作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利用数学知识点内在的关联特性,找准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点”,设置出包含众多知识点内涵的综合性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和理念,在找寻问题外在条件基础上,深刻掌握内在知识要点内涵,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数学问题解答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甄别和运用中实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进步。
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知识重难点,设置出“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综合性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探索解题活动,借助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问题解答活动,并通过验证分析活动,实现对知识点内涵联系的有效掌握和深刻领会,为学生创新思维灵活性提供活动场所和载体,促进学生学习效能和思维习性的有效树立。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将问题教学作为展示自身教学技能的重要载体,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舞台,为更好、更快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品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