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移情在元曲英译过程中的运用

来源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y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移情是一个美学理论术语,指的是将自己的感觉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形成融合的状态。尽管在中国没有“移情”的概念,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却无处不在。移情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为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审美移情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王宏印教授的《天净沙·秋思》英译的分析,试图分析审美移情在元曲英译中的作用。审美移情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情感投射-关照-反馈,然后是译本的再现阶段,重点透过译作的语言、意象和情感,以说明译者的移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审美移情;《天净沙·秋思》;两个阶段;
  1.翻译审美移情论综述
  “移情”(Empathy)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的罗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her)于1873年在其《视觉形式感》一文中提出。“审美移情说”由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创建,成为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理论。他认为:“移情作用就是这里所确定的一种事实,对象就是我自己。根据这个标准,我的这种自我就是对象;也就是说,自我和对象的对立消失了,或者说,并不存在。”(利普斯,1980);移情论的基本观点是审美移情作用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第一,审美对象鱼审美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可以相互渗透的关系;第二,在这种渗透关系中,主要的活动方面是审美主体,客体受到主体生命力的投射而具有美的感染力;第三,审美主体是审美观找的‘自我’,美感是在感性对象中感觉到的“自我价值”。(刘宓庆,2005:220);刘宓庆教授将翻译审美移情的要旨概括如下:“(1)翻译审美移情的关键是译者对原文美的凝神观照。(2)实现时空转移,译者应移境与原文,做到由我及物,由物及我,物我合一。(3)实现情感转化,译者应该沿情(原文之情)而表,做到文辞相应,情境相切。(4)实现形式转换的最大可容性优化,来审视是否可以保留原汁原味。”(刘宓庆,2005:221)审美移情理论是对审美思维运作规律的心理学阐释,通过四个步骤的解析,就有机会考察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如何将译文进行重组,将移情的感受用贴切的目的语重现,再现原作之美。审美移情的前三个步骤是译者对于源语文本的深度考察,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译者对于源语言的审美移情。而第三向第四步骤的转移,是翻译中译者的再次移情,即移情于目标语,运用正确的翻译策略,根据目的语语言习惯和文化将源语文本再现于译本读者面前。
  2.审美移情视角下的《天净沙·秋思》英译
  2.1《天净沙·秋思》及其英译本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将多种景物排列在一起,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出现在一幅凄凉的画卷上,能让人感受到其中哀愁的情调。作品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哀愁之情。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列出多种景物,言简意丰,意蕴深远。作品内容如下:
  原文: 译文:
  天净沙·秋思 Autumn Thoughts
  马致远 Dry vines, old trees, and crows at dusk;
  枯藤老树昏鸦, A bridge over a rivulet, and a cottage.
  小桥流水人家, An ancient road, a skinny horse in the west wind.
  古道西风瘦马。 The sun is setting——heart-broken,
  夕阳西下, The traveler is dragging his way
  断肠人在天涯。 towards the end of the world.
  王宏印所译版本在保留原曲内容和格式的基础上,避免一味的意向陈列,将“断肠”二字提取出来,用“heart-broken”点出主人公羁旅凄苦的心境情感,最后“Towards the end of the world”将意境拉远,诗情延长,意味深远。
  2.2《天净沙·秋思》英译的审美移情
  2.2.1译者对于源语言的审美移情。翻译活动是涉及多种语言的转换活动。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源语文本进行移情。第一个阶段的移情是投射-关照-反馈。“投射指的是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潘卫民,2006(2):51-54)文学翻译中所谓的“投射”即指“由我及物”,“我”即是翻译者,“物”即为源语文本的审美构成。凝神观照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最为直接的联系,观照以视觉直观的方式,对具有表象形式的客体进行意向性的投射,从而生成审美价值的意象。反馈是深刻理解各种复杂系统的功能和动态的一种机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物质运动形式间的共同联系。作为译者首次移情的三个步骤,在文学翻译之中,译者在投射情感和凝神观照的基础上,将收集的信息反馈自身,在自身能动性的基础上,将审美情感内化到所翻译的文学作品之中。
  译者面对《天净沙·秋思》这一文本,看到的是冷落、萧瑟、凄清的,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给人以生理上的寒凉感,又引发读者心中种种悲伤的情绪。译者首先对原曲透彻理解,摆脱原作形式之束缚,想象原作之美,并将自我移植到审美客体即这种悲凉羁旅的意境之中,求得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实现情感的共鸣从文本字里行间出发,“断肠”二字所蕴含的愁苦悲痛之情,有以下层次:
  一是羁旅行役之愁。异域奔波,夜鸟投林,人无宿处,将诗人日常生存的辛酸和盘托出。二是思亲怀乡之苦。“枯藤老树昏鸦”的画面先营造出悲苦凄怆之感,“小桥流水人家”则让诗人由别人家想到自己家;“瘦马”则暗示远方的家回不去;“天涯”最终告诉读者家只能是想象中的远方。三是前途未知之悲。末句“人在天涯”,给人一种镜头渐行渐远的画面感,而远方模糊不清,暗示未来渺茫,只能继续四处漂泊。四是时间感伤之痛。枯藤、老树都是生命尽头的象征,黄昏是一天中白日将尽的时间,乌鸦染上黄昏时分晦暗的颜色所以叫昏鸦。因此译者面对种种意象,在脑中勾勒出了当时的画面,继而将自己曾经面对过的悲秋、感伤、思乡之情同样投射到原文之中,最后总结为“heart-broken”,将断肠二字单独译出,让译者或读者的情感找到出口。审美移情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意象—语言”的转化过程,而在此过程之中,审美移情之投射和反馈能否顺利完成,全有赖于审美主体是否能够进入“凝神观照”。
  2.2.2译者的再次移情。翻译审美移情的第二阶段,在译者首次移情的基础上,将反馈阶段获得的信息再现到译本之中。物我合一,为翻译审美移情的最终阶段,也是译本再现原作意境之阶段。再现源语文本,并非简单的是实现源语文本到目的语文本之间形式上的转换,而是要做到文辞相应。从语言来看,译者有意遵守原文的行文句式,但不刻意如原文一样一韵到底,每行的字数也不尽相同,且又不同于原作,翻译出的句子共三句,前两行为一句,中间一行为一句。最后两行又为一句。译者为了自己感情表达的方便,忍痛割舍原曲的对仗工整行的句式,而将意境构建放在第一位。从意象来看,这首小令采取白描的手法,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来营造意境。全曲共十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前九个意象可以自然地分成三组。“枯藤”“老树”“昏鸦”为第一组,写作视角由下及上;“小桥”“流水”“人家”为第二组,写作视角由近而远;“古道”“西风”“瘦马”为第三组,写作视角是由远及近的。中间略有变化,插入了“西风”这一意象,变换了描写的角度,增加了作品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没有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为“夕阳”,是整幅画面的大背景,将前九个意象统摄起来,增添了悲凉色彩。
  译者在翻译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像原作一样将意象进行名词性的罗列,而是读过原作后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创造出其所描绘的画面,再根据英语读者对于英语语言重逻辑、讲究形合语言的习惯,将这些意象从自脑海中进行适当的安排,从而体现在文字上。
  参考文献:
  [1]利普斯.论移情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20-221.
  作者简介:董丽慧(1995.06.03-),女,山西省平定县,研究生二年级,外国语言文学。
  (天津工业大學 天津西青区 300000)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经过实践表明,让学生理解某一数学概念有时要比他们学会一个具体的解题技巧不知困难多少倍。数学概念离不开抽象思维及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而抽象与严谨正是学生疏远数学的原因。利用“几何画板”来创设教学情境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可以缩短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高中数学的学习,并不像初中一样,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数字运算和对图形的认识,而是更加注
期刊
摘要: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室内设计观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获得了愈来愈多的增强,其对突出工业室内设计的人性化及时代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城市的规划及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现阶段的现代室内设计观念在制造业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却是不太十分广泛的,在日后的设计中也应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制造业建筑设计的整体设计总体水平。  关键词:工业建筑;建筑设计;现代设计理念  面对月球教育资源的
期刊
摘要:农村教育质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教育生态链中的薄弱环节,农村音乐教育质量也是如此。针对农村学生音乐基础薄弱、没有丰富多彩社会文化活动和音乐培训机构等状况,学校成为农村学生系统学习音乐最重要的场所。但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质量一直不佳,这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农村音乐教育评价的不完善或缺失,将会导致领导不督查音乐教学、教师不认真进行音乐教学、学生不重视音乐学习等一系问题,从而农村中小学教
期刊
教学思路:  学校进行“青蓝杯”教学比武,主题是课外阅读指导交流课,因为我教的是六年级毕业班,学生们思想波动很大,于是我选了黄蓓佳的这本《我要做好孩子》,故事的主人公金铃刚好是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每个孩子都可以从金铃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故事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又对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让他们明白“好孩子的内涵太丰富了,它所有的光圈不全是由一百分组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老师和
期刊
案例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聆听音乐与进入音乐,围绕这一根本宗旨教师不是主观地对学生感受进行判断统一,而是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让学生再带着疑问,有目的性的思考,安静聆听,一步步深入主题,这才’是有效聆听。在聆听时让学生有目的去思考,在思考后答案又变成另·个新问题,不断激起学生
期刊
摘要: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选取三个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初中生对教学反馈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类不同的英语课堂上,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教学反馈的理解有一些差异。本文基于学生对教师教学反馈的理解,为英语老师改进教学反馈提出五点可行策略。  关键词:教学反馈;个案研究;互动交流  一、研究背景  教学反馈,就是将教学系统的输出(结果)作为新的信息重新輸入系统,对教学活动具有检测和调控作用
期刊
读《享受教学》一书,只花了两天的时间我便看完了,一拿起此书看就爱不释手,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在此之前的阅读期刊或专业理论书籍上完全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而这本书是作者“心之所向,行之所依”的自由之感想的创作,我想我喜欢这种贴近心灵的文章,朴素、真实、哲理而又具有灵性的文字。在边读此书的同时,近段时间纠结于我心中懊恼不已的问题好像也一一得到了答案,这份精神食粮很具价值。  第一部分享受教学实践的点滴温暖
期刊
摘要: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仅反映的是艺术本身具有的一套内在含义,也反映了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特质。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独创性。独创性即是本质要求,也是艺术家创的法则。而艺术的独创性除了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以外,还和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息息相关。本文基于笔者对我国当代特有的社会环境的思考,通过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艺术的独创性与各位知名艺术家所进行的艺术独创进
期刊
摘要:建筑业在各行各业中已经变成高能耗的先锋,更加严重的是其能耗的问题。这样建筑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建筑设计除了要考虑安全问题外,环保问题是最关键的。我们一定要让我们所处的环境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途径,在考虑建筑安全的同时,建筑设计的一定发展要求是重视生态化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要点;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恶化的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越来
期刊
摘要:结合国网进贤县供电公司自身现状,以党建引领为出发点,通过实践探索融媒体建设体系,创建融媒体发展新模式,推动“党建+融媒体”融合发展,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党建;融媒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宣传思想工作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机遇。加强思想宣传工作,是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长子”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国网江西进贤县供电分公司结合现状,以党建引领为出发点,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