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就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采用精炼幽默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体作用等低年级小学生音乐课堂的气氛控制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课堂气氛;思考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堂,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音乐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以声传情,使人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升华。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学生一生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音乐基础技能等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对于知识的感悟、理解、巩固以及智慧的迸发,都需要较为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对于整个教学过程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积极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更好的接收新知识,进而进行创造型学习,反之,沉闷乏味的气氛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智力的发展。因此,对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课堂气氛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成了重要的一环。
一、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在课堂上动静结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教师对课堂气氛营造起着主要的作用。并且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殊性,并且孩子们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音乐课如果控制的不好,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过于松散,孩子们就会乱;但如果不敢活起来,那么学生在沉闷枯燥的气氛中上课长时间会造成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情况。因此,音乐课要动静结合。让给学生大胆的思考,要动手,也要动脑,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进去;也要给学生静静的思考的时间。“动”中一定要有“静”,这就要求老师预先认真的进行课堂设置,及时的控制课堂秩序以及气氛。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自身素质进行教学素质,才能有针对性的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才能巧妙地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按照音乐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安排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源,对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布局,构思教学结构、安排教学的顺序,从而选择教学模式等等。
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条件,让他们的才能有充分的发挥之地。支持引导他们在自己擅长的区域探索、发挥、求知。比如说,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学生喜欢欣赏,有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而有的学生则喜欢静静的欣赏,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热情的扶持,使他们成为自己擅长领域的佼佼者。
(三)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及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形象,对于教学的是否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管理者以及领导者,是影响学生情绪、情感的重要因素。有时,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原因喜欢抑或讨厌某个科目。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塑造良好的形象,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惟其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在学生心中形成的权威形象就非常重要,要形成学生心中的权威,就要求老师有渊博的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平时为人师表,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加强个人修养,为人师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使学生拥有自由轻松的环境
只有自由轻松的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而音乐课又是一种非常艺术化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思考了,才能真正领略音乐的内涵和精神。作为儿童来说,他们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状态,不要束缚也不希望别人给他们的思想背上包袱,他们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以自主思考的气氛。如果老师在一开始就对学生说这节课要欣赏的是什么,主题是什么,这样就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音乐作品的感觉肯定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对于同一音乐作品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儿童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最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提供自由想像和自由体验音乐的感觉。
(二)律动结合
律动,是指音乐中进行的游戏、歌舞表演等内容。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以及人对于自身的情绪体验的认识反应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音乐训练中,只有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要经受到训练。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将音乐和律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综合性的艺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艺术的创造能力。音乐教育中的律动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更适合小学生爱动的特点,是唱、动、演的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教学。例如,在小小音乐剧《守株待兔》让学生分析剧中角色(动物、植物),并表演出来,学生在阅读讨论中对于该剧的学习就会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同时,通过自身揣摩、协作表演,他们对于剧中人物和事物领悟是远远胜过老师机械直白的解说的。
有效的律动可以缓解疲劳状况,创造课堂气氛。这些律动可以和是节奏有关的游戏,或者是打拍子做动作等如果可以让学生听着变换的旋律打着节奏.例如,我在教学生学唱《小鼓响咚咚》时,先让学生听歌曲范唱,再由老师控制歌曲范唱的力度让学生边听边用以下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 ×︱××× —︱在敲击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让学生根据词意,听出第一段前六小节用mf的力度敲击,最后用“f”力度敲击;第二段前六小节用“mp”的力度敲击,最后用“p”力度敲击。学生首先得用听觉听出歌曲的力度变化,才能表现出力度的变化,可见借助音响听可以说是低年级小学生对音乐教材阅读的又一种方法。这对于节奏的掌握有很大的作用,或者根据课堂中要唱的新歌的节拍让学生跳跳基本舞步等等。既有利益于课堂气氛的调节,使学生的大脑得到调整,缓解学生的疲劳状况,保持学生愉快学习的心情,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三)鼓励学生的自主讨论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的自身学习创造机会。学生通过交流思想和学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通过参与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如果一堂课,只是老师在讲,不断地介绍作者生平、作品大意、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等,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老师的满堂灌,一节课老师口干舌燥,学生晕晕乎乎,而如果改为采用讨论法,就能充分以学生为主题,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面貌也得到了改善。学生解除了原有的约束,从而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并且,通过自由讨论的方式,可以增进师生的交流,从而在师生中间形成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进老师对于学生的了解。
在欣赏作品前,我们可以先不说出音乐的名字,例如给学生放《贝多芬交响曲》,让学生听辨,说出曲名、作者等,如果学生说不出,再由老师说出,学生才有兴趣听下去。可以在每次听赏前,成立小组,布置任务,听完作品之后小组讨论,轮流发言,然后再由老师来解决。
参考文献:
[1]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5)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11)
[3]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7)
本文就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采用精炼幽默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体作用等低年级小学生音乐课堂的气氛控制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课堂气氛;思考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堂,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音乐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以声传情,使人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升华。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学生一生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音乐基础技能等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对于知识的感悟、理解、巩固以及智慧的迸发,都需要较为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对于整个教学过程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积极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更好的接收新知识,进而进行创造型学习,反之,沉闷乏味的气氛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智力的发展。因此,对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课堂气氛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成了重要的一环。
一、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在课堂上动静结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教师对课堂气氛营造起着主要的作用。并且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殊性,并且孩子们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音乐课如果控制的不好,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过于松散,孩子们就会乱;但如果不敢活起来,那么学生在沉闷枯燥的气氛中上课长时间会造成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情况。因此,音乐课要动静结合。让给学生大胆的思考,要动手,也要动脑,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进去;也要给学生静静的思考的时间。“动”中一定要有“静”,这就要求老师预先认真的进行课堂设置,及时的控制课堂秩序以及气氛。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自身素质进行教学素质,才能有针对性的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才能巧妙地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按照音乐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安排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源,对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布局,构思教学结构、安排教学的顺序,从而选择教学模式等等。
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条件,让他们的才能有充分的发挥之地。支持引导他们在自己擅长的区域探索、发挥、求知。比如说,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学生喜欢欣赏,有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而有的学生则喜欢静静的欣赏,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热情的扶持,使他们成为自己擅长领域的佼佼者。
(三)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及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形象,对于教学的是否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管理者以及领导者,是影响学生情绪、情感的重要因素。有时,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原因喜欢抑或讨厌某个科目。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塑造良好的形象,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惟其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在学生心中形成的权威形象就非常重要,要形成学生心中的权威,就要求老师有渊博的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平时为人师表,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加强个人修养,为人师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使学生拥有自由轻松的环境
只有自由轻松的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而音乐课又是一种非常艺术化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思考了,才能真正领略音乐的内涵和精神。作为儿童来说,他们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状态,不要束缚也不希望别人给他们的思想背上包袱,他们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以自主思考的气氛。如果老师在一开始就对学生说这节课要欣赏的是什么,主题是什么,这样就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音乐作品的感觉肯定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对于同一音乐作品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儿童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最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提供自由想像和自由体验音乐的感觉。
(二)律动结合
律动,是指音乐中进行的游戏、歌舞表演等内容。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以及人对于自身的情绪体验的认识反应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音乐训练中,只有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要经受到训练。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将音乐和律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综合性的艺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艺术的创造能力。音乐教育中的律动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更适合小学生爱动的特点,是唱、动、演的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教学。例如,在小小音乐剧《守株待兔》让学生分析剧中角色(动物、植物),并表演出来,学生在阅读讨论中对于该剧的学习就会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同时,通过自身揣摩、协作表演,他们对于剧中人物和事物领悟是远远胜过老师机械直白的解说的。
有效的律动可以缓解疲劳状况,创造课堂气氛。这些律动可以和是节奏有关的游戏,或者是打拍子做动作等如果可以让学生听着变换的旋律打着节奏.例如,我在教学生学唱《小鼓响咚咚》时,先让学生听歌曲范唱,再由老师控制歌曲范唱的力度让学生边听边用以下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 ×︱××× —︱在敲击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让学生根据词意,听出第一段前六小节用mf的力度敲击,最后用“f”力度敲击;第二段前六小节用“mp”的力度敲击,最后用“p”力度敲击。学生首先得用听觉听出歌曲的力度变化,才能表现出力度的变化,可见借助音响听可以说是低年级小学生对音乐教材阅读的又一种方法。这对于节奏的掌握有很大的作用,或者根据课堂中要唱的新歌的节拍让学生跳跳基本舞步等等。既有利益于课堂气氛的调节,使学生的大脑得到调整,缓解学生的疲劳状况,保持学生愉快学习的心情,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三)鼓励学生的自主讨论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的自身学习创造机会。学生通过交流思想和学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通过参与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如果一堂课,只是老师在讲,不断地介绍作者生平、作品大意、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等,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老师的满堂灌,一节课老师口干舌燥,学生晕晕乎乎,而如果改为采用讨论法,就能充分以学生为主题,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面貌也得到了改善。学生解除了原有的约束,从而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并且,通过自由讨论的方式,可以增进师生的交流,从而在师生中间形成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进老师对于学生的了解。
在欣赏作品前,我们可以先不说出音乐的名字,例如给学生放《贝多芬交响曲》,让学生听辨,说出曲名、作者等,如果学生说不出,再由老师说出,学生才有兴趣听下去。可以在每次听赏前,成立小组,布置任务,听完作品之后小组讨论,轮流发言,然后再由老师来解决。
参考文献:
[1]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5)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11)
[3]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