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慎笔下的“老者”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bei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慎(1687—1770),字恭懋、躬懋、恭寿、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扬州八怪之一,以诗文、草书、绘画三绝著称于世。他出生于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因家境贫困,十六岁奉母命拜师专学画相,一年后便以画相为业养家糊口,一生奔波于福建、南京、扬州等地以卖画为生。他的诗被同乡人雷宏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黄慎擅人物、山水、花乌,其中以人物画成就最大。他的人物画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历史故事、神仙佛道,民间传说、文人生活、舟子渔樵、江湖艺人、流浪乞丐、漂母盲叟等等。在诸种题材中,“老者”形象在黄慎作品中最常出现。
  据丘幼宣著《一代画圣黄慎研究》书中统计,现存黄慎人物画477幅,按题材分三大类,故事人物画153幅,占32.08%,仙佛人物画140幅,占29.35%,世俗人物画184幅,占38.57%。世俗人物画又分为士人图、仕女图、肖像图、劳苦群众图四类统计,其中士人图112幅,占世俗人物画的60,87%,几乎全部为老人形象。劳苦群众图37幅,占世俗人物画的20.11%,多数为老人形象。粗略地计算,黄慎以老人为主题的画约占其人物画总数的一半。
  黄慎对“老者”的描绘几乎贯穿了他的各个创作阶段,并非出于他某一时期的绘画兴趣。黄慎三十六岁时所作的《五老图》(图1),纸本设色,纵126.5厘米,横61.5厘米。图绘五个老人一起观赏一幅画,人物比例准确,动作神态各异,线条工劲流畅,空间安排妥当。画面左上方草书题“壬寅小春月漫写于双江筠谷山房”,旁署“宁化黄慎”,下钤白文“黄慎之印”,朱文“躬懋”。《渔翁得利图》(图2)是他四十八岁时的作品,纸本设色,图绘一老渔翁和一小童围着一条鱼的情景。渔翁在右,侧身站立,头戴笠,右肩斜背一鱼篓,右手执一鱼竿,竿梢斜向上翘,左手提一尾鱼,面呈欣喜笑容。小童站立左边,头顶竖扎一小辫,双手捧纺轮,昂头看着鱼。画面右上角题款“雍正十二年长至日闽中黄慎写”。晚年的作品如《函关紫气图》(图3),纸本设色,纵239.2厘米,横115厘米,图绘白须飘飘的老子手握书卷,骑坐在青牛背上,青牛左前蹄后提,正向前行进,左上侧题杜甫诗句“东来紫气满函关”,另行题署“乾隆乙亥年小春月宁化瘿瓢子写”,时年黄慎六十九岁,下钤白文“黄慎”,朱文“瘿瓢”两方印。
  黄慎频繁画老人,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一、黄慎是职业画家,由于卖画需要,他的作品需迎合主顾的需求。神仙道释人物、历史故事人物中的老翁长者,是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寿星,钟馗,八仙中的张果老、汉钟离、铁拐李,历史故事中“苏武牧羊”、“老子论道”、“商山四皓”等便成为他迎合时风的题材。二、画家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他的心理倾向和情感喜好。黄慎十四岁丧父,同年两个妹妹半病半饿夭折了,弟弟也在饥饿线上挣扎。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学画卖画,足迹遍布福建、广东,并辛苦奔波于江西、安徽、江苏,大半生颠沛流离,受尽飘零之苦。后寓居扬州期间虽在画界颇具名望,但需养活八口之家,生活仍相当清苦。他曾在诗中写道:“从人开笑口,心苦自能知”;“我徒执诗书,一家尚八口,兀兀以穷年,西驰复南走”;“自怜抱璞泣”;“可怜盛世成肥遁,孙弘六十之遏长欷放”。少年的不幸经历以及长期的穷困潦倒,黄慎的心境是苍凉凄苦的,生活的磨难使他对饱经风霜的老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所以他对老人为题材的创作情有独钟。他常以画中老者来折射自身的境遇或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因此我们往往可以从画中老者看到画家自身的影子。传说中钟馗屡举不第,他便喜画钟馗图。他笔下的钟馗形象,随着画家的年龄递增而相应变化。雍正年间所作钟馗,皆是壮年形象,乾隆年间他所作的钟馗,钟馗则以老人形象出现了,他在钟馗身上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感。黄慎一生郁郁不得志,在心情烦闷时甚至向往消极避世的隐居生活,故隐士故事也是他多次画过的老人题材。他在乾隆年间作的《杂画》册页(图4)可以说是一幅自画像,图绘白须已垂至腹部的老翁头戴斗笠,眼望旁边的白鹤,目光凝重,左上方题诗:“生平梦梦扬州路,来往空空白鹤归。六水三山惟凝带,烟霞疑染旧时衣。”诗、书、画结合,情真意切,这幅画便是画家认为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而发出的感叹。三、黄慎亲身的体验和阅历使他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给予了深厚的同情。他的诗:“黄犊恃力,无以为粮。黑鼠何功?安享太仓。”就是用黄犊与黑鼠比喻辛苦劳动却劳而无获的下层人民和饱食终日的剥削阶层,揭示了当时尖锐的社会问题。他画的渔翁、纤夫、盲人等多以白发苍苍,弯腰驼背,步履蹒跚的老叟形象出现,反映了下层老年人的艰苦的生活状态,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同情与共鸣。如他画过多幅渔翁图,他笔下的渔翁衣裳褴褛,手提一尾鱼,脸上呈现如获至宝的喜悦神情,仿佛在饥荒年月中煎熬了许久。他通过笔下的老人表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黄慎笔下的老人取材于生活中的原形,寓神于形,通俗平凡却立意不凡。画中老人有几处共同点:一、脸部、手部染赭色,表现出皮肤的质感,面相描绘细腻,用笔工致,眉毛胡须浓密花白,眼睛总是注视着手中的物品,着重刻画眼神、嘴角,通过老人注视某一物品的神态表达老人的内心世界,有的略有所思,有的专注安祥,有的喜出望外,有的神情凝重,喜怒哀乐,神态各异。二、老者多侧身、半侧身站立以表现出老人的凸出的背部,侧身的老者驼背或弓背,鼻部多为塌鼻梁,体现老人生活的困难。三、重视描绘衣服来表现人物身份和个性,衣裳多以意笔为之,衣纹有的纵逸,有的恣肆洒脱。如老渔翁总是衣裳褴褛,上衣束腰,适合在水中劳作。表现老年士人则用宽衣舒袖和繁杂的衣纹,用笔大胆挥洒,突显老年士人放逸不拘的个性,如《采芝图》(图5)、《捧花老人图》(图6)的衣纹用大写意,阔笔迅扫,墨色浓处光彩焕发,渴笔之处骨力无穷,可谓别开生面,富有气势。
  黄慎从小勤学画相技艺,熟悉人体结构和人物的各种动态神情,加之他走南闯北,转益多师,见多识广,故而练就了高超的绘画技艺和宽广的艺术思维。他在绘画人物题材和笔墨技法上独辟蹊径,在人物题材上,他把画笔延伸向通俗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中的老年下层民众,在笔墨技法上,他创造性地以草书入画,突破了历代相传的“十八描”的局限,融会贯通地加以灵活运用。因此,他的人物画别具一格,它们融合了文人画和民间风俗画的画风,既有文人画的雅逸洒脱,又充满着平实古朴的民俗风情。黄慎在一件《花卉图册》上题句:“写神不写貌,写意不写形。”在乾隆十九年所作的《花鸟、人物册》首页草书题“我心写兮”,在一幅行书横额上又题“以写我心”,明确表达了他的艺术思想是写心。他所塑造的老人形象,往往是他的内心世界的体现或是他自己的化身,其中深邃的思想性和艺术情趣耐人寻味。
其他文献
福建省德化县制瓷的历史与规模仅次于景德镇。它在国内的名声不够大是因为德化瓷宋元明清通过泉州港多销往海外,换句话说,德化当时属于外向型企业,所以中国人了解德化瓷还不如外国人普及。  德化最著名的瓷莫过于德化白瓷。德化白瓷在欧洲有中国白之称,可见其影响力。这种瓷化程度高、白度大的优质白瓷,曾让欧洲人叹为观止,赋予许多极富诗意的名字,如鹅绒白,象牙白,猪油白,葱心白。几百年前,当欧洲还不知烧瓷工艺时,中
期刊
岭南画坛的隐者吴灏,虽数十年不求闻达于主流画界,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自得其乐,其画作却被谢稚柳评价为: “足使青藤却步、苦瓜袖手。”。自称为“岭南派叛徒”的吴灏家学渊源,自幼酷爱艺术,5岁学画,18岁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为校长丁衍庸所器重。24岁拜谢稚柳为师,学业精进,绘画上追宋、元水墨,下及明董其昌、徐渭,清八大山人、石涛,直取古人神韵。近日,“大道甚夷——吴灏艺术展”在澳门艺术博物
期刊
2010年6月5日北京春季拍卖,一副美国回流的元代王蒙的《秋山萧寺图》以1.3664亿元成交,而这件作品曾经的主人,庞莱臣就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这样庞氏旧藏创下了庞莱臣“虚斋”收藏拍卖纪录之最,此文将为读者解读这位曾经纵横于中国收藏界并与鉴定大家吴湖帆等人交往甚密的儒商实业家。    儒商实业家吝宝不吝财    庞元济(1864-1949年),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吴兴人(今湖州)。其祖先因经商自安
期刊
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聚焦20世纪到2l世纪的美国艺术。尤其特别的是,美术馆所举办的年/双年展,总是为年轻的和不算有名气的艺术家的作品提供集中展示的机会。馆藏艺术品的材质和媒介形式多样。18000件作品中,以其包含许多20世纪上半世纪重要的作品在内、规模不断增长的永久藏品为特点,并注重展出、收藏在世艺术家作品。  1931年由个人创办的惠特尼
期刊
本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除设立收藏作品展之外,令人关注的是年会特别安排的主题论坛。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台及东南亚的重要当代艺术藏家以及批评家出席了年会主题论坛。私人收藏当代艺术的现状、未来与价值,如何发展当代艺术收藏的社会网络,当代艺术如何发展其公共性等问题在论坛上得到讨论。    近日,“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在成都举办。本次年会同期举行的“收藏家藏品邀请展”,展出来自25位中国内地,港
期刊
广州嘉德冬拍3.2亿元谢幕,首次单季总成交额超过3亿元,相比今年夏拍的2.33亿元增加8000万元左右的成交额,比去年同期冬拍的1.77亿元更高出1.37亿元左右。从成交变化情况可见,最为主要的中国书画部分,主要有3个专场:中国古代书画专场,夏拍成交额为3987.42万元,冬拍为10176.21万元,后者比前者上涨1.5倍左右,是冬拍总成交额比夏拍增加的大部分来源。    古画单个专场拍卖过亿,成
期刊
保存、研究及收藏艺术文物的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于商、周时期,王公贵族已重视收藏活动。青铜器上出现“子子孙孙永保之”等铭文,寄托了盼望文物能够永久流传下去的心愿。汉代开始重视对画作的保存,武帝(公元前140—前88在位)设“秘阁”,搜集天下法书名画;士大夫亦保存私藏,收集书家手迹。宋代更成为收藏和文物研究的高峰,宫廷收藏逾万,特设有建筑物存放藏品。宋徽宗(1101—1119在位)命文臣将宫
期刊
时间步入2011,回顾属于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多的新面孔被吸引涌入。在不断高升的市场行情之下,不论是中国的古代艺术品还是近现代艺术精品皆倾巢而出,上演与资本有关的疯狂盛宴——拍卖行的激烈竞争将这个市场有限的存货进行了批量的挖掘,市场的供需变化在去年秋拍几欲达到峰值,富有浓厚中国趣味与喜好的板块,频繁诞生着天价,当然同时,也考验着拍卖行未来几年的征集能力。刚刚结束的2010年的秋拍,遭
期刊
日前,西泠印社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在杭州世贸君澜大饭店圆满落槌,这场为期4天的秋拍共涵19个专场,总成交额为10.8亿,总成交率为92%,其中岭南雄风·黎雄才书画作品专场、西泠印社部分社员作品专场、西泠首届中国陈年名酒专场、文房清玩·历代名砚专场四个专场的成交率为100%,此次秋拍不仅创下了西泠拍卖历年来的最好成绩,也成就了中国南方艺术品市场的最高纪录。    传统艺术品领域稳健发展凸显文人情怀   
期刊
美丽的东西,除非天演灾祸和战争,人们珍之惜之。本文作者于拍卖网站上偶得两本一百年前的连环图册——《三同志全图》与《陈三五娘图》,她们工笔绢画,绫边装裱,滚边宣纸,中英印刷,册页装帧,在任何的资料中都未曾记载。对于会玩收藏的人而言,“东西”上手,方才学到“东西”:这前一个“东西”指的是古玩,后一个“东西”指的却是知识——对于任何资料都未曾记载的连环图册,其中蕴藏了哪些秘密?又见证了怎样的时代?收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