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教学既是教学出彩的高产田,也是高考得分的低产地。况且老师教得好,未必学生学得好;学生学得好,未必考试考得好。要想教、学、考均达到理想状态,个人认为必须做到注重景境,浸润诗情。
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虽然有的古诗字数较少,但因诗中有些字、词我们今天用得少或者不用,而有些字、词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又不一样,再加上学生与作者相距年代久远,作者的所思所想难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背景知识的渗透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李贺的诗歌《李凭箜篌引》,我们要知道李贺的生平。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他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使他于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了解了李贺的生平,对于诗中的“颓”“愁”“老”“瘦”等词就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
不仅如此,还要了解李凭其人。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而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不过是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官奉礼郎)。声望上的巨大悬殊,更衬托出李贺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如果要用一句诗来赞美的话,我认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十分妥贴。因为他的诗并不是以显赫的地位而受人追捧。
如果课堂上教师将这些资料进行适时地运用渗透,就会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降低学生理解感悟的难度。
理解古诗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景再现,要实现情景再现就得靠想象,而想象不是凭空就有的,这就要靠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境再造。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想象、感悟,最终达到忘我的境界,实现与作者的换位。所以,音乐烘托出的气氛,教师的激情讲解,尤其是整堂课以李贺的诗作贯穿始终,而每一句诗作又会为学生再现一种情境,这一个个情境组成了李贺的生活空间。学生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走近李贺,与诗人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话。所有这些,都“润物细无声”般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自然换位。此时,学生已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了。尤其是学生在想象“弹箜篌”这个词的画面时,教师及时出示“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想象画面,传神地再现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展示出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出作者对乐曲有着深刻理解,所具备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此诗运用的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及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等特点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及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艺术特色印象更深刻。
考虑到学生用“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可能还不太熟练,我们还要告诉学生画面的元素:颜色,如“紫”;声音,如“啼”“碎”“叫”“笑”;感受,如“冷”;告诉学生画面的来源:诗的注释,如“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亲身经历;看过的图画;看过的影视等。紧接着我们还应给学生搭建感知、尝试、体验、掌握这一方法的平台——先用学生最熟知的《鹅》来切入,由于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诗意,所以教师示范性地描绘诗中的画面时,学生容易感知接受,并由此初步感知怎样把诗句变成丰富的画面。接着,又半扶半放地指导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想象成画面,给学生提供了尝试体验的机会。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轻松地学会这种方法,这在课堂进行中也得到了体现,尤其是学生通过“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一句看到的画面就非常的生动。
当学生的想象不够丰富时,老师应及时进行启发引导;当效果还是不佳时,教师主讲应偏多一些,帮助学生弄懂弄通。
每一篇古诗都包蕴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诗独特的神蕴、意旨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语句来表达的,诗的深远的意境也是无法用语句来转述的。有时学生想象到的画面很生动,但由于他们语言尚不丰富,所以在描绘时反而将生动的画面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只有靠诵读,反复地诵读来达到解读诗的意境的目的。让学生在读中入景,读中悟情;在读中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语感。学生诵读古诗需要教师的指导,这种指导仅仅凭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结合教师的范读。而简单机械的范读不能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最高境界的范读应该是不让学生感到老师要我跟他学。《李凭箜篌引》的范读老师可采用和学生合作读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因为自己的参与而用心读,他会读得尽量好;老师读的部分他又会满怀期待地、认真地倾听。此时老师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感情的跌宕起伏,诗句的节奏都悄无声息地流淌进了学生的心田,浑然不觉老师的“教”,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学生置身于想象的情景当中,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时,每一遍的诵读就会实现质的提升,情的升华。在读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共鸣。
我们相信,只要老师们热爱古诗教学,就会创设出灵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落实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又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通联:湖北天门市岳口高级中学。
一、注重诗歌背景知识的渗透
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虽然有的古诗字数较少,但因诗中有些字、词我们今天用得少或者不用,而有些字、词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又不一样,再加上学生与作者相距年代久远,作者的所思所想难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背景知识的渗透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李贺的诗歌《李凭箜篌引》,我们要知道李贺的生平。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他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使他于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了解了李贺的生平,对于诗中的“颓”“愁”“老”“瘦”等词就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
不仅如此,还要了解李凭其人。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而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不过是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官奉礼郎)。声望上的巨大悬殊,更衬托出李贺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如果要用一句诗来赞美的话,我认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十分妥贴。因为他的诗并不是以显赫的地位而受人追捧。
如果课堂上教师将这些资料进行适时地运用渗透,就会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降低学生理解感悟的难度。
二、注重诗歌情境的精心创设
理解古诗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景再现,要实现情景再现就得靠想象,而想象不是凭空就有的,这就要靠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境再造。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想象、感悟,最终达到忘我的境界,实现与作者的换位。所以,音乐烘托出的气氛,教师的激情讲解,尤其是整堂课以李贺的诗作贯穿始终,而每一句诗作又会为学生再现一种情境,这一个个情境组成了李贺的生活空间。学生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走近李贺,与诗人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话。所有这些,都“润物细无声”般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自然换位。此时,学生已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了。尤其是学生在想象“弹箜篌”这个词的画面时,教师及时出示“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想象画面,传神地再现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展示出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出作者对乐曲有着深刻理解,所具备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此诗运用的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及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等特点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及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艺术特色印象更深刻。
三、以“浸潤”方式授学生以方法
考虑到学生用“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可能还不太熟练,我们还要告诉学生画面的元素:颜色,如“紫”;声音,如“啼”“碎”“叫”“笑”;感受,如“冷”;告诉学生画面的来源:诗的注释,如“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亲身经历;看过的图画;看过的影视等。紧接着我们还应给学生搭建感知、尝试、体验、掌握这一方法的平台——先用学生最熟知的《鹅》来切入,由于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诗意,所以教师示范性地描绘诗中的画面时,学生容易感知接受,并由此初步感知怎样把诗句变成丰富的画面。接着,又半扶半放地指导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想象成画面,给学生提供了尝试体验的机会。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轻松地学会这种方法,这在课堂进行中也得到了体现,尤其是学生通过“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一句看到的画面就非常的生动。
当学生的想象不够丰富时,老师应及时进行启发引导;当效果还是不佳时,教师主讲应偏多一些,帮助学生弄懂弄通。
四、以吟诵方式助学生悟诗情
每一篇古诗都包蕴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诗独特的神蕴、意旨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语句来表达的,诗的深远的意境也是无法用语句来转述的。有时学生想象到的画面很生动,但由于他们语言尚不丰富,所以在描绘时反而将生动的画面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只有靠诵读,反复地诵读来达到解读诗的意境的目的。让学生在读中入景,读中悟情;在读中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语感。学生诵读古诗需要教师的指导,这种指导仅仅凭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结合教师的范读。而简单机械的范读不能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最高境界的范读应该是不让学生感到老师要我跟他学。《李凭箜篌引》的范读老师可采用和学生合作读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因为自己的参与而用心读,他会读得尽量好;老师读的部分他又会满怀期待地、认真地倾听。此时老师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感情的跌宕起伏,诗句的节奏都悄无声息地流淌进了学生的心田,浑然不觉老师的“教”,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学生置身于想象的情景当中,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时,每一遍的诵读就会实现质的提升,情的升华。在读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共鸣。
我们相信,只要老师们热爱古诗教学,就会创设出灵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落实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又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通联:湖北天门市岳口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