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剖析
从小学到初中,记叙文应该是所有学生写作次数最多也是最熟悉的一种文体。但从实践看,写作状况堪忧。主要问题体现在:叙述的故事情节缺乏当代高中生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范围非常狭仄;记叙文的叙事方式缺乏变化,始终平铺直叙,即在叙事顺序上无法做到顺、倒、插、补的有机结合;在表达手法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不能水乳交融;语言表达不能围绕文章立意,大量的语言,包括人物琐碎的对话等,给人的主观印象往往是迟迟不能进入主题。
语文教师评改作文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重批阅,花了大量时间圈点、写评语,从而忽视了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作文教学变成剃头担子一头热的无用循环,讲评变得形同虚设,长期发展下去,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的下降。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鉴于此,我现在拟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选取学生的典型习作,从围绕作文立意行文、突出立意谋篇布局等角度,让学生对其进行集体“微修改”,让学生成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文“微修改”的教改尝试
1.对于“微修改”的认识
“微修改”,顾名思义对文章仅作微小的处理,或是结构的微调整,或是语言的微修改,或是对内容的微增删,以期对作文的批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微修改”一篇作文,目的不在使这篇文章有着完美的呈现,而是通过对这篇习作修改的典型示范,旨在让更多的学生对作文修改的技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范文的选择。明确学生在作文修改中的主体地位,不是无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要让学生高效率地参与修改作文,教师选取学生的典型习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典型习作”顾名思义该作文中具有大多数学生典型的通病,具备修改的典型价值。但是,学生泛泛而作的文章很多,所选作文还应是对学生具有指导和启示作用的文章。具体表现在:文章至少有可挖的与众不同的立意,不完全是泛泛而谈的平庸之作;整篇文章无需大动干戈,或者改得面目全非,若能在关键处修改往往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能尽量显露学生作文弊病,修改后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通览全班作文,筛选出在构思立意、叙事方式、记叙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需要突出修改的典型范文。
(2)教案的设计。一篇典型习作的“微修改”,力求一改一得,即一篇典型习作明确一个目标。明确目标以后,教师要针对典型习作置疑设问,激疑引思,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比如在一次《中秋》作文的评讲中,一位学生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讲述家人如何团圆,而是真实地反应了在中秋节上网的无聊举动,叙事固然真实,但毫无立意可言。此时在教案的设计上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平时上网都干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有没有QQ聊天?和哪些人聊天?这样的行为和中秋节有什么样的关系?之所以有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还没有和新的同学形成默契融洽的关系,思念初中时的同学必然是真实的情感,这又和一般的家人团圆的主旨与众不同,而且思念故友也完全符合中秋节思念这一主题。
2.“微修改”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记叙文的“微修改”,很难预先确定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教师通览全班作文后,找到最佳“典型习作”才能最终确定。在整个一学年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确定以下的修改方向:文章立意,详略取舍,语言表达,开篇与结尾,情节与结构等,下面列举一两个方面示例说明。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所写记叙文很少“有想法”,只是客观叙述所发生的事。而主题的确立,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审清题意,做到全局在胸;二是明确主题,做到中心突出。因此,教师在选择“典型习作”时,应寻找那些主题含糊,但似乎在他的记叙中又隐约可以看出些“苗头”的习作。比如一次《清明节》作文的习作,学生写祭扫烈士陵园,本以为他所写无非就是对烈士的敬仰、缅怀等,不曾想他倒是大写特写烈士陵园周围景色的优美,变成写景与祭扫杂糅。其实,这正是教师要找的“典型习作”,在此就可以大胆设想,祭扫的内容就可以略写,跳出清明节一般学生所写内容,而抓住学生为什么对景色会发出如此的感叹?是与幼时来祭扫的景色大有不同?如有大不同,那又是为什么?还是我们现在学生很少走出家门,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如此一来,就打开了学生的一般思维,跳出了常规立意。
一般解决了立意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详略的取舍问题,就是学生在记叙时,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写《清明节》的记叙文,从放学开始写起,一路走来,终于到家,家中情况,母亲问候等等,事无巨细。记叙文表现中心的材料固然不止一个,但这些材料应从不同侧面表现中心。这样行文,就有了轻重缓急,避免平板沉闷,主题也会得到充分地发挥。因此,选择“微修改”的“典型习作”,就要看是否有可以集中删除的段落,或在某段当中可以删除部分内容而不影响主题表达的。
3.“微修改”的操作
陈思乐先生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中引用夸美纽斯的话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我想,放手让学生参与作文的修改,可以说是实践“生本教育”的一次尝试。当然,一次只解决一种问题,在作文的课堂教学中也极具操作性。
(1)“微修改”前的准备。在评改过程中,教師就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首先要布置相关任务。为了使学生能有效地参与进来,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索的良好习惯。所以,在批改作文之前,先分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案,个人围绕教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拟写初步答案。
(2)“微修改”的操作过程。教师要参与修改之中,巡视指导,对一些有争论性的问题应主动介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细致分析。当然,如何引导学生能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共同提高更是课堂的关键。因此,在实践中,我首先是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拟写的答案,站起来回答教师在典型习作中所预设的问题,说出自己设想的方案;其次是根据学生写作水平的层次进行搭配,组建作文评改小组。要求他们针对下发的习作,集体讨论,能形成共识的就进行批改或点评,不能形成共识的就进行归纳整理,准备集体交流时发表见解;一般是由各小组推派代表汇报该组对所评批习作的意见及不会修改的地方,同时,允许该组其他成员补充,接着再由其他小组针对汇报情况说出自己评改的理由和意见。最后,对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点拨、引导或讲解,满足学生评改的欲望。
评改作文时,让学生多交流,其实还隐含着一个再构思的过程。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几种思路产生撞击,撞击多了,争议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这样就扩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
从小学到初中,记叙文应该是所有学生写作次数最多也是最熟悉的一种文体。但从实践看,写作状况堪忧。主要问题体现在:叙述的故事情节缺乏当代高中生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范围非常狭仄;记叙文的叙事方式缺乏变化,始终平铺直叙,即在叙事顺序上无法做到顺、倒、插、补的有机结合;在表达手法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不能水乳交融;语言表达不能围绕文章立意,大量的语言,包括人物琐碎的对话等,给人的主观印象往往是迟迟不能进入主题。
语文教师评改作文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重批阅,花了大量时间圈点、写评语,从而忽视了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作文教学变成剃头担子一头热的无用循环,讲评变得形同虚设,长期发展下去,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的下降。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鉴于此,我现在拟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选取学生的典型习作,从围绕作文立意行文、突出立意谋篇布局等角度,让学生对其进行集体“微修改”,让学生成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文“微修改”的教改尝试
1.对于“微修改”的认识
“微修改”,顾名思义对文章仅作微小的处理,或是结构的微调整,或是语言的微修改,或是对内容的微增删,以期对作文的批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微修改”一篇作文,目的不在使这篇文章有着完美的呈现,而是通过对这篇习作修改的典型示范,旨在让更多的学生对作文修改的技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范文的选择。明确学生在作文修改中的主体地位,不是无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要让学生高效率地参与修改作文,教师选取学生的典型习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典型习作”顾名思义该作文中具有大多数学生典型的通病,具备修改的典型价值。但是,学生泛泛而作的文章很多,所选作文还应是对学生具有指导和启示作用的文章。具体表现在:文章至少有可挖的与众不同的立意,不完全是泛泛而谈的平庸之作;整篇文章无需大动干戈,或者改得面目全非,若能在关键处修改往往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能尽量显露学生作文弊病,修改后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通览全班作文,筛选出在构思立意、叙事方式、记叙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需要突出修改的典型范文。
(2)教案的设计。一篇典型习作的“微修改”,力求一改一得,即一篇典型习作明确一个目标。明确目标以后,教师要针对典型习作置疑设问,激疑引思,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比如在一次《中秋》作文的评讲中,一位学生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讲述家人如何团圆,而是真实地反应了在中秋节上网的无聊举动,叙事固然真实,但毫无立意可言。此时在教案的设计上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平时上网都干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有没有QQ聊天?和哪些人聊天?这样的行为和中秋节有什么样的关系?之所以有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还没有和新的同学形成默契融洽的关系,思念初中时的同学必然是真实的情感,这又和一般的家人团圆的主旨与众不同,而且思念故友也完全符合中秋节思念这一主题。
2.“微修改”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记叙文的“微修改”,很难预先确定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教师通览全班作文后,找到最佳“典型习作”才能最终确定。在整个一学年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确定以下的修改方向:文章立意,详略取舍,语言表达,开篇与结尾,情节与结构等,下面列举一两个方面示例说明。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所写记叙文很少“有想法”,只是客观叙述所发生的事。而主题的确立,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审清题意,做到全局在胸;二是明确主题,做到中心突出。因此,教师在选择“典型习作”时,应寻找那些主题含糊,但似乎在他的记叙中又隐约可以看出些“苗头”的习作。比如一次《清明节》作文的习作,学生写祭扫烈士陵园,本以为他所写无非就是对烈士的敬仰、缅怀等,不曾想他倒是大写特写烈士陵园周围景色的优美,变成写景与祭扫杂糅。其实,这正是教师要找的“典型习作”,在此就可以大胆设想,祭扫的内容就可以略写,跳出清明节一般学生所写内容,而抓住学生为什么对景色会发出如此的感叹?是与幼时来祭扫的景色大有不同?如有大不同,那又是为什么?还是我们现在学生很少走出家门,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如此一来,就打开了学生的一般思维,跳出了常规立意。
一般解决了立意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详略的取舍问题,就是学生在记叙时,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写《清明节》的记叙文,从放学开始写起,一路走来,终于到家,家中情况,母亲问候等等,事无巨细。记叙文表现中心的材料固然不止一个,但这些材料应从不同侧面表现中心。这样行文,就有了轻重缓急,避免平板沉闷,主题也会得到充分地发挥。因此,选择“微修改”的“典型习作”,就要看是否有可以集中删除的段落,或在某段当中可以删除部分内容而不影响主题表达的。
3.“微修改”的操作
陈思乐先生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中引用夸美纽斯的话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我想,放手让学生参与作文的修改,可以说是实践“生本教育”的一次尝试。当然,一次只解决一种问题,在作文的课堂教学中也极具操作性。
(1)“微修改”前的准备。在评改过程中,教師就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首先要布置相关任务。为了使学生能有效地参与进来,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索的良好习惯。所以,在批改作文之前,先分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案,个人围绕教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拟写初步答案。
(2)“微修改”的操作过程。教师要参与修改之中,巡视指导,对一些有争论性的问题应主动介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细致分析。当然,如何引导学生能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共同提高更是课堂的关键。因此,在实践中,我首先是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拟写的答案,站起来回答教师在典型习作中所预设的问题,说出自己设想的方案;其次是根据学生写作水平的层次进行搭配,组建作文评改小组。要求他们针对下发的习作,集体讨论,能形成共识的就进行批改或点评,不能形成共识的就进行归纳整理,准备集体交流时发表见解;一般是由各小组推派代表汇报该组对所评批习作的意见及不会修改的地方,同时,允许该组其他成员补充,接着再由其他小组针对汇报情况说出自己评改的理由和意见。最后,对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点拨、引导或讲解,满足学生评改的欲望。
评改作文时,让学生多交流,其实还隐含着一个再构思的过程。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几种思路产生撞击,撞击多了,争议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这样就扩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