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与严格培训,塑造良好社会化品格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lo1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的幼儿教育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9年3月初,我在早稻田大学开始为期一年多的访学工作,并携小儿在东京生活了一段时间。作为一个研究教育的人,每到一个新地方,我总会习惯性地关注当地的教育情况。我所居住的中野区是东京一个比较大的社区,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底层住宅区,位于东京西部。中野区有不少保育园、幼稚园,无论是接儿子上下学,还是空闲时,我总会在这些幼稚园前停留一段时间,也会在得到许可的前提下进园观察,甚至会被邀请和幼稚园的孩子们、老师一起活动。就我所亲历的日本幼儿教育浅谈一二。
  有序、精细的分类和条理性从小培养。在日本,入园头几天是妈妈们最“头疼”的,因为幼稚园会让妈妈们按规定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小学也如此,儿子上学前我已经过一次“头痛的准备”):书包、装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装餐具的包、装毛毯的包……对于包的大小尺寸也有着详细的规定,有的幼稚园甚至要求妈妈一针一线地缝制。孩子们需要根据幼稚园的规定把自己的生活、学习物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装进各种包包和袋子里。这个过程不再需要成年人参与,基本都是幼儿独立完成。这些包在周一会一起拿到幼稚园,有些包每天都要带回,有些包则会在周五一起带回清洗。老师们会在上课或者活动的时候让孩子们拿出不同的包,下课或活动结束再一一放回。
  这种有序和精细的分类是从幼稚园开始训练的,老师不厌其烦,孩子们也不厌其烦。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垃圾分类极其严苛,可很小的孩子便能应对自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日本人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小一点的孩子从自己脱衣服、穿鞋子开始。室内要穿室内的鞋子,室外活动要换鞋换衣,雨天还要配备雨鞋。每天早上,妈妈把孩子送到幼稚园,外面的套頭衫就要脱下来,换成玩耍时的罩衣,鞋子换成统一的小白鞋,到操场上玩的时候再换回自己的鞋子。每日都会重复这一套换衣换鞋的程序,日本的妈妈们一般会站在旁边看着孩子,从不伸手帮忙。到了大一点的时候,孩子们上学、放学都是自己背书包,而大人接送一律都是空着手,从不替代孩子“受苦”。
  锻炼健康的体魄。日本很重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格外看重运动和养护。幼稚园的孩子要求统一服装,在冬天基本都是短裤短裙。日本人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抗寒能力,来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品质。很多幼稚园会在冬天举办一些“比赛”,孩子们半裸着上身在外面奔跑也是常见的。妈妈们也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以几乎没出现过因孩子被“冻病”而找园长、老师理论的现象。如果生病了,妈妈们也会安慰孩子:“下一次,你就会棒棒的,不会再被冻病了,你应该加油了!”
  日本幼稚园看重孩子们身体素质的另一个表现是每年都有运动会,运动会大多是集体项目,很少有个人项目。除了强调孩子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之外,还非常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许多日本孩子宁可输掉一场比赛也不愿意自己的队友“掉队”,他们会想尽办法来帮助队友,哪怕牺牲所谓的“第一名”。
  教会孩子笑和感恩。日本很早就颁布了法律禁止幼稚园一切的课业,要求幼稚园的保育工作者必须以“遵循自然”为原则,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日本幼稚园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习的重点居然是教会孩子们“笑眯眯”和“说谢谢”。比如,日本幼稚园的孩子们在吃饭前都会大声说一句“我要开动啦”。事实上,这句日语的本意不是告知大家可以吃饭,而是“我从食物那里取得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我要感谢那些提供生命的动植物,感谢种植养殖食物的人,感谢给我做饭的人,感谢生产粮食的土地”。日本人从孩子很小就这样教育他们,并且不许孩子“剩饭”。再比如,从幼稚园起,孩子们就要学会鞠躬和使用敬语,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向老师鞠躬表示感谢,当陌生人为他们提供帮助时也要大声地道谢。这种潜移默化的培养,使孩子们懂得感恩,珍惜别人的劳动付出。
  “大便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我觉得很有趣而且奇特的一件事。在很多日本的幼稚园里都开设有“大便课”,甚至会有专门的“大便教室”。上课时,老师装扮成“大便先生”给孩子们仔细讲解大便和人体健康的关系,带着孩子们用黏土制作各种形状的“大便”,告诉他们哪种形状的才是健康的,如果出现了不健康的“便便”应该怎么办……看似“恶心”的课程被老师们讲解得生动有趣,孩子们也从中了解了自己的身体构造和食物进入体内后的过程,并掌握了最初步的判断饮食健康的方法。孩子们在一岁半左右就开始进行使用坐便器的教导与训练,一入幼稚园就通过保育员、老师进行“人盯人”的训练,教孩子学会正确的清洁自己和厕所。
  毕业典礼——幼儿的礼仪教育。日本人很重视毕业典礼,幼稚园也不例外,他们把毕业典礼看作是儿童学习礼仪和参与仪式的重要一环。在典礼开始前,老师对幼稚园进行精心布置。园门口挂着写有“卒园式”的展板,教室里有全班同学的大合照,桌子上摆满了幼稚园为孩子们准备的礼物。礼堂布置虽不华丽,却相当正式:挂着日本国旗和幼稚园“园旗”,椅子摆得整整齐齐,俨然一个成人正式会议。
  这是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毕业典礼。这一天,妈妈们全都盛装出席,平时忙碌的爸爸会放下工作,老师们也会着正装或和服以示尊重。作为“主角”的毕业生们,自然更是要精心打扮。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张毕业证书由园长亲自颁发。小朋友被念到名字后,大声喊“到”,昂首阔步走到舞台中央;向园长鞠躬,双手接过毕业证书,然后将证书夹在腋下,与园长握手,再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毕业感想,整个过程庄重而严肃。一届幼稚园毕业生,一般有几十个,多的有一百多名,所以园长要鞠躬很多次,握手很多回。让人感动的是,偶有小朋友忘记握手,园长还会认真地提醒:“我们还没有握手噢。”这些小细节,让人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被珍视和尊重的。
  光是颁发证书这一环节,就要持续一个多小时,而在这段时间里,台下鸦雀无声。等到所有毕业生都拿到证书后,园长会简单总结大家在幼稚园期间的收获和成长,再送出美好的祝愿。低年级的小朋友也为即将毕业的哥哥姐姐们送来祝福。整个幼稚园都把孩子的毕业典礼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来对待。接着,大家一起唱毕业歌,唱完后一齐呼喊:“爸爸、妈妈、老师,感谢你们!今天,我们毕业了!毕业!”稚嫩却嘹亮的声音响彻礼堂,在场的大人们无不为之动容。日本幼稚园的毕业典礼没有才艺表演,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热闹,可简单的内容却足够动人。把典礼变成孩子的一场感恩教育,并体验到庄重的仪式感,或许才是毕业仪式的意义所在吧。在国内我也看到过很多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华丽无比,有“形”却没有“神”。
  日本能在二战之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跟日本人重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教育继承了本国的一些传统,也吸收了很多西方教育和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体系。教育本就是成人社会化规范与孩子自然本能的相互妥协和对抗的过程,教育的目的首要是让孩子们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日本正是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身教”“寓教于乐”与“严格培训”的方式,将优秀的品德和性格传递给孩子,塑造了孩子的社会性格和整个民族的个性。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副教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来稿主题“海外连线”
  责任编辑:谷珵
其他文献
“五育并举”的教育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在2020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2020年要对准“五育并举”体系中的短板弱项,精准发力。  有人说,“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是对当前学校教育中“五育”失衡状况的总结和概况。“五育”
期刊
1999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第一届队员怀揣着教育理想和对乡村孩子的热爱,走进宁夏西吉,在缺水少电、教室破陋的学校,努力为乡村孩子开辟一条通向更广阔天地的道路。2020年,研支团的支援覆盖宁夏西吉、贵州乌江、新疆拜城、云南永平,已有300余名队员赶赴7所对口学校,开展支教和扶贫服务。  一路走来,研支团给教学点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  当地从水里能喝出虫子、家访全靠双脚、晚
期刊
“米都文化”是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党委倡导的弘扬北大荒精神、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力、推动米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域性文化。我校作为农垦人自己的高中,承担着为建三江垦区培养人才的重任。在佳木斯教育研究院的指導下,我们开展“高中课堂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弘扬米都文化,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育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扎根家乡的情怀。  黑土文化入眼,校园绽书香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小融入幼儿的血脉,需要幼教工作者创设适宜幼儿的学习载体。研究构建适合幼儿园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根据《3—6岁儿童學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年龄阶段发展目标、学习特点、认知水平的把握和教育建议,幼儿阶段的学习要注重直接体验和感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尊重幼儿兴趣和学习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技能、陶冶学生劳动情操,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一直在实践探索劳动教育课程。  劳育当先,家务先行。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做事、劳动等各种活动是人认识自己的唯一途径。北师青附以学生成长
期刊
创办于2002年的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莆田二小”),位于莆田市主城区,是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现代化小学。学校基于发展背景、地域特色、对未来教育的深度理解和自身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范校的资源优势,凝练出了“创见”教育文化,践行“智启童蒙,创见未来”的办学理念,匠心打造“趣创”环境、慧心研拓“智创”课程、悉心打磨“创见”课堂,致力于构筑“以创为趣,知微见广”的未来学校。“创见教育”为学校的内涵
期刊
尹祖荣:教育硕士,现任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珠海市特级校长,广东省督学,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兼职教授。发表数学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论文70余篇,主编或参编书籍16部,出版专著《追寻教育真谛的路上》。  2017年,尹祖荣离开工作了12年的斗门一中,调任珠海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珠海二中”)校长。这是他校
期刊
温州市黄龙第三小学创办于2008年,秉持“为每一个生命美丽的绽放”的办学理念,以培育“朴美少年”为育人目标,构建了“创设悠美环境、建设萃美课程、打造智美课堂、培养慧美教师、牵手和美家长、实施励美管理”的尚美教育实践体系。  自2018年开始,学校积极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  完善教育思想,树立劳动新理念。学校对劳动教育理念进行迭代升级,实现从“单纯的
期刊
近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实现符合条件、有入园需求的常住人口适龄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普惠性学前三年教育覆盖率达到85%。此外,上海市将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今后,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原则上都要开设托班,尚未开设托班的公办幼儿园要积极创造条件增设托班。同时鼓励民办幼儿园开设普惠性托班。 
期刊
研究表明,学前融合教育对残障儿童的自我控制、同伴游戏、模仿、同伴交往等与社会性有关的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因为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缺少融合的场所,中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道路坎坷。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把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如何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以及平等的对待?且听专家分析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路径。  创设适宜成长的教育环境  第一,需明确学前融合教育不是简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