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的幼儿教育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9年3月初,我在早稻田大学开始为期一年多的访学工作,并携小儿在东京生活了一段时间。作为一个研究教育的人,每到一个新地方,我总会习惯性地关注当地的教育情况。我所居住的中野区是东京一个比较大的社区,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底层住宅区,位于东京西部。中野区有不少保育园、幼稚园,无论是接儿子上下学,还是空闲时,我总会在这些幼稚园前停留一段时间,也会在得到许可的前提下进园观察,甚至会被邀请和幼稚园的孩子们、老师一起活动。就我所亲历的日本幼儿教育浅谈一二。
有序、精细的分类和条理性从小培养。在日本,入园头几天是妈妈们最“头疼”的,因为幼稚园会让妈妈们按规定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小学也如此,儿子上学前我已经过一次“头痛的准备”):书包、装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装餐具的包、装毛毯的包……对于包的大小尺寸也有着详细的规定,有的幼稚园甚至要求妈妈一针一线地缝制。孩子们需要根据幼稚园的规定把自己的生活、学习物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装进各种包包和袋子里。这个过程不再需要成年人参与,基本都是幼儿独立完成。这些包在周一会一起拿到幼稚园,有些包每天都要带回,有些包则会在周五一起带回清洗。老师们会在上课或者活动的时候让孩子们拿出不同的包,下课或活动结束再一一放回。
这种有序和精细的分类是从幼稚园开始训练的,老师不厌其烦,孩子们也不厌其烦。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垃圾分类极其严苛,可很小的孩子便能应对自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日本人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小一点的孩子从自己脱衣服、穿鞋子开始。室内要穿室内的鞋子,室外活动要换鞋换衣,雨天还要配备雨鞋。每天早上,妈妈把孩子送到幼稚园,外面的套頭衫就要脱下来,换成玩耍时的罩衣,鞋子换成统一的小白鞋,到操场上玩的时候再换回自己的鞋子。每日都会重复这一套换衣换鞋的程序,日本的妈妈们一般会站在旁边看着孩子,从不伸手帮忙。到了大一点的时候,孩子们上学、放学都是自己背书包,而大人接送一律都是空着手,从不替代孩子“受苦”。
锻炼健康的体魄。日本很重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格外看重运动和养护。幼稚园的孩子要求统一服装,在冬天基本都是短裤短裙。日本人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抗寒能力,来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品质。很多幼稚园会在冬天举办一些“比赛”,孩子们半裸着上身在外面奔跑也是常见的。妈妈们也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以几乎没出现过因孩子被“冻病”而找园长、老师理论的现象。如果生病了,妈妈们也会安慰孩子:“下一次,你就会棒棒的,不会再被冻病了,你应该加油了!”
日本幼稚园看重孩子们身体素质的另一个表现是每年都有运动会,运动会大多是集体项目,很少有个人项目。除了强调孩子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之外,还非常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许多日本孩子宁可输掉一场比赛也不愿意自己的队友“掉队”,他们会想尽办法来帮助队友,哪怕牺牲所谓的“第一名”。
教会孩子笑和感恩。日本很早就颁布了法律禁止幼稚园一切的课业,要求幼稚园的保育工作者必须以“遵循自然”为原则,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日本幼稚园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习的重点居然是教会孩子们“笑眯眯”和“说谢谢”。比如,日本幼稚园的孩子们在吃饭前都会大声说一句“我要开动啦”。事实上,这句日语的本意不是告知大家可以吃饭,而是“我从食物那里取得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我要感谢那些提供生命的动植物,感谢种植养殖食物的人,感谢给我做饭的人,感谢生产粮食的土地”。日本人从孩子很小就这样教育他们,并且不许孩子“剩饭”。再比如,从幼稚园起,孩子们就要学会鞠躬和使用敬语,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向老师鞠躬表示感谢,当陌生人为他们提供帮助时也要大声地道谢。这种潜移默化的培养,使孩子们懂得感恩,珍惜别人的劳动付出。
“大便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我觉得很有趣而且奇特的一件事。在很多日本的幼稚园里都开设有“大便课”,甚至会有专门的“大便教室”。上课时,老师装扮成“大便先生”给孩子们仔细讲解大便和人体健康的关系,带着孩子们用黏土制作各种形状的“大便”,告诉他们哪种形状的才是健康的,如果出现了不健康的“便便”应该怎么办……看似“恶心”的课程被老师们讲解得生动有趣,孩子们也从中了解了自己的身体构造和食物进入体内后的过程,并掌握了最初步的判断饮食健康的方法。孩子们在一岁半左右就开始进行使用坐便器的教导与训练,一入幼稚园就通过保育员、老师进行“人盯人”的训练,教孩子学会正确的清洁自己和厕所。
毕业典礼——幼儿的礼仪教育。日本人很重视毕业典礼,幼稚园也不例外,他们把毕业典礼看作是儿童学习礼仪和参与仪式的重要一环。在典礼开始前,老师对幼稚园进行精心布置。园门口挂着写有“卒园式”的展板,教室里有全班同学的大合照,桌子上摆满了幼稚园为孩子们准备的礼物。礼堂布置虽不华丽,却相当正式:挂着日本国旗和幼稚园“园旗”,椅子摆得整整齐齐,俨然一个成人正式会议。
这是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毕业典礼。这一天,妈妈们全都盛装出席,平时忙碌的爸爸会放下工作,老师们也会着正装或和服以示尊重。作为“主角”的毕业生们,自然更是要精心打扮。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张毕业证书由园长亲自颁发。小朋友被念到名字后,大声喊“到”,昂首阔步走到舞台中央;向园长鞠躬,双手接过毕业证书,然后将证书夹在腋下,与园长握手,再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毕业感想,整个过程庄重而严肃。一届幼稚园毕业生,一般有几十个,多的有一百多名,所以园长要鞠躬很多次,握手很多回。让人感动的是,偶有小朋友忘记握手,园长还会认真地提醒:“我们还没有握手噢。”这些小细节,让人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被珍视和尊重的。
光是颁发证书这一环节,就要持续一个多小时,而在这段时间里,台下鸦雀无声。等到所有毕业生都拿到证书后,园长会简单总结大家在幼稚园期间的收获和成长,再送出美好的祝愿。低年级的小朋友也为即将毕业的哥哥姐姐们送来祝福。整个幼稚园都把孩子的毕业典礼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来对待。接着,大家一起唱毕业歌,唱完后一齐呼喊:“爸爸、妈妈、老师,感谢你们!今天,我们毕业了!毕业!”稚嫩却嘹亮的声音响彻礼堂,在场的大人们无不为之动容。日本幼稚园的毕业典礼没有才艺表演,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热闹,可简单的内容却足够动人。把典礼变成孩子的一场感恩教育,并体验到庄重的仪式感,或许才是毕业仪式的意义所在吧。在国内我也看到过很多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华丽无比,有“形”却没有“神”。
日本能在二战之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跟日本人重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教育继承了本国的一些传统,也吸收了很多西方教育和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体系。教育本就是成人社会化规范与孩子自然本能的相互妥协和对抗的过程,教育的目的首要是让孩子们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日本正是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身教”“寓教于乐”与“严格培训”的方式,将优秀的品德和性格传递给孩子,塑造了孩子的社会性格和整个民族的个性。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副教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来稿主题“海外连线”
责任编辑:谷珵
有序、精细的分类和条理性从小培养。在日本,入园头几天是妈妈们最“头疼”的,因为幼稚园会让妈妈们按规定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小学也如此,儿子上学前我已经过一次“头痛的准备”):书包、装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装餐具的包、装毛毯的包……对于包的大小尺寸也有着详细的规定,有的幼稚园甚至要求妈妈一针一线地缝制。孩子们需要根据幼稚园的规定把自己的生活、学习物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装进各种包包和袋子里。这个过程不再需要成年人参与,基本都是幼儿独立完成。这些包在周一会一起拿到幼稚园,有些包每天都要带回,有些包则会在周五一起带回清洗。老师们会在上课或者活动的时候让孩子们拿出不同的包,下课或活动结束再一一放回。
这种有序和精细的分类是从幼稚园开始训练的,老师不厌其烦,孩子们也不厌其烦。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垃圾分类极其严苛,可很小的孩子便能应对自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日本人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小一点的孩子从自己脱衣服、穿鞋子开始。室内要穿室内的鞋子,室外活动要换鞋换衣,雨天还要配备雨鞋。每天早上,妈妈把孩子送到幼稚园,外面的套頭衫就要脱下来,换成玩耍时的罩衣,鞋子换成统一的小白鞋,到操场上玩的时候再换回自己的鞋子。每日都会重复这一套换衣换鞋的程序,日本的妈妈们一般会站在旁边看着孩子,从不伸手帮忙。到了大一点的时候,孩子们上学、放学都是自己背书包,而大人接送一律都是空着手,从不替代孩子“受苦”。
锻炼健康的体魄。日本很重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格外看重运动和养护。幼稚园的孩子要求统一服装,在冬天基本都是短裤短裙。日本人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抗寒能力,来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品质。很多幼稚园会在冬天举办一些“比赛”,孩子们半裸着上身在外面奔跑也是常见的。妈妈们也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以几乎没出现过因孩子被“冻病”而找园长、老师理论的现象。如果生病了,妈妈们也会安慰孩子:“下一次,你就会棒棒的,不会再被冻病了,你应该加油了!”
日本幼稚园看重孩子们身体素质的另一个表现是每年都有运动会,运动会大多是集体项目,很少有个人项目。除了强调孩子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之外,还非常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许多日本孩子宁可输掉一场比赛也不愿意自己的队友“掉队”,他们会想尽办法来帮助队友,哪怕牺牲所谓的“第一名”。
教会孩子笑和感恩。日本很早就颁布了法律禁止幼稚园一切的课业,要求幼稚园的保育工作者必须以“遵循自然”为原则,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日本幼稚园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习的重点居然是教会孩子们“笑眯眯”和“说谢谢”。比如,日本幼稚园的孩子们在吃饭前都会大声说一句“我要开动啦”。事实上,这句日语的本意不是告知大家可以吃饭,而是“我从食物那里取得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我要感谢那些提供生命的动植物,感谢种植养殖食物的人,感谢给我做饭的人,感谢生产粮食的土地”。日本人从孩子很小就这样教育他们,并且不许孩子“剩饭”。再比如,从幼稚园起,孩子们就要学会鞠躬和使用敬语,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向老师鞠躬表示感谢,当陌生人为他们提供帮助时也要大声地道谢。这种潜移默化的培养,使孩子们懂得感恩,珍惜别人的劳动付出。
“大便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我觉得很有趣而且奇特的一件事。在很多日本的幼稚园里都开设有“大便课”,甚至会有专门的“大便教室”。上课时,老师装扮成“大便先生”给孩子们仔细讲解大便和人体健康的关系,带着孩子们用黏土制作各种形状的“大便”,告诉他们哪种形状的才是健康的,如果出现了不健康的“便便”应该怎么办……看似“恶心”的课程被老师们讲解得生动有趣,孩子们也从中了解了自己的身体构造和食物进入体内后的过程,并掌握了最初步的判断饮食健康的方法。孩子们在一岁半左右就开始进行使用坐便器的教导与训练,一入幼稚园就通过保育员、老师进行“人盯人”的训练,教孩子学会正确的清洁自己和厕所。
毕业典礼——幼儿的礼仪教育。日本人很重视毕业典礼,幼稚园也不例外,他们把毕业典礼看作是儿童学习礼仪和参与仪式的重要一环。在典礼开始前,老师对幼稚园进行精心布置。园门口挂着写有“卒园式”的展板,教室里有全班同学的大合照,桌子上摆满了幼稚园为孩子们准备的礼物。礼堂布置虽不华丽,却相当正式:挂着日本国旗和幼稚园“园旗”,椅子摆得整整齐齐,俨然一个成人正式会议。
这是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毕业典礼。这一天,妈妈们全都盛装出席,平时忙碌的爸爸会放下工作,老师们也会着正装或和服以示尊重。作为“主角”的毕业生们,自然更是要精心打扮。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张毕业证书由园长亲自颁发。小朋友被念到名字后,大声喊“到”,昂首阔步走到舞台中央;向园长鞠躬,双手接过毕业证书,然后将证书夹在腋下,与园长握手,再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毕业感想,整个过程庄重而严肃。一届幼稚园毕业生,一般有几十个,多的有一百多名,所以园长要鞠躬很多次,握手很多回。让人感动的是,偶有小朋友忘记握手,园长还会认真地提醒:“我们还没有握手噢。”这些小细节,让人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被珍视和尊重的。
光是颁发证书这一环节,就要持续一个多小时,而在这段时间里,台下鸦雀无声。等到所有毕业生都拿到证书后,园长会简单总结大家在幼稚园期间的收获和成长,再送出美好的祝愿。低年级的小朋友也为即将毕业的哥哥姐姐们送来祝福。整个幼稚园都把孩子的毕业典礼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来对待。接着,大家一起唱毕业歌,唱完后一齐呼喊:“爸爸、妈妈、老师,感谢你们!今天,我们毕业了!毕业!”稚嫩却嘹亮的声音响彻礼堂,在场的大人们无不为之动容。日本幼稚园的毕业典礼没有才艺表演,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热闹,可简单的内容却足够动人。把典礼变成孩子的一场感恩教育,并体验到庄重的仪式感,或许才是毕业仪式的意义所在吧。在国内我也看到过很多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华丽无比,有“形”却没有“神”。
日本能在二战之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跟日本人重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教育继承了本国的一些传统,也吸收了很多西方教育和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体系。教育本就是成人社会化规范与孩子自然本能的相互妥协和对抗的过程,教育的目的首要是让孩子们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日本正是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身教”“寓教于乐”与“严格培训”的方式,将优秀的品德和性格传递给孩子,塑造了孩子的社会性格和整个民族的个性。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副教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来稿主题“海外连线”
责任编辑: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