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过成功验证的奥肯定律是否同样适用于中国?本文通过一些数据分析,对奥肯定律进行中国检验,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我国的经济增长没有带来相应比例的就业增长,是因为我国转轨体制下的隐形失业、农村存在富余劳动力、中小企业没能很好的拉动就业以及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问题。最后,本文还就其中两点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奥肯定律经济增长就业中国检验
一、奥肯定律及其中国检验
奥肯定律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与1962年提出的。奧肯从美国统计资料中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济规律,将其命名为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它揭示出经济周期中的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从而在知道其一时,对另一变量进行预测。
奥肯定律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过成功验证。在美国,奥肯定律曾经预测1979-1982年经济滞涨时期失业率为10.3%,根据官方统计,1982年实际失业率为9.7%,与预测值可以说是相当接近。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年平均达到9.4%,可是,却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2%增长到2011年的4.1%,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03年后基本稳定在4.2%。
此外,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福州、上海、沈阳、西安和武汉等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所作的点调,1996年9月以来,五城市16-60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失业率一直在8%以上,而且在持续升高。从2002年2月开始,失业率甚至超过了14%,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如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算入,我国失业率就要高达20%;如果把“下岗”和“失业”实现并轨,失业率的数字将更高。可见,奥肯定律在中国没有得到验证,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增长。
二、奥肯定律的中国悖论分析
(一)我国进入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
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发的拉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还要看就业弹性。如果一个社会中资金密集型行业带动的经济增长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弹性就会变小。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密集型重工业的增长,因而不能同步地带动就业的扩大。
1980年以来,我国每新增万元GDP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760元增加到1990年的3880元,再增加到2003年的9136元,与此同时,新增就业人数却平均从20人减少到2.3人,在2003年,平均甚至不到0.15人[1]。有人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在轻工业阶段大约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资本密集型阶段只能安排70万人就业。
(二)我国转轨体制下的隐性失业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工作岗位的多少是一个“计划”的值,难免会与实际需要的岗位数产生差别,我国的实际国情是,有相当一部分“冗员”存在,据有关学者的调查,冗员率一般在1/3到2/5之间[2]。这部分人实际上存在失业的潜在危险,可以认为是一种隐性失业。这种隐性失业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终于转变为实际的失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职工大规模下岗和失业。这部分失业率的上升恶化了失业率数据,是造成我国失业率表面上看来没有下降或者下降不大的原因。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农村人口达到7.84亿,约占总人口的63%,我国的人均农业用地量本身就处于极低的水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还呈现递减趋势,农村出现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能愿意进城工作,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城里找到适合的工作,更不用说一份稳定的工作了,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在,也是我国失业率较高的原因。
(四)中小企业、个体户面临诸多困难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相对分散,吸纳每一单位劳动力就业所需的资本额也较少,因此,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中小企业的贡献远远大于大企业。在现行投资融资体制下,扩张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作用过于依赖大企业和大项目,而这并不能带来等比例的就业增长。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99.5%以上是中小企业,它们将会吸收总劳动力的65%-80%[3],但是,在我国,这种情况相差太远。
同样,曾经释放着一个时代创富激情的“个体户”,如今的境况也让人担忧。各式各样的审批、登记、注册是个体户堕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连摆地摊擦皮鞋这样的劳动型收入,也必须注册登记,否则就是非法经营。这严重打击了底层人民的打拼积极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情况。
(五)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
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毕业生剧增。2001年全国大学生本科毕业生人数为114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338万人……至2011年,已经达到617万人。一方面,大学生对当前热门专业的过度热捧和对冷门专业的冷落使得当他们毕业的时候,在就业市场上出现有的行业竞争激烈,而有的领域却需求无法达到满足的现象。另一方面,较高的学历让部分求职者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从而造成部分失业。
三、浅谈解决办法
(一)政策上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户进行帮扶
针对中小企业,目前最为紧要的帮扶手段应当是在金融市场改革的时候,保证他们的融资需求。为他们提供资金来源,也就是为他们提供了企业扩大和延续的血脉,中小企业数量上的壮大,势必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在保证监管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个体户“合法化”的程序,也势必能活跃底层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的自主创业岗位。
(二)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势必将产生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让农民进城,不仅仅是一个改变户口的问题,政府还应解决好他们进城后的就业问题,让他们能够在城市立足,这对降低我国实际失业率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具体来说,政府可以以社区形式,为农村过剩劳动力提供一些免费的专业的技能培训,并积极为他们联系企业,保证他们学有所成后能找到对应的岗位。
关键词:奥肯定律经济增长就业中国检验
一、奥肯定律及其中国检验
奥肯定律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与1962年提出的。奧肯从美国统计资料中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济规律,将其命名为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它揭示出经济周期中的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从而在知道其一时,对另一变量进行预测。
奥肯定律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过成功验证。在美国,奥肯定律曾经预测1979-1982年经济滞涨时期失业率为10.3%,根据官方统计,1982年实际失业率为9.7%,与预测值可以说是相当接近。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年平均达到9.4%,可是,却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2%增长到2011年的4.1%,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03年后基本稳定在4.2%。
此外,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福州、上海、沈阳、西安和武汉等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所作的点调,1996年9月以来,五城市16-60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失业率一直在8%以上,而且在持续升高。从2002年2月开始,失业率甚至超过了14%,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如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算入,我国失业率就要高达20%;如果把“下岗”和“失业”实现并轨,失业率的数字将更高。可见,奥肯定律在中国没有得到验证,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增长。
二、奥肯定律的中国悖论分析
(一)我国进入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
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发的拉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还要看就业弹性。如果一个社会中资金密集型行业带动的经济增长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弹性就会变小。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密集型重工业的增长,因而不能同步地带动就业的扩大。
1980年以来,我国每新增万元GDP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760元增加到1990年的3880元,再增加到2003年的9136元,与此同时,新增就业人数却平均从20人减少到2.3人,在2003年,平均甚至不到0.15人[1]。有人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在轻工业阶段大约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资本密集型阶段只能安排70万人就业。
(二)我国转轨体制下的隐性失业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工作岗位的多少是一个“计划”的值,难免会与实际需要的岗位数产生差别,我国的实际国情是,有相当一部分“冗员”存在,据有关学者的调查,冗员率一般在1/3到2/5之间[2]。这部分人实际上存在失业的潜在危险,可以认为是一种隐性失业。这种隐性失业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终于转变为实际的失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职工大规模下岗和失业。这部分失业率的上升恶化了失业率数据,是造成我国失业率表面上看来没有下降或者下降不大的原因。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农村人口达到7.84亿,约占总人口的63%,我国的人均农业用地量本身就处于极低的水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还呈现递减趋势,农村出现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能愿意进城工作,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城里找到适合的工作,更不用说一份稳定的工作了,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在,也是我国失业率较高的原因。
(四)中小企业、个体户面临诸多困难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相对分散,吸纳每一单位劳动力就业所需的资本额也较少,因此,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中小企业的贡献远远大于大企业。在现行投资融资体制下,扩张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作用过于依赖大企业和大项目,而这并不能带来等比例的就业增长。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99.5%以上是中小企业,它们将会吸收总劳动力的65%-80%[3],但是,在我国,这种情况相差太远。
同样,曾经释放着一个时代创富激情的“个体户”,如今的境况也让人担忧。各式各样的审批、登记、注册是个体户堕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连摆地摊擦皮鞋这样的劳动型收入,也必须注册登记,否则就是非法经营。这严重打击了底层人民的打拼积极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情况。
(五)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
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毕业生剧增。2001年全国大学生本科毕业生人数为114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338万人……至2011年,已经达到617万人。一方面,大学生对当前热门专业的过度热捧和对冷门专业的冷落使得当他们毕业的时候,在就业市场上出现有的行业竞争激烈,而有的领域却需求无法达到满足的现象。另一方面,较高的学历让部分求职者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从而造成部分失业。
三、浅谈解决办法
(一)政策上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户进行帮扶
针对中小企业,目前最为紧要的帮扶手段应当是在金融市场改革的时候,保证他们的融资需求。为他们提供资金来源,也就是为他们提供了企业扩大和延续的血脉,中小企业数量上的壮大,势必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在保证监管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个体户“合法化”的程序,也势必能活跃底层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的自主创业岗位。
(二)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势必将产生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让农民进城,不仅仅是一个改变户口的问题,政府还应解决好他们进城后的就业问题,让他们能够在城市立足,这对降低我国实际失业率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具体来说,政府可以以社区形式,为农村过剩劳动力提供一些免费的专业的技能培训,并积极为他们联系企业,保证他们学有所成后能找到对应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