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两者是密切相联。可是目前中学生的阅读活动往往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考试,局限于课堂。阅读能力的低下,影响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中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
1、重应试轻拓展。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忙于应试教育,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担心课外阅读浪费时间,分散精力,影响升学。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凡是不考的内容几乎不教不学。
学生自从进入中学大门,就挣扎于考试的沼泽中,教师把测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有些老师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在分析具体文章时,完全是按照考试的要求来进行讲解,并且教师还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大量的练习和复习资料充塞着他们的阅读视野,使得他们没有空暇时间顾及社会生活,即使有一些课外时间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消遣娱乐,而不是拓宽知识面。
2、重封闭轻广阔。课堂上,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著师生的教学活动,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本是充满随机变化的课堂教学实际成了一场“教案剧本”的表演。中学生阅读只局限在教材上,以课本代作品,以习题代阅读,以能力训练代语言感受,从而弱化了阅读的功能,降低了阅读的品位。许多教师以教学参考的理解为出发点设计阅读教学,以给学生总结出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写作特点为终结,师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语文精神。这种封闭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在保证教学的有序性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它封闭了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生动性,排除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种种可能性,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挥。割断了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割断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割断语文学习与语文应用的联系,限制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行为,限制了学生广阔无边的想象空间,限制了学生对文学的体验,限制了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会,限制了学生认识世界的广阔性。
3、重花巧轻实用。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言学习,根本的目的是对语言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学生既要熟读理解文章内容,又要习得语言,内化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学生的阅读不求甚解,不注意语言材料的积累与涵咏。往往追求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性刺激,注重武侠、言情、影视、漫画之类的娱乐消遣性的视觉满足,很少有学生阅读理论类、科普类图书和文学类著作以及政治历史文化等读物。对于多媒体,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书籍,可是中学生或者关注体育、娱乐,或者游戏、聊天,对国内国际新闻、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社会生活内容往往不够关心。这实质上是一种只注重花巧性的阅读,根本没有注重于实用性的阅读。很多学生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只能讲个故事梗概,体会不到内在的思想精华。
二、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对策
正视阅读现状,直面阅读原因,寻找阅读对策,回归阅读主体性、全面性、开放性、真实性、实践性,还原阅读的本色,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出路。
1、改变阅读观念,强化学生主体性。学生是阅读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老师要为学生创造生活的“大语文”环境,还原阅读活动的真面目,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与积累。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在教学了《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后,为了更好的体会毛主席的雄心壮志,我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关于毛泽东的诗词,通过毛泽东诗词的比较来体会诗歌的特点,领略诗歌的意境,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写作,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像《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中所叙述的:美国的小学老师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安全顾问,你该怎样办”“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等。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进行认识体验。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扩大知识储备,发展思维能力。新课标体现了全新的阅读理念,要求我们回归阅读的全面性,这就是既注重课本的阅读,也要注意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既注重课本的阅读,也要注意课外阅读的延伸作用;既注重人文性的阅读,也注意语言的感悟与熏陶作用。既要扩大知识储备,也要发展思维能力。新课程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这里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0万字。注重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把言情、影视、漫画等消遣娱乐作为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过程,安排了“课本剧”这一个活动,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自觉组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寻找有关的影视,做好了准备后,并进行课堂上的演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收获,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提倡阅读开放,提升语言素养。班级授课制,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走向课外。走向生活,回归阅读的开放性。在教学《飞向太空的航程》这课时,我要求学生收集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在征服太空方面的资料,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搜集了很多图片与资料,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这是课堂上没有的效果。
从课堂教室走向社会自然;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语文学科走进综合学科。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3、《语文周报》教师版(石家庄),《如何探究阅读的本原》
5、《福建教育》(福州)《新课程阅读教学实践发展概观》
一、中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
1、重应试轻拓展。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忙于应试教育,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担心课外阅读浪费时间,分散精力,影响升学。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凡是不考的内容几乎不教不学。
学生自从进入中学大门,就挣扎于考试的沼泽中,教师把测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有些老师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在分析具体文章时,完全是按照考试的要求来进行讲解,并且教师还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大量的练习和复习资料充塞着他们的阅读视野,使得他们没有空暇时间顾及社会生活,即使有一些课外时间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消遣娱乐,而不是拓宽知识面。
2、重封闭轻广阔。课堂上,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著师生的教学活动,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本是充满随机变化的课堂教学实际成了一场“教案剧本”的表演。中学生阅读只局限在教材上,以课本代作品,以习题代阅读,以能力训练代语言感受,从而弱化了阅读的功能,降低了阅读的品位。许多教师以教学参考的理解为出发点设计阅读教学,以给学生总结出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写作特点为终结,师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语文精神。这种封闭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在保证教学的有序性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它封闭了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生动性,排除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种种可能性,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挥。割断了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割断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割断语文学习与语文应用的联系,限制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行为,限制了学生广阔无边的想象空间,限制了学生对文学的体验,限制了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会,限制了学生认识世界的广阔性。
3、重花巧轻实用。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言学习,根本的目的是对语言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学生既要熟读理解文章内容,又要习得语言,内化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学生的阅读不求甚解,不注意语言材料的积累与涵咏。往往追求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性刺激,注重武侠、言情、影视、漫画之类的娱乐消遣性的视觉满足,很少有学生阅读理论类、科普类图书和文学类著作以及政治历史文化等读物。对于多媒体,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书籍,可是中学生或者关注体育、娱乐,或者游戏、聊天,对国内国际新闻、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社会生活内容往往不够关心。这实质上是一种只注重花巧性的阅读,根本没有注重于实用性的阅读。很多学生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只能讲个故事梗概,体会不到内在的思想精华。
二、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对策
正视阅读现状,直面阅读原因,寻找阅读对策,回归阅读主体性、全面性、开放性、真实性、实践性,还原阅读的本色,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出路。
1、改变阅读观念,强化学生主体性。学生是阅读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老师要为学生创造生活的“大语文”环境,还原阅读活动的真面目,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与积累。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在教学了《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后,为了更好的体会毛主席的雄心壮志,我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关于毛泽东的诗词,通过毛泽东诗词的比较来体会诗歌的特点,领略诗歌的意境,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写作,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像《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中所叙述的:美国的小学老师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安全顾问,你该怎样办”“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等。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进行认识体验。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扩大知识储备,发展思维能力。新课标体现了全新的阅读理念,要求我们回归阅读的全面性,这就是既注重课本的阅读,也要注意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既注重课本的阅读,也要注意课外阅读的延伸作用;既注重人文性的阅读,也注意语言的感悟与熏陶作用。既要扩大知识储备,也要发展思维能力。新课程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这里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0万字。注重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把言情、影视、漫画等消遣娱乐作为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过程,安排了“课本剧”这一个活动,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自觉组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寻找有关的影视,做好了准备后,并进行课堂上的演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收获,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提倡阅读开放,提升语言素养。班级授课制,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走向课外。走向生活,回归阅读的开放性。在教学《飞向太空的航程》这课时,我要求学生收集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在征服太空方面的资料,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搜集了很多图片与资料,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这是课堂上没有的效果。
从课堂教室走向社会自然;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语文学科走进综合学科。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3、《语文周报》教师版(石家庄),《如何探究阅读的本原》
5、《福建教育》(福州)《新课程阅读教学实践发展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