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和“情商教育”等思政工作主要创新模式的实施,在广大教育对象中引起了良好的受众反应。本文通过简述几种思政工作新模式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思政工作的依托研究更注重多学科交融、目标更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价值取向开始回归“本真德育”、落脚点从“注重宏观”发展向“着眼微观”、实施模式更强调可操作性等时代特征,并进一步指出思政工作应视野更宽广、更勇于创新内涵、时代对思政工作者提出更高的专业化要求、警惕不能减弱思政工作的政治性和独立性等启示。
关键词:思政工作新模式;时代特征;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情商教育
作者简介:方婷(1981-),女,浙江建德人,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思想教育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科长,講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系列)课程建设项目以及2011年校级重点党建思政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154-0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改革开放后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指导着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这个过程无疑是艰辛且漫长的。在学科经历从无到有、从半独立到完全独立、从非重点到重点过程的同时,思政工作也一边逐步拓展更高层次的价值内涵,一边面临着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各种冲击。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借鉴哲学社会科学中相对成熟学科的指导经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方向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了新的教育模式和领域。在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近年来以“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和“情商教育”等为思政工作主要创新模式的实施,在广大教育对象中引起了良好的受众反应,并充分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
一、论几种思政工作新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1.论“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思政工作新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一种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美国20世纪初出现了以帕森斯为首的“职业生涯辅导理论”,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构建了完善的生涯教育理论和实践。近年来,生涯规划在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中日益获得重视。教育部明确要求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对教学要求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教高厅〔2007〕7号通知)。现阶段,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已从单纯的就业指导(主要由辅导员负责)转变为纳入教学计划(主要由专任教师课堂授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各高校在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将其内涵进一步拓展,从规划职业的领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进一步发展到包含“学业、事业”等在内的人生规划“生涯规划教育”,在思政工作领域内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论“生命教育”作为思政工作新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生命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最早始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中国大陆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近几年来开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江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分别于2006、2008年将生命教育纳入德育公选课程,升华其与思政工作的结合。浙江传媒学院于2008年开设了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云南省教育厅于2008年将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开设为必修课,大力推动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2]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大量融入哲学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生命案例,在思政工作中发挥着提倡珍惜生命、挖掘生命意义的积极作用。
3.论“情商教育”作为思政工作新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情商(情感智力)是由哈佛大学的彼得·萨洛瓦里和新罕布什大学的约翰·梅耶两位心理学家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1995年,有“情商之父”称号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提出了“情商”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大致可以分为五方面内容:情绪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能力;认知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逐渐开出了“情商教育”公选课,浙江理工大学开辟了情商成长营以实施情商教育,在挫折教育、人际关系处理、情绪情感管理等方面起着教育引导作用,致力于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二、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时代特征
1.思政工作的依托研究更注重多学科交融
思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独立的二级学科指导下有力前行。但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已经借鉴了哲学、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中共党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一些专家与学者已开始在研究中借鉴协同学、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类和工程技术学科的有关理论与方法。[3]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商教育都不同程度地融合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背景,在多学科交融的背景下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中,使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坚持用学科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相关学科营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广纳博取的能力。
2.思政工作的目标更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它的基本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商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倡导学生在科学规划人生、尊重个人生命、提高个人情商的基础上,为中国的新时代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在促使学生得到更好发展的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这些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其根本主旨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价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核心体现,这些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不断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
3.思政工作的德育价值取向开始回归“本真德育”
传统的思政工作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失去其本真意义的教育。会使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道德生活样式功利主义化,不同的道德与文化传统之间难以取得某种公度,难以互相沟通。[4]本真德育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既使人懂得何以为生,又使人懂得为何而生,拥有人所特有的意义世界。[5]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商教育敢于追寻生存、生命的真实意义,对人的自身需求,如人生规划、生命价值、人际关系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工作尝试,学生乐于接受,就代表着现今的思政工作更回归本真,回归人自身,以人的维度来思考德育的走向和功能。
4.思政工作的落脚点从“注重宏观”发展向“宏微观相结合”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集权式历史,社会传统道德教育更强调其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国家和集体的概念很长时间都凌驾于个人之上,忽视了人的个体性功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群体性的宏观教育,基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更注重于集体性概念的阐述。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与情商教育的共同特点在于由于它们除了重视群体行为的塑造,更注重对人个体微观行为的关注,其工作模式走“自下而上”的需求式发展,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理论,更容易塑造良好的教育对象的接受内环境,从而被消化接受。因此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新模式的融合发展下,将原本的过度“注重宏观”与当前的“着眼微观”更好地结合,使其逐步探索出“宏微观相结合”合适的度。
5.思政工作的实施模式更强调可操作性
思政工作的实施十分注重受教育者的自我体验,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经历体验,使其更易转化为学生的内体感受,并通过外显行为实施。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与情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具有操作性,尤其在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发展例证后,已经各自發展出一套包含理论、课程、实践、活动等的教育实施规律,并且还有着大量可以提升和充实的空间,实践检验过程中也颇受好评,也说明了当前的思政工作实施模式越来越强调可操作性。
三、论思政工作时代特征带来的几点启示
1.思政工作应视野更宽广、更勇于创新内涵
在文化背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思政工作如能更有效指导学生前行,势必要求其发展要借鉴各国、地区的有效经验,更了解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更掌握各种学科的发展趋势,更明白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力度。这些要求不断推动思政工作要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内涵,要求思政工作在表现出人类永恒的追求的同时,更要具有流动常新的血液,能够在时代发展潮流的涤荡中不断创新,发展出类似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商教育这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工作新模式,才能有效教育我们的实施对象,提高其实效性。
2.时代对思政工作者提出更高的专业化要求
正是由于思政工作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与发展,时代对思政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就意味着思政工作者本身需要更高的素质。任何工作都是由人实施的,教育工作尤是如此。思政工作者需要不断充实知识、提高素质,在坚持熟识思政教育学科理论的基础上,还要适度掌握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勇于开拓思路,稳扎稳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政工作者应有志于成为思政工作职业化、专家化的一员,在类似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商教育这些思政工作新模式中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使思政效果能真正发挥到位。
3.不能减弱思政工作的政治性和独立性
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商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某种程度上是彰显思政工作的务实化和个性化。在这种时刻,我们应该警惕,在看见其有效作用的同时不能减弱思政工作的政治性和独立性。思政工作的新模式实施时要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的政治性,在个人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要结合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建立和谐社会等因素来考虑,两者不仅不矛盾,更是互相促进、彼此一致的。另外,虽然多学科融合的指导力度加大了,但是思政工作在思政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指导下前行是一个基本要义,任何学科专业知识的借鉴都是在丰富本学科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定要保证思政教育学科以及思政工作本身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黄俊毅,沈华玉,胡潇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2]钱淼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3]卢少求.近2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1).
[4]胡盛华,曾楠.错位与回归:德育价值取向的当代阐释——基于道德类型学的理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5]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思政工作新模式;时代特征;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情商教育
作者简介:方婷(1981-),女,浙江建德人,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思想教育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科长,講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和重点(系列)课程建设项目以及2011年校级重点党建思政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154-0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改革开放后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指导着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这个过程无疑是艰辛且漫长的。在学科经历从无到有、从半独立到完全独立、从非重点到重点过程的同时,思政工作也一边逐步拓展更高层次的价值内涵,一边面临着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各种冲击。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借鉴哲学社会科学中相对成熟学科的指导经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方向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了新的教育模式和领域。在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近年来以“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和“情商教育”等为思政工作主要创新模式的实施,在广大教育对象中引起了良好的受众反应,并充分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
一、论几种思政工作新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1.论“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思政工作新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一种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美国20世纪初出现了以帕森斯为首的“职业生涯辅导理论”,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构建了完善的生涯教育理论和实践。近年来,生涯规划在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中日益获得重视。教育部明确要求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对教学要求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教高厅〔2007〕7号通知)。现阶段,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已从单纯的就业指导(主要由辅导员负责)转变为纳入教学计划(主要由专任教师课堂授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各高校在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将其内涵进一步拓展,从规划职业的领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进一步发展到包含“学业、事业”等在内的人生规划“生涯规划教育”,在思政工作领域内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论“生命教育”作为思政工作新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生命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最早始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中国大陆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近几年来开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江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分别于2006、2008年将生命教育纳入德育公选课程,升华其与思政工作的结合。浙江传媒学院于2008年开设了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云南省教育厅于2008年将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开设为必修课,大力推动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2]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大量融入哲学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生命案例,在思政工作中发挥着提倡珍惜生命、挖掘生命意义的积极作用。
3.论“情商教育”作为思政工作新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情商(情感智力)是由哈佛大学的彼得·萨洛瓦里和新罕布什大学的约翰·梅耶两位心理学家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1995年,有“情商之父”称号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提出了“情商”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大致可以分为五方面内容:情绪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能力;认知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逐渐开出了“情商教育”公选课,浙江理工大学开辟了情商成长营以实施情商教育,在挫折教育、人际关系处理、情绪情感管理等方面起着教育引导作用,致力于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二、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时代特征
1.思政工作的依托研究更注重多学科交融
思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独立的二级学科指导下有力前行。但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已经借鉴了哲学、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中共党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一些专家与学者已开始在研究中借鉴协同学、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类和工程技术学科的有关理论与方法。[3]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商教育都不同程度地融合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背景,在多学科交融的背景下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中,使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坚持用学科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相关学科营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广纳博取的能力。
2.思政工作的目标更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它的基本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商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倡导学生在科学规划人生、尊重个人生命、提高个人情商的基础上,为中国的新时代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在促使学生得到更好发展的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这些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其根本主旨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价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核心体现,这些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不断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
3.思政工作的德育价值取向开始回归“本真德育”
传统的思政工作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失去其本真意义的教育。会使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道德生活样式功利主义化,不同的道德与文化传统之间难以取得某种公度,难以互相沟通。[4]本真德育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既使人懂得何以为生,又使人懂得为何而生,拥有人所特有的意义世界。[5]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商教育敢于追寻生存、生命的真实意义,对人的自身需求,如人生规划、生命价值、人际关系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工作尝试,学生乐于接受,就代表着现今的思政工作更回归本真,回归人自身,以人的维度来思考德育的走向和功能。
4.思政工作的落脚点从“注重宏观”发展向“宏微观相结合”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集权式历史,社会传统道德教育更强调其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国家和集体的概念很长时间都凌驾于个人之上,忽视了人的个体性功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群体性的宏观教育,基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更注重于集体性概念的阐述。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与情商教育的共同特点在于由于它们除了重视群体行为的塑造,更注重对人个体微观行为的关注,其工作模式走“自下而上”的需求式发展,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理论,更容易塑造良好的教育对象的接受内环境,从而被消化接受。因此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新模式的融合发展下,将原本的过度“注重宏观”与当前的“着眼微观”更好地结合,使其逐步探索出“宏微观相结合”合适的度。
5.思政工作的实施模式更强调可操作性
思政工作的实施十分注重受教育者的自我体验,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经历体验,使其更易转化为学生的内体感受,并通过外显行为实施。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与情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具有操作性,尤其在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发展例证后,已经各自發展出一套包含理论、课程、实践、活动等的教育实施规律,并且还有着大量可以提升和充实的空间,实践检验过程中也颇受好评,也说明了当前的思政工作实施模式越来越强调可操作性。
三、论思政工作时代特征带来的几点启示
1.思政工作应视野更宽广、更勇于创新内涵
在文化背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思政工作如能更有效指导学生前行,势必要求其发展要借鉴各国、地区的有效经验,更了解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更掌握各种学科的发展趋势,更明白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力度。这些要求不断推动思政工作要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内涵,要求思政工作在表现出人类永恒的追求的同时,更要具有流动常新的血液,能够在时代发展潮流的涤荡中不断创新,发展出类似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商教育这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工作新模式,才能有效教育我们的实施对象,提高其实效性。
2.时代对思政工作者提出更高的专业化要求
正是由于思政工作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与发展,时代对思政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就意味着思政工作者本身需要更高的素质。任何工作都是由人实施的,教育工作尤是如此。思政工作者需要不断充实知识、提高素质,在坚持熟识思政教育学科理论的基础上,还要适度掌握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勇于开拓思路,稳扎稳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政工作者应有志于成为思政工作职业化、专家化的一员,在类似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商教育这些思政工作新模式中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使思政效果能真正发挥到位。
3.不能减弱思政工作的政治性和独立性
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情商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某种程度上是彰显思政工作的务实化和个性化。在这种时刻,我们应该警惕,在看见其有效作用的同时不能减弱思政工作的政治性和独立性。思政工作的新模式实施时要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的政治性,在个人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要结合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建立和谐社会等因素来考虑,两者不仅不矛盾,更是互相促进、彼此一致的。另外,虽然多学科融合的指导力度加大了,但是思政工作在思政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指导下前行是一个基本要义,任何学科专业知识的借鉴都是在丰富本学科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定要保证思政教育学科以及思政工作本身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黄俊毅,沈华玉,胡潇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2]钱淼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3]卢少求.近2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1).
[4]胡盛华,曾楠.错位与回归:德育价值取向的当代阐释——基于道德类型学的理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5]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