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平台等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主线,通过分析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建设成效,提出了采矿工程专业“励志创新型”、“3+1定单工程卓越型”、“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和“国际交流型”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创新性地构建了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教学模式,为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多目标;立体化;创新
作者简介:郭惟嘉(1957-),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陈静(1982-),女,山东郯城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山东 青岛 266510)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国煤炭教育协会2010年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20104001)、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qx104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030-03
一、概述
根据社会区域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类别的不同需求,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结合社会实际,以分层次构建多元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为指导,将学科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特色和优势,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分别有针对性地创建并实施了本专业“励志创新型”、“3+1定单工程卓越型”、“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和“国际交流型”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本科招生生源种类及培养目标不同,利用学科特色优势资源,分层次构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多元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套纵向上相互贯通、横向上相互关联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多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1.针对优秀学生创建励志班,构建“励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专业基础好、素质高、求知欲强的学生实行励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致力于科学研究、有持之以恒科学研究精神、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科研领军型人才。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自2004年起每年从采矿一年级入学新生中按照要求通过报名、笔试、面试等综合考评程序选拔30名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高、求知创新意识强的优秀学生组建“励志班”,并为其配备专门的副高职称以上专业知识、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培养。导师因材施教,鼓励学生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熏陶。这种特色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2.实行“3+1”定单式培养,建立“工程卓越型”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卓越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企业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特定培养方案,学生前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年到签订协议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设计和现场实践训练,由学校和煤炭企业共同培养的“3+1”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专业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出色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企业高层领导潜质的卓越工程型人才。
专业针对企业定向就业学生,选拔30名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优秀学生,组建“卓越班”,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适当调整课程体系,特别加强了矿山方向专业课程的学时、实践课时,并安排学生最后一年直接回签协议单位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现场实践专题训练,强化了学生管理能力和现场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模式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管理和实践能力培养,得到煤炭企业认可。
3.依托重点学科,实施“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2级开始,专业试点开展了采矿工程+外语、采矿工程+法学、采矿工程+机电的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专业知识技能扎实且一专多能的适应社会形式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及个人未来计划就业趋向在掌握采矿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选择第二专业进行修读。该培养模式将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复合型培养方案,学生毕业时颁发两个专业合一的毕业证书和两个学位证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该培养模式实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面。
4.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实现“国际交流型”对外交流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不断发展,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领域与国外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近年来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日本长崎大学的国际院校有着较多的合作关系,为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国际交流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到国外高校的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进行学习,旨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扎实、具有较强外语交流能力、面向国际的对外交流人才。目前,本专业已经通过“日中韩大学人才培养合作项目”选拔数名优秀学生赴日本长崎大学交流学习,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合作人才培养也即将启动,还有很多优秀学生被选派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学习交流。
三、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多目标、立体化”教学模式
1.人才培养“多目标、立体化”教学模式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始建于1951年,至今已有58年的办学历史。先后通过进行“大采矿培养方案的研究”、国家教委“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双语教学的试点改革”、教育部立项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实践”、“矿业类学科专业群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相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等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先后在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分别于1997年、2005年和2009年三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逐步为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横向上相互关联、纵向上相互贯通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教学模式,见图1所示。
2.立体化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
在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依据上述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培养目标,制订特色鲜明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相应培养方案,并从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及实习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建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1)培养方案。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对应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强化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等方式,制定了符合相应人才培养要求的培养方案。
“励志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励志班学生分别从数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四个层次进行培养。学生入学后即确定指导教师,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专人指导。前三个学期强化数学、力学、英语和计算机的教学与实验,第四、五学期强化学科基础教学,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在凝练学科大类平台课程的前提下,为每一平台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或单独开设实验,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后一年半进入专业学习,以导师真实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卓越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报考前与学校签订协议,入校后由学校联系煤炭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学校单独培养,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学生三年在校重点学习数理基础、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回签协议单位进行科研专题训练、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模式突出了对学生的管理和实践能力培养,既为煤炭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将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在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培养的同时进行英语、法学等素质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国际交流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国际合作办学基础上,学生经过2~3年的基础课及专业课学习,扎实掌握采矿专业知识,最后一年被送到国外同行知名院校进行专业技术交流学习,双方院校通过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形式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经济上的帮助。培养方案中主要加强双语教学,逐步增加原版教材应用,培养其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化意识。这种培养模式符合当前很多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对专业有较强求知欲、有意愿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和锻炼的学生。方案一经实施,得到很多学生及家长的支持。
(2)课程体系及精品课程建设。在教育部制定的专业课程体系大框架下,针对各培养模式的侧重点不同,科学规划相应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整体按基础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实践、综合能力与创新三个层次,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大类教育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等四大课程模块。在课程设置中,重点強调系统层次性、先进性、实践性和侧重性,坚持“基础课要厚、专业课要精、选修课要新”的原则。其次对采矿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合优化,突出地对物理和多门力学课程、工程制图与机械设计等进行了整合。并针对不同模式分别相应加大了实践环节、人文管理、全程英语、计算机等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同时,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开采沉陷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等,建成精品课程。
(3)特色教材建设。重视特色教材建设在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教材基础上,根据专业所在学科长期形成的优势特色方向,结合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主编、参编专业教材。如专业现用教材《矿井特殊开采》、《矿井通风安全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都是基于该学科的科研成果编写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选用的也都是煤炭高校“十五”、“十一五”规划统编教材。
(4)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设置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验与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科研创新、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建立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完整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形成了由课程实验教学、第二课堂与现场实践教学、参与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所构成的,在纵向上相互贯通、在横向上相互关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见表1。
3.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结合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多年建设发展的经验,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支撑。第一,专业要拥有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平台,具有专业完整的“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链条,能将学科建设和本科人才培养融为一体的完善的学科支撑平台。第二,形成从校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系统的专业教学平台。第三,为了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专业要着力加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省部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通过采取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并为之提供实验开放基金、研究设备必须承担本科教学实验课程、励志精英班必须有创新型实验等方法和机制,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建设了采掘、机运、通风、排水、提升系统完善、设施齐全的校内实习矿井,能涵盖采矿专业的实践活动,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第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团队建设带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水平高、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师资队伍。第五,以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建立科研资源促教学的激励机制;坚持院士、教授全部上讲台、研究成果进课堂等制度,拓展本科人才培养的科研及实践空间,使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平台。第六,注重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建立教学管理激励机制,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创新竞赛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实践证明,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在培养高素质综合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预期人才培养目标,值得工程类专业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捷.煤炭主体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J].中国煤炭,2006,32(8):11-13.
[2]余本胜,高建良.高校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3]徐学锋.21世纪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研究[J].煤炭技术,2007,(1):1-2.
[4]曹树刚.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2):123-126.
(责任编辑:王祝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多目标;立体化;创新
作者简介:郭惟嘉(1957-),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陈静(1982-),女,山东郯城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山东 青岛 266510)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国煤炭教育协会2010年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20104001)、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qx104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030-03
一、概述
根据社会区域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类别的不同需求,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结合社会实际,以分层次构建多元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为指导,将学科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特色和优势,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分别有针对性地创建并实施了本专业“励志创新型”、“3+1定单工程卓越型”、“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和“国际交流型”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本科招生生源种类及培养目标不同,利用学科特色优势资源,分层次构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多元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套纵向上相互贯通、横向上相互关联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多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1.针对优秀学生创建励志班,构建“励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专业基础好、素质高、求知欲强的学生实行励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致力于科学研究、有持之以恒科学研究精神、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科研领军型人才。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自2004年起每年从采矿一年级入学新生中按照要求通过报名、笔试、面试等综合考评程序选拔30名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高、求知创新意识强的优秀学生组建“励志班”,并为其配备专门的副高职称以上专业知识、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培养。导师因材施教,鼓励学生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熏陶。这种特色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2.实行“3+1”定单式培养,建立“工程卓越型”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卓越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企业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特定培养方案,学生前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年到签订协议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设计和现场实践训练,由学校和煤炭企业共同培养的“3+1”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专业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出色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企业高层领导潜质的卓越工程型人才。
专业针对企业定向就业学生,选拔30名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优秀学生,组建“卓越班”,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适当调整课程体系,特别加强了矿山方向专业课程的学时、实践课时,并安排学生最后一年直接回签协议单位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现场实践专题训练,强化了学生管理能力和现场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模式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管理和实践能力培养,得到煤炭企业认可。
3.依托重点学科,实施“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2级开始,专业试点开展了采矿工程+外语、采矿工程+法学、采矿工程+机电的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专业知识技能扎实且一专多能的适应社会形式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及个人未来计划就业趋向在掌握采矿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选择第二专业进行修读。该培养模式将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复合型培养方案,学生毕业时颁发两个专业合一的毕业证书和两个学位证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该培养模式实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面。
4.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实现“国际交流型”对外交流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不断发展,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领域与国外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近年来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日本长崎大学的国际院校有着较多的合作关系,为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国际交流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到国外高校的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进行学习,旨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扎实、具有较强外语交流能力、面向国际的对外交流人才。目前,本专业已经通过“日中韩大学人才培养合作项目”选拔数名优秀学生赴日本长崎大学交流学习,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合作人才培养也即将启动,还有很多优秀学生被选派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学习交流。
三、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多目标、立体化”教学模式
1.人才培养“多目标、立体化”教学模式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始建于1951年,至今已有58年的办学历史。先后通过进行“大采矿培养方案的研究”、国家教委“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双语教学的试点改革”、教育部立项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实践”、“矿业类学科专业群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相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等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先后在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分别于1997年、2005年和2009年三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逐步为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横向上相互关联、纵向上相互贯通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教学模式,见图1所示。
2.立体化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
在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依据上述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培养目标,制订特色鲜明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相应培养方案,并从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及实习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建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1)培养方案。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对应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强化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等方式,制定了符合相应人才培养要求的培养方案。
“励志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励志班学生分别从数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四个层次进行培养。学生入学后即确定指导教师,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专人指导。前三个学期强化数学、力学、英语和计算机的教学与实验,第四、五学期强化学科基础教学,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在凝练学科大类平台课程的前提下,为每一平台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或单独开设实验,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后一年半进入专业学习,以导师真实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卓越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报考前与学校签订协议,入校后由学校联系煤炭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学校单独培养,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学生三年在校重点学习数理基础、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回签协议单位进行科研专题训练、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模式突出了对学生的管理和实践能力培养,既为煤炭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将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在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培养的同时进行英语、法学等素质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国际交流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国际合作办学基础上,学生经过2~3年的基础课及专业课学习,扎实掌握采矿专业知识,最后一年被送到国外同行知名院校进行专业技术交流学习,双方院校通过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形式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经济上的帮助。培养方案中主要加强双语教学,逐步增加原版教材应用,培养其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化意识。这种培养模式符合当前很多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对专业有较强求知欲、有意愿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和锻炼的学生。方案一经实施,得到很多学生及家长的支持。
(2)课程体系及精品课程建设。在教育部制定的专业课程体系大框架下,针对各培养模式的侧重点不同,科学规划相应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整体按基础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实践、综合能力与创新三个层次,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大类教育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等四大课程模块。在课程设置中,重点強调系统层次性、先进性、实践性和侧重性,坚持“基础课要厚、专业课要精、选修课要新”的原则。其次对采矿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合优化,突出地对物理和多门力学课程、工程制图与机械设计等进行了整合。并针对不同模式分别相应加大了实践环节、人文管理、全程英语、计算机等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同时,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开采沉陷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等,建成精品课程。
(3)特色教材建设。重视特色教材建设在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教材基础上,根据专业所在学科长期形成的优势特色方向,结合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主编、参编专业教材。如专业现用教材《矿井特殊开采》、《矿井通风安全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都是基于该学科的科研成果编写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选用的也都是煤炭高校“十五”、“十一五”规划统编教材。
(4)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设置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验与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科研创新、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建立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完整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形成了由课程实验教学、第二课堂与现场实践教学、参与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所构成的,在纵向上相互贯通、在横向上相互关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见表1。
3.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结合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多年建设发展的经验,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支撑。第一,专业要拥有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平台,具有专业完整的“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链条,能将学科建设和本科人才培养融为一体的完善的学科支撑平台。第二,形成从校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系统的专业教学平台。第三,为了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专业要着力加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省部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通过采取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并为之提供实验开放基金、研究设备必须承担本科教学实验课程、励志精英班必须有创新型实验等方法和机制,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建设了采掘、机运、通风、排水、提升系统完善、设施齐全的校内实习矿井,能涵盖采矿专业的实践活动,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第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团队建设带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水平高、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师资队伍。第五,以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建立科研资源促教学的激励机制;坚持院士、教授全部上讲台、研究成果进课堂等制度,拓展本科人才培养的科研及实践空间,使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平台。第六,注重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建立教学管理激励机制,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创新竞赛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实践证明,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在培养高素质综合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预期人才培养目标,值得工程类专业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捷.煤炭主体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J].中国煤炭,2006,32(8):11-13.
[2]余本胜,高建良.高校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3]徐学锋.21世纪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研究[J].煤炭技术,2007,(1):1-2.
[4]曹树刚.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2):123-126.
(责任编辑:王祝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