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期刊是学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如在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学位、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引自“百度名片”
1
韩世良当总编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每编完一期稿件后,总是要找人“放松一下”的。
这一天,韩世良在刊物的终审校样上,轻松而熟练地签上“已阅,可印刷”后,习惯性地嘱咐打字员小肖:“抓紧时间送印刷厂吧,别耽误了出版时间。”小肖走后,韩世良靠在椅背上,紧张的神经一下松弛了许多,他微微张着嘴,长长地出了口气,开始考虑“放松一下”人选了。
每到这个时候,韩世良总会在两个女人之间犹豫不决,是叫王丽莎还是李紫嫣,很是纠结。正在韩世良举棋不定的时候,电话铃响了。
电话是梁院长的秘书小赵打来的,很急切的样子,只是在电话里说了句:“韩总编您在呀,我马上过去一下。”
小赵过来是送稿子的。小赵平时也经常送稿子,韩世良已习以为常,但今天送来的稿子却让他始料不及,眯着的小眼明显放大,眉头紧锁了一下,刚放松的神经又紧张起来。
韩世良任总编的杂志叫《学术纵横》,属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由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并由其拨经费、发工资的,也是由其任免总编的。梁院长正是這社会科学院的院长、党组书记。
梁院长为人谦和儒雅,平易近人,写在稿子上的批示都是很原则很委婉的,“请世良同志酌情处理。”“文章看过,请世良同志再阅。”“此文在学术上有些见地,刊否,请世良同志阅处。”每到这时,韩世良总能准确地领会批示的含义,不同稿件不同对待,妥善处理。但这次送来的稿子梁院长的批示简单明确:“此文在学术上很有创新,务必在第三期发表。”看着批示,韩世良面露难色,感到有些棘手了。
话说回来,作为杂志主管单位的一把手,明确地批示发篇稿子是很正常的。要是往常,韩世良遵旨照办就行了,但此时让他着急上火的是这句“务必在第三期发表”。两个小时前,他那熟练的“已阅,可印刷”,就是签在第三期的终审校样上。
韩世良想给梁院长打电话说明一下情况,看能否缓一期再发,当他看了作者的工作单位后,立马打消了这个念头。
刊物送印刷厂后再换稿子,是韩世良当总编以来的第一回,但他处理起来却是有章有法,不乱方寸。先给印刷厂业务室打了个电话,说有篇重要的文章需要调换,印刷暂停,如在出版时间上出现什么问题,责任由编辑部承担。接着,又拨通了编辑小陈的电话,叫他马上过来。做完这些,韩世良像又想起什么,两眉紧皱了几秒钟又恢复了常态。他从小赵拷贝过来的电子文本中,把文章的首页重新打印了一张,谨慎地看了一眼门口,迅速换下了梁院长批示的那一页。
当小陈到来的时候,韩世良已淡定自若,平静如初了。只是为了突出任务的紧迫感,在向小陈交代工作的时候,加重了说话的语气。当小陈从韩世良严肃的语调中听明白是领导的信任和有意栽培,把一篇急需发表的文章编辑重担压在自己肩上的时候,心里一阵窃喜,来了精神。但以他三十年人生磨炼的经验,表现在脸上的,却是不悦和无奈:“韩总,我知道你这是关心我,信任我,给我更多的历练机会,但也不兴冷不丁就关心得这么猛呀,这一晚上的时间……”韩世良没让他把话说下去,拍了拍他肩膀:“行了行了,有困难克服一下吧,晚上少上网聊天就全都有了。我再强调两点,一是明早一定把稿子编好交来,咱们刊物就等你这把米下锅了;二是字数必须控制在五页,我这好考虑替换的文章。”等韩世良交代完,小陈没有马上离去,他故作委屈地说:“韩总,不带您这样的,我上网是和作者交流观点、切磋学术呢,可不是你说的没事瞎聊天呀。”顿了一下,小陈话锋一转,说出了他最终想说的话:“想起来了,任中月的稿子你抽空再细细看看,她的新形势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理论,还是有些新意的。”此时韩世良有些不耐烦了:“行,学会讨价还价了。快去吧,惦记你那稿子呢。”小陈看事已至此,见好就收,故作腼腆地笑了笑,退了出去。
小陈提到的任中月,是省图书馆的资料员,非同一般的女人。韩世良与她有过接触,且领教颇深,只是没和小陈点明而已。小陈的几次推荐,让韩世良隐约感到有些蹊跷。韩世良没再细想,此时的他,考虑的是撤下哪篇稿子,换上梁院长推荐的这位叫陆天培的文章了。
韩世良找出第三期目录的三校清样,先在每篇占五页的文章前边画了个小三角。屈指算了一下,正好五篇。
韩世良的双眉在慢慢地靠拢。五篇文章细细琢磨,再三权衡,谁重谁轻、谁缓谁急,并非简单之事。
前两篇文章是定不能换的,就其学术而言,虽算不上最佳,但绝对上品,作者都是地位显赫、举足轻重的学术界大佬。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文章转载、复印的最大影响因子。今年需在转载率上狠抓一把,万不能再掉以轻心了。去年一不留神,让许总编的《社科研究》超了三篇,这老兄不定怎么偷着乐呢。
第三篇稿子也不能换。此文直击学术前沿,视角独特,观点犀利。文笔虽欠老辣,仍不失为上乘之作。作者是北大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期的论文很受学术界关注,已崭露头角,有望成为新星。这篇论文是小陈在中国哲学学会年会上,与另一期刊编辑同时看上的稿子。但此时作者却拿起了架子,嫁与谁家,不做明示。无奈之下,小陈在作者上火车的最后一刻,以高出正常稿费一倍的条件,才算约到了此稿。
韩世良心里明白,这些文章是《学术纵横》立足于核心期刊的根本,如同广厦之基石、殿堂之栋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能做毁基换梁的蠢事,断送了期刊的辉煌前程。
选择的范围在缩小。韩世良只能在最后的两篇文章上再做权衡了。第四篇有些纠结,文章是他当年的大学同学,燕北大学科研处处长段刚推荐的。作者是段刚爱人的妹妹的丈夫的妹妹。简单点说,就是他连襟的妹妹。如此关系,看似无足轻重,但按段刚的理论,就并非简单了。韩世良与段刚四年大学同窗,亲如兄弟,而段刚的连襟也是韩世良认识多年,常在一起打牌喝酒的朋友,平时关系密切,称兄道弟的。这样一来,事情就简单了,兄弟的妹妹自然也就是韩世良的妹妹。正像段刚几次玩笑说的那样:“不是外人,这是咱妹妹的文章呀。”说起来,就算是“妹妹”的文章,也不是不能缓发的。但重要的是,这“妹妹”是中南法政大学的在读博士,今年将要毕业。而法政大学规定,博士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才有资格参加论文答辩。最重要的是,她的答辩时间就在5月下旬。就算第三期没有延误,能在5月10日正常出版,对她来讲,也到燃眉之时了。 “妹妹”的文章也是不能换的。就剩下最后一篇了。
最后一篇的作者叫班文博,是燕北大学的老师,也算是韩世良的老师了。当年,韩世良在燕北大学哲学系读书的时候,立志要博览群书,广纳百家,到处追着找着地听讲座,无意中听过班老师的两节课。班老师课讲得很生动,尤其是他读古文时,微闭双眼,清瘦的身材配合着古文的韵律微微晃动的神态,和他那少见的姓氏,给韩世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班老师怀着忐忑而谦卑的心情,骑着自行车来编辑部送稿子的时候,才知道这位关系自己命运的核心期刊总编,竟是当年聆听自己讲课的学生。当韩世良一眼就认出了他,并准确说出他的姓氏时,更让他激动不已,握着韩世良的手,不让他再叫其老师,非要称兄道弟不可了。
班老师的论文是篇古汉语的选题,没有很强的时效性,他好像也没有急于发表的意思,也就只能让班老师的文章先缓一期吧。
2
韩世良马不停蹄地又忙了两天,总算告一段落。他重新靠在椅子上,眯着小眼,又可以考虑“放松一下”的人选了。
韩世良的“放松一下”其实也就是一个打麻将的牌局。因为常与韩世良打牌的几个朋友,在各自的单位大小都是个头目,大家平时都很忙,能抽出时间,忙里偷闲地玩上几圈,使长期紧张压抑的神经得以短暂的释放,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所以,“放松一下”只是韩世良和牌友们约定俗成的暗语。在王丽莎、李紫嫣之间的推敲,也只是韩世良考虑三缺一的人选而已。
这天的牌局,韩世良本来打算约李紫嫣的,但考虑再三,还是约了王丽莎。说来约王丽莎打牌,也是因了韩世良一点儿私心的。王丽莎是省内一家社科类杂志的主编,只是刊物的名气不大,尚未进入核心期刊之列。虽说她办的刊物一般,但人并非平庸等闲之辈,是省内期刊界很有影响的活跃人物。加之她爱人老楚是省委宣传部主管理论宣传的副部长,大道小道的信息都能在她这里得到传播和反馈。
段刚每次来玩牌总要带一个人,这人是段刚的连襟,省财政厅的一位副处长,也就是妹妹要发论文的那位兄弟了。段刚的连襟姓尚,大家都习惯地叫他尚处。
牌局还是在他们常去的雅士茶楼。开始的时候大家情绪都很好,只是三圈过后,见了输赢,各自的心情有了差异,情绪上也就有了不同的表现。韩世良今天的手气一直不错,赢多输少,得意地有了些飘然。他看见坐在下家的段刚沮丧和嫉妒的表情,愈发得意,不自觉地哼哼起来。
段刚听出来韩世良哼的是《西班牙斗牛士》,也看出了他的轻狂,藐视地看了他一眼:“老韩,今天怎么了,情绪这么好,不会又有年轻的女作者来请韩总编辅导论文了吧。”
“我可没那艳福呀。”韩世良并没在意段刚的讥讽之言,顿了一下,发了张牌,把这两天临时为陆天培换稿子的事说了一遍,最后感慨地来了一句:“唉,当官的一句话,我就又忙活了两天,要不早就想招呼大伙放松一下了。”
其实韩世良每次打牌,输赢并未放在心上,刚才的喜形于色,也只是因为克制和压抑得太久、太深了,此时此地,不愿再掩饰自己的快乐而直抒胸臆罢了。
段刚的战绩不佳,心存烦恼,哪会理解韩世良的心情,又尖刻地说:“是得让你忙点,老韩,韩总编,你们核心期刊现在这么风光,再不耗耗你的精力,这有名有誉的好事都让你占了,也太不公平了呀。”
韩世良打出了一张牌,不再理会段刚说些什么,由着自己的性子,悠哉地哼着那有节奏的曲子。
一直没吭声的尚处这时冷不丁地来了一句:“韩兄,你剛才说的那个陆天培是我们财政厅的吧?”韩世良漫不经心地附和了一句:“是呀,人家现在还是财经大学的博士呢。”
“切,就他肚子里那点墨水,也能他妈的博士,那我早就该博士后了。”尚处今天的牌打得不顺,语气就有了些粗俗,“他不就是计财处长吗?不就仗着他们处管着大学和事业单位的经费吗?就他那财校的中专底子,混个硕士也就算了,现在也博士起来了,那博士帽戴在头上,就不觉得脸红吗?”尚处没好气地停顿了一下,凑到韩世良的耳边,压低了语气说:“听说他那篇博士论文,还是花两万块钱找枪手写的呢。”
尚处虽然是轻声的话,在座的却都听得清清楚楚。尚处左右看了一下各位惊讶的表情,感觉自己有点失态了,尴尬地笑了一下:“我也就是听说,听说啊,不见得是真的。”
王丽莎今天的手气还行,仍在努力之中。听了尚处的话有些不以为然:“什么真的假的,有什么呀,现在不就兴这一套吗?”王丽莎轻蔑地笑了一下:“你们看看那些反腐落马官员们的简历,还真有意思,不少当初是初中、高中毕业,有的还是工人、农民的,在官场上混了没几年,就都成了硕士、博士了。”
段刚今天输了不少,看着一把接一把和的韩世良就没好气,接着王丽莎的话茬说:“也不全怨人家,你以为现在的博士就那么好毕业,学位就那么好拿呀,没有核心期刊的文章,他们上哪儿拿博士去。”段刚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这陆天培的老婆是我们学校文学院的老师,也是个人物,去年不知从哪儿也拿了博士学位呢。”
韩世良原本挺好的情绪,让他们的这一番话给搅乱了,本想回敬两句,但还是忍住了。
王丽莎对今天的聊天很反感,一晚上光说核心期刊,韩世良成了话题中心,自己也是杂志的总编,感觉很挂不住。原本是想接着尚处的话茬把话题引开的,却又让段刚给兜了回来,所以对段刚也就没了好气,刚想回敬几句,手机响了。
电话是她丈夫老楚打来的,王丽莎停下牌,在屋角小声地说了些什么,回来后给大家做了个歉意的手势,说家里有点急事,对不起,得先走一步了。
麻将刚玩了一半,时间还早,大家意犹未尽,都没有撤的意思,尤其是输钱的段刚有些心急火燎了,催着韩世良赶紧找人。
尚处想起一个人来,提醒韩世良:“韩兄,你们单位的小李怎么样,看看能叫她来吧。”其实,韩世良也想到了李紫嫣,只是觉得这个时间叫人家有些不妥,但看着段刚他们那急不可耐的样子,只好说:“我打个电话试试吧。” 李紫嫣是韩世良的下属,才来杂志社两三年的文学博士。一次,韩世良已经约好的牌局,也是王丽莎突然变故,说有急事来不了。正巧这时李紫嫣打来电话,询问一些工作上的问题。通话结束时,韩世良也是情急之下问了一句,如果喜欢打牌,没什么事的话可以过来玩一会儿。不料她竟然爽快地答应了。这李紫嫣清秀端庄,娇小温婉中透着成熟稳健。与人交流时,总是用那种真诚而敬仰的眼神看着你,给人一种温暖自信的感觉。
只是李紫嫣作为韩世良的部下,他又多了一层顾虑。他不愿意让下属过多介入他的私人生活和社交圈子,怕彼此之间了解得太深失去领导的威信和尊严。
毕竟是上下级的关系,虽然李紫嫣有个朋友聚会,饭局还没散,但接了韩世良的电话后,还是很快打车过来了。
牌局换了人,风头也就转了。此一时彼一时,这回轮到段刚哼小曲了。同样哼的是那首《西班牙斗牛士》,只是他有意把曲调放慢、放低,便显得有些得意而悠闲了。这后半场韩世良一直走麦城,到散场的时候,把赢的钱又都输了回去。
牌局散后,已是午夜时分。韩世良开车送李紫嫣回家,街上灯火阑珊,已经没什么行人,偶尔有几辆汽车匆匆驶过。
打牌时还是欢快轻松的气氛,而在汽车这狭小私密的空间里,就显得有些拘谨了。韩世良感觉有些尴尬,没话找话地和李紫嫣谈了一些稿件上的事情,又随意地问起了她爱人工作调动的情况。李紫嫣和她爱人是大学同学,现在还在外地工作,李紫嫣这一段时间正为他的工作调动奔波。
李紫嫣也感觉到了这种环境下的尴尬,明白韩世良不过是随口之言,也就淡淡地说谢谢总编的关心,我爱人那边已经同意放人了,只是这边联系的几个单位都不太理想,所以现在还在犹豫,没有办手续。
到了李紫嫣住的小区门口,她下车走后,韩世良轻松了许多,长长地出了口气,加大了油门,急速离去。
3
这天早上,韩世良刚到办公室,还没把椅子坐热,社科院的门卫保安就打来了电话,上来就是一句:“韩世良,你父亲找你。”
听了这话,韩世良的心一下提了上来,一种不祥的感觉迅速弥漫全身。父亲不打招呼一大早从两百多里的乡下赶来,一定是老家出什么事了,肯定还是大事。
急匆匆下楼的时候,韩世良的大脑迅速检索着。老家会出什么事呢?一定是为宅基地的事和邻居的纠纷闹大了。韩世良春节回家的时候,父亲就和他多次说起过这事。具体的细节他也没记清楚,好像是邻居老张头仗着自家女婿在乡里当个副乡长,翻盖新房的时候,把院墙向外扩展了一些,侵占了父亲家的宅基地。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在省城工作,大小也是个干部,受不了这气,和老张头争吵几次后,扬言要到县里告他去,还让韩世良托人找关系来摆平这事。韩世良在家务农的二兄弟也在一旁加油拱火,说韩世良还老显摆自己是什么处级干部,可家里从来没沾上什么光。还故意刺激韩世良说,不行就找人收拾了老张头,大不了就坐几年班房。韩世良心想,父亲一大早赶来,别是二兄弟真的打了老张头,进了局子吧。
当韩世良在单位门口看到父亲苍老的脸上灿烂的笑容时,深深地出了口气,原本紧张的情绪一下减轻了不少。和父亲一起来的还有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同样是灿烂的笑容。这人虽显微胖,却是精明干练的样子。父亲介绍说,这是咱们县的县委书记,马书记。
韩世良热情地把马书记和父亲迎进办公室时仍满心疑惑,他的思路拐了几个弯也没能把父亲和马书记联系到一起。
父亲见了儿子,显得一副荣耀自豪的样子,抿了口热茶,还没等马书记开口,就抢先说了起来。
韩世良的父亲有些激动,表述起来语无伦次,前言不达后语。什么马书记是青天父母官,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主动访贫问苦,体察民情了,什么他儿子是天才,高考全县第一,上的是名牌大学了,什么咱家的宅基地马书记亲自过问,立马解决了,老张头的女婿算老几,现在见了我都是点头哈腰的。什么马书记的儿子学习刻苦,现在就会写论文了,云云。
韩世良从父亲断断续续的表述中大概明白了些,当他最后听到“论文”二字时,心里就完全明白了,基本上能把父亲和马书记还有自己联系到一起了。
马书记看着韩世良父亲的表述有些着急,也顾不上什么礼节,趁他说话停顿的间隙,赶紧插话说了起来。
马书记讲述起来就显然条理清晰、有章有节了。
韩世良这回完全听明白了。马书记的儿子现在就读于全国重点的“985”院校,在学校积极上进、品学兼优,还是学生会的干部,因为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很强,还是两届校级奖学金的一等奖获得者。正因为如此,学校准备保送他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原本以为很圆满的事情,不料天有不測风云,学校突然有了新的规定,要求被保送的研究生必须有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而且这是硬件要求,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马书记面带难色,说最主要的是这孩子已读大四,原本以为保研是铁板钉钉的事,只重视专业学习和学生会的工作了,根本没有做考研的任何准备。就是打算自考,也已是……
“但是。”马书记话锋一转,充满自信地说,好在这孩子学习好,科研能力也强,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努力,完成了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当然。”马书记继续说,“有多少学术价值,不是自己说了算,重要的是孩子的老师看过论文后,大为震惊。对了,孩子的老师可是博导呢,他认为文章对我国区域经济的认识和设想很有创新意义呢。”
马书记不愧是领导,在这大段的讲述中,只字没提韩世良父亲家宅基地的事。韩世良此时明白,他遇到官场老手了。
韩世良也不提宅基地的事,只是谦和地说:“论文带来了吗?我先看看好吗?”这时马书记一脸谦卑和恭维,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论文纸稿,很郑重地双手送了过去。
韩世良选了文章的几个重要章节,粗略看了看。多年的编辑生涯,已练就了他审阅文章时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敏锐能力。看了文章后,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文章绝对不是马书记儿子写的。 客观地说,文章写得还是有一定深度,没有十几年的学术积累和沉淀,是不会有这样深刻学术见解的。这样的文章,不可能出自一个大四学生之手。
先不说文章出自谁手,单就作者现在的学历来讲,文章就不能发表。韩世良心里清楚,编辑部多年来有条不成文的内部规定,为了保证发表论文的学术质量,原则上不发硕士生以下的稿子。上次选题会上,他就以作者的学历太低为由,刷掉了老潘推荐的一篇稿子。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如不能以身作则,以后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了。
马书记一直观察着韩世良的表情变化,当他察觉到韩世良面有难色,像要开口拒绝的时候,就又抢先出击了:
“韩总编,不瞒你说,我这是实在没办法才来找你的呀,孩子的稿子还投了几家核心期刊,都是石沉大海,没了下文。你要是不帮这忙,那这孩子的前途可就……”
此时韩世良被逼到了死角,没了回旋的余地。他看了一眼马书记,也看了一眼父亲,父亲苍老的脸上流露着期盼与乞求的神情,原本到嘴边的拒绝之词却说不出来了。
韩世良沉思了片刻。在这片刻的思考中,为自己找到了妥协的理由。当总编几年来,在多少权贵、同学、朋友面前妥协过,发了多少违心的文章,连自己也很难说清了。今天为什么非要坚持原则不给父亲面子呢。况且,韩世良是知恩图报的人,马书记为父亲解决宅基地的事,自己虽然嘴上不提,但还是要报答的呀。父子之情,报恩之理,他没有理由拒绝。
马书记儿子的文章不能不发呀。
毕竟当了几年总编,韩世良略加思考就想出了条万全之策,但为了不给马书记讨价还价的余地,便做出一副不得已而为之的表情,用严肃而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我们刊物原则上不发本科生的稿子,如果孩子的文章想发表,必须加上导师的名字,否则……说到这他做了一个无能为力的手势。
马书记听到这话犹豫不定,迟疑了片刻,歉意地表示了一下,出门到楼道没人的角落打了个电话,不知和谁询问了些什么。回来时一脸的疑云早已散去,面带喜悦和感激的表情急切地说:“就这样定了吧。”
马书记儿子论文的事情解决了,接下来的谈话就显得轻松了。韩世良这时又和善地眯起了小眼,重新打量起马书记。这一重新审视令韩世良大有所悟,心里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他貌似对家乡关心,有意把话题引到县里的经济上来。这时的马书记一改拘谨和谦卑的表情,激昂振奋起来,大谈全县的近期建设和远景规划。最后还客套地来了一句:“韩总编以后有时间,欢迎来家乡指导工作呀。”
韩世良见时机成熟,就直奔主题说:“马书记,你刚才谈到咱们县打造省级生态文明县的设想很有前瞻性,也很有气魄,只是不知道是否请专家做过论证,搞过可行性调研没有?”
马书记一听这句,已经明白了韩世良的用意,看来他也是场面上的老手,不是个省油的灯呢。只是为了儿子的论文,没有推脱和搪塞的理由,不吐点血是不行了。他故作大有所悟的表情,说:“韩总编为家乡的建设真是动了脑筋,想得周全。打造省级生态文明县还只是个初步的设想,正想找专家做一个整体规划呢,看来我是刚想拜佛,就进了庙门了,韩总编可得帮这个忙呀。调研经费不是问题,用句过了时的外交辞令,肯定是‘最惠国待遇’了。”这时的马书记和韩世良的眼神相互交流了一下,都会心地笑了。本是投桃送李的事情,大家心照不宣最好。于是韩世良顺水推舟地说:“这一点没问题,我们杂志社的小陈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很有经验的,回头我让他和你联系吧。”
韩世良见光顾着谈事,一时冷落了父亲,就赶紧关切地问了父亲的身体状况,并说既然来了,就在城里住上几天。韩世良的父亲推说家里忙,事情办妥了,就和马书记一起回去。
送走父亲和马书记,韩世良又习惯性靠在座椅上,眯起了眼睛养神。他的心情像是在牌局里摸牌,看似不顺的一把烂牌,突然时来运转,连着来了几副好牌,和了。人在愉悦和兴奋的时候,思维就活跃,此时的韩世良突然想起了什么,迅速給李紫嫣打了个电话,问她如果现在在单位的话,到他办公室来一下。
韩世良叫李紫嫣来是让她给陆天培送几本新出的第三期杂志。通常,每期杂志出版后,一般都是通过邮局给作者寄两本样刊,但韩世良从尚处那知道了陆天培的身份后,就又动了心思,不能把他当一般作者对待了。
韩世良把陆天培的基本情况向李紫嫣做了简单介绍,重点强调了他计财处长的身份,并授意李紫嫣以送刊物的方式和他建立联系,如有机会的话,可以邀请他来杂志社指导工作,吃顿便饭什么的。交代完后,韩世良笑了一下又说:“总之,你见机行事,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就行。”李紫嫣轻轻地点了点头,会意一笑。
这天韩世良回到家,妻子范文燕已经做好晚饭。吃饭的时候和她说起了父亲今天过来的事,妻子埋怨他没把父亲留下住几天。韩世良把马书记托父亲找他的缘由和经过大体说了一下,妻子又问了父亲身体和老家的一些情况,也就没再说什么。
韩世良看着妻子细嚼慢咽地吃着饭,目光停了一下。当年那文静秀美的脸上,微笑时眼角已显出浅浅的纹线,不免有了些愧疚和酸楚。刚才谈到了马县长儿子论文代写的事,就想借这个机会,再和她提一提她职称的事。韩世良吃了两口菜,好似随意地说:“文燕呀,其实现在这种论文代写的现象很普遍了,人们已经见怪不怪。对了,你的副高已经六七年了吧,也该往上走走了。”他顿了一下,给妻子碗里夹了点菜,感慨地说:“我这当了好几年的总编,光给别人发稿子了,还没给老婆发过一篇呢。”他故意拉长了语调:“惭愧呀。”
韩世良看出范文燕对他的这番话并不在意,一脸平淡的表情,随口编了一句:“前两天和段刚一起吃饭,他问起了你,知道你现在还是副高,好把我一顿数落。”
范文燕知道他下边要说什么,有意想把话题引开:“你听他瞎叨叨呢,哦,对了,你抓紧吃饭,我和儿子定好了晚上七点半视频通话,你也和他说几句吧。”
韩世良明知范文燕在转移话题,但还是心有不甘,不想放弃这次机会,于是说:“我这和你说正事,你先别打岔。你就是办事太认真,没点活泛劲。其实现在哪有那么多真正做学问的呀,很多人还不都是……”这句话还没说完,韩世良停了一下,想把下面的话说得含蓄一些,但一时又找不出合适词句。天窗已经打开,索性也就直说了吧:“你看这样行吗?你回头有时间琢磨几个选题,写多少都行,我再找人帮你补充润色。当然了,也不在我那发表,我介绍到别的刊物交流一下就行了。” 话说了这些,范文燕一直是心不在焉的样子,当韩世良说到最后几句的时候,便流露出了不悦和厌烦的神情,气氛就有了些凝重。范文燕沉默了一下,表情严肃地说:
“行了吧老韩,你的意思我明白,谢谢你了。这么多年了你还不了解我吗?别人怎么做我管不了,但我心里真的接受不了这种找人操刀、欺世盗名……”她原本想说“卑鄙和龌龊的行为”,可话到嘴边却没能说出口。“我现在这样挺好的,以后我们不再谈这事好吗?我没那金刚钻,你就别让我……”话还没说完,范文燕又有些后悔,冷静了一下,想想丈夫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劝说,也都是为自己好呀,可谓用心良苦。不免又有了些温暖和欣慰的感觉。他看了眼有些慌乱和尴尬的丈夫,语气平和了许多:“别以为你给发几篇论文就那么管事,现在人们手里哪个不是文章课题的一大把呀。就我们学校每年的那几个高职名额,都急赤白脸地争着打破头了,我才不自找烦恼去凑那热闹呢。”
范文燕也给韩世良夹了点菜,情绪有了些温柔:“老韩,其实我现在挺满足的,想想我们刚结婚租民房的日子,怎么能不知足呢,我们现在有车有房,我老公如今混得也体面,也算是有模有样,人五人六的了。”范文燕做了个坏笑,又说,“我们儿子又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够让人骄傲的。我现在也是大学的教授,哦,副教授也是教授呢。”说到这,她又不服地补充说:“副教授怎么了,我们学校的秦老师,对,你也认识的,多好的人呀,在老师和同学中那么高的威望,退休的时候不也是副教授吗?”范文燕停了片刻说,秦老师认认真真教学,坦坦荡荡做人,一样得到大家的尊重。那天在欢送他的晚宴上,院长让大家每人说一句送别的话,很多人说着说着都哭了。说到这,韩世良看到她的眼睛有些湿润。
韩世良已经无语了。范文燕稳定了一下情绪,脸上浮起了些许笑容,收拾了碗筷进厨房了。
韩世良仰靠在客厅的沙发上,看了眼范文燕在厨房洗碗的背影,又眯起了小眼,若有所思。范文燕和他是大学同学,当年也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人长得又有模样,有不少追求者。段刚后来还和他说,当年也动过她的心眼呢。范文燕毕业后分到了一所普通师范学院教书,结婚生子后就一直忙活家庭照顾孩子,尤其在儿子的教育上,花费了很多心血。加上她本身性格温和,容易满足,这几年只是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慢慢疏远了学术研究。
每每想到这时,韩世良总有种愧对妻子的感觉。然而更让他迷惑不解的是,范文燕不光自己不找他发稿子,也从没给他介绍过别人的稿子。
韩世良想,在核心期刊当总编也好几年了,范文燕的同学同事、亲戚朋友也大都知道,在当今的世风下,为发稿子托她的人一定不少,但以她温和谦让的性格,是怎么拒绝的呢?
想到这,韩世良默默地说了一句,真难为她了。
4
小陈要去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临走前来到韩世良的办公室,问总编还什么指示。韩世良先以领导和长者的口气象征性地嘱咐了几句,把一张写有三个人名的纸条递给了他:“我最近从网上查了一下,这几位学者如今在学术圈里影响很大,都是些风头正劲的大佬,文章的引用量很高,你在会上要重点关注他们,只要是他们的文章,不用和我请示即可拍板,而且稿费从优。”小陈听了这话,小心地问了一句:
“韩总,你说的这个从优是多少?你得说具体点不是。”小陈故意做了个狡猾的表情:“我可听说有的刊物特约稿费可是……”韩世良打断了小陈的话:“行了,咱们不管别人,根据咱们的现有条件,可以给他一个数。”韩世良说着伸出食指在他面前晃了一下。
小陈这下来了精神,抖着机灵说:“得嘞,韩总,有你这尚方宝剑和从优的稿费,我保证给你拿下两篇文章来。”
韩世良故作生气的样子说,什么给我呀,是给咱们杂志社。“對了,你在南京再去一趟华大的期刊评价中心,找一下严主任。他人你也认识,上次在南京咱们一起吃过饭。他爱喝茶,给他带上盒好茶叶。”韩世良让小陈找严主任,争取把去年《学术纵横》每个作者引用量的数据搞到,花点钱也可以。他和小陈说现在有的作者看似学术地位很高,但理论已经过时,被边缘化了,文章的引用量很低,有了这些数据,也好做些甄别。
话说到这,小陈还没有走的意思,看了几眼桌上的校样说:“韩总,咱们杂志社的这点钱,也别都重赏了作者呀,咱们编辑成天编稿校稿、为人作嫁的,多辛苦呀,你这也得激励激励不是。”小陈做了个心酸的表情说:“我现在每个月光还房贷就好几千,就我那点清汤寡水的工资,最后都剩不下几个了。”
小陈说这些话的时候,韩世良一直微笑地看着他,且不时地点点头。小陈见他今天的情绪不错,就又不失时机地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韩总,其实咱们也别太认真了,据我了解,现在不少核心期刊私底下都在收费呢。”
听了这些话,韩世良的表情严肃了起来:“小陈,这一点你不要再说了,稿件不收费是我们杂志的底线,是不能跨越的雷池。你想想,现在上头查得多严呀,一旦开了这口子,将来出了问题,我们杂志就毁了。”韩世良停了片刻,又说,“前一段《探索》不就出事了吗,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取消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不说,还停刊整顿了半年。”
韩世良太了解小陈的性格了,人是很精明,但还需要更多的历练。看着他委屈和尴尬的样子,就又缓和了下气氛说,兄弟们跟着我辛苦了这些年,我心里有数。其实我们现在就是不收费,经费也不少,只是现在不能乱发。上边这两年查得这么严,各项支出列得清清楚楚,弄不好要出问题的。你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呀。韩世良顿了一下说:“我这不是正变着法地给大家变通嘛。”
“对了,你要是不说我还差点忘了,等你出差回来后,我介绍你和广安县的马书记联系一下。”韩世良有意把和马书记的关系说得很亲密:“那是我多年的好兄弟,你帮他们县搞个生态文明的可行性报告,题目由你自己来定。”韩世良把情况大概和他讲了一下,又说,“这个课题可是不瘦呀,这活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你,等搞完后杂志社少留点,大头都是你的。我知道你以前没搞过,我已经和经济所林所长打了招呼,让他给你找两个能干的帮手。就你这机灵劲,这点活还不是小菜呀。” 听了这些,小陈急忙说了些感激致谢的话。他觉得这时候不能再啰唆了,该说自己的正事了,于是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哦,韩总,任中月的稿子怎么样了,她可是我父亲老领导的闺女呀,当年人家对我父亲的进步可没少关照呢,现在我每次回家老爷子都问这事,弄得我现在都不好意思回家了。”
小陈今天在这磨蹭着不走,韩世良就知道他又在玩小心眼,有什么事要说。这任中月的稿子他已经催问好几次了,这次又编个故事把老父亲抬出来给自己施加压力,韩世良感觉他俩的关系已经非同一般。小陈的生活不太严谨,韩世良是了解的,只是没想到年轻帅气的小陈怎么会和她搞到一起,看来这小子口味还挺重的。
口味轻重先放到一边,看小陈这不弃不舍、势在必得的劲头,任中月的稿子是搪塞不过去了。想想小陈思路敏捷,机灵能干,编辑和外联的能力很强,在杂志社也算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还是要以安抚和恩惠为主。既然得发,晚发不如早发,还能顺水做个人情。于是韩世良说:“那稿子我大概看了一下,还说得过去吧,看看下一期版面不紧的话,给她发了吧。”韩世良走到小陈的身旁,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回你放心了吧,赶紧回家孝敬老爷子去吧。”
小陈从屋里走出去的时候,韩世良看出了他暗自得意的窃喜。
说起这任中月,韩世良早就领教过的。年初的时候她拿着省图书馆一位副馆长的介绍信来找他,韩世良已记不清是在什么场合和这位副馆长接触过一次,名字也早忘了。见是写给自己的信,也就热情地接待了她。
这任中月中等身材,皮肤白净,说话慢条斯理,在中年妇女中也算有些姿色的。任中月的文章是《我对图书工作重要性的几点认识》,韩世良只看了一眼题目,就想把稿子退给她,但觉得既然是熟人介绍来的,不能太伤了她的自尊,也就假作认真地把内文浏览了一遍后,给她简单介绍了刊物的性质和栏目,又重点强调了理论性、学术性的特点,怕她再过多地纠缠,明确地说:“小任,情况你也了解了,你的稿子不适合在我们的刊物发表,你再和别的刊物联系一下吧。”
这种事韩世良经历多了,也已习惯。如今很多根本就没有搞过科研的人,知道现在评职称需要论文了,还得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才行,就胡乱地从网上东拼西抄地攒篇文章,连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要求都不懂,就不知深浅地托门子找关系要发表,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韩世良也只能这样应付了事。
话已到此,就没有了缠磨和回旋的余地。任中月自有些失落和懊丧,但她把这情绪隐藏了起来,呈现在脸上的是理解和歉意的表情。她没有马上就走,在任中月的计谋中走不是上策,最后的撒手锏还没用上呢。她有意地找一些家庭生活和兴趣爱好之类的话题聊了起来,借此来拉近一下陌生的距离。这时的任中月神情就有了些柔媚,眼神也变得异样,说话的语调更加细润了。
韩世良对她的这些变化早已察觉。都是吃五谷杂粮的,韩世良也并非是坐怀不乱,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只是他对任中月这种女人不感兴趣,从骨子里就厌恶和藐视。但此时没别的办法,他只能以守为攻,佯装没有任何察觉和反应,有一搭无一搭地看着稿子。
见此情景,任中月很是尴尬,技已穷尽的她知趣地说:“韩总编,看你今天挺忙的,我就不打扰了。”临走时为了给刚才的尴尬找个台阶,也是争取最后的一线希望,祈求说,“韩总编,我也没什么关系,你们办杂志的认识的人多,麻烦你,看看能把我的稿子往别的刊物推荐一下吗?”
韩世良抬头看了她一眼,以自己这是社会科学类期刊,与图书类的专业期刊不太熟悉的理由推托了。
任中月从屋里出来后,有一种失落和无助的凄凉,旋即又生出一股对副馆长的怨恨。根本不是他说的那样,跟人家韩总编是铁哥们,有他一张条子,发篇文章小意思。任中月后悔轻易相信了这老色鬼的话,让他白白地占了便宜。想到这,她心有不甘,就这样大老远地白跑一趟,太委屈自己了。这时她一抬头,看到一个门口挂着《学术纵横》杂志社三编室的牌子,就抱着撞大运的心态,重新调整了情绪,上去敲响了门。
这回是小陈接待了她。
小陈和任中月从相识到相约的过程,不过是些你情我愿、风花雪月的俗套故事,没有什么新奇和亮点,在这就不做过多过细的描写了。大概也就一个星期的时间,两人就已经相见恨晚,如胶似漆地难舍难分了。
任中月本是单身,自己住小区单元房,孩子又没跟在身边,他们的幽会也就方便了许多。虽然她比小陈长了几岁,却是个很懂风情的女人,对小陈来说就是另一种感觉、别样的味道。
这天晚上他们又约到了一起。风雨过后,相拥着缠绵在一起,谁也没有说话,静静的。过了一会儿,任中月耐不住寂寞,用柔情的眼光仰视着他,说:
“感觉好吗?”
“无与伦比。”小陈闭着眼睛,微微地出了口气,还像沉浸在那无尽的缠绵之中。
任中月把头往小陈的怀里轻轻地扎了两下,像是不经意地说:“能说说你的工作吗?对了,什么是核心期刊,你给我说说好吗?”
小陈的眼睛转了一下,说:“那可不是一句两句话的事,还是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任中月意识到他是有意在回避和推托,故作娇态:“说说嘛,我就是现在想听嘛。”
小陈意识到了她的企图。他心里明白,任中月的文章与其说是论文,不如说是学习体会或工作总结,根本就发表不了,只是不想说出来打扰了这温柔和缠绵的氛围。既然话已至此,不妨和她说一下核心期刊的地位和价值,让她自己去领悟。于是故意拿着腔调,像做报告似的说:“核心期刊嘛,啊,说起来得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啊,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
“臭德行吧。”任中月拍了他一下。
小陈换了一种调侃的语调继续说:“这姓布的老外,一觉醒来,喝了牛奶也吃了面包,随手拿起一本杂志消食解闷,忽然间来了灵感,发现了期刊的一点小问题。”
“你讨厌。”任中月又拍了他一下。
小陈恢复了常态,认真地说:“布拉德福发现,在一定的时期里,某一种学科三分之一的论文,基本都刊登在了百分之三左右的期刊上。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究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时,也发现类似的问题,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文献,出现在百分之十的期刊中;再后来,又有人在统计参考文献的分布情况时,发现百分之二十多的引文,出現在百分之一点二五的期刊上。这些研究都表明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什么乱七八糟的呀。”
小陈继续说:“在我们国家所谓的核心期刊,也就是中大核心和华大核心两个评价体系。关于论文的学术水平,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一个官方的评价体系,所以人们也就约定俗成把核心期刊作为评价的标准了。”
任中月这时故意低着头,像是写错了作业的孩子,怯懦地说:“那我的论文可不行了,你们那么深奥、那么高级的刊物,得多大学问的人才敢往你们投稿呀。”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小陈抚摸着任中月道,“其实写论文主要是一个选题问题,选题做好了,就有了八成的把握,围绕着一个问题,你能做出新的认识和理解,有新的观点,哪怕就很小的一点,也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那我们一个搞图书的,能有什么好的选题呀。”
小陈看了一眼正用迷惑的眼神仰望着自己的任中月,继续卖弄地说:“这就看你的水平了,你不能光看眼前,要高瞻远瞩,用学者的眼光去发掘。就拿你们图书馆来讲吧,图书是多大的一个选题,什么时代能离开图书。换句话说,图书和时代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现在是什么时代了,是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对,有了。”小陈来了情绪,轻轻拍了一下任中月的脸:“论文的题目有了,‘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数字化构建模式与实践途径研究’。”
任中月认为时机已到,不能错过。她故作感慨地说:“不愧是大编辑,真有水平”,接着,撒娇地在他的怀里轻柔地蹭了两下:
“那你就帮人家写一篇嘛。”
小陈自以为得计地绕了一大圈,最后把自己绕了进去。
从一开始小陈就清楚,在任中月这里是不会得到免费午餐的,只是没料到这午餐的费用如此昂贵。
5
这天,李紫嫣有些兴奋地来找韩世良,说财政厅那边的事已经办好了。她看着韩世良那迷惑的神态,故意拿起架,抿嘴一笑:“我奉总编您的指示,把咱们刊物的第三期给财政厅的陆处长送了几本,哦,人家现在可是副厅长了,不久刚提的,才四十多岁呢。”
韩世良那天也是一时的兴奋,忽发奇想地让李紫嫣给陸天培送杂志的,时间一长也就忘了。经李紫嫣这么一说,才想起了这档事。
李紫嫣见韩世良已经明白了过来,接着把和陆天培见面的经过大体地说了一下,说人家陆副厅长很热情地接待了她,当她提出能否在经费上有所支持时,陆副厅长没有推托,很爽快就答应了。还说像咱们这样的学术名刊,就应当在资金上有所倾斜。让我们尽快做个立项的计划,正好和院里的计划一起报上去,他给批一下就行了。
李紫嫣说的院里的计划韩世良大概知道一些。全国各省的社科院每年有个院长联席会议,轮流承办,今年梁院长把主办权争取了过来。梁院长对这次会议很重视,准备在会议期间举办建院三十五周年成果展览,现在正让各单位准备材料。
马上要报立项计划,韩世良感觉有些突然。他习惯地倚靠在椅子上,眯起了小眼,苦苦地思索了一会儿,也没琢磨出个合适的名目来。
一时两个人相坐无语,气氛就显得有些沉闷。如此效果正是李紫嫣所期待的,于是趁机把早已设计好的措辞说了出来:“韩总,这事我回来也考虑了,有个想法还不成熟,我说了你参考一下。”李紫嫣顿了一下接着说:“我是这样想的,每年我们社科院个人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作为奖励,院里再给百分之五十的配套资金,这已经成了惯例。其实这也不是院财政计划之内的钱,还不是从省财政要的呀。”李紫嫣诡异地笑了一下:“那我们呢,我们杂志是咱们省唯一享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刊物,省财政不也应该给咱们相应的配套资金不是。最少也得百分之五十呀。”
一听这话,韩世良心里乐了。这李紫嫣真是精明,刚来几年,院里的事也摸得这么透,这名目想得挺合适,有理有据的。看来这小女子非等闲之人,不可小觑。此时韩世良没有把这种心态表现出来,故作沉思了片刻,仿佛深思熟虑后才说:就这么定了,你先给财政厅起草个报告,我看一下,以院里的名义报上去。作为鼓励,又夸赞了李紫嫣几句后说:“这事我已经知道了,以后有什么具体的事情也由你来办吧。”
李紫嫣见韩世良正在兴头上,就不失时机地拿出一篇稿子,说:“哦,我差点忘了,这还有人家郑副厅长爱人宋老师的一篇稿子呢。”
李紫嫣走后,韩世良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圈,伸了两个懒腰,看了下表,也快下班了,想着晚上有人请客,收拾了东西准备早点过去。这时段刚却打来电话,提醒他别忘了晚上的饭局。听了段刚的话,原本正要去赴宴的,这会却故意摆谱地端起了架子:“老兄,要不是看你的面子,今天我真的不想去了,以后这种鸿门宴,你少给我攒搭。”
今天的饭局是燕北大学学报的总编万向东请客。说起来,算上这次,万向东是第三次请他了。燕北大学学报以前也是核心期刊,但这几年出了问题,学术质量有了大的滑坡,去年被核心期刊淘汰出局。万向东正是这个时候临危受命,接替了退休总编的职位。学校对他抱以重望,希望他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争取在三五年内使学报重回核心期刊的行列。
段刚几次做局,是因为万向东本科、硕士都在燕北大学哲学学院就读,毕业留校后就到科研处在他手下工作,去北师大读了几年博士,回来后又给段刚当副手,是他多年深交的小兄弟。细算起来,万向东也算是韩世良的同门师弟,所以他对韩世良总是尊以学兄相称。
无利不起早。万向东多次请客的目的,韩世良再明白不过了。看来这次赴宴,再和人家天南海北、山高水长地闲聊胡扯是敷衍不过去了,多少得给人家点真金白银的干货了。诸葛亮谱大,请上三次不也出了茅庐。况且感觉万向东也是个有抱负、想干一番事业的人,非平庸等闲之辈,不看在段刚的面上,作为小学弟,也该帮他一把。
韩世良来到饭店雅间的时候,段刚、万向东已经点好了菜沏好了茶,万向东殷勤地迎了上来,寒暄了几句后便吩咐服务员上菜。韩世良见才到了他们仨人,忙说不急,再等等别人吧。段刚这时才站了起来,做了个请他上座的手势,诡异地笑着说:“还等谁呀,今天就是专请你韩大总编一人的,你一驾到就齐活了。”万向东也赶紧解释道:“今天没叫旁人,就请了两位学兄,说话还方便一些。”听了这话,韩世良环顾了一下四周,才注意到这是个较小的雅间,装饰得很典雅,灯光也有些微弱,很有点私密的感觉。看来万向东为这次饭局还是动了一些心思的。 菜不是很多,但很精致,不一会儿,服务员接二连三地端了上来。大家先是举杯客套了一番,三巡下来,酒至微醺,万向东有意把话往主题上引,说:“韩主编,我到学报也都三个多月了,还是理不出个头绪,不知从何抓起。这不,我上个月去了趟北师大,见了我的一些导师和师兄师弟,摆了几桌,觍着脸让人家支持一下我的工作,人家还算给了点面子,拿到了几篇稿子。这第三期总算有几篇像样的稿子给撑一下门面了,可以后怎么做,我心里还是没什么谱。”
说到这,万向东殷勤地给韩世良斟上了酒,也给自己满满地倒了一杯,端起来郑重地敬了一杯,谦虚地说:“韩总编,还得请你多指点迷津,点拨一下小弟呀。”
段刚也凑过来敬了韩世良一杯,说你也别拿着总编的架了,人家小万也是个想干点事的主,你得给人家扶上马送一程呀。韩世良也觉得该进入正题了,就简单地回敬了二位一杯,说都是自己兄弟,我哪敢有什么架子呀,你们得让我好好琢磨琢磨不是。
韩世良抬头看了眼华丽的吊灯,手指在餐桌上轻轻地敲打了几下,若有所思了片刻,慢条斯理地对万向东说:“万老弟,我琢磨着,从你们杂志现在的状况来看,你刚一接手,遇到最突出的问题是三难。约稿难、拒稿难、用人难。”韩世良吃了口菜,停顿了一下继续道来,“先说这第一难,你们刊物这两年退出了核心期刊,首先要失去一批原有的作者,别说一流学者了,就是二三流的也不愿意给你稿子了,因为在你这发了稿子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样就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好稿越少,转引率就越低,学术质量也就越差。”
万向东频频点头称是。韩世良接着说:“再说这拒稿难,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越跑肚子越给你灌凉水。你这好稿约不来,可三四流的稿子却都找你这来了。都知道你当主编了,都想沾你点光。大小领导、亲戚朋友了,托关系找门子的就够你招架的。还有你的师兄师弟们,现在也大都混成博导、硕导了吧,光他们的学生就有多少,发了这个的就得发那个的,不给谁发就得罪谁。”
“对对,就是这样。”万向东赶紧地附和着。韩世良又说:“最后是这第三難,用人难。你不是刊物的老人,人又年轻,大家都盯着眼热的总编位置,怎么一上来就是你的了。别说是岁数大的老编辑,就是年轻的从心里也不会服你,刊物办好了成绩是你的,与人家何干,没人会真的给你玩命卖力气的。你又是初来乍到,没什么办刊经验,对编辑业务也不熟悉,不给你使绊子、看笑话就算是好的了。”
说到这,万向东赶紧给韩世良倒了杯酒,表情更加恭敬和谦卑了:“韩兄,那你看我以后该怎么做呢。”酒喝到这种气氛,话说到这种程度,万向东已在韩世良的称呼上改了口,仿佛已是多年深交的兄长一般。
段刚一直没插上嘴,自觉有些冷落,便拿起酒杯说:“来来来,你们别光顾说了,大家干一个。”韩世良举杯把酒喝下,不慌不忙地吃了两口菜,开始说道:“先说这约稿吧,你刚才说约导师、师兄弟们的稿子,看来你老弟还是动脑筋下了点功夫的。可这只是很小部分资源,很快就会用完。你想想,你找上门去了,人家碍于面子,支持你一下可以,也不可能老给不是。但这是个好的开始,有这批稿子垫底,你这几期的刊物也就拿得出手了。这时候,你再把当年核心期刊时期的刊物找来,从作者中选出一些如今在学术圈正活跃的、势头正猛的学者,要是有享有国务院政府津贴的、长江学者什么的就更好了。已经出了学术圈、边缘化的就算了。”
韩世良苦涩地笑了一下又说:“拿着你们新出的刊物,对这些学者进行一下走访,你能去最好,让当时的责编去也行。这些人现在大都是知名的专家博导,早已功成名就了,是不是核心期刊对他们也不是那么重要。先让他看一下你们这几期的刊物,里边的作者也有不少学术圈的大佬,让他们觉得在你这发文章并不掉价。最主要的是,这些人初学乍练、投师无门的时候,是你们伯乐识马,给他发过文章,提携过他。人都是有感恩之心的,这时候再向他约稿,问题就不大了。”说到这,韩世良问了一句你们的办刊经费怎么样,万向东急忙说:“钱没问题,我临上任校长找我谈话的时候说过,只要能让刊物重进核心,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我现在就是有米不知道下哪口锅呢。”韩世良听了这话,又凑近了一些接着说,“这就好,你再无意中给他透露一下你们可以给双倍的稿费,那就更顺当了。”韩世良顿了一下又说,“再就是各学科重要的学术会议要争取参加,尤其是年会。在会上能认识一些知名的学者和专家,不见得马上就能约到稿子,但先认识一下,建立联系,回来后把刊物每期给人家赠阅,让他们给指导指导、提点建设性意见,重要的是以此为由,给人家点专家咨询费什么的。钱多少你看着给,能拿得出手就行,这么一来,时间长了也就拿下了。”
“有了好稿子,就是怎么挡住那些破稿子了。”说到这,韩世良拍了拍万向东说:“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只要不怕得罪人,拉下脸来就行。其实,只要你能挺住,破稿子一概不发,刊物拿出来让人一看,文章的水平在那摆着,以后也没什么人随便给你送稿子了。领导推荐来的稿子也好办,不能发也先别马上退回去,找点毛病让他修改,修改了不行再让他改,改完了再让他补充资料,来回折腾几趟,拖上它两月三月的,他自己就觉得麻烦不来找你了。其实这些人也不见得和领导是什么关系,也许十六杆子才能够得着,领导们也许早就忘了这事了。”韩世良又说,“再就是用人的问题,我看你老弟这机灵劲,说话办事也是精明干练的,就不用我再说什么了。主要是你刚到杂志社,对老编辑要安抚和尊敬,别指望能用他们多少,别给你拆台就行,最重要的是培养几个得力能干的助手,最好是年轻人,用起来方便些。”
说到这,韩世良停了下来,又敬了一下酒,细细地品了几道菜,貌似行家评价起菜肴的味道来了,有点想就此打住,转移话题的意思。
段刚有些不满,心想这才哪到哪呀,看了眼万向东投来的求援目光,故作玩笑地说;“老韩,你别在这像做报告似的,老说那些大家都能看到的水面上的事。”他手在桌下左右滑动了两下,狡猾地说,“你得来点水下的呀。”
韩世良心里明白,要是光有万向东,这些汤汤水水的也就对付了,但今天段刚在,不拿出点干货来是过不去了,于是就故作懵懂地调侃说,我是个旱鸭子,不知道你说的水下是什么意思。段刚也不给他喘气的机会:“装什么圣人,就是潜规则呀。” 韩世良此时已有几杯下肚,面色微红,上了些酒兴,也没给他好脸,迎头来了一句:“你着急什么呀,我这不正慢慢往下潜吗?”说完这句,他觉得话说得有点重,又缓和了一下,“我的游泳技术可是你上学时教的,我要是潜下去上不来了你可得捞我呀。”
韩世良象征性地和万向东喝了一杯,又开始说了起来:“万老弟,你们刊物如果能像咱们说的那样办下来,三两年也有了些起色,上了一个台阶,进中大的核心应该问题不大,但要想进华大核心,那就还得用不少心思。华大核心就一条标准,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文章的引用率。怎么样提高引用率,这里面就有一些操作上的技巧了。所谓引用率,就是刊物发稿数量和引用数量的百分比,引用量是分子,发稿数量是分母,分子是不变的,分母小了,引用率就上去了,所以现在各期刊都在增加文章的字数,减少文章的数量,这一点,你要首先考虑到。”
“我说怎么现在的论文都华而不实,越来越长,跟玩文字游戏似的。原来都是你们这些核心期刊在这推波助澜呀。”段刚不合时宜地插了一句。
韓世良看了段刚一眼,没理他这茬,接着刚才被打断的话头,“还有,就是一定要把各大报刊的文摘和转载重视起来,《中华文摘》你先不用惦记了,但《中大复印资料》《科社文摘》《高院文摘》什么的,就得动些脑筋了。现在人们写文章,谁有工夫去看那么多期刊,大多从这些文摘中找资料、查论据。尤其是《中大复印资料》,各学科分得很细,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你的文摘和复印量上去了,引用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具体怎样提高复印量,如何与这些刊物搞好关系,你这么精明能干的兄弟,就不用我多说什么了。只是提醒你一下,《中大复印资料》每年的年会是个机会,一定要争取参加。在会上先认识他们的总编和各学科的主任、编辑,先混个脸熟,接下来再慢慢渗透呀。”说完,韩世良做了个诡异的表情。
万向东见韩世良如此真诚地道出了办刊真经,句句肺腑,字字点穴,感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只是在韩世良说话的停顿间隙,不停地敬酒,翻来覆去那么一句:“老兄,你随便,我干了。”
韩世良酒喝了不少,话多了起来,感觉像是在做当总编几年来的工作总结。既然是总结,就要把成绩说足,他喝了杯酒又说,“还有一点,也顺便和你说一下,就是找机会多认识一些核心期刊的总编,再把关系搞熟,让他们有机会引用你们的文章。因为华大核心只认核心期刊的引用率,别的刊物引得再多也不算数。以前我们关系比较密切的几家核心期刊私下里有协议,彼此间相互引用,互惠互利。这虽然是前几年的老套路,属于小儿科的东西了,但现在对你还有些用。你虽然不是核心,没有和人家互换的条件,但你可用别的什么交换呀,比如……”韩世良狡猾地看了万向东一眼,用手做了个数钱的手势:“这东西在哪都好使。”韩世良顿了一下,“但这事上你得动点心眼了,要把下面的活拿到面上来做。每期给人家赠阅一本杂志,再象征性地征求一下意见,这不就有恰当合理的名目了,什么专家审稿费、咨询费呀,你给得自然,人家拿得也坦然了不是。”
说完这话,韩世良猛然有所醒悟,大脑清晰了许多,他回忆着刚才的手势,知道自己说过了,赶紧话锋一转,象征性地说了些勉励的话后,像是对别人更像是说自己:“唉,说句真心话,没有四五年的苦心经营,忍辱负重,就核心期刊了,有那美事吗?”
韩世良又和大家喝了个酒,好似醉态地摇晃着看了眼段刚:“段处,我这可是潜到水底了,再潜可就把我撞成脑震荡了呀。”
段刚感觉事已到此,也对得起小兄弟了。别管韩世良的水还有多深,光他今晚说的这些,也够万向东折腾两年的了,见好就收吧,就有意扯起了别的话题。
说是别的话题,但转来转去的还是没离开核心期刊,从期刊说到了博士毕业,说到职称评定,又说到了张三的论文李四的学问,不知是什么话头让段刚提起了班文博。韩世良说班老师我认识,当年还听过他的课呢。段刚说现在班文博和他是邻居,人挺实在,学问做得不错,课讲得也好。“唉。”段刚叹了口气又说,“可是每年评职称,总是在核心期刊的数量这一硬指标上差那么一点,去年觉得够了吧,可学校又有了新规定,必须得主持过省级以上课题,又把他给卡下来了,这不,快退休还是个副高,着急得够呛,见了我就和我说这事,唠叨得都快成祥林嫂了。”听了这话,韩世良说:“我那有篇班老师的文章,准备给他发呢,好像就是省社科规划课题,估计这回应该差不多吧。”
“但愿吧。”段刚说现在学校只重数量不重学术的评价体系,有悖科研规律,弄得人们都他妈的托门子找关系,胡编乱抄地凑数量去了,谁还有心思去做学问呀。长此以往,不仅会坏了学风,也伤了老师们的心呀。
韩世良听了段刚这番感慨之词,也有很多话想说,可话到嘴边却成了另一种语调:“段处,你说的这些都是体制问题,还是让人家食肉者谋去吧,你我之辈就别在这忧国忧民了。”
时间不早了,万向东已提前付了款,并为韩世良要了代驾,大家在饭店门口握手寒暄了几句,就各奔东西了。
6
这天,班文博也没提前打招呼,就风尘仆仆地来到韩世良的办公室找他。班文博托词说到这边来办事,顺便过来看看。他提着一盒茶叶,韩世良给他让座的时候,一时不知把茶叶放哪儿,犹豫了一下,放到了沙发的内侧。
韩世良心里明白,班文博是为他的那篇稿子来的。原本韩世良已经告诉他稿子在第三期发表,但临时被陆天培的稿子替换后忘了通知他。前两天班文博打电话问稿子的事,他才想起来,急忙找了个理由解释说因为栏目和版面的问题,没能安排在第三期,下一期没问题,一定能发出来。
班文博坐在沙发上,有些拘束和慌张,不时地为自己的不约而至表示歉意,又胡乱地寒暄客套了几句后,回到了正题,拘谨而谦卑地说:“韩老弟,我看你也挺忙的,就不多打扰了。我那稿子你还得多费心,其实以前也没和你说,我那稿子也是急着……”
班文博的话还没说完,李紫嫣敲门带着一位中年妇女进来了。
这中年妇女见到班文博,神态瞬间有了微妙的变化,随即又恢复了常态。她主动上前打招呼:“真巧,班老师你也在这里。”班文博赶紧站起来,不免有些尴尬:“对对,我也是顺便……”他没再往下说,就急忙向韩世良介绍说,这是我们学院的宋晓洁老师。 这种场合的不期而遇,班文博就不好再待下去了,赶紧推说还有事要办,告辞要走了。
韩世良瞥了一眼班文博放在沙发边的茶叶,这种境况下,不好再做客套的表示,只好客气地把他送了出来。在门口,班文博好像还有话要说,却欲言又止。无奈之下,只能有力地握着韩世良的手,上下摇晃了几下。
有了班文博前边的介绍,李紫嫣又补充说宋老师是财政厅陆厅长的爱人,前几天还给过我们稿子呢。
“紫嫣说得不对,夸大了事实,我们老陆可是副职呢。”宋晓洁貌似自谦地说完后,却是满意地看了李紫嫣一眼。
韩世良热情地给她让了座,又急忙让李紫嫣沏上茶。这宋晓洁体态虽有些丰满,但穿着得体,举手投足带有中年知识女性的清高和优雅。只是令韩世良不太舒服的是,她那清雅的姿态总是流露出一些刻意的痕迹。
宋晓洁慢悠悠地坐稳后,拿着腔调说:“韩总编你别这么客气,我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家老陆常和我提起你,我们也算熟人了,老陆还说有时间请你吃饭呢。”
韓世良心里清楚,他只是给陆天培发过一篇稿子,彼此连面都没有见过,但有了宋晓洁这几句亲近的表述,仿佛他们早已是深交多年的挚友了。想必这身为教师的她对场面上的这一套也是轻车熟路了。这时的韩世良也只好赔着笑脸奉承着说:“承蒙陆厅长惦记,陆厅长现在还好吧,有时间还请他到我们这指导工作呀。”
有了这良好的开始,接下来的气氛就显得亲近热烈了许多。宋晓洁很健谈,先把《学术纵横》大加夸赞了一番,就又找话题说了不少场面上的客套话,东拉西扯却只字不提自己稿子的事。韩世良碍于宋晓洁的身份,耐着性子,强颜作笑不时地迎合几句。李紫嫣在边上装作很感兴趣地听着他们的谈话,偶尔配合着笑上两声,也不把话题往稿子上引。
韩世良今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想早点结束这种无趣的会面,就找了个宋晓洁说话停顿的档口,直插主题:“宋老师,是这样,小李转来你的稿子我大概看了一下,已经发给我们的外聘专家了,等专家的意见反馈过来,有什么情况我再和你联系好吧。”韩世良说完这句,很随意地向李紫嫣扫了一眼。李紫嫣看出他的用思,急忙解释说,我们杂志社这两年建立了专家外审制度,主要是在学术创新和热点问题上请专家把把关。说完看了韩世良一眼又补充道,“但最终稿子还是由我们杂志社来定的。”
因为这一段时间较忙,宋晓洁的稿子韩世良还没顾得上看,所谓的专家外审也是他应急时惯用的托词,这样一来就有了进退空间,等看了稿子后认为不能用或需要修改的话,可把责任推给专家。这是韩世良处理一些关系稿时常用的计策,李紫嫣早已熟悉,配合得也还及时。令韩世良不太满意的是她最后一句,把本已踢出去的球又踢了回来。平时说话缜密严谨的她不应该有如此的疏漏,也许是她有意为之……没等韩世良细想,宋晓洁已经看出了他的意思,就说:“稿子还得让韩总编费心了,以后有什么情况多联系,打扰了半天,真不好意思。”随后又说了几句场面上的话,就告辞和李紫嫣一起退了出来。
真是越忙事越多,刚送走了李紫嫣和宋晓洁,还没看几页稿子,院财务处的杨处长又找上门来。
这杨处长进门也没什么客套,直截了当地说:“你们这的老潘怎么回事,倚老卖老,报销的账单问题一大堆,我还没说他呢,就要和我吵架,要不是看他是院里的老人,今天就不给他签这个字。”
韩世良看他这气势汹汹的架势,赶忙放下手里的活,赔着笑脸说:“这老潘怎么了,又惹你这大处长生气了。”杨处长虚张声势地喘了两口气,叙述起事情的经过。
事情说起来还挺复杂。因为这几年财务管理比较严,取消了很多报销项目,把发了多年的编校费也给取消了。原本吃着香喷喷的肉,你这来个虎口夺食,大家自然很是不满。于是韩世良就想了个变通的方法,让编辑们每半年报销一次书费,数额和编校费大体相符,来个“曲线救国”。大家也多是从网上查几个书名,凑对了价钱找个熟悉的书店,交点税金,开个发票回来报销。都是心照不宣的事,买不买书也没人问你。只是这老潘平时就对现行的财务制度不满,满腹牢骚,嫌每次报销啰唆又麻烦,也懒得从网上查书名对价钱,就把别的编辑查好的书名抄一下,或者干脆把上次报销过的书单再开一回。不知是这财务处长记性好还是有意要刁难老潘,几次报销下来,就发现了老潘的破绽,杨处长说你买的书和别人的一样也就算了,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可你不能自己买的书每次都一样吧,这书也不是烧饼,你还吃起来没完呀。为此不想给老潘签字,和他拌了几句嘴。老潘也不示弱,说明明是该发的编校费,偏偏找这麻烦,你不想给签字正好,咱们找院长说说去,以后直接把钱给我,我还更省事了呢。
杨处长虽然来院没几年,但也知道这老潘是个不好惹的主,怕把事情闹大,好歹算给他签了字。韩世良看不是什么大事,也就给他台阶下:“唉,老潘这人也是,有时间我和他谈谈。不过杨老弟你也别往心里去,他的情况你也知道,快退休的人了,闹点脾气也正常,你别和他一般见识。”
韩世良了解杨处长的性格,这些都是他惯用的小伎俩。每次找你办事得先找你点毛病,来个下马威,再说自己事的时候就觉得气势了不少。韩世良这会儿正忙着看稿子,也不想和他多耽误工夫,就说:“杨老弟,你今天不是专门为这点小事来的吧,不是又要给我推荐专家的稿子吧。”
“不是不是。”杨处长早已不是刚进屋时的态度了,谦和地说:“是有点自己的事,请韩老兄给协调一下。”
杨处长说他弟弟在省里的一所大学教书,今年报了个省社科规划课题,听说这几年课题评选竞争很厉害,没点关系的很难评上。知道韩总编和宣传部理论处的人熟,想请给帮帮忙。
“谁和你说的我认识人家呀。”
“这还用人告诉我嘛,韩大总编,谁还不知道你神通广大,能量无限呀。”杨处长有意奉承着回避了他。
课题评选的事韩世良以前帮人办过,见杨处长这么说,也就不好多问了,就说:“过去理论处的楚处长我们很熟,我打个电话过去,就说是自己人,请他关照一下。你们再按当下的行情,有所表示就行了。可现在人家提副部长了,新上来的处长姓董,咱和他一点也不熟,你想去表示表示人家根本不要,现在查得多紧,谁也不想在这茬口上栽一跤不是。” 韩世良本想找个理由推脱了,但没有这么做。以后财务上的很多事还需要他给解决和变通,能帮就帮他一下,也算让他欠个人情,就又说,“我再想想别的渠道,办法还是有的。”
韩世良故作沉思了片刻后说,省课题每年由理论处牵头组织评审,从专家库里抽几个人组成评委,抽到谁也是头一天才通知你。评审前评委的名单原则上是保密的,但通过关系还是能了解到的。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评委,你就是找了理论处处长,他也得再和评委交代,还不如直接找更稳当。”韩世良说到这,问了一下他弟弟报的是什么选题,可能在哪个学科组评选。
“语文组吧,我弟弟在大学教语文。”杨处长不假思索地来了一句。
韩世良想笑,但还是忍住了,心想,这老弟来社科院有几年了,怎么对学科的理解还在中小学的水平呀。于是说:“这样吧,你可能也说不准,搞错了可就麻烦了。你还是问一下好,看看到底归哪个学科。”
杨处长连连说好,急忙给他弟弟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微信就把选题发了过来。韩世良认真地看了一遍,又记到了本上,说:“杨处,你看这样行吗?我先了解一下今年评委的情况,如果有我认识的就别说了,我直接和他们打个招呼,没有的话你找一下文学所的戴所长,他可是这个圈里的权威人物,评委们哪个不认识。”
“韩总编,哦,韩老兄,这事就这么着,全拜托你了。”在杨处长想托词离开的时候,韩世良反倒想起了一些话,不如借这个机会和他说说,先打个预防针,省得以后再麻烦。韩世良说:“杨处你别客气,以后我们还得靠你多关照呐。对了,我这现在还有点事,正想和你汇报呢。”
韩世良把杂志社各项经费的使用进度和他大概说了一下,有几项经费用得不多,所以得加快进度,可这几项经费规定的列支范围很小,条目也很细,很多时候需要变通一下。韩世良有意用感叹的口气说:“唉,我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以后我们的会务费、专家咨询费、稿费和办公耗材什么的,可能要多一些了,到时候杨处还得多支持我们的工作呀。”
杨处长赶紧客气地表示没有问题,都是自家兄弟的事。临走为了给刚来时的表现找个台阶下,就说:“韩总,今天我这可不是专门给你们找毛病,有意和老潘过不去啊。就说这变通一下吧,虽然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你也得做得差不多吧,别给我们找麻烦不是。”杨处长顿了一下,“就说上回财务大检查,历史所的老苗不就出事了,他把课题的一笔专家咨询费寄给了自己的老婆,这老伙计也不知道得罪了谁,在这关键档口被举报了。结果不是,他挨了批评退了钱,我也跟着做了检查吗?你说我有什么责任,我哪知道他老婆是谁,叫个什么鸟名呀。”杨处长话说到这就有些粗了:“韩老兄,我说句糙话,老苗的老婆还需要咨询费吗?晚上办事的时候不就顺便咨询了嘛,嘻嘻。”杨处长插诨打科说完后,笑了几声,见韩世良也没怎么配合,觉得话有点过了,就赶紧给自己圆了个场:“现在的政策也是,是人家的课题费你给人家就不就行了,非得设这么多条条框框,不去弄虚作假你就拿不到钱,这不是逼良为娼嘛。”
杨处长走后,韩世良怕时间一长再把这事忘了,就给王丽莎打了个电话,寒暄着开了几句玩笑后,简明地说了一下找她的意图。王丽莎问:
“这回又是你什么人呀。”
“没外人,是我舅舅的孩子。”
“你有舅舅吗?”王丽莎玩笑地来了一句。
“嘿,怎么说话呢,我俩舅呢,这是我二舅的孩子,我亲表弟。”韩世良说完这句,心里也苦笑了一下。
王丽莎说行了,我也不管你表弟表妹了,帮你问一下就是了。韩世良忙說:“那先谢谢您了,你也代我谢一下你家老楚。”
“切!”王丽莎不屑地说,谢他干什么,这点小事还找老楚干嘛,我直接问小董就行了。他这处长是老楚一手提拔的,他正巴不得为我们办点事呢。“对了。”王丽莎故意压低嗓门:“我就说是我大姨的孩子。哈哈。”
7
班文博从韩世良的办公室出来,骑上自行车慢悠悠地往回走,他那瘦弱的身材随着车子的起伏摇动着。天气已经热了,浅灰色的衬衣也浸出了一些汗迹。回想着刚才的经过,心里很不舒服,总有种不踏实的感觉。今天真是倒霉,自己的正事还没说完呢,就让宋晓洁这娘们给搅了。话没说完也不妨,回头再给韩世良打电话说一下也行。令班文博心神不安的是,他送的那盒茶叶韩世良是否注意到了,要知道,那可不是简单的一盒茶叶呀。
班文博苦思冥想,努力回忆着当时的每一个细节:他进韩世良办公室的时候,屋里没有别人。握手之前,他把右手提着的茶叶袋倒给了左手,韩世良应该看到的。最让他后悔的是,不应该把茶叶放到沙发的内侧,那个不易让人注意的地方。班文博猜想,韩世良作为核心期刊总编,每天找他的人出入频繁,送礼者不在少数,加之他工作繁忙,别时间一长忘了是谁送的……而且他出来的时候,韩世良好像已经忘了这事,连句客套话都没有。想到这,班文博更加忐忑不安。于是他决定下午一定要打个电话,和韩世良说明论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要的是,还得把那盒茶叶强调一下,以防差错,前功尽弃。
其实,令班文博万万没有料到,而且以后也不会想到的是他今天与宋晓洁的不期而遇,才是他险些前功尽弃的潜在危机。
说到班文博的危机,就牵涉到他的职称问题,这样一来就得再多说几句了。
当年班文博从名牌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到燕北大学当老师。那时的他风华正茂,抱负远大,几年的工夫就有几篇论文相继发表,在学术圈里也小有影响。加上他讲课旁征博引、声情并茂,把原本深奥难懂的古汉语讲得风趣生动,很受学生欢迎。十几年的工夫,助教、讲师、副教授也就一路顺风顺水地过来了。
评上副高的班文博并未满足。居安思危,他不敢懈怠,一如既往地潜心钻研,几年下来又积累了不少成果。等到他熬够了评正高的年头,学校评职称的政策已不同以往,有了大的改进。学术成果的计算开始量化,其标准也更详细。期刊被分为核心和普通两类,核心又被分为不同的级别,论文发表在不同的期刊,分数也就有了差别,而且这差别有时是成倍的。对核心期刊发表数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今年两篇,明年三篇,没几年就又成了五篇。
引自“百度名片”
1
韩世良当总编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每编完一期稿件后,总是要找人“放松一下”的。
这一天,韩世良在刊物的终审校样上,轻松而熟练地签上“已阅,可印刷”后,习惯性地嘱咐打字员小肖:“抓紧时间送印刷厂吧,别耽误了出版时间。”小肖走后,韩世良靠在椅背上,紧张的神经一下松弛了许多,他微微张着嘴,长长地出了口气,开始考虑“放松一下”人选了。
每到这个时候,韩世良总会在两个女人之间犹豫不决,是叫王丽莎还是李紫嫣,很是纠结。正在韩世良举棋不定的时候,电话铃响了。
电话是梁院长的秘书小赵打来的,很急切的样子,只是在电话里说了句:“韩总编您在呀,我马上过去一下。”
小赵过来是送稿子的。小赵平时也经常送稿子,韩世良已习以为常,但今天送来的稿子却让他始料不及,眯着的小眼明显放大,眉头紧锁了一下,刚放松的神经又紧张起来。
韩世良任总编的杂志叫《学术纵横》,属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由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并由其拨经费、发工资的,也是由其任免总编的。梁院长正是這社会科学院的院长、党组书记。
梁院长为人谦和儒雅,平易近人,写在稿子上的批示都是很原则很委婉的,“请世良同志酌情处理。”“文章看过,请世良同志再阅。”“此文在学术上有些见地,刊否,请世良同志阅处。”每到这时,韩世良总能准确地领会批示的含义,不同稿件不同对待,妥善处理。但这次送来的稿子梁院长的批示简单明确:“此文在学术上很有创新,务必在第三期发表。”看着批示,韩世良面露难色,感到有些棘手了。
话说回来,作为杂志主管单位的一把手,明确地批示发篇稿子是很正常的。要是往常,韩世良遵旨照办就行了,但此时让他着急上火的是这句“务必在第三期发表”。两个小时前,他那熟练的“已阅,可印刷”,就是签在第三期的终审校样上。
韩世良想给梁院长打电话说明一下情况,看能否缓一期再发,当他看了作者的工作单位后,立马打消了这个念头。
刊物送印刷厂后再换稿子,是韩世良当总编以来的第一回,但他处理起来却是有章有法,不乱方寸。先给印刷厂业务室打了个电话,说有篇重要的文章需要调换,印刷暂停,如在出版时间上出现什么问题,责任由编辑部承担。接着,又拨通了编辑小陈的电话,叫他马上过来。做完这些,韩世良像又想起什么,两眉紧皱了几秒钟又恢复了常态。他从小赵拷贝过来的电子文本中,把文章的首页重新打印了一张,谨慎地看了一眼门口,迅速换下了梁院长批示的那一页。
当小陈到来的时候,韩世良已淡定自若,平静如初了。只是为了突出任务的紧迫感,在向小陈交代工作的时候,加重了说话的语气。当小陈从韩世良严肃的语调中听明白是领导的信任和有意栽培,把一篇急需发表的文章编辑重担压在自己肩上的时候,心里一阵窃喜,来了精神。但以他三十年人生磨炼的经验,表现在脸上的,却是不悦和无奈:“韩总,我知道你这是关心我,信任我,给我更多的历练机会,但也不兴冷不丁就关心得这么猛呀,这一晚上的时间……”韩世良没让他把话说下去,拍了拍他肩膀:“行了行了,有困难克服一下吧,晚上少上网聊天就全都有了。我再强调两点,一是明早一定把稿子编好交来,咱们刊物就等你这把米下锅了;二是字数必须控制在五页,我这好考虑替换的文章。”等韩世良交代完,小陈没有马上离去,他故作委屈地说:“韩总,不带您这样的,我上网是和作者交流观点、切磋学术呢,可不是你说的没事瞎聊天呀。”顿了一下,小陈话锋一转,说出了他最终想说的话:“想起来了,任中月的稿子你抽空再细细看看,她的新形势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理论,还是有些新意的。”此时韩世良有些不耐烦了:“行,学会讨价还价了。快去吧,惦记你那稿子呢。”小陈看事已至此,见好就收,故作腼腆地笑了笑,退了出去。
小陈提到的任中月,是省图书馆的资料员,非同一般的女人。韩世良与她有过接触,且领教颇深,只是没和小陈点明而已。小陈的几次推荐,让韩世良隐约感到有些蹊跷。韩世良没再细想,此时的他,考虑的是撤下哪篇稿子,换上梁院长推荐的这位叫陆天培的文章了。
韩世良找出第三期目录的三校清样,先在每篇占五页的文章前边画了个小三角。屈指算了一下,正好五篇。
韩世良的双眉在慢慢地靠拢。五篇文章细细琢磨,再三权衡,谁重谁轻、谁缓谁急,并非简单之事。
前两篇文章是定不能换的,就其学术而言,虽算不上最佳,但绝对上品,作者都是地位显赫、举足轻重的学术界大佬。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文章转载、复印的最大影响因子。今年需在转载率上狠抓一把,万不能再掉以轻心了。去年一不留神,让许总编的《社科研究》超了三篇,这老兄不定怎么偷着乐呢。
第三篇稿子也不能换。此文直击学术前沿,视角独特,观点犀利。文笔虽欠老辣,仍不失为上乘之作。作者是北大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期的论文很受学术界关注,已崭露头角,有望成为新星。这篇论文是小陈在中国哲学学会年会上,与另一期刊编辑同时看上的稿子。但此时作者却拿起了架子,嫁与谁家,不做明示。无奈之下,小陈在作者上火车的最后一刻,以高出正常稿费一倍的条件,才算约到了此稿。
韩世良心里明白,这些文章是《学术纵横》立足于核心期刊的根本,如同广厦之基石、殿堂之栋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能做毁基换梁的蠢事,断送了期刊的辉煌前程。
选择的范围在缩小。韩世良只能在最后的两篇文章上再做权衡了。第四篇有些纠结,文章是他当年的大学同学,燕北大学科研处处长段刚推荐的。作者是段刚爱人的妹妹的丈夫的妹妹。简单点说,就是他连襟的妹妹。如此关系,看似无足轻重,但按段刚的理论,就并非简单了。韩世良与段刚四年大学同窗,亲如兄弟,而段刚的连襟也是韩世良认识多年,常在一起打牌喝酒的朋友,平时关系密切,称兄道弟的。这样一来,事情就简单了,兄弟的妹妹自然也就是韩世良的妹妹。正像段刚几次玩笑说的那样:“不是外人,这是咱妹妹的文章呀。”说起来,就算是“妹妹”的文章,也不是不能缓发的。但重要的是,这“妹妹”是中南法政大学的在读博士,今年将要毕业。而法政大学规定,博士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才有资格参加论文答辩。最重要的是,她的答辩时间就在5月下旬。就算第三期没有延误,能在5月10日正常出版,对她来讲,也到燃眉之时了。 “妹妹”的文章也是不能换的。就剩下最后一篇了。
最后一篇的作者叫班文博,是燕北大学的老师,也算是韩世良的老师了。当年,韩世良在燕北大学哲学系读书的时候,立志要博览群书,广纳百家,到处追着找着地听讲座,无意中听过班老师的两节课。班老师课讲得很生动,尤其是他读古文时,微闭双眼,清瘦的身材配合着古文的韵律微微晃动的神态,和他那少见的姓氏,给韩世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班老师怀着忐忑而谦卑的心情,骑着自行车来编辑部送稿子的时候,才知道这位关系自己命运的核心期刊总编,竟是当年聆听自己讲课的学生。当韩世良一眼就认出了他,并准确说出他的姓氏时,更让他激动不已,握着韩世良的手,不让他再叫其老师,非要称兄道弟不可了。
班老师的论文是篇古汉语的选题,没有很强的时效性,他好像也没有急于发表的意思,也就只能让班老师的文章先缓一期吧。
2
韩世良马不停蹄地又忙了两天,总算告一段落。他重新靠在椅子上,眯着小眼,又可以考虑“放松一下”的人选了。
韩世良的“放松一下”其实也就是一个打麻将的牌局。因为常与韩世良打牌的几个朋友,在各自的单位大小都是个头目,大家平时都很忙,能抽出时间,忙里偷闲地玩上几圈,使长期紧张压抑的神经得以短暂的释放,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所以,“放松一下”只是韩世良和牌友们约定俗成的暗语。在王丽莎、李紫嫣之间的推敲,也只是韩世良考虑三缺一的人选而已。
这天的牌局,韩世良本来打算约李紫嫣的,但考虑再三,还是约了王丽莎。说来约王丽莎打牌,也是因了韩世良一点儿私心的。王丽莎是省内一家社科类杂志的主编,只是刊物的名气不大,尚未进入核心期刊之列。虽说她办的刊物一般,但人并非平庸等闲之辈,是省内期刊界很有影响的活跃人物。加之她爱人老楚是省委宣传部主管理论宣传的副部长,大道小道的信息都能在她这里得到传播和反馈。
段刚每次来玩牌总要带一个人,这人是段刚的连襟,省财政厅的一位副处长,也就是妹妹要发论文的那位兄弟了。段刚的连襟姓尚,大家都习惯地叫他尚处。
牌局还是在他们常去的雅士茶楼。开始的时候大家情绪都很好,只是三圈过后,见了输赢,各自的心情有了差异,情绪上也就有了不同的表现。韩世良今天的手气一直不错,赢多输少,得意地有了些飘然。他看见坐在下家的段刚沮丧和嫉妒的表情,愈发得意,不自觉地哼哼起来。
段刚听出来韩世良哼的是《西班牙斗牛士》,也看出了他的轻狂,藐视地看了他一眼:“老韩,今天怎么了,情绪这么好,不会又有年轻的女作者来请韩总编辅导论文了吧。”
“我可没那艳福呀。”韩世良并没在意段刚的讥讽之言,顿了一下,发了张牌,把这两天临时为陆天培换稿子的事说了一遍,最后感慨地来了一句:“唉,当官的一句话,我就又忙活了两天,要不早就想招呼大伙放松一下了。”
其实韩世良每次打牌,输赢并未放在心上,刚才的喜形于色,也只是因为克制和压抑得太久、太深了,此时此地,不愿再掩饰自己的快乐而直抒胸臆罢了。
段刚的战绩不佳,心存烦恼,哪会理解韩世良的心情,又尖刻地说:“是得让你忙点,老韩,韩总编,你们核心期刊现在这么风光,再不耗耗你的精力,这有名有誉的好事都让你占了,也太不公平了呀。”
韩世良打出了一张牌,不再理会段刚说些什么,由着自己的性子,悠哉地哼着那有节奏的曲子。
一直没吭声的尚处这时冷不丁地来了一句:“韩兄,你剛才说的那个陆天培是我们财政厅的吧?”韩世良漫不经心地附和了一句:“是呀,人家现在还是财经大学的博士呢。”
“切,就他肚子里那点墨水,也能他妈的博士,那我早就该博士后了。”尚处今天的牌打得不顺,语气就有了些粗俗,“他不就是计财处长吗?不就仗着他们处管着大学和事业单位的经费吗?就他那财校的中专底子,混个硕士也就算了,现在也博士起来了,那博士帽戴在头上,就不觉得脸红吗?”尚处没好气地停顿了一下,凑到韩世良的耳边,压低了语气说:“听说他那篇博士论文,还是花两万块钱找枪手写的呢。”
尚处虽然是轻声的话,在座的却都听得清清楚楚。尚处左右看了一下各位惊讶的表情,感觉自己有点失态了,尴尬地笑了一下:“我也就是听说,听说啊,不见得是真的。”
王丽莎今天的手气还行,仍在努力之中。听了尚处的话有些不以为然:“什么真的假的,有什么呀,现在不就兴这一套吗?”王丽莎轻蔑地笑了一下:“你们看看那些反腐落马官员们的简历,还真有意思,不少当初是初中、高中毕业,有的还是工人、农民的,在官场上混了没几年,就都成了硕士、博士了。”
段刚今天输了不少,看着一把接一把和的韩世良就没好气,接着王丽莎的话茬说:“也不全怨人家,你以为现在的博士就那么好毕业,学位就那么好拿呀,没有核心期刊的文章,他们上哪儿拿博士去。”段刚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这陆天培的老婆是我们学校文学院的老师,也是个人物,去年不知从哪儿也拿了博士学位呢。”
韩世良原本挺好的情绪,让他们的这一番话给搅乱了,本想回敬两句,但还是忍住了。
王丽莎对今天的聊天很反感,一晚上光说核心期刊,韩世良成了话题中心,自己也是杂志的总编,感觉很挂不住。原本是想接着尚处的话茬把话题引开的,却又让段刚给兜了回来,所以对段刚也就没了好气,刚想回敬几句,手机响了。
电话是她丈夫老楚打来的,王丽莎停下牌,在屋角小声地说了些什么,回来后给大家做了个歉意的手势,说家里有点急事,对不起,得先走一步了。
麻将刚玩了一半,时间还早,大家意犹未尽,都没有撤的意思,尤其是输钱的段刚有些心急火燎了,催着韩世良赶紧找人。
尚处想起一个人来,提醒韩世良:“韩兄,你们单位的小李怎么样,看看能叫她来吧。”其实,韩世良也想到了李紫嫣,只是觉得这个时间叫人家有些不妥,但看着段刚他们那急不可耐的样子,只好说:“我打个电话试试吧。” 李紫嫣是韩世良的下属,才来杂志社两三年的文学博士。一次,韩世良已经约好的牌局,也是王丽莎突然变故,说有急事来不了。正巧这时李紫嫣打来电话,询问一些工作上的问题。通话结束时,韩世良也是情急之下问了一句,如果喜欢打牌,没什么事的话可以过来玩一会儿。不料她竟然爽快地答应了。这李紫嫣清秀端庄,娇小温婉中透着成熟稳健。与人交流时,总是用那种真诚而敬仰的眼神看着你,给人一种温暖自信的感觉。
只是李紫嫣作为韩世良的部下,他又多了一层顾虑。他不愿意让下属过多介入他的私人生活和社交圈子,怕彼此之间了解得太深失去领导的威信和尊严。
毕竟是上下级的关系,虽然李紫嫣有个朋友聚会,饭局还没散,但接了韩世良的电话后,还是很快打车过来了。
牌局换了人,风头也就转了。此一时彼一时,这回轮到段刚哼小曲了。同样哼的是那首《西班牙斗牛士》,只是他有意把曲调放慢、放低,便显得有些得意而悠闲了。这后半场韩世良一直走麦城,到散场的时候,把赢的钱又都输了回去。
牌局散后,已是午夜时分。韩世良开车送李紫嫣回家,街上灯火阑珊,已经没什么行人,偶尔有几辆汽车匆匆驶过。
打牌时还是欢快轻松的气氛,而在汽车这狭小私密的空间里,就显得有些拘谨了。韩世良感觉有些尴尬,没话找话地和李紫嫣谈了一些稿件上的事情,又随意地问起了她爱人工作调动的情况。李紫嫣和她爱人是大学同学,现在还在外地工作,李紫嫣这一段时间正为他的工作调动奔波。
李紫嫣也感觉到了这种环境下的尴尬,明白韩世良不过是随口之言,也就淡淡地说谢谢总编的关心,我爱人那边已经同意放人了,只是这边联系的几个单位都不太理想,所以现在还在犹豫,没有办手续。
到了李紫嫣住的小区门口,她下车走后,韩世良轻松了许多,长长地出了口气,加大了油门,急速离去。
3
这天早上,韩世良刚到办公室,还没把椅子坐热,社科院的门卫保安就打来了电话,上来就是一句:“韩世良,你父亲找你。”
听了这话,韩世良的心一下提了上来,一种不祥的感觉迅速弥漫全身。父亲不打招呼一大早从两百多里的乡下赶来,一定是老家出什么事了,肯定还是大事。
急匆匆下楼的时候,韩世良的大脑迅速检索着。老家会出什么事呢?一定是为宅基地的事和邻居的纠纷闹大了。韩世良春节回家的时候,父亲就和他多次说起过这事。具体的细节他也没记清楚,好像是邻居老张头仗着自家女婿在乡里当个副乡长,翻盖新房的时候,把院墙向外扩展了一些,侵占了父亲家的宅基地。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在省城工作,大小也是个干部,受不了这气,和老张头争吵几次后,扬言要到县里告他去,还让韩世良托人找关系来摆平这事。韩世良在家务农的二兄弟也在一旁加油拱火,说韩世良还老显摆自己是什么处级干部,可家里从来没沾上什么光。还故意刺激韩世良说,不行就找人收拾了老张头,大不了就坐几年班房。韩世良心想,父亲一大早赶来,别是二兄弟真的打了老张头,进了局子吧。
当韩世良在单位门口看到父亲苍老的脸上灿烂的笑容时,深深地出了口气,原本紧张的情绪一下减轻了不少。和父亲一起来的还有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同样是灿烂的笑容。这人虽显微胖,却是精明干练的样子。父亲介绍说,这是咱们县的县委书记,马书记。
韩世良热情地把马书记和父亲迎进办公室时仍满心疑惑,他的思路拐了几个弯也没能把父亲和马书记联系到一起。
父亲见了儿子,显得一副荣耀自豪的样子,抿了口热茶,还没等马书记开口,就抢先说了起来。
韩世良的父亲有些激动,表述起来语无伦次,前言不达后语。什么马书记是青天父母官,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主动访贫问苦,体察民情了,什么他儿子是天才,高考全县第一,上的是名牌大学了,什么咱家的宅基地马书记亲自过问,立马解决了,老张头的女婿算老几,现在见了我都是点头哈腰的。什么马书记的儿子学习刻苦,现在就会写论文了,云云。
韩世良从父亲断断续续的表述中大概明白了些,当他最后听到“论文”二字时,心里就完全明白了,基本上能把父亲和马书记还有自己联系到一起了。
马书记看着韩世良父亲的表述有些着急,也顾不上什么礼节,趁他说话停顿的间隙,赶紧插话说了起来。
马书记讲述起来就显然条理清晰、有章有节了。
韩世良这回完全听明白了。马书记的儿子现在就读于全国重点的“985”院校,在学校积极上进、品学兼优,还是学生会的干部,因为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很强,还是两届校级奖学金的一等奖获得者。正因为如此,学校准备保送他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原本以为很圆满的事情,不料天有不測风云,学校突然有了新的规定,要求被保送的研究生必须有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而且这是硬件要求,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马书记面带难色,说最主要的是这孩子已读大四,原本以为保研是铁板钉钉的事,只重视专业学习和学生会的工作了,根本没有做考研的任何准备。就是打算自考,也已是……
“但是。”马书记话锋一转,充满自信地说,好在这孩子学习好,科研能力也强,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努力,完成了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当然。”马书记继续说,“有多少学术价值,不是自己说了算,重要的是孩子的老师看过论文后,大为震惊。对了,孩子的老师可是博导呢,他认为文章对我国区域经济的认识和设想很有创新意义呢。”
马书记不愧是领导,在这大段的讲述中,只字没提韩世良父亲家宅基地的事。韩世良此时明白,他遇到官场老手了。
韩世良也不提宅基地的事,只是谦和地说:“论文带来了吗?我先看看好吗?”这时马书记一脸谦卑和恭维,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论文纸稿,很郑重地双手送了过去。
韩世良选了文章的几个重要章节,粗略看了看。多年的编辑生涯,已练就了他审阅文章时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敏锐能力。看了文章后,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文章绝对不是马书记儿子写的。 客观地说,文章写得还是有一定深度,没有十几年的学术积累和沉淀,是不会有这样深刻学术见解的。这样的文章,不可能出自一个大四学生之手。
先不说文章出自谁手,单就作者现在的学历来讲,文章就不能发表。韩世良心里清楚,编辑部多年来有条不成文的内部规定,为了保证发表论文的学术质量,原则上不发硕士生以下的稿子。上次选题会上,他就以作者的学历太低为由,刷掉了老潘推荐的一篇稿子。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如不能以身作则,以后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了。
马书记一直观察着韩世良的表情变化,当他察觉到韩世良面有难色,像要开口拒绝的时候,就又抢先出击了:
“韩总编,不瞒你说,我这是实在没办法才来找你的呀,孩子的稿子还投了几家核心期刊,都是石沉大海,没了下文。你要是不帮这忙,那这孩子的前途可就……”
此时韩世良被逼到了死角,没了回旋的余地。他看了一眼马书记,也看了一眼父亲,父亲苍老的脸上流露着期盼与乞求的神情,原本到嘴边的拒绝之词却说不出来了。
韩世良沉思了片刻。在这片刻的思考中,为自己找到了妥协的理由。当总编几年来,在多少权贵、同学、朋友面前妥协过,发了多少违心的文章,连自己也很难说清了。今天为什么非要坚持原则不给父亲面子呢。况且,韩世良是知恩图报的人,马书记为父亲解决宅基地的事,自己虽然嘴上不提,但还是要报答的呀。父子之情,报恩之理,他没有理由拒绝。
马书记儿子的文章不能不发呀。
毕竟当了几年总编,韩世良略加思考就想出了条万全之策,但为了不给马书记讨价还价的余地,便做出一副不得已而为之的表情,用严肃而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我们刊物原则上不发本科生的稿子,如果孩子的文章想发表,必须加上导师的名字,否则……说到这他做了一个无能为力的手势。
马书记听到这话犹豫不定,迟疑了片刻,歉意地表示了一下,出门到楼道没人的角落打了个电话,不知和谁询问了些什么。回来时一脸的疑云早已散去,面带喜悦和感激的表情急切地说:“就这样定了吧。”
马书记儿子论文的事情解决了,接下来的谈话就显得轻松了。韩世良这时又和善地眯起了小眼,重新打量起马书记。这一重新审视令韩世良大有所悟,心里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他貌似对家乡关心,有意把话题引到县里的经济上来。这时的马书记一改拘谨和谦卑的表情,激昂振奋起来,大谈全县的近期建设和远景规划。最后还客套地来了一句:“韩总编以后有时间,欢迎来家乡指导工作呀。”
韩世良见时机成熟,就直奔主题说:“马书记,你刚才谈到咱们县打造省级生态文明县的设想很有前瞻性,也很有气魄,只是不知道是否请专家做过论证,搞过可行性调研没有?”
马书记一听这句,已经明白了韩世良的用意,看来他也是场面上的老手,不是个省油的灯呢。只是为了儿子的论文,没有推脱和搪塞的理由,不吐点血是不行了。他故作大有所悟的表情,说:“韩总编为家乡的建设真是动了脑筋,想得周全。打造省级生态文明县还只是个初步的设想,正想找专家做一个整体规划呢,看来我是刚想拜佛,就进了庙门了,韩总编可得帮这个忙呀。调研经费不是问题,用句过了时的外交辞令,肯定是‘最惠国待遇’了。”这时的马书记和韩世良的眼神相互交流了一下,都会心地笑了。本是投桃送李的事情,大家心照不宣最好。于是韩世良顺水推舟地说:“这一点没问题,我们杂志社的小陈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很有经验的,回头我让他和你联系吧。”
韩世良见光顾着谈事,一时冷落了父亲,就赶紧关切地问了父亲的身体状况,并说既然来了,就在城里住上几天。韩世良的父亲推说家里忙,事情办妥了,就和马书记一起回去。
送走父亲和马书记,韩世良又习惯性靠在座椅上,眯起了眼睛养神。他的心情像是在牌局里摸牌,看似不顺的一把烂牌,突然时来运转,连着来了几副好牌,和了。人在愉悦和兴奋的时候,思维就活跃,此时的韩世良突然想起了什么,迅速給李紫嫣打了个电话,问她如果现在在单位的话,到他办公室来一下。
韩世良叫李紫嫣来是让她给陆天培送几本新出的第三期杂志。通常,每期杂志出版后,一般都是通过邮局给作者寄两本样刊,但韩世良从尚处那知道了陆天培的身份后,就又动了心思,不能把他当一般作者对待了。
韩世良把陆天培的基本情况向李紫嫣做了简单介绍,重点强调了他计财处长的身份,并授意李紫嫣以送刊物的方式和他建立联系,如有机会的话,可以邀请他来杂志社指导工作,吃顿便饭什么的。交代完后,韩世良笑了一下又说:“总之,你见机行事,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就行。”李紫嫣轻轻地点了点头,会意一笑。
这天韩世良回到家,妻子范文燕已经做好晚饭。吃饭的时候和她说起了父亲今天过来的事,妻子埋怨他没把父亲留下住几天。韩世良把马书记托父亲找他的缘由和经过大体说了一下,妻子又问了父亲身体和老家的一些情况,也就没再说什么。
韩世良看着妻子细嚼慢咽地吃着饭,目光停了一下。当年那文静秀美的脸上,微笑时眼角已显出浅浅的纹线,不免有了些愧疚和酸楚。刚才谈到了马县长儿子论文代写的事,就想借这个机会,再和她提一提她职称的事。韩世良吃了两口菜,好似随意地说:“文燕呀,其实现在这种论文代写的现象很普遍了,人们已经见怪不怪。对了,你的副高已经六七年了吧,也该往上走走了。”他顿了一下,给妻子碗里夹了点菜,感慨地说:“我这当了好几年的总编,光给别人发稿子了,还没给老婆发过一篇呢。”他故意拉长了语调:“惭愧呀。”
韩世良看出范文燕对他的这番话并不在意,一脸平淡的表情,随口编了一句:“前两天和段刚一起吃饭,他问起了你,知道你现在还是副高,好把我一顿数落。”
范文燕知道他下边要说什么,有意想把话题引开:“你听他瞎叨叨呢,哦,对了,你抓紧吃饭,我和儿子定好了晚上七点半视频通话,你也和他说几句吧。”
韩世良明知范文燕在转移话题,但还是心有不甘,不想放弃这次机会,于是说:“我这和你说正事,你先别打岔。你就是办事太认真,没点活泛劲。其实现在哪有那么多真正做学问的呀,很多人还不都是……”这句话还没说完,韩世良停了一下,想把下面的话说得含蓄一些,但一时又找不出合适词句。天窗已经打开,索性也就直说了吧:“你看这样行吗?你回头有时间琢磨几个选题,写多少都行,我再找人帮你补充润色。当然了,也不在我那发表,我介绍到别的刊物交流一下就行了。” 话说了这些,范文燕一直是心不在焉的样子,当韩世良说到最后几句的时候,便流露出了不悦和厌烦的神情,气氛就有了些凝重。范文燕沉默了一下,表情严肃地说:
“行了吧老韩,你的意思我明白,谢谢你了。这么多年了你还不了解我吗?别人怎么做我管不了,但我心里真的接受不了这种找人操刀、欺世盗名……”她原本想说“卑鄙和龌龊的行为”,可话到嘴边却没能说出口。“我现在这样挺好的,以后我们不再谈这事好吗?我没那金刚钻,你就别让我……”话还没说完,范文燕又有些后悔,冷静了一下,想想丈夫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劝说,也都是为自己好呀,可谓用心良苦。不免又有了些温暖和欣慰的感觉。他看了眼有些慌乱和尴尬的丈夫,语气平和了许多:“别以为你给发几篇论文就那么管事,现在人们手里哪个不是文章课题的一大把呀。就我们学校每年的那几个高职名额,都急赤白脸地争着打破头了,我才不自找烦恼去凑那热闹呢。”
范文燕也给韩世良夹了点菜,情绪有了些温柔:“老韩,其实我现在挺满足的,想想我们刚结婚租民房的日子,怎么能不知足呢,我们现在有车有房,我老公如今混得也体面,也算是有模有样,人五人六的了。”范文燕做了个坏笑,又说,“我们儿子又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够让人骄傲的。我现在也是大学的教授,哦,副教授也是教授呢。”说到这,她又不服地补充说:“副教授怎么了,我们学校的秦老师,对,你也认识的,多好的人呀,在老师和同学中那么高的威望,退休的时候不也是副教授吗?”范文燕停了片刻说,秦老师认认真真教学,坦坦荡荡做人,一样得到大家的尊重。那天在欢送他的晚宴上,院长让大家每人说一句送别的话,很多人说着说着都哭了。说到这,韩世良看到她的眼睛有些湿润。
韩世良已经无语了。范文燕稳定了一下情绪,脸上浮起了些许笑容,收拾了碗筷进厨房了。
韩世良仰靠在客厅的沙发上,看了眼范文燕在厨房洗碗的背影,又眯起了小眼,若有所思。范文燕和他是大学同学,当年也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人长得又有模样,有不少追求者。段刚后来还和他说,当年也动过她的心眼呢。范文燕毕业后分到了一所普通师范学院教书,结婚生子后就一直忙活家庭照顾孩子,尤其在儿子的教育上,花费了很多心血。加上她本身性格温和,容易满足,这几年只是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慢慢疏远了学术研究。
每每想到这时,韩世良总有种愧对妻子的感觉。然而更让他迷惑不解的是,范文燕不光自己不找他发稿子,也从没给他介绍过别人的稿子。
韩世良想,在核心期刊当总编也好几年了,范文燕的同学同事、亲戚朋友也大都知道,在当今的世风下,为发稿子托她的人一定不少,但以她温和谦让的性格,是怎么拒绝的呢?
想到这,韩世良默默地说了一句,真难为她了。
4
小陈要去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临走前来到韩世良的办公室,问总编还什么指示。韩世良先以领导和长者的口气象征性地嘱咐了几句,把一张写有三个人名的纸条递给了他:“我最近从网上查了一下,这几位学者如今在学术圈里影响很大,都是些风头正劲的大佬,文章的引用量很高,你在会上要重点关注他们,只要是他们的文章,不用和我请示即可拍板,而且稿费从优。”小陈听了这话,小心地问了一句:
“韩总,你说的这个从优是多少?你得说具体点不是。”小陈故意做了个狡猾的表情:“我可听说有的刊物特约稿费可是……”韩世良打断了小陈的话:“行了,咱们不管别人,根据咱们的现有条件,可以给他一个数。”韩世良说着伸出食指在他面前晃了一下。
小陈这下来了精神,抖着机灵说:“得嘞,韩总,有你这尚方宝剑和从优的稿费,我保证给你拿下两篇文章来。”
韩世良故作生气的样子说,什么给我呀,是给咱们杂志社。“對了,你在南京再去一趟华大的期刊评价中心,找一下严主任。他人你也认识,上次在南京咱们一起吃过饭。他爱喝茶,给他带上盒好茶叶。”韩世良让小陈找严主任,争取把去年《学术纵横》每个作者引用量的数据搞到,花点钱也可以。他和小陈说现在有的作者看似学术地位很高,但理论已经过时,被边缘化了,文章的引用量很低,有了这些数据,也好做些甄别。
话说到这,小陈还没有走的意思,看了几眼桌上的校样说:“韩总,咱们杂志社的这点钱,也别都重赏了作者呀,咱们编辑成天编稿校稿、为人作嫁的,多辛苦呀,你这也得激励激励不是。”小陈做了个心酸的表情说:“我现在每个月光还房贷就好几千,就我那点清汤寡水的工资,最后都剩不下几个了。”
小陈说这些话的时候,韩世良一直微笑地看着他,且不时地点点头。小陈见他今天的情绪不错,就又不失时机地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韩总,其实咱们也别太认真了,据我了解,现在不少核心期刊私底下都在收费呢。”
听了这些话,韩世良的表情严肃了起来:“小陈,这一点你不要再说了,稿件不收费是我们杂志的底线,是不能跨越的雷池。你想想,现在上头查得多严呀,一旦开了这口子,将来出了问题,我们杂志就毁了。”韩世良停了片刻,又说,“前一段《探索》不就出事了吗,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取消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不说,还停刊整顿了半年。”
韩世良太了解小陈的性格了,人是很精明,但还需要更多的历练。看着他委屈和尴尬的样子,就又缓和了下气氛说,兄弟们跟着我辛苦了这些年,我心里有数。其实我们现在就是不收费,经费也不少,只是现在不能乱发。上边这两年查得这么严,各项支出列得清清楚楚,弄不好要出问题的。你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呀。韩世良顿了一下说:“我这不是正变着法地给大家变通嘛。”
“对了,你要是不说我还差点忘了,等你出差回来后,我介绍你和广安县的马书记联系一下。”韩世良有意把和马书记的关系说得很亲密:“那是我多年的好兄弟,你帮他们县搞个生态文明的可行性报告,题目由你自己来定。”韩世良把情况大概和他讲了一下,又说,“这个课题可是不瘦呀,这活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你,等搞完后杂志社少留点,大头都是你的。我知道你以前没搞过,我已经和经济所林所长打了招呼,让他给你找两个能干的帮手。就你这机灵劲,这点活还不是小菜呀。” 听了这些,小陈急忙说了些感激致谢的话。他觉得这时候不能再啰唆了,该说自己的正事了,于是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哦,韩总,任中月的稿子怎么样了,她可是我父亲老领导的闺女呀,当年人家对我父亲的进步可没少关照呢,现在我每次回家老爷子都问这事,弄得我现在都不好意思回家了。”
小陈今天在这磨蹭着不走,韩世良就知道他又在玩小心眼,有什么事要说。这任中月的稿子他已经催问好几次了,这次又编个故事把老父亲抬出来给自己施加压力,韩世良感觉他俩的关系已经非同一般。小陈的生活不太严谨,韩世良是了解的,只是没想到年轻帅气的小陈怎么会和她搞到一起,看来这小子口味还挺重的。
口味轻重先放到一边,看小陈这不弃不舍、势在必得的劲头,任中月的稿子是搪塞不过去了。想想小陈思路敏捷,机灵能干,编辑和外联的能力很强,在杂志社也算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还是要以安抚和恩惠为主。既然得发,晚发不如早发,还能顺水做个人情。于是韩世良说:“那稿子我大概看了一下,还说得过去吧,看看下一期版面不紧的话,给她发了吧。”韩世良走到小陈的身旁,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回你放心了吧,赶紧回家孝敬老爷子去吧。”
小陈从屋里走出去的时候,韩世良看出了他暗自得意的窃喜。
说起这任中月,韩世良早就领教过的。年初的时候她拿着省图书馆一位副馆长的介绍信来找他,韩世良已记不清是在什么场合和这位副馆长接触过一次,名字也早忘了。见是写给自己的信,也就热情地接待了她。
这任中月中等身材,皮肤白净,说话慢条斯理,在中年妇女中也算有些姿色的。任中月的文章是《我对图书工作重要性的几点认识》,韩世良只看了一眼题目,就想把稿子退给她,但觉得既然是熟人介绍来的,不能太伤了她的自尊,也就假作认真地把内文浏览了一遍后,给她简单介绍了刊物的性质和栏目,又重点强调了理论性、学术性的特点,怕她再过多地纠缠,明确地说:“小任,情况你也了解了,你的稿子不适合在我们的刊物发表,你再和别的刊物联系一下吧。”
这种事韩世良经历多了,也已习惯。如今很多根本就没有搞过科研的人,知道现在评职称需要论文了,还得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才行,就胡乱地从网上东拼西抄地攒篇文章,连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要求都不懂,就不知深浅地托门子找关系要发表,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韩世良也只能这样应付了事。
话已到此,就没有了缠磨和回旋的余地。任中月自有些失落和懊丧,但她把这情绪隐藏了起来,呈现在脸上的是理解和歉意的表情。她没有马上就走,在任中月的计谋中走不是上策,最后的撒手锏还没用上呢。她有意地找一些家庭生活和兴趣爱好之类的话题聊了起来,借此来拉近一下陌生的距离。这时的任中月神情就有了些柔媚,眼神也变得异样,说话的语调更加细润了。
韩世良对她的这些变化早已察觉。都是吃五谷杂粮的,韩世良也并非是坐怀不乱,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只是他对任中月这种女人不感兴趣,从骨子里就厌恶和藐视。但此时没别的办法,他只能以守为攻,佯装没有任何察觉和反应,有一搭无一搭地看着稿子。
见此情景,任中月很是尴尬,技已穷尽的她知趣地说:“韩总编,看你今天挺忙的,我就不打扰了。”临走时为了给刚才的尴尬找个台阶,也是争取最后的一线希望,祈求说,“韩总编,我也没什么关系,你们办杂志的认识的人多,麻烦你,看看能把我的稿子往别的刊物推荐一下吗?”
韩世良抬头看了她一眼,以自己这是社会科学类期刊,与图书类的专业期刊不太熟悉的理由推托了。
任中月从屋里出来后,有一种失落和无助的凄凉,旋即又生出一股对副馆长的怨恨。根本不是他说的那样,跟人家韩总编是铁哥们,有他一张条子,发篇文章小意思。任中月后悔轻易相信了这老色鬼的话,让他白白地占了便宜。想到这,她心有不甘,就这样大老远地白跑一趟,太委屈自己了。这时她一抬头,看到一个门口挂着《学术纵横》杂志社三编室的牌子,就抱着撞大运的心态,重新调整了情绪,上去敲响了门。
这回是小陈接待了她。
小陈和任中月从相识到相约的过程,不过是些你情我愿、风花雪月的俗套故事,没有什么新奇和亮点,在这就不做过多过细的描写了。大概也就一个星期的时间,两人就已经相见恨晚,如胶似漆地难舍难分了。
任中月本是单身,自己住小区单元房,孩子又没跟在身边,他们的幽会也就方便了许多。虽然她比小陈长了几岁,却是个很懂风情的女人,对小陈来说就是另一种感觉、别样的味道。
这天晚上他们又约到了一起。风雨过后,相拥着缠绵在一起,谁也没有说话,静静的。过了一会儿,任中月耐不住寂寞,用柔情的眼光仰视着他,说:
“感觉好吗?”
“无与伦比。”小陈闭着眼睛,微微地出了口气,还像沉浸在那无尽的缠绵之中。
任中月把头往小陈的怀里轻轻地扎了两下,像是不经意地说:“能说说你的工作吗?对了,什么是核心期刊,你给我说说好吗?”
小陈的眼睛转了一下,说:“那可不是一句两句话的事,还是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任中月意识到他是有意在回避和推托,故作娇态:“说说嘛,我就是现在想听嘛。”
小陈意识到了她的企图。他心里明白,任中月的文章与其说是论文,不如说是学习体会或工作总结,根本就发表不了,只是不想说出来打扰了这温柔和缠绵的氛围。既然话已至此,不妨和她说一下核心期刊的地位和价值,让她自己去领悟。于是故意拿着腔调,像做报告似的说:“核心期刊嘛,啊,说起来得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啊,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
“臭德行吧。”任中月拍了他一下。
小陈换了一种调侃的语调继续说:“这姓布的老外,一觉醒来,喝了牛奶也吃了面包,随手拿起一本杂志消食解闷,忽然间来了灵感,发现了期刊的一点小问题。”
“你讨厌。”任中月又拍了他一下。
小陈恢复了常态,认真地说:“布拉德福发现,在一定的时期里,某一种学科三分之一的论文,基本都刊登在了百分之三左右的期刊上。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究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时,也发现类似的问题,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文献,出现在百分之十的期刊中;再后来,又有人在统计参考文献的分布情况时,发现百分之二十多的引文,出現在百分之一点二五的期刊上。这些研究都表明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什么乱七八糟的呀。”
小陈继续说:“在我们国家所谓的核心期刊,也就是中大核心和华大核心两个评价体系。关于论文的学术水平,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一个官方的评价体系,所以人们也就约定俗成把核心期刊作为评价的标准了。”
任中月这时故意低着头,像是写错了作业的孩子,怯懦地说:“那我的论文可不行了,你们那么深奥、那么高级的刊物,得多大学问的人才敢往你们投稿呀。”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小陈抚摸着任中月道,“其实写论文主要是一个选题问题,选题做好了,就有了八成的把握,围绕着一个问题,你能做出新的认识和理解,有新的观点,哪怕就很小的一点,也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那我们一个搞图书的,能有什么好的选题呀。”
小陈看了一眼正用迷惑的眼神仰望着自己的任中月,继续卖弄地说:“这就看你的水平了,你不能光看眼前,要高瞻远瞩,用学者的眼光去发掘。就拿你们图书馆来讲吧,图书是多大的一个选题,什么时代能离开图书。换句话说,图书和时代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现在是什么时代了,是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对,有了。”小陈来了情绪,轻轻拍了一下任中月的脸:“论文的题目有了,‘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数字化构建模式与实践途径研究’。”
任中月认为时机已到,不能错过。她故作感慨地说:“不愧是大编辑,真有水平”,接着,撒娇地在他的怀里轻柔地蹭了两下:
“那你就帮人家写一篇嘛。”
小陈自以为得计地绕了一大圈,最后把自己绕了进去。
从一开始小陈就清楚,在任中月这里是不会得到免费午餐的,只是没料到这午餐的费用如此昂贵。
5
这天,李紫嫣有些兴奋地来找韩世良,说财政厅那边的事已经办好了。她看着韩世良那迷惑的神态,故意拿起架,抿嘴一笑:“我奉总编您的指示,把咱们刊物的第三期给财政厅的陆处长送了几本,哦,人家现在可是副厅长了,不久刚提的,才四十多岁呢。”
韩世良那天也是一时的兴奋,忽发奇想地让李紫嫣给陸天培送杂志的,时间一长也就忘了。经李紫嫣这么一说,才想起了这档事。
李紫嫣见韩世良已经明白了过来,接着把和陆天培见面的经过大体地说了一下,说人家陆副厅长很热情地接待了她,当她提出能否在经费上有所支持时,陆副厅长没有推托,很爽快就答应了。还说像咱们这样的学术名刊,就应当在资金上有所倾斜。让我们尽快做个立项的计划,正好和院里的计划一起报上去,他给批一下就行了。
李紫嫣说的院里的计划韩世良大概知道一些。全国各省的社科院每年有个院长联席会议,轮流承办,今年梁院长把主办权争取了过来。梁院长对这次会议很重视,准备在会议期间举办建院三十五周年成果展览,现在正让各单位准备材料。
马上要报立项计划,韩世良感觉有些突然。他习惯地倚靠在椅子上,眯起了小眼,苦苦地思索了一会儿,也没琢磨出个合适的名目来。
一时两个人相坐无语,气氛就显得有些沉闷。如此效果正是李紫嫣所期待的,于是趁机把早已设计好的措辞说了出来:“韩总,这事我回来也考虑了,有个想法还不成熟,我说了你参考一下。”李紫嫣顿了一下接着说:“我是这样想的,每年我们社科院个人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作为奖励,院里再给百分之五十的配套资金,这已经成了惯例。其实这也不是院财政计划之内的钱,还不是从省财政要的呀。”李紫嫣诡异地笑了一下:“那我们呢,我们杂志是咱们省唯一享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刊物,省财政不也应该给咱们相应的配套资金不是。最少也得百分之五十呀。”
一听这话,韩世良心里乐了。这李紫嫣真是精明,刚来几年,院里的事也摸得这么透,这名目想得挺合适,有理有据的。看来这小女子非等闲之人,不可小觑。此时韩世良没有把这种心态表现出来,故作沉思了片刻,仿佛深思熟虑后才说:就这么定了,你先给财政厅起草个报告,我看一下,以院里的名义报上去。作为鼓励,又夸赞了李紫嫣几句后说:“这事我已经知道了,以后有什么具体的事情也由你来办吧。”
李紫嫣见韩世良正在兴头上,就不失时机地拿出一篇稿子,说:“哦,我差点忘了,这还有人家郑副厅长爱人宋老师的一篇稿子呢。”
李紫嫣走后,韩世良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圈,伸了两个懒腰,看了下表,也快下班了,想着晚上有人请客,收拾了东西准备早点过去。这时段刚却打来电话,提醒他别忘了晚上的饭局。听了段刚的话,原本正要去赴宴的,这会却故意摆谱地端起了架子:“老兄,要不是看你的面子,今天我真的不想去了,以后这种鸿门宴,你少给我攒搭。”
今天的饭局是燕北大学学报的总编万向东请客。说起来,算上这次,万向东是第三次请他了。燕北大学学报以前也是核心期刊,但这几年出了问题,学术质量有了大的滑坡,去年被核心期刊淘汰出局。万向东正是这个时候临危受命,接替了退休总编的职位。学校对他抱以重望,希望他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争取在三五年内使学报重回核心期刊的行列。
段刚几次做局,是因为万向东本科、硕士都在燕北大学哲学学院就读,毕业留校后就到科研处在他手下工作,去北师大读了几年博士,回来后又给段刚当副手,是他多年深交的小兄弟。细算起来,万向东也算是韩世良的同门师弟,所以他对韩世良总是尊以学兄相称。
无利不起早。万向东多次请客的目的,韩世良再明白不过了。看来这次赴宴,再和人家天南海北、山高水长地闲聊胡扯是敷衍不过去了,多少得给人家点真金白银的干货了。诸葛亮谱大,请上三次不也出了茅庐。况且感觉万向东也是个有抱负、想干一番事业的人,非平庸等闲之辈,不看在段刚的面上,作为小学弟,也该帮他一把。
韩世良来到饭店雅间的时候,段刚、万向东已经点好了菜沏好了茶,万向东殷勤地迎了上来,寒暄了几句后便吩咐服务员上菜。韩世良见才到了他们仨人,忙说不急,再等等别人吧。段刚这时才站了起来,做了个请他上座的手势,诡异地笑着说:“还等谁呀,今天就是专请你韩大总编一人的,你一驾到就齐活了。”万向东也赶紧解释道:“今天没叫旁人,就请了两位学兄,说话还方便一些。”听了这话,韩世良环顾了一下四周,才注意到这是个较小的雅间,装饰得很典雅,灯光也有些微弱,很有点私密的感觉。看来万向东为这次饭局还是动了一些心思的。 菜不是很多,但很精致,不一会儿,服务员接二连三地端了上来。大家先是举杯客套了一番,三巡下来,酒至微醺,万向东有意把话往主题上引,说:“韩主编,我到学报也都三个多月了,还是理不出个头绪,不知从何抓起。这不,我上个月去了趟北师大,见了我的一些导师和师兄师弟,摆了几桌,觍着脸让人家支持一下我的工作,人家还算给了点面子,拿到了几篇稿子。这第三期总算有几篇像样的稿子给撑一下门面了,可以后怎么做,我心里还是没什么谱。”
说到这,万向东殷勤地给韩世良斟上了酒,也给自己满满地倒了一杯,端起来郑重地敬了一杯,谦虚地说:“韩总编,还得请你多指点迷津,点拨一下小弟呀。”
段刚也凑过来敬了韩世良一杯,说你也别拿着总编的架了,人家小万也是个想干点事的主,你得给人家扶上马送一程呀。韩世良也觉得该进入正题了,就简单地回敬了二位一杯,说都是自己兄弟,我哪敢有什么架子呀,你们得让我好好琢磨琢磨不是。
韩世良抬头看了眼华丽的吊灯,手指在餐桌上轻轻地敲打了几下,若有所思了片刻,慢条斯理地对万向东说:“万老弟,我琢磨着,从你们杂志现在的状况来看,你刚一接手,遇到最突出的问题是三难。约稿难、拒稿难、用人难。”韩世良吃了口菜,停顿了一下继续道来,“先说这第一难,你们刊物这两年退出了核心期刊,首先要失去一批原有的作者,别说一流学者了,就是二三流的也不愿意给你稿子了,因为在你这发了稿子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样就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好稿越少,转引率就越低,学术质量也就越差。”
万向东频频点头称是。韩世良接着说:“再说这拒稿难,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越跑肚子越给你灌凉水。你这好稿约不来,可三四流的稿子却都找你这来了。都知道你当主编了,都想沾你点光。大小领导、亲戚朋友了,托关系找门子的就够你招架的。还有你的师兄师弟们,现在也大都混成博导、硕导了吧,光他们的学生就有多少,发了这个的就得发那个的,不给谁发就得罪谁。”
“对对,就是这样。”万向东赶紧地附和着。韩世良又说:“最后是这第三難,用人难。你不是刊物的老人,人又年轻,大家都盯着眼热的总编位置,怎么一上来就是你的了。别说是岁数大的老编辑,就是年轻的从心里也不会服你,刊物办好了成绩是你的,与人家何干,没人会真的给你玩命卖力气的。你又是初来乍到,没什么办刊经验,对编辑业务也不熟悉,不给你使绊子、看笑话就算是好的了。”
说到这,万向东赶紧给韩世良倒了杯酒,表情更加恭敬和谦卑了:“韩兄,那你看我以后该怎么做呢。”酒喝到这种气氛,话说到这种程度,万向东已在韩世良的称呼上改了口,仿佛已是多年深交的兄长一般。
段刚一直没插上嘴,自觉有些冷落,便拿起酒杯说:“来来来,你们别光顾说了,大家干一个。”韩世良举杯把酒喝下,不慌不忙地吃了两口菜,开始说道:“先说这约稿吧,你刚才说约导师、师兄弟们的稿子,看来你老弟还是动脑筋下了点功夫的。可这只是很小部分资源,很快就会用完。你想想,你找上门去了,人家碍于面子,支持你一下可以,也不可能老给不是。但这是个好的开始,有这批稿子垫底,你这几期的刊物也就拿得出手了。这时候,你再把当年核心期刊时期的刊物找来,从作者中选出一些如今在学术圈正活跃的、势头正猛的学者,要是有享有国务院政府津贴的、长江学者什么的就更好了。已经出了学术圈、边缘化的就算了。”
韩世良苦涩地笑了一下又说:“拿着你们新出的刊物,对这些学者进行一下走访,你能去最好,让当时的责编去也行。这些人现在大都是知名的专家博导,早已功成名就了,是不是核心期刊对他们也不是那么重要。先让他看一下你们这几期的刊物,里边的作者也有不少学术圈的大佬,让他们觉得在你这发文章并不掉价。最主要的是,这些人初学乍练、投师无门的时候,是你们伯乐识马,给他发过文章,提携过他。人都是有感恩之心的,这时候再向他约稿,问题就不大了。”说到这,韩世良问了一句你们的办刊经费怎么样,万向东急忙说:“钱没问题,我临上任校长找我谈话的时候说过,只要能让刊物重进核心,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我现在就是有米不知道下哪口锅呢。”韩世良听了这话,又凑近了一些接着说,“这就好,你再无意中给他透露一下你们可以给双倍的稿费,那就更顺当了。”韩世良顿了一下又说,“再就是各学科重要的学术会议要争取参加,尤其是年会。在会上能认识一些知名的学者和专家,不见得马上就能约到稿子,但先认识一下,建立联系,回来后把刊物每期给人家赠阅,让他们给指导指导、提点建设性意见,重要的是以此为由,给人家点专家咨询费什么的。钱多少你看着给,能拿得出手就行,这么一来,时间长了也就拿下了。”
“有了好稿子,就是怎么挡住那些破稿子了。”说到这,韩世良拍了拍万向东说:“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只要不怕得罪人,拉下脸来就行。其实,只要你能挺住,破稿子一概不发,刊物拿出来让人一看,文章的水平在那摆着,以后也没什么人随便给你送稿子了。领导推荐来的稿子也好办,不能发也先别马上退回去,找点毛病让他修改,修改了不行再让他改,改完了再让他补充资料,来回折腾几趟,拖上它两月三月的,他自己就觉得麻烦不来找你了。其实这些人也不见得和领导是什么关系,也许十六杆子才能够得着,领导们也许早就忘了这事了。”韩世良又说,“再就是用人的问题,我看你老弟这机灵劲,说话办事也是精明干练的,就不用我再说什么了。主要是你刚到杂志社,对老编辑要安抚和尊敬,别指望能用他们多少,别给你拆台就行,最重要的是培养几个得力能干的助手,最好是年轻人,用起来方便些。”
说到这,韩世良停了下来,又敬了一下酒,细细地品了几道菜,貌似行家评价起菜肴的味道来了,有点想就此打住,转移话题的意思。
段刚有些不满,心想这才哪到哪呀,看了眼万向东投来的求援目光,故作玩笑地说;“老韩,你别在这像做报告似的,老说那些大家都能看到的水面上的事。”他手在桌下左右滑动了两下,狡猾地说,“你得来点水下的呀。”
韩世良心里明白,要是光有万向东,这些汤汤水水的也就对付了,但今天段刚在,不拿出点干货来是过不去了,于是就故作懵懂地调侃说,我是个旱鸭子,不知道你说的水下是什么意思。段刚也不给他喘气的机会:“装什么圣人,就是潜规则呀。” 韩世良此时已有几杯下肚,面色微红,上了些酒兴,也没给他好脸,迎头来了一句:“你着急什么呀,我这不正慢慢往下潜吗?”说完这句,他觉得话说得有点重,又缓和了一下,“我的游泳技术可是你上学时教的,我要是潜下去上不来了你可得捞我呀。”
韩世良象征性地和万向东喝了一杯,又开始说了起来:“万老弟,你们刊物如果能像咱们说的那样办下来,三两年也有了些起色,上了一个台阶,进中大的核心应该问题不大,但要想进华大核心,那就还得用不少心思。华大核心就一条标准,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文章的引用率。怎么样提高引用率,这里面就有一些操作上的技巧了。所谓引用率,就是刊物发稿数量和引用数量的百分比,引用量是分子,发稿数量是分母,分子是不变的,分母小了,引用率就上去了,所以现在各期刊都在增加文章的字数,减少文章的数量,这一点,你要首先考虑到。”
“我说怎么现在的论文都华而不实,越来越长,跟玩文字游戏似的。原来都是你们这些核心期刊在这推波助澜呀。”段刚不合时宜地插了一句。
韓世良看了段刚一眼,没理他这茬,接着刚才被打断的话头,“还有,就是一定要把各大报刊的文摘和转载重视起来,《中华文摘》你先不用惦记了,但《中大复印资料》《科社文摘》《高院文摘》什么的,就得动些脑筋了。现在人们写文章,谁有工夫去看那么多期刊,大多从这些文摘中找资料、查论据。尤其是《中大复印资料》,各学科分得很细,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你的文摘和复印量上去了,引用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具体怎样提高复印量,如何与这些刊物搞好关系,你这么精明能干的兄弟,就不用我多说什么了。只是提醒你一下,《中大复印资料》每年的年会是个机会,一定要争取参加。在会上先认识他们的总编和各学科的主任、编辑,先混个脸熟,接下来再慢慢渗透呀。”说完,韩世良做了个诡异的表情。
万向东见韩世良如此真诚地道出了办刊真经,句句肺腑,字字点穴,感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只是在韩世良说话的停顿间隙,不停地敬酒,翻来覆去那么一句:“老兄,你随便,我干了。”
韩世良酒喝了不少,话多了起来,感觉像是在做当总编几年来的工作总结。既然是总结,就要把成绩说足,他喝了杯酒又说,“还有一点,也顺便和你说一下,就是找机会多认识一些核心期刊的总编,再把关系搞熟,让他们有机会引用你们的文章。因为华大核心只认核心期刊的引用率,别的刊物引得再多也不算数。以前我们关系比较密切的几家核心期刊私下里有协议,彼此间相互引用,互惠互利。这虽然是前几年的老套路,属于小儿科的东西了,但现在对你还有些用。你虽然不是核心,没有和人家互换的条件,但你可用别的什么交换呀,比如……”韩世良狡猾地看了万向东一眼,用手做了个数钱的手势:“这东西在哪都好使。”韩世良顿了一下,“但这事上你得动点心眼了,要把下面的活拿到面上来做。每期给人家赠阅一本杂志,再象征性地征求一下意见,这不就有恰当合理的名目了,什么专家审稿费、咨询费呀,你给得自然,人家拿得也坦然了不是。”
说完这话,韩世良猛然有所醒悟,大脑清晰了许多,他回忆着刚才的手势,知道自己说过了,赶紧话锋一转,象征性地说了些勉励的话后,像是对别人更像是说自己:“唉,说句真心话,没有四五年的苦心经营,忍辱负重,就核心期刊了,有那美事吗?”
韩世良又和大家喝了个酒,好似醉态地摇晃着看了眼段刚:“段处,我这可是潜到水底了,再潜可就把我撞成脑震荡了呀。”
段刚感觉事已到此,也对得起小兄弟了。别管韩世良的水还有多深,光他今晚说的这些,也够万向东折腾两年的了,见好就收吧,就有意扯起了别的话题。
说是别的话题,但转来转去的还是没离开核心期刊,从期刊说到了博士毕业,说到职称评定,又说到了张三的论文李四的学问,不知是什么话头让段刚提起了班文博。韩世良说班老师我认识,当年还听过他的课呢。段刚说现在班文博和他是邻居,人挺实在,学问做得不错,课讲得也好。“唉。”段刚叹了口气又说,“可是每年评职称,总是在核心期刊的数量这一硬指标上差那么一点,去年觉得够了吧,可学校又有了新规定,必须得主持过省级以上课题,又把他给卡下来了,这不,快退休还是个副高,着急得够呛,见了我就和我说这事,唠叨得都快成祥林嫂了。”听了这话,韩世良说:“我那有篇班老师的文章,准备给他发呢,好像就是省社科规划课题,估计这回应该差不多吧。”
“但愿吧。”段刚说现在学校只重数量不重学术的评价体系,有悖科研规律,弄得人们都他妈的托门子找关系,胡编乱抄地凑数量去了,谁还有心思去做学问呀。长此以往,不仅会坏了学风,也伤了老师们的心呀。
韩世良听了段刚这番感慨之词,也有很多话想说,可话到嘴边却成了另一种语调:“段处,你说的这些都是体制问题,还是让人家食肉者谋去吧,你我之辈就别在这忧国忧民了。”
时间不早了,万向东已提前付了款,并为韩世良要了代驾,大家在饭店门口握手寒暄了几句,就各奔东西了。
6
这天,班文博也没提前打招呼,就风尘仆仆地来到韩世良的办公室找他。班文博托词说到这边来办事,顺便过来看看。他提着一盒茶叶,韩世良给他让座的时候,一时不知把茶叶放哪儿,犹豫了一下,放到了沙发的内侧。
韩世良心里明白,班文博是为他的那篇稿子来的。原本韩世良已经告诉他稿子在第三期发表,但临时被陆天培的稿子替换后忘了通知他。前两天班文博打电话问稿子的事,他才想起来,急忙找了个理由解释说因为栏目和版面的问题,没能安排在第三期,下一期没问题,一定能发出来。
班文博坐在沙发上,有些拘束和慌张,不时地为自己的不约而至表示歉意,又胡乱地寒暄客套了几句后,回到了正题,拘谨而谦卑地说:“韩老弟,我看你也挺忙的,就不多打扰了。我那稿子你还得多费心,其实以前也没和你说,我那稿子也是急着……”
班文博的话还没说完,李紫嫣敲门带着一位中年妇女进来了。
这中年妇女见到班文博,神态瞬间有了微妙的变化,随即又恢复了常态。她主动上前打招呼:“真巧,班老师你也在这里。”班文博赶紧站起来,不免有些尴尬:“对对,我也是顺便……”他没再往下说,就急忙向韩世良介绍说,这是我们学院的宋晓洁老师。 这种场合的不期而遇,班文博就不好再待下去了,赶紧推说还有事要办,告辞要走了。
韩世良瞥了一眼班文博放在沙发边的茶叶,这种境况下,不好再做客套的表示,只好客气地把他送了出来。在门口,班文博好像还有话要说,却欲言又止。无奈之下,只能有力地握着韩世良的手,上下摇晃了几下。
有了班文博前边的介绍,李紫嫣又补充说宋老师是财政厅陆厅长的爱人,前几天还给过我们稿子呢。
“紫嫣说得不对,夸大了事实,我们老陆可是副职呢。”宋晓洁貌似自谦地说完后,却是满意地看了李紫嫣一眼。
韩世良热情地给她让了座,又急忙让李紫嫣沏上茶。这宋晓洁体态虽有些丰满,但穿着得体,举手投足带有中年知识女性的清高和优雅。只是令韩世良不太舒服的是,她那清雅的姿态总是流露出一些刻意的痕迹。
宋晓洁慢悠悠地坐稳后,拿着腔调说:“韩总编你别这么客气,我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家老陆常和我提起你,我们也算熟人了,老陆还说有时间请你吃饭呢。”
韓世良心里清楚,他只是给陆天培发过一篇稿子,彼此连面都没有见过,但有了宋晓洁这几句亲近的表述,仿佛他们早已是深交多年的挚友了。想必这身为教师的她对场面上的这一套也是轻车熟路了。这时的韩世良也只好赔着笑脸奉承着说:“承蒙陆厅长惦记,陆厅长现在还好吧,有时间还请他到我们这指导工作呀。”
有了这良好的开始,接下来的气氛就显得亲近热烈了许多。宋晓洁很健谈,先把《学术纵横》大加夸赞了一番,就又找话题说了不少场面上的客套话,东拉西扯却只字不提自己稿子的事。韩世良碍于宋晓洁的身份,耐着性子,强颜作笑不时地迎合几句。李紫嫣在边上装作很感兴趣地听着他们的谈话,偶尔配合着笑上两声,也不把话题往稿子上引。
韩世良今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想早点结束这种无趣的会面,就找了个宋晓洁说话停顿的档口,直插主题:“宋老师,是这样,小李转来你的稿子我大概看了一下,已经发给我们的外聘专家了,等专家的意见反馈过来,有什么情况我再和你联系好吧。”韩世良说完这句,很随意地向李紫嫣扫了一眼。李紫嫣看出他的用思,急忙解释说,我们杂志社这两年建立了专家外审制度,主要是在学术创新和热点问题上请专家把把关。说完看了韩世良一眼又补充道,“但最终稿子还是由我们杂志社来定的。”
因为这一段时间较忙,宋晓洁的稿子韩世良还没顾得上看,所谓的专家外审也是他应急时惯用的托词,这样一来就有了进退空间,等看了稿子后认为不能用或需要修改的话,可把责任推给专家。这是韩世良处理一些关系稿时常用的计策,李紫嫣早已熟悉,配合得也还及时。令韩世良不太满意的是她最后一句,把本已踢出去的球又踢了回来。平时说话缜密严谨的她不应该有如此的疏漏,也许是她有意为之……没等韩世良细想,宋晓洁已经看出了他的意思,就说:“稿子还得让韩总编费心了,以后有什么情况多联系,打扰了半天,真不好意思。”随后又说了几句场面上的话,就告辞和李紫嫣一起退了出来。
真是越忙事越多,刚送走了李紫嫣和宋晓洁,还没看几页稿子,院财务处的杨处长又找上门来。
这杨处长进门也没什么客套,直截了当地说:“你们这的老潘怎么回事,倚老卖老,报销的账单问题一大堆,我还没说他呢,就要和我吵架,要不是看他是院里的老人,今天就不给他签这个字。”
韩世良看他这气势汹汹的架势,赶忙放下手里的活,赔着笑脸说:“这老潘怎么了,又惹你这大处长生气了。”杨处长虚张声势地喘了两口气,叙述起事情的经过。
事情说起来还挺复杂。因为这几年财务管理比较严,取消了很多报销项目,把发了多年的编校费也给取消了。原本吃着香喷喷的肉,你这来个虎口夺食,大家自然很是不满。于是韩世良就想了个变通的方法,让编辑们每半年报销一次书费,数额和编校费大体相符,来个“曲线救国”。大家也多是从网上查几个书名,凑对了价钱找个熟悉的书店,交点税金,开个发票回来报销。都是心照不宣的事,买不买书也没人问你。只是这老潘平时就对现行的财务制度不满,满腹牢骚,嫌每次报销啰唆又麻烦,也懒得从网上查书名对价钱,就把别的编辑查好的书名抄一下,或者干脆把上次报销过的书单再开一回。不知是这财务处长记性好还是有意要刁难老潘,几次报销下来,就发现了老潘的破绽,杨处长说你买的书和别人的一样也就算了,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可你不能自己买的书每次都一样吧,这书也不是烧饼,你还吃起来没完呀。为此不想给老潘签字,和他拌了几句嘴。老潘也不示弱,说明明是该发的编校费,偏偏找这麻烦,你不想给签字正好,咱们找院长说说去,以后直接把钱给我,我还更省事了呢。
杨处长虽然来院没几年,但也知道这老潘是个不好惹的主,怕把事情闹大,好歹算给他签了字。韩世良看不是什么大事,也就给他台阶下:“唉,老潘这人也是,有时间我和他谈谈。不过杨老弟你也别往心里去,他的情况你也知道,快退休的人了,闹点脾气也正常,你别和他一般见识。”
韩世良了解杨处长的性格,这些都是他惯用的小伎俩。每次找你办事得先找你点毛病,来个下马威,再说自己事的时候就觉得气势了不少。韩世良这会儿正忙着看稿子,也不想和他多耽误工夫,就说:“杨老弟,你今天不是专门为这点小事来的吧,不是又要给我推荐专家的稿子吧。”
“不是不是。”杨处长早已不是刚进屋时的态度了,谦和地说:“是有点自己的事,请韩老兄给协调一下。”
杨处长说他弟弟在省里的一所大学教书,今年报了个省社科规划课题,听说这几年课题评选竞争很厉害,没点关系的很难评上。知道韩总编和宣传部理论处的人熟,想请给帮帮忙。
“谁和你说的我认识人家呀。”
“这还用人告诉我嘛,韩大总编,谁还不知道你神通广大,能量无限呀。”杨处长有意奉承着回避了他。
课题评选的事韩世良以前帮人办过,见杨处长这么说,也就不好多问了,就说:“过去理论处的楚处长我们很熟,我打个电话过去,就说是自己人,请他关照一下。你们再按当下的行情,有所表示就行了。可现在人家提副部长了,新上来的处长姓董,咱和他一点也不熟,你想去表示表示人家根本不要,现在查得多紧,谁也不想在这茬口上栽一跤不是。” 韩世良本想找个理由推脱了,但没有这么做。以后财务上的很多事还需要他给解决和变通,能帮就帮他一下,也算让他欠个人情,就又说,“我再想想别的渠道,办法还是有的。”
韩世良故作沉思了片刻后说,省课题每年由理论处牵头组织评审,从专家库里抽几个人组成评委,抽到谁也是头一天才通知你。评审前评委的名单原则上是保密的,但通过关系还是能了解到的。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评委,你就是找了理论处处长,他也得再和评委交代,还不如直接找更稳当。”韩世良说到这,问了一下他弟弟报的是什么选题,可能在哪个学科组评选。
“语文组吧,我弟弟在大学教语文。”杨处长不假思索地来了一句。
韩世良想笑,但还是忍住了,心想,这老弟来社科院有几年了,怎么对学科的理解还在中小学的水平呀。于是说:“这样吧,你可能也说不准,搞错了可就麻烦了。你还是问一下好,看看到底归哪个学科。”
杨处长连连说好,急忙给他弟弟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微信就把选题发了过来。韩世良认真地看了一遍,又记到了本上,说:“杨处,你看这样行吗?我先了解一下今年评委的情况,如果有我认识的就别说了,我直接和他们打个招呼,没有的话你找一下文学所的戴所长,他可是这个圈里的权威人物,评委们哪个不认识。”
“韩总编,哦,韩老兄,这事就这么着,全拜托你了。”在杨处长想托词离开的时候,韩世良反倒想起了一些话,不如借这个机会和他说说,先打个预防针,省得以后再麻烦。韩世良说:“杨处你别客气,以后我们还得靠你多关照呐。对了,我这现在还有点事,正想和你汇报呢。”
韩世良把杂志社各项经费的使用进度和他大概说了一下,有几项经费用得不多,所以得加快进度,可这几项经费规定的列支范围很小,条目也很细,很多时候需要变通一下。韩世良有意用感叹的口气说:“唉,我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以后我们的会务费、专家咨询费、稿费和办公耗材什么的,可能要多一些了,到时候杨处还得多支持我们的工作呀。”
杨处长赶紧客气地表示没有问题,都是自家兄弟的事。临走为了给刚来时的表现找个台阶下,就说:“韩总,今天我这可不是专门给你们找毛病,有意和老潘过不去啊。就说这变通一下吧,虽然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你也得做得差不多吧,别给我们找麻烦不是。”杨处长顿了一下,“就说上回财务大检查,历史所的老苗不就出事了,他把课题的一笔专家咨询费寄给了自己的老婆,这老伙计也不知道得罪了谁,在这关键档口被举报了。结果不是,他挨了批评退了钱,我也跟着做了检查吗?你说我有什么责任,我哪知道他老婆是谁,叫个什么鸟名呀。”杨处长话说到这就有些粗了:“韩老兄,我说句糙话,老苗的老婆还需要咨询费吗?晚上办事的时候不就顺便咨询了嘛,嘻嘻。”杨处长插诨打科说完后,笑了几声,见韩世良也没怎么配合,觉得话有点过了,就赶紧给自己圆了个场:“现在的政策也是,是人家的课题费你给人家就不就行了,非得设这么多条条框框,不去弄虚作假你就拿不到钱,这不是逼良为娼嘛。”
杨处长走后,韩世良怕时间一长再把这事忘了,就给王丽莎打了个电话,寒暄着开了几句玩笑后,简明地说了一下找她的意图。王丽莎问:
“这回又是你什么人呀。”
“没外人,是我舅舅的孩子。”
“你有舅舅吗?”王丽莎玩笑地来了一句。
“嘿,怎么说话呢,我俩舅呢,这是我二舅的孩子,我亲表弟。”韩世良说完这句,心里也苦笑了一下。
王丽莎说行了,我也不管你表弟表妹了,帮你问一下就是了。韩世良忙說:“那先谢谢您了,你也代我谢一下你家老楚。”
“切!”王丽莎不屑地说,谢他干什么,这点小事还找老楚干嘛,我直接问小董就行了。他这处长是老楚一手提拔的,他正巴不得为我们办点事呢。“对了。”王丽莎故意压低嗓门:“我就说是我大姨的孩子。哈哈。”
7
班文博从韩世良的办公室出来,骑上自行车慢悠悠地往回走,他那瘦弱的身材随着车子的起伏摇动着。天气已经热了,浅灰色的衬衣也浸出了一些汗迹。回想着刚才的经过,心里很不舒服,总有种不踏实的感觉。今天真是倒霉,自己的正事还没说完呢,就让宋晓洁这娘们给搅了。话没说完也不妨,回头再给韩世良打电话说一下也行。令班文博心神不安的是,他送的那盒茶叶韩世良是否注意到了,要知道,那可不是简单的一盒茶叶呀。
班文博苦思冥想,努力回忆着当时的每一个细节:他进韩世良办公室的时候,屋里没有别人。握手之前,他把右手提着的茶叶袋倒给了左手,韩世良应该看到的。最让他后悔的是,不应该把茶叶放到沙发的内侧,那个不易让人注意的地方。班文博猜想,韩世良作为核心期刊总编,每天找他的人出入频繁,送礼者不在少数,加之他工作繁忙,别时间一长忘了是谁送的……而且他出来的时候,韩世良好像已经忘了这事,连句客套话都没有。想到这,班文博更加忐忑不安。于是他决定下午一定要打个电话,和韩世良说明论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要的是,还得把那盒茶叶强调一下,以防差错,前功尽弃。
其实,令班文博万万没有料到,而且以后也不会想到的是他今天与宋晓洁的不期而遇,才是他险些前功尽弃的潜在危机。
说到班文博的危机,就牵涉到他的职称问题,这样一来就得再多说几句了。
当年班文博从名牌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到燕北大学当老师。那时的他风华正茂,抱负远大,几年的工夫就有几篇论文相继发表,在学术圈里也小有影响。加上他讲课旁征博引、声情并茂,把原本深奥难懂的古汉语讲得风趣生动,很受学生欢迎。十几年的工夫,助教、讲师、副教授也就一路顺风顺水地过来了。
评上副高的班文博并未满足。居安思危,他不敢懈怠,一如既往地潜心钻研,几年下来又积累了不少成果。等到他熬够了评正高的年头,学校评职称的政策已不同以往,有了大的改进。学术成果的计算开始量化,其标准也更详细。期刊被分为核心和普通两类,核心又被分为不同的级别,论文发表在不同的期刊,分数也就有了差别,而且这差别有时是成倍的。对核心期刊发表数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今年两篇,明年三篇,没几年就又成了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