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沉闷、机械,学生心理上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和愉快感。在创新课堂积极推进的今天,需要老师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巧用情景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巧用 情景
曾记得在一本杂志上记载: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则醒目的格言: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浃髓。这使我想到思想品德教学情况。在长期教学中,大多数思想品德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处境,学生上课昏昏欲睡,老师讲台无可奈何,师生都没有成就感?。要改变这种处境,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明确: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会不到学习乐趣,学生心理上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和愉快感,课堂学习自然效率低。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认识到理解的过程,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对于情感丰富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思想品德课是缺乏吸引力的,理解也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多动脑筋,巧妙利用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将学生置身于活动情境当中学习思想品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内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是颇有成效的。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丰富、合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苏霍姆林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调动了学生内心探索的渴望,学习的效果立竿见影。如我在教学时,采用“小品进课堂”,开展活动情境表演,就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交往要讲艺术》一课中,我就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平时大家都很熟悉的打电话情景,让学生来表演,切身感受礼貌用语的作用。一个同学平时嘻嘻哈哈,表演时语气毫无礼貌,粗声大气,另外一个同学打电话时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学生由开始的哈哈大笑进而转入到深刻思考:我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做的?给人怎样的印象?怎么做才是恰当的?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也是品德生成的过程,比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再比如在《男生、女生》一课中,开课前男女同学争吵的厉害:有说男生好, 有说女生行的。在运用哑剧表演,男生笨拙地钉扣子和女生艰难锤钉子的尴尬体验,一下子就让学生领悟到男生女生各有优势,因此需要相互交往,相互优势互补。此外,平时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情境,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朗诵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思想品德问题的存在,并激发其挑战的欲望,能够扩展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创设活动情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在一节课中也不宜开展太多的活动,因为过多的活动同样让人感到疲乏。一节课中一般以一两个活动为宜,把活动设置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用在“刀刃”上。在活动中,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积极互动,参与面广,自主空间大,教师则可及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这样长此以往,能够真正做到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思想品德,不同的人在思想品德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及教师自身等具体情况与条件,灵活运用,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情涌动中获得感情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心理和行为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秋蓉.生活化情境:思品课教学的一种好载体.教学月刊(中学版下)[J].浙江教育学院,2010(1).
[2]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大冶市滨湖学校)
关键词 巧用 情景
曾记得在一本杂志上记载: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则醒目的格言: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浃髓。这使我想到思想品德教学情况。在长期教学中,大多数思想品德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处境,学生上课昏昏欲睡,老师讲台无可奈何,师生都没有成就感?。要改变这种处境,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明确: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会不到学习乐趣,学生心理上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和愉快感,课堂学习自然效率低。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认识到理解的过程,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对于情感丰富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思想品德课是缺乏吸引力的,理解也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多动脑筋,巧妙利用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将学生置身于活动情境当中学习思想品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内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是颇有成效的。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丰富、合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苏霍姆林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调动了学生内心探索的渴望,学习的效果立竿见影。如我在教学时,采用“小品进课堂”,开展活动情境表演,就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交往要讲艺术》一课中,我就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平时大家都很熟悉的打电话情景,让学生来表演,切身感受礼貌用语的作用。一个同学平时嘻嘻哈哈,表演时语气毫无礼貌,粗声大气,另外一个同学打电话时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学生由开始的哈哈大笑进而转入到深刻思考:我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做的?给人怎样的印象?怎么做才是恰当的?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也是品德生成的过程,比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再比如在《男生、女生》一课中,开课前男女同学争吵的厉害:有说男生好, 有说女生行的。在运用哑剧表演,男生笨拙地钉扣子和女生艰难锤钉子的尴尬体验,一下子就让学生领悟到男生女生各有优势,因此需要相互交往,相互优势互补。此外,平时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情境,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朗诵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思想品德问题的存在,并激发其挑战的欲望,能够扩展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创设活动情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在一节课中也不宜开展太多的活动,因为过多的活动同样让人感到疲乏。一节课中一般以一两个活动为宜,把活动设置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用在“刀刃”上。在活动中,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积极互动,参与面广,自主空间大,教师则可及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这样长此以往,能够真正做到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思想品德,不同的人在思想品德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及教师自身等具体情况与条件,灵活运用,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情涌动中获得感情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心理和行为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秋蓉.生活化情境:思品课教学的一种好载体.教学月刊(中学版下)[J].浙江教育学院,2010(1).
[2]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大冶市滨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