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探究式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探究活动的方式和探究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探究性,都会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本文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和探究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阐述了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述了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玩出科学,放飞科学的梦想。
关键词:走进自然;探究科学;解决问题;玩出科学
正文: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获取和掌握科学知识。
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科学探究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但从字面上看来那么枯燥、繁琐的“探究方法”,如果以教条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肯定是无益的。刘默耕老师曾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了我们在科学方法启蒙教育上应把握的度。如何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呢?我的“一字秘诀”就是“玩”中学!“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把科学教学与“玩”结合起来,让他们在乐此不彼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我们大人总误认为孩子们的玩就是“胡闹”“瞎搞”,是没有意义的。而实际上,孩子们能从“玩”中学到许多我们用“教”所无法给予的东西。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就能使他们的“胡闹” “瞎搞”变得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那么,它就是一种“科学探究”!尽管有時这些“探究”活动还不规范、不严密、不完整,但只要我们能精心引导,耐心扶持,相信在他们中间正一点一滴地孕育着未来的科学家。
一、走进自然,玩出兴趣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让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动手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素养学生都喜欢玩镜子反射的游戏,但他们平时玩的时候可能没有去注意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这一课时,我就让他们尽情地玩,让他们把太阳光照到不同的地方,再把镜子换成别的材料来反射,在和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和点拨,让他们从玩的过程中去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太阳和影子》一课时,这课是以研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虽然他们对影子并不陌生,但没有进行认真的观察。如果在室内讲,无论怎么讲学生也不会明白。因此,我把这次课安排在课外进行。首先,我在室内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准备身边的物品铅笔、橡皮、格尺、纸板,固定位置,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持续进行观察,作好记录。报告的内容是:(1)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3)你会变化自己的影子吗?(4)你能踩到别人的影子吗?带着这些任务,学生来到了操场。在操场上,你踩踩我的影子,我踩踩你的影子,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并且学生之间还不时地交流。他们玩累了,就回到教室拿出自己的笔,完成了报告。像这样把教学内容融于游戏当中,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知识,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二、走进自然,玩出科学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探究学习时,实验室中能给学生提供的探究材料是单一的,是经过“加工”和“处理”的,学生从中能获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科学知识,我们老师眼光要放远一点,把手放开一点,大胆让学生走进自然、拥抱自然。在大自然中有更多更广的、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学校实验室所不能代替的,学生从大自然课堂中获取的知识也是课本所不能比拟的。作为小学科学老师,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在安全的基础上尽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充分表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科学来源于自然,自然中也孕集着科学,在大自然中有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单凭实验室里面的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会把书本和现实生活脱节,久而久之让学生对科学探究也失去兴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自然,探究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三年级《科学》上册中的《植物的叶》的观察时,他们对植物的叶都很熟悉,上课时如果老师只是把有限的几片树叶带到教室中,让学生去观察,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会让学生把“书中的植物的叶”和“大自然中的植物的叶”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实验室”,学生在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更会全身投入,更会细心观察,更能积极动手、潜心思考。真正实现了“兴趣、知识、生活、能力、社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协调发展。
三、走进自然,玩出梦想
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和探究不能被教室的四面墙壁所隔离,科学无处不在,也不应该被学校的大门所关闭,我们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和家庭走进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为他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给他们插上科学的翅膀,让他们在科学的天空翱翔。学生大多的时间都是生活在校外,生活中科学是无处不在的,有时它很有可能就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过、从你的指间滑过,能不能抓住它就要看你能不能发现它了。
作为科学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课间十分,一位学生问我:丢纸飞机时,有的纸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好几圈,而有的却像丢石头一样,只会往下掉?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纸飞机的奥秘”探索队,让学生像大科学家一样去探索纸飞机会飞的奥秘。许多同学都做了自己的纸飞机,并以“谁的纸飞机最能飞”自行展开了多次大比拼,学生们经过一次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最后他们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首先,纸飞机的机翼形状很重要,包括飞机的翼展,机翼的后掠角度,机翼的上反角度等;其次,就是整个飞机的重心要在合理的位置上,飞机飞行的区域的空气流通要相对稳定,否则飞机会不稳定;最后,飞机的重量尽量的轻,当然还要保持飞机的强度,这样飞机才能稳定的在空中飞行。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只有运用到生活中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
小学科学每一课的内容都与社会与自然密切相关,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课堂,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同时又张显了学生的品质和个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科学课堂回归自然,让孩子与大自然进行对话,让每一堂科学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在科学中成长,放飞科学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刘默耕的科学教育思想三则
关键词:走进自然;探究科学;解决问题;玩出科学
正文: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获取和掌握科学知识。
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科学探究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但从字面上看来那么枯燥、繁琐的“探究方法”,如果以教条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肯定是无益的。刘默耕老师曾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了我们在科学方法启蒙教育上应把握的度。如何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呢?我的“一字秘诀”就是“玩”中学!“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把科学教学与“玩”结合起来,让他们在乐此不彼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我们大人总误认为孩子们的玩就是“胡闹”“瞎搞”,是没有意义的。而实际上,孩子们能从“玩”中学到许多我们用“教”所无法给予的东西。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就能使他们的“胡闹” “瞎搞”变得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那么,它就是一种“科学探究”!尽管有時这些“探究”活动还不规范、不严密、不完整,但只要我们能精心引导,耐心扶持,相信在他们中间正一点一滴地孕育着未来的科学家。
一、走进自然,玩出兴趣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让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动手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素养学生都喜欢玩镜子反射的游戏,但他们平时玩的时候可能没有去注意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这一课时,我就让他们尽情地玩,让他们把太阳光照到不同的地方,再把镜子换成别的材料来反射,在和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和点拨,让他们从玩的过程中去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太阳和影子》一课时,这课是以研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虽然他们对影子并不陌生,但没有进行认真的观察。如果在室内讲,无论怎么讲学生也不会明白。因此,我把这次课安排在课外进行。首先,我在室内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准备身边的物品铅笔、橡皮、格尺、纸板,固定位置,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持续进行观察,作好记录。报告的内容是:(1)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3)你会变化自己的影子吗?(4)你能踩到别人的影子吗?带着这些任务,学生来到了操场。在操场上,你踩踩我的影子,我踩踩你的影子,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并且学生之间还不时地交流。他们玩累了,就回到教室拿出自己的笔,完成了报告。像这样把教学内容融于游戏当中,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知识,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二、走进自然,玩出科学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探究学习时,实验室中能给学生提供的探究材料是单一的,是经过“加工”和“处理”的,学生从中能获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科学知识,我们老师眼光要放远一点,把手放开一点,大胆让学生走进自然、拥抱自然。在大自然中有更多更广的、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学校实验室所不能代替的,学生从大自然课堂中获取的知识也是课本所不能比拟的。作为小学科学老师,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在安全的基础上尽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充分表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科学来源于自然,自然中也孕集着科学,在大自然中有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单凭实验室里面的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会把书本和现实生活脱节,久而久之让学生对科学探究也失去兴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自然,探究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三年级《科学》上册中的《植物的叶》的观察时,他们对植物的叶都很熟悉,上课时如果老师只是把有限的几片树叶带到教室中,让学生去观察,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会让学生把“书中的植物的叶”和“大自然中的植物的叶”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实验室”,学生在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更会全身投入,更会细心观察,更能积极动手、潜心思考。真正实现了“兴趣、知识、生活、能力、社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协调发展。
三、走进自然,玩出梦想
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和探究不能被教室的四面墙壁所隔离,科学无处不在,也不应该被学校的大门所关闭,我们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和家庭走进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为他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给他们插上科学的翅膀,让他们在科学的天空翱翔。学生大多的时间都是生活在校外,生活中科学是无处不在的,有时它很有可能就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过、从你的指间滑过,能不能抓住它就要看你能不能发现它了。
作为科学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课间十分,一位学生问我:丢纸飞机时,有的纸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好几圈,而有的却像丢石头一样,只会往下掉?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纸飞机的奥秘”探索队,让学生像大科学家一样去探索纸飞机会飞的奥秘。许多同学都做了自己的纸飞机,并以“谁的纸飞机最能飞”自行展开了多次大比拼,学生们经过一次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最后他们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首先,纸飞机的机翼形状很重要,包括飞机的翼展,机翼的后掠角度,机翼的上反角度等;其次,就是整个飞机的重心要在合理的位置上,飞机飞行的区域的空气流通要相对稳定,否则飞机会不稳定;最后,飞机的重量尽量的轻,当然还要保持飞机的强度,这样飞机才能稳定的在空中飞行。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只有运用到生活中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
小学科学每一课的内容都与社会与自然密切相关,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课堂,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同时又张显了学生的品质和个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科学课堂回归自然,让孩子与大自然进行对话,让每一堂科学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在科学中成长,放飞科学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刘默耕的科学教育思想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