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喝茶时装腔作势、特立独行,将各种故弄玄虚的行为包装成为“文化”和“风雅”,却也算是一门“祖传手艺”了。古时,就有许多“茶人先辈”为咱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为榜样。其实,细细究来,现如今咱们这些后辈们各种喝茶装蒜的本事,竟然大都是在拾古人牙慧。
诸位如若不信,请看本刊下边所举事例,看看是否能与身边那些喜好“故弄玄虚”的“茶人”朋友对上号?
吐蕃论茶
人物:常鲁公
唐代的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写到过一篇和茶叶有关的藏地故事:吐蕃王朝日渐强大后,曾侵入四邻各国,兵马到达中原王朝的边州,获得茶之类的物资,运回吐蕃本土。但是当时的吐蕃人还不知道此物的称谓,也不知其用途。
有一次,唐朝一个叫常鲁公的大臣,出使吐蕃,烹茶于帐篷之中,吐蕃赞普甚觉奇怪,便问:“这是何物?”常鲁公故作深沉的答道:“此物乃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谁知赞普听后恍然大悟,点头说:“我也有此物!”便命人拿出七、八种茶来,摆在常鲁公面前,——指出:“此乃寿州的,这是舒州的,靳门的……”
也许常鲁公本是想在吐蕃人面前卖弄一番,谁知却被吐蕃赞普巧妙地反讽了。这究竟是谁打了谁的脸?
雪水烹茶
人物:陶谷
故事的主人公陶谷,为人颇有文名,宋初曾任翰林承旨。此人在历史上风评不佳:为人自负、道貌岸然但行为不端。
一天大雪,陶谷命姬妾辟寒取雪水烹茶。只是取雪水烹茶倒也没什么,据说用雪水煮的茶会更好喝。当然,也是那个时候的雪没有受到什么污染。然而此公取雪烹茶似乎卖弄的成分估计比较多。他问辟寒:“党家有此景否?”(这里说的党家,是指党进,宋初名将,时官任侍中,地位家财皆超于陶谷。而辟寒曾为党进姬妾,后入陶家。)辟寒答曰:“彼粗人,安识此景?但能于销金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羹美酒耳。”当时的宋人,尤其是东京汴梁人,崇尚的是富贵奢华的生活。与党进的销金帐下浅斟低唱相比,陶谷自命不凡的卖弄自己取雪烹茶的“风雅”,就显得寒酸气十足。辟寒可谓是十分机巧的暗讽。
“哭”茶
人物:欧阳修
欧阳修入朝二十余年,升任参知政事后,方才获得一饼小龙团茶,企盼已久,一朝见赐,令他百感交集。而在为蔡襄所撰《龙茶录》写的《后序》中,他还特地将此次分得小龙团之事予以叙说。
然而他却长久以来都没将这饼小龙团茶饮用,而是在家中时常拿茶观赏。最为好玩的是,每一次捧玩,都令他涕泣不已。按照欧阳修所说,这饼小龙团竟是被他反复传玩到饼面上已被抚摸得显出了凹陷,仍不舍得烹试。
大概是觉得欧阳修这样做有点虚假,并非是真正爱茶之人所为。宋人唐庚后来对欧阳修珍藏小龙团茶之举颇不以为然,在《斗茶记》批评说:“吾闻茶不问团筠,要之贵新……自嘉佑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
梅花雪水
人物:妙玉
在曹雪芹的笔下,妙玉可谓是喝茶时故弄玄虚的“集大成者”。
先从妙玉敬茶说起。“只见妙玉亲自端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成窑五彩小盖钟,奉与贾母。”此间茶具之款式精致复杂不提,单是“成窑”二字已令人咋舌。“贾母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现代人都知道,这雨水先不论是否干净,单说放了一年,也不知这水里头滋生了多少微生物和细菌。拿来泡茶,说不定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合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
这段文字里,妙玉将故弄玄虚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先是鄙视了下林黛玉竟是个连水都尝不出来的大俗人。再看看这个珍贵雪水吧,“五年”、“埋地下”,那水难道闻着都没味?而且今年夏天还开过啊?妙玉她居然还能喝了没事?不知道是我们现代人的体质太弱,还是妙玉的口味“太重”?而且最妙的是,妙玉最后那几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然而,就是这“如何吃得”的“隔年蠲的雨水”被妙玉刚刚恭敬地奉给了这个家族中地位最高的贾母喝了……
诸位如若不信,请看本刊下边所举事例,看看是否能与身边那些喜好“故弄玄虚”的“茶人”朋友对上号?
吐蕃论茶
人物:常鲁公
唐代的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写到过一篇和茶叶有关的藏地故事:吐蕃王朝日渐强大后,曾侵入四邻各国,兵马到达中原王朝的边州,获得茶之类的物资,运回吐蕃本土。但是当时的吐蕃人还不知道此物的称谓,也不知其用途。
有一次,唐朝一个叫常鲁公的大臣,出使吐蕃,烹茶于帐篷之中,吐蕃赞普甚觉奇怪,便问:“这是何物?”常鲁公故作深沉的答道:“此物乃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谁知赞普听后恍然大悟,点头说:“我也有此物!”便命人拿出七、八种茶来,摆在常鲁公面前,——指出:“此乃寿州的,这是舒州的,靳门的……”
也许常鲁公本是想在吐蕃人面前卖弄一番,谁知却被吐蕃赞普巧妙地反讽了。这究竟是谁打了谁的脸?
雪水烹茶
人物:陶谷
故事的主人公陶谷,为人颇有文名,宋初曾任翰林承旨。此人在历史上风评不佳:为人自负、道貌岸然但行为不端。
一天大雪,陶谷命姬妾辟寒取雪水烹茶。只是取雪水烹茶倒也没什么,据说用雪水煮的茶会更好喝。当然,也是那个时候的雪没有受到什么污染。然而此公取雪烹茶似乎卖弄的成分估计比较多。他问辟寒:“党家有此景否?”(这里说的党家,是指党进,宋初名将,时官任侍中,地位家财皆超于陶谷。而辟寒曾为党进姬妾,后入陶家。)辟寒答曰:“彼粗人,安识此景?但能于销金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羹美酒耳。”当时的宋人,尤其是东京汴梁人,崇尚的是富贵奢华的生活。与党进的销金帐下浅斟低唱相比,陶谷自命不凡的卖弄自己取雪烹茶的“风雅”,就显得寒酸气十足。辟寒可谓是十分机巧的暗讽。
“哭”茶
人物:欧阳修
欧阳修入朝二十余年,升任参知政事后,方才获得一饼小龙团茶,企盼已久,一朝见赐,令他百感交集。而在为蔡襄所撰《龙茶录》写的《后序》中,他还特地将此次分得小龙团之事予以叙说。
然而他却长久以来都没将这饼小龙团茶饮用,而是在家中时常拿茶观赏。最为好玩的是,每一次捧玩,都令他涕泣不已。按照欧阳修所说,这饼小龙团竟是被他反复传玩到饼面上已被抚摸得显出了凹陷,仍不舍得烹试。
大概是觉得欧阳修这样做有点虚假,并非是真正爱茶之人所为。宋人唐庚后来对欧阳修珍藏小龙团茶之举颇不以为然,在《斗茶记》批评说:“吾闻茶不问团筠,要之贵新……自嘉佑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
梅花雪水
人物:妙玉
在曹雪芹的笔下,妙玉可谓是喝茶时故弄玄虚的“集大成者”。
先从妙玉敬茶说起。“只见妙玉亲自端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成窑五彩小盖钟,奉与贾母。”此间茶具之款式精致复杂不提,单是“成窑”二字已令人咋舌。“贾母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现代人都知道,这雨水先不论是否干净,单说放了一年,也不知这水里头滋生了多少微生物和细菌。拿来泡茶,说不定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合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
这段文字里,妙玉将故弄玄虚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先是鄙视了下林黛玉竟是个连水都尝不出来的大俗人。再看看这个珍贵雪水吧,“五年”、“埋地下”,那水难道闻着都没味?而且今年夏天还开过啊?妙玉她居然还能喝了没事?不知道是我们现代人的体质太弱,还是妙玉的口味“太重”?而且最妙的是,妙玉最后那几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然而,就是这“如何吃得”的“隔年蠲的雨水”被妙玉刚刚恭敬地奉给了这个家族中地位最高的贾母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