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还要研究“学法”,只有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法”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加强,教学质量才能稳步上升。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也是现代教学新论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趋势,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摸索,我体会到在数学课中进行学法指导要坚持五个结合,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一、“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这就规定了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不是互不相关的两个分割体。长期以来,广大教育者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总是脱离学生只单方面考虑怎样教,低估学生的学习潜能,片面强调对学生的“授予”,单向灌输,不相信也不放手让学生自学和进行探索性学习,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和追求真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教学正致力于克服这一弊端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教离不开学,没有学,教就不存在了;学,离不开教,离开了教,学就脱离了教学的过程。研究任何一种教法必须与学法紧密相连,必须同步展开。设计教法,选择教法,改革教法,都要以此为目的,注重从学的角度着眼来研究教法,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这才能体现“教法”为主导、“学法”为主体的相依关系,它们辩证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二、“学法”指导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状态如何,常比智力高低更能预测他们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它是一切学习活动和智力活动的激发剂,是促进学生有成效地掌握“学法”的重要保证。布鲁纳在《教育过程》这一名著中也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慧發展中起着重大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并提出“动机原则”、“强化原则”等教学原则来保证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和发挥。
三、“学法”指导的选择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方法。即是同一科目学习方法也是多样的。所以可供学生学习的方法具有选择性。但无论怎样选择,都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水平、学习情境相适应,能为学生所掌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即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法则,具有普遍的持久的理论性指导意义,又应是相对具体的要领,在相关的实际环境中可以直接指导现实的操作,如前面提到的“定义”、“定理”的学习方法,就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正是二者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同时,每种方法 的选取还应让学生主动参与,既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也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灵活掌握。
四、“学法”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学习能力是直接影响学习活动效率,使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方法。“学法”指导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了学习能力,就有了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功。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完成学习任务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学习能力直接奠定着学习方法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只具有很强的能力,没有一定的好方法,那么实现一定目标难免不走弯路。同样,一个人只注意学习方法的掌握,而不注意能力的培养,则任何一种优越的方法也不会帮助其达到理想的彼岸。
五、“学法”指导与自学习惯的培养密切结合
布卢姆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课题前的准备活动,比教师的教授更重要,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前自学和准备。这一思想正是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教会学生自学,是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是学生眼前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是他们未来升学就业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获取知识不仅要靠课堂,而且还要靠自己课后自学,去钻研教科书内容,反复消化,进一步巩固、扩展和深化所学知识。可见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习惯,就能为提高教学效率打下可靠的基础。
一、“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这就规定了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不是互不相关的两个分割体。长期以来,广大教育者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总是脱离学生只单方面考虑怎样教,低估学生的学习潜能,片面强调对学生的“授予”,单向灌输,不相信也不放手让学生自学和进行探索性学习,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和追求真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教学正致力于克服这一弊端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教离不开学,没有学,教就不存在了;学,离不开教,离开了教,学就脱离了教学的过程。研究任何一种教法必须与学法紧密相连,必须同步展开。设计教法,选择教法,改革教法,都要以此为目的,注重从学的角度着眼来研究教法,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这才能体现“教法”为主导、“学法”为主体的相依关系,它们辩证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二、“学法”指导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状态如何,常比智力高低更能预测他们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它是一切学习活动和智力活动的激发剂,是促进学生有成效地掌握“学法”的重要保证。布鲁纳在《教育过程》这一名著中也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慧發展中起着重大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并提出“动机原则”、“强化原则”等教学原则来保证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和发挥。
三、“学法”指导的选择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方法。即是同一科目学习方法也是多样的。所以可供学生学习的方法具有选择性。但无论怎样选择,都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水平、学习情境相适应,能为学生所掌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即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法则,具有普遍的持久的理论性指导意义,又应是相对具体的要领,在相关的实际环境中可以直接指导现实的操作,如前面提到的“定义”、“定理”的学习方法,就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正是二者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同时,每种方法 的选取还应让学生主动参与,既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也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灵活掌握。
四、“学法”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学习能力是直接影响学习活动效率,使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方法。“学法”指导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了学习能力,就有了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功。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完成学习任务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学习能力直接奠定着学习方法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只具有很强的能力,没有一定的好方法,那么实现一定目标难免不走弯路。同样,一个人只注意学习方法的掌握,而不注意能力的培养,则任何一种优越的方法也不会帮助其达到理想的彼岸。
五、“学法”指导与自学习惯的培养密切结合
布卢姆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课题前的准备活动,比教师的教授更重要,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前自学和准备。这一思想正是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教会学生自学,是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是学生眼前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是他们未来升学就业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获取知识不仅要靠课堂,而且还要靠自己课后自学,去钻研教科书内容,反复消化,进一步巩固、扩展和深化所学知识。可见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习惯,就能为提高教学效率打下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