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督山伯爵》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一部,该书讲述了19世纪一个叫Edmond Dantès的年轻水手在遭遇了陷害之后借助基督山伯爵的身份进行报恩和复仇的故事。整部小说构思精巧,想象力极为丰富,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无限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基督山伯爵》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基督山伯爵》 浪漫主义 情节 人物形象 人性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浪漫主义文学在西方国家的蓬勃发展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法国大革命标榜“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思想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推动了个性的解放和情感的抒发。这就使得浪漫主义文学强调创作自由,要求文学描绘突破现实范围。
一、《基督山伯爵》概况简介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化发展最为繁荣时期的作品,全篇讲述了一个叫Edmond Dantès的大副在船长临死之前受到嘱托为拿破仑送一封重要的信,并接任了船长的职位。而货船上一心想当船长的押运员和Edmond Dantès的情敌勾结起来给检查局送了一封举报信,审理案件的检察官则假公济私,最终将他投入死牢。然而峰回路转,他在狱中遇到了一个神甫。神甫教会了Edmond Dantès许多文化知识,还告诉了他一个秘密——在一个叫基督山的小岛上埋藏着一笔巨大的财富,得到它就能拥有无人所及的财富和权力。神父死后,Edmond Dantès从死牢中逃了出来,并成功找到了宝藏,之后改名换姓为基督山伯爵,开始实施他的报恩和复仇计划。在故事的最后,主人公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所有的罪人都因自己的罪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有情人也终成眷属。在整本书的故事情节构建中,充满了千奇百怪、意料之外的情节,在人物的设置上则是环环相扣,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整部小说通过浪漫主义手法的应用,使得主人公的形象得到了烘托和塑造。小说中虽然蕴含了复仇的心理,但也体现了主人公敢爱敢恨、积极向上和虚心学习的精神,因此在结局之时也没有感到结果的意外。
二、浪漫主义的特点分析
浪漫主义文学(Romantic Literature)与现实主义文学(Realistic Literatur)在表现手法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现实主义文学在形象塑造上注重写实,在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注重真实性的表达;而浪漫主义文学在形象塑造过程中更加注重理想的表现和主观愿望的抒发,旨在体现为了理想的实现而不断奋斗的精神。因此,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始终将理想化作为其重要的衡量原则,为了能够实现理想的表现和希望的传达,而往往忽视了形象塑造上的真实性和客观存在性。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将生活中的形态进行创造性的改变,进而达到人物、意向和环境的变形与虚构,将主观的世界变得更加的理想化和艺术化,使得在文章中能够实现个人愿望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
浪漫主义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其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在情境的设置上也是如此,既可以是红酒与玫瑰营造的浪漫,又可以是舞会与香槟构造的奢华,更可以是骑士之间为爱情决斗的热血沸腾 。从某种角度上说,《基督山伯爵》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富有想象力的情境架构,在文学意境上已经达到了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巅峰,作品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浪漫主义的特点。同时在浪漫的言语之中也蕴含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控诉,但是却没有用直接的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小说中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来实现主旨的把握,从而达到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完美效果。
三、小说情节设计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基督山伯爵》中的情节十分离奇,整部作品中都充满着富有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气息。小说的主人公Edmond Dantès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前途无量,但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被一场计划好的阴谋变成了孤岛上的一个死囚,在监狱中痛苦的生活使得他复仇的决心愈加强烈。牢狱生活给Edmond Dantès带来了怎样的痛苦,他的结果会怎样,还有没有机会复仇,这些都成为读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作者将这个线索作为主线来进行描写,通过离奇情景的设置,使得整个故事引人入胜。牢狱中的经历成为Edmond Dantès人生中十分重要的转折点,为他的复仇计划埋下了伏笔。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来描写复仇,并且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复仇方式,在情节的设计上想象出了一系列脱离现实生活的具有奇幻色彩的情节,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体现出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人物形象塑造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小说的成功塑造不仅要看情节的设计是否符合读者的心理,还要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要求。以小说中的主人公Edmond Dantès为例,刚开始他只是一个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性格单纯、本性善良的青年,但当他沉浸在对未来的无限幻想和对家庭的无限热爱时,厄运却不期然地到来了。同事和情敌的陷害使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他的心理和形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过去的春风得意变为了异常落魄。就在这个时候,他化身为“复仇天使”,借助自己找到的宝藏和从神甫那儿学到的丰富的知识化装成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进行复仇。读者在多样的形象变化中开拓了眼界,无不惊叹其内容的设计。在整个小说的创作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整个复仇过程,但是在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中仍然不想将其刻画成一个杀人的刽子手,而是将复仇作为其人性转变的重要方式,在安排复仇的同时还安排了报恩的环节,这样就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
五、人性的表现上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
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中,除了需要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还需要对人性的特点进行浪漫主义表现。在小说的人性塑造上,Edmond Dantès这种报恩与复仇的行为是大仲马对社会哲理的一种宣扬与渗透,同时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大仲马时期的法国文学崇尚信仰与希望,希望上层社会的精英人物能够通过手中的权力来惩恶扬善。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正是借助自己手中的权力来惩罚坏人,进而得到复仇的快感。大仲马在整部小说的塑造上,通过描述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来表达他们的心声,体现对理想和希望的追求,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当Edmond Dantès复仇之后,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这个时候他人性中善的一面充分地表现出来,幸福的真谛得到了成功的诠释,进而也实现了浪漫主义影响下的人性表达。
六、结束语
《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料,蕴含着无限的浪漫主义文学色彩。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清晰明朗的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使其成为大仲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大仲马通过浪漫主义的描写手法来实现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突出了主人公性格的成长与心理的发展,表现了社会发展的现实,使人物的描写更加具有传奇色彩。总的来说,这部小说中的社会理想色彩更加浓厚,小说中的描写和主旨的表现与读者的心理预期产生了重要的契合,最终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付邦明.妙笔生辉 锦上添花——浅析《基督山伯爵》蕴含的浪漫主义因素[J].前沿,2012(02):145-146.
[2]郑克鲁.基督山恩仇记(第二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袁鸿燕,马德红.浅析《基督山伯爵》蕴含的浪漫主义因素[J].读与写杂志,2008(07):60-61.
[4]吴岳添.法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左金梅.西方文学纲要及选读[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6]王婧.20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主体性的演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2(02):83-86.
【关键词】《基督山伯爵》 浪漫主义 情节 人物形象 人性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浪漫主义文学在西方国家的蓬勃发展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法国大革命标榜“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思想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推动了个性的解放和情感的抒发。这就使得浪漫主义文学强调创作自由,要求文学描绘突破现实范围。
一、《基督山伯爵》概况简介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化发展最为繁荣时期的作品,全篇讲述了一个叫Edmond Dantès的大副在船长临死之前受到嘱托为拿破仑送一封重要的信,并接任了船长的职位。而货船上一心想当船长的押运员和Edmond Dantès的情敌勾结起来给检查局送了一封举报信,审理案件的检察官则假公济私,最终将他投入死牢。然而峰回路转,他在狱中遇到了一个神甫。神甫教会了Edmond Dantès许多文化知识,还告诉了他一个秘密——在一个叫基督山的小岛上埋藏着一笔巨大的财富,得到它就能拥有无人所及的财富和权力。神父死后,Edmond Dantès从死牢中逃了出来,并成功找到了宝藏,之后改名换姓为基督山伯爵,开始实施他的报恩和复仇计划。在故事的最后,主人公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所有的罪人都因自己的罪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有情人也终成眷属。在整本书的故事情节构建中,充满了千奇百怪、意料之外的情节,在人物的设置上则是环环相扣,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整部小说通过浪漫主义手法的应用,使得主人公的形象得到了烘托和塑造。小说中虽然蕴含了复仇的心理,但也体现了主人公敢爱敢恨、积极向上和虚心学习的精神,因此在结局之时也没有感到结果的意外。
二、浪漫主义的特点分析
浪漫主义文学(Romantic Literature)与现实主义文学(Realistic Literatur)在表现手法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现实主义文学在形象塑造上注重写实,在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注重真实性的表达;而浪漫主义文学在形象塑造过程中更加注重理想的表现和主观愿望的抒发,旨在体现为了理想的实现而不断奋斗的精神。因此,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始终将理想化作为其重要的衡量原则,为了能够实现理想的表现和希望的传达,而往往忽视了形象塑造上的真实性和客观存在性。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将生活中的形态进行创造性的改变,进而达到人物、意向和环境的变形与虚构,将主观的世界变得更加的理想化和艺术化,使得在文章中能够实现个人愿望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
浪漫主义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其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在情境的设置上也是如此,既可以是红酒与玫瑰营造的浪漫,又可以是舞会与香槟构造的奢华,更可以是骑士之间为爱情决斗的热血沸腾 。从某种角度上说,《基督山伯爵》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富有想象力的情境架构,在文学意境上已经达到了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巅峰,作品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浪漫主义的特点。同时在浪漫的言语之中也蕴含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控诉,但是却没有用直接的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小说中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来实现主旨的把握,从而达到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完美效果。
三、小说情节设计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基督山伯爵》中的情节十分离奇,整部作品中都充满着富有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气息。小说的主人公Edmond Dantès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前途无量,但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被一场计划好的阴谋变成了孤岛上的一个死囚,在监狱中痛苦的生活使得他复仇的决心愈加强烈。牢狱生活给Edmond Dantès带来了怎样的痛苦,他的结果会怎样,还有没有机会复仇,这些都成为读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作者将这个线索作为主线来进行描写,通过离奇情景的设置,使得整个故事引人入胜。牢狱中的经历成为Edmond Dantès人生中十分重要的转折点,为他的复仇计划埋下了伏笔。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来描写复仇,并且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复仇方式,在情节的设计上想象出了一系列脱离现实生活的具有奇幻色彩的情节,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体现出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人物形象塑造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小说的成功塑造不仅要看情节的设计是否符合读者的心理,还要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要求。以小说中的主人公Edmond Dantès为例,刚开始他只是一个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性格单纯、本性善良的青年,但当他沉浸在对未来的无限幻想和对家庭的无限热爱时,厄运却不期然地到来了。同事和情敌的陷害使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他的心理和形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过去的春风得意变为了异常落魄。就在这个时候,他化身为“复仇天使”,借助自己找到的宝藏和从神甫那儿学到的丰富的知识化装成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进行复仇。读者在多样的形象变化中开拓了眼界,无不惊叹其内容的设计。在整个小说的创作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整个复仇过程,但是在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中仍然不想将其刻画成一个杀人的刽子手,而是将复仇作为其人性转变的重要方式,在安排复仇的同时还安排了报恩的环节,这样就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
五、人性的表现上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
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中,除了需要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还需要对人性的特点进行浪漫主义表现。在小说的人性塑造上,Edmond Dantès这种报恩与复仇的行为是大仲马对社会哲理的一种宣扬与渗透,同时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大仲马时期的法国文学崇尚信仰与希望,希望上层社会的精英人物能够通过手中的权力来惩恶扬善。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正是借助自己手中的权力来惩罚坏人,进而得到复仇的快感。大仲马在整部小说的塑造上,通过描述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来表达他们的心声,体现对理想和希望的追求,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当Edmond Dantès复仇之后,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这个时候他人性中善的一面充分地表现出来,幸福的真谛得到了成功的诠释,进而也实现了浪漫主义影响下的人性表达。
六、结束语
《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料,蕴含着无限的浪漫主义文学色彩。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清晰明朗的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使其成为大仲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大仲马通过浪漫主义的描写手法来实现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突出了主人公性格的成长与心理的发展,表现了社会发展的现实,使人物的描写更加具有传奇色彩。总的来说,这部小说中的社会理想色彩更加浓厚,小说中的描写和主旨的表现与读者的心理预期产生了重要的契合,最终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付邦明.妙笔生辉 锦上添花——浅析《基督山伯爵》蕴含的浪漫主义因素[J].前沿,2012(02):145-146.
[2]郑克鲁.基督山恩仇记(第二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袁鸿燕,马德红.浅析《基督山伯爵》蕴含的浪漫主义因素[J].读与写杂志,2008(07):60-61.
[4]吴岳添.法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左金梅.西方文学纲要及选读[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6]王婧.20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主体性的演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2(0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