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强国战略应该包括指导思想、总体原则、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信息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对整个战略体系的形成和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i总体原则为战略体系规定了必要的框架范围和实现路径;战略目标则是整个战略体系实施的大方向。
一、信息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
信息强国战略的出发点是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部分替代物质、能量的功能,发挥信息要素对生产力的主导带动作用,从而达到使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提升的目的。因此,信息强国战略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积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需求为主导,以应用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水平,构建国家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使知识和信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要素,增强人力资源的关键作用,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2.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既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又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律。
(2)系统性原则,要注重信息强国内涵各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和科学规划。
(3)阶段性原则,信息强国战略是一项长期战略,应分步实行。
(4)倾斜性原则,突出重点,把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作为突破口。
(5)制度化原则,信息强国战略应长期化,制度化,减少战略的随意性和波动性,通过完善的制度保证战略的有效实施。
具体来说,发展信息产业和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强国战略,要遵循“十抓”原则:抓应用,促发展;抓研发,上档次i抓创新,有灵魂;抓协调,易整合;抓标准,求统一;抓法规,好治理;抓组织,夯基础;抓融資,保循环;抓外贸,通全球;抓人才,是关键。
二、“信息强国”战略目标
1.近期目标(2003~2020年)
(1)基本形成法律制度完善、竞争有序、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信息产品市场环境。
(2)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自主开发能力明显增强,重点突破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部分主要关键技术和大生产技术。整体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
(3)到2020年,使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10%~15%,并带动国民经济翻两番。
(4)进一步提高通信、网络等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使电话普及率达到60%,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0%,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5)促进三网融合,解决信息服务发展的网络瓶颈,建设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继续改造和完善骨干网,特别是加强宽带网建设,同时加快建设区域网,加快从传统模拟技术为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换,积极推动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的融合。
(6)通过加快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我国建成世界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国,增强信息国防能力,使国家综合竞争力居世界前列。
2.远期目标(2021~2050年)
(1)物质丰裕社会。使知识和信息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富裕。
(2)法制健全社会。形成法律制度完善、竞争有序、资源配置合理有效的信息产品市场环境。
(3)信息发达社会。信息服务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全社会建成完善的、智能化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成世界上规模容量最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网络。
(4)高度民主社会。信息畅通,信息管理、发布机制完善,人民民主意识极大增强,民主化程度空前提高。
(5)一流信息文明国家。使信息文化和信息文明成为信息时代的主旋律,把我国建成世界上一流的信息文明国家。
三、实现信息强国的路径
1.面临的障碍
近年来,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信息化改造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物质基础。但信息资源的缺乏、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和信息化发展环境不够完善等,已成为我国实现信息强国的主要障碍。
(1)信息资源的缺乏成为强国瓶颈
“国家信息化纲要”明确提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信息化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强国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信息资源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依然很低,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强国的进程。
第一,缺乏开发信息资源的主动性。信息资源需求不足和信息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导致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停留在网络建设层面,特别是网络硬件建设层面,造成了网络热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的局面。
第二,信息内容单调、重复、实用性差,信息利用率低。目前我国的数据库多是科技和工程数据库,其他如商业、经济、金融、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库还很少。而且,既有数据库服务技'术落后,数据结构不合理,商用化程度低,资源共享程度差。
第三,条块分割现象普遍,信息“孤岛”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困难重重。由于信息化管理机构不统一,信息标准不完善,各行业、各地区信息化进程不一致等因素,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条块分割现象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这既不利于各信息使用单元之间互联互通,也给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带来困难。
(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影响强国进程
通过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从而实现产业的智能化,增强产业竞争力,加速信息强国的实现进程。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会导致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从而减缓信息强国的推进速度。从总体上看,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我国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还处在由个别流程信息化改造向系统整合应用发展的过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也不平衡。
第二,核心技术缺乏限制了信息技术应用的自主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技术水平差距明显,特别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亟待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深度、利用效率及意识都相对落后,不利于信息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缺乏制度支持。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质上是要进行一场管理革命。在我国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偏重于技术和产品供给,而企业产权结构、政府管理机制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缺乏变革的动力。制度供给不足限制了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发挥,导致信息化建设常常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另外,目前对农业的信息化改造还仅限于商品流通领域,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也不突出。
(3)信息化建设环境不完善阻碍强国实现
从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规模跃居世界前列,骨干传输网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包括法律建设、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等在内的信息化发展环境相对滞后,无法保障信息强国实现路径的可持续性。
第一,法律体系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我国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已制定了一些法规制度,但由于体系不完整,相关内容不完善,无法适应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央、地方、企业和行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现有法规制度多是行政部门出台的“规定”和“办法”,几乎没有真正成文的法律。另外,这些规定和办法大多是关于邮电通信、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在信息基础建设规划、信息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内容很少,迫切需要进行完善。
第二,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总体水平不高,在被国际采用方面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或国际信息技术标准而受制于人;标准制定与科学研究脱节,信息技术标准制定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及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需求;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不够,严重影响对技术信息、标准信息和市场前景的了解与掌握;企业参与性不强。与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参与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存在显著差距。
第三,信息化方面人力资源水平偏低。我国信息人才总量不足,存量不活,增量不大;信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研究生以上学历及高级职称人员比重偏低;信息人才区域、单位配置失衡,流失严重。
2.实施信息强国的途径
实现信息强国,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促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前提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信息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我国信息资源开发程度和应用水平依然较低,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加快信息资源数字化进程。信息资源开发就是将国民经济与社会中各种信息数字化的过程。增强国家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投入力度,畅通各类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和应用过程。建立权威性、实用性和规模化的各类国家及地方级大型数据库,加强数据库的联机使用,促进数据库信息结构合理化,改进数据服务技术。
第二,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创新和有效的组织协调,整合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规范各类数据格式与标准,实现各系统间的业务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和互动操作。
第三,建立信息资源评估体系。通过技术手段跟踪分析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和效益,及时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维护、改进及更替。在评估过程中,遵循“效益明显,风险较小”的原则,确定信息资源优先开发顺序,注意开发关键性的、需求规模性的信息资源,避免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复和浪费。
(2)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是途径
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是信息化的具体实现途径。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要统一思想,进~步提高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要方针的认识。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涉及面较广,应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抓好重点。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是整个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具体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农业信息化改善“三农”享用信息科技服务的条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以普遍服务为原则,建设农业基础信息网和信息库;加强互联网在农业科技、教育和商贸领域的应用;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第二,通过制造业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在制造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从计算机辅助设计、测试、制造、生产等单项应用到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综合应用,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对有基础的行业和企业,加快采用基于网络和面向市场的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把制造业信息化推向新的阶段。
第三,加快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城市及社区等各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加强社会各领域的网络建设和专业信息库建设,提高各专业网之间以及专业网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性。
第四,以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为“突破口”。电子政务的重点应该包括建设政府专用信息平台,建设政府内部业务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政府为公众和社会提供的信息服务功能。电子商务的重点主要是加强企业电子商务基础和环境建设,通过试点工程扩大示范效应,同时鼓励企业进行适应电子商务模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变革。
(3)营造信息化建设环境是保障
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主要包括: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信息化推进相关法规。信息化政策法规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持续、有效、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制定指导国家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法规,如“信息化推进法”,并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以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制定和出台与法规相配套的管理条例,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通过法律手段营造~个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另外,也要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执法体系和监督体系。
第二,促进信息标准化建设。建立信息化标准管理体系,保证信息化建设各项标准的快速制定和推广;完善现有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实际应用充实标准;按照信息化建设的不同应用层面完善相关测试认证体系,以保证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实施。加大在信息标准化研究和制定方面的推进力度,促进信息技术标准研发与信息化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市场导向,坚持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统一管理,加强规划。
第三,完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我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以高校为主,以社会为辅。改革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式,高校信息人才培养需要从基础型到应用型、创造型转变,从传输知识到培养能力转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完善信息人才社会培养体系。加强对信息技术人才社会培养体系的引导和规范,加强对培训机构资格的认证管理,建立相关机构确保学员利益,考核培训效果。
一、信息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
信息强国战略的出发点是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部分替代物质、能量的功能,发挥信息要素对生产力的主导带动作用,从而达到使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提升的目的。因此,信息强国战略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积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需求为主导,以应用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水平,构建国家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使知识和信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要素,增强人力资源的关键作用,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2.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既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又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律。
(2)系统性原则,要注重信息强国内涵各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和科学规划。
(3)阶段性原则,信息强国战略是一项长期战略,应分步实行。
(4)倾斜性原则,突出重点,把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作为突破口。
(5)制度化原则,信息强国战略应长期化,制度化,减少战略的随意性和波动性,通过完善的制度保证战略的有效实施。
具体来说,发展信息产业和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强国战略,要遵循“十抓”原则:抓应用,促发展;抓研发,上档次i抓创新,有灵魂;抓协调,易整合;抓标准,求统一;抓法规,好治理;抓组织,夯基础;抓融資,保循环;抓外贸,通全球;抓人才,是关键。
二、“信息强国”战略目标
1.近期目标(2003~2020年)
(1)基本形成法律制度完善、竞争有序、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信息产品市场环境。
(2)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自主开发能力明显增强,重点突破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部分主要关键技术和大生产技术。整体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
(3)到2020年,使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10%~15%,并带动国民经济翻两番。
(4)进一步提高通信、网络等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使电话普及率达到60%,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0%,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5)促进三网融合,解决信息服务发展的网络瓶颈,建设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继续改造和完善骨干网,特别是加强宽带网建设,同时加快建设区域网,加快从传统模拟技术为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换,积极推动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的融合。
(6)通过加快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我国建成世界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国,增强信息国防能力,使国家综合竞争力居世界前列。
2.远期目标(2021~2050年)
(1)物质丰裕社会。使知识和信息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富裕。
(2)法制健全社会。形成法律制度完善、竞争有序、资源配置合理有效的信息产品市场环境。
(3)信息发达社会。信息服务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全社会建成完善的、智能化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成世界上规模容量最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网络。
(4)高度民主社会。信息畅通,信息管理、发布机制完善,人民民主意识极大增强,民主化程度空前提高。
(5)一流信息文明国家。使信息文化和信息文明成为信息时代的主旋律,把我国建成世界上一流的信息文明国家。
三、实现信息强国的路径
1.面临的障碍
近年来,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信息化改造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物质基础。但信息资源的缺乏、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和信息化发展环境不够完善等,已成为我国实现信息强国的主要障碍。
(1)信息资源的缺乏成为强国瓶颈
“国家信息化纲要”明确提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信息化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强国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信息资源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依然很低,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强国的进程。
第一,缺乏开发信息资源的主动性。信息资源需求不足和信息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导致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停留在网络建设层面,特别是网络硬件建设层面,造成了网络热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的局面。
第二,信息内容单调、重复、实用性差,信息利用率低。目前我国的数据库多是科技和工程数据库,其他如商业、经济、金融、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库还很少。而且,既有数据库服务技'术落后,数据结构不合理,商用化程度低,资源共享程度差。
第三,条块分割现象普遍,信息“孤岛”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困难重重。由于信息化管理机构不统一,信息标准不完善,各行业、各地区信息化进程不一致等因素,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条块分割现象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这既不利于各信息使用单元之间互联互通,也给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带来困难。
(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影响强国进程
通过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从而实现产业的智能化,增强产业竞争力,加速信息强国的实现进程。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会导致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从而减缓信息强国的推进速度。从总体上看,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我国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还处在由个别流程信息化改造向系统整合应用发展的过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也不平衡。
第二,核心技术缺乏限制了信息技术应用的自主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技术水平差距明显,特别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亟待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深度、利用效率及意识都相对落后,不利于信息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缺乏制度支持。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质上是要进行一场管理革命。在我国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偏重于技术和产品供给,而企业产权结构、政府管理机制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缺乏变革的动力。制度供给不足限制了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发挥,导致信息化建设常常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另外,目前对农业的信息化改造还仅限于商品流通领域,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也不突出。
(3)信息化建设环境不完善阻碍强国实现
从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规模跃居世界前列,骨干传输网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包括法律建设、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等在内的信息化发展环境相对滞后,无法保障信息强国实现路径的可持续性。
第一,法律体系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我国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已制定了一些法规制度,但由于体系不完整,相关内容不完善,无法适应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央、地方、企业和行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现有法规制度多是行政部门出台的“规定”和“办法”,几乎没有真正成文的法律。另外,这些规定和办法大多是关于邮电通信、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在信息基础建设规划、信息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内容很少,迫切需要进行完善。
第二,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总体水平不高,在被国际采用方面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或国际信息技术标准而受制于人;标准制定与科学研究脱节,信息技术标准制定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及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需求;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不够,严重影响对技术信息、标准信息和市场前景的了解与掌握;企业参与性不强。与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参与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存在显著差距。
第三,信息化方面人力资源水平偏低。我国信息人才总量不足,存量不活,增量不大;信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研究生以上学历及高级职称人员比重偏低;信息人才区域、单位配置失衡,流失严重。
2.实施信息强国的途径
实现信息强国,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促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前提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信息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我国信息资源开发程度和应用水平依然较低,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加快信息资源数字化进程。信息资源开发就是将国民经济与社会中各种信息数字化的过程。增强国家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投入力度,畅通各类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和应用过程。建立权威性、实用性和规模化的各类国家及地方级大型数据库,加强数据库的联机使用,促进数据库信息结构合理化,改进数据服务技术。
第二,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创新和有效的组织协调,整合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规范各类数据格式与标准,实现各系统间的业务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和互动操作。
第三,建立信息资源评估体系。通过技术手段跟踪分析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和效益,及时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维护、改进及更替。在评估过程中,遵循“效益明显,风险较小”的原则,确定信息资源优先开发顺序,注意开发关键性的、需求规模性的信息资源,避免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复和浪费。
(2)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是途径
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是信息化的具体实现途径。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要统一思想,进~步提高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要方针的认识。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涉及面较广,应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抓好重点。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是整个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具体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农业信息化改善“三农”享用信息科技服务的条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以普遍服务为原则,建设农业基础信息网和信息库;加强互联网在农业科技、教育和商贸领域的应用;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第二,通过制造业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在制造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从计算机辅助设计、测试、制造、生产等单项应用到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综合应用,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对有基础的行业和企业,加快采用基于网络和面向市场的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把制造业信息化推向新的阶段。
第三,加快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城市及社区等各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加强社会各领域的网络建设和专业信息库建设,提高各专业网之间以及专业网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性。
第四,以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为“突破口”。电子政务的重点应该包括建设政府专用信息平台,建设政府内部业务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政府为公众和社会提供的信息服务功能。电子商务的重点主要是加强企业电子商务基础和环境建设,通过试点工程扩大示范效应,同时鼓励企业进行适应电子商务模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变革。
(3)营造信息化建设环境是保障
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主要包括: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信息化推进相关法规。信息化政策法规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持续、有效、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制定指导国家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法规,如“信息化推进法”,并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以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制定和出台与法规相配套的管理条例,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通过法律手段营造~个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另外,也要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执法体系和监督体系。
第二,促进信息标准化建设。建立信息化标准管理体系,保证信息化建设各项标准的快速制定和推广;完善现有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实际应用充实标准;按照信息化建设的不同应用层面完善相关测试认证体系,以保证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实施。加大在信息标准化研究和制定方面的推进力度,促进信息技术标准研发与信息化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市场导向,坚持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统一管理,加强规划。
第三,完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我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以高校为主,以社会为辅。改革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式,高校信息人才培养需要从基础型到应用型、创造型转变,从传输知识到培养能力转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完善信息人才社会培养体系。加强对信息技术人才社会培养体系的引导和规范,加强对培训机构资格的认证管理,建立相关机构确保学员利益,考核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