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学习声乐中各种唱法,是当前声乐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我们这里说到的民族声乐,是指民族声乐新唱法的研究和教学。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民族声乐与流行通俗唱法的契合点,提倡大家提高欣赏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分析当下民族声乐缺乏个性,声音同化的特点。秉承传统教学的同时,合理借鉴西洋唱法,找到一种既符合中国特色的,又具有科学性的唱法。
关键词: 民族声乐教学;声乐教育;声音同化;民族唱法;声乐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9-0007-02
说起民族声乐艺术、教学、技术、表演等,每个声乐老师都有自己的理解,也能说出很多理论。但是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水平,怎么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如何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大多数老师容易忽略的或者说不够重视的问题。还有些老师认为,声乐就是唱歌,无非就是用声音来表现,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认为没有好的声乐技术,表现力再好也是多余的。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或者偏重声音本身的培养训练,其他技巧部分,如作品处理分析啊,感情拿捏啊都不去重视了。
这些观点,我觉得是很片面的。我认为如果失去了感情的技巧,就犹如一个机器,能演唱很多高难度的作品,但是却缺乏了感染力,缺乏了灵魂。如果我们不注重歌曲表现力,只注重学生能唱多么高的音,声音多么漂亮,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就都是机器。所以,作为一个演唱者,一定要做到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相结合。所以我们具体谈一下:
1声乐演唱方法的界限
作为声乐教师,肯定有很多学生问你:什么是民族声乐?什么是民族唱法?什么是通俗流行唱法?什么是美声唱法?说到唱法,应该是困扰到每个声乐老师的大问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社会媒体各大平台,以及各个专家提到的几种唱法。如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都会分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流行唱法,更有原生态唱法。引发声乐界一阵思考,大家是通过什么标准来区分这几种唱法的呢?几种唱法的界限到底在哪呢?至今为止,我们也没看到甚至也没听到任何一个专家和学者的为这个问题给予直接的明确解释和回答。从歌曲上来说,如大家熟知的:“兰花花” “走西口”“ 青藏高原”“山路十八弯”“雪域光芒”等等,这样的歌曲举不胜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但是演唱者用的是什么演唱方法呢?很难确定,没有什么标准来界定。还有人根据演唱者在演出中演唱的通俗歌曲就认定她(他)就是通俗歌手。举例说明:我们最近经常在电视上见到的王莉,第一次听她演唱是和我一起比赛,我模仿张也,她模仿彭丽媛。当时她演唱的是民族版的“红梅赞”,那么当时我们就认为她就是民歌手。然后时隔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她为某电影节颁奖演唱了一首通俗歌曲,再让我们诧异的是,她竟然在青歌赛中以一首“蓝色爱情海”获得美声唱法金奖。我们界定她是什么唱法的歌手?另外我们熟知的刘欢,大家认为他是通俗歌手,理所当然的坐在了青歌赛通俗唱法的评委席上,然而他也能把一些歌剧咏叹调和民歌唱的非常到位。众所周知的和他一起演唱‘我和你’的世界著名歌星莎拉布莱曼,她也能演唱通俗歌曲也能演唱美声歌曲或者是歌剧,你说她算是什么唱法?就“我和你”这首歌本身来说,是个美声歌曲还是通俗歌曲呢?我们不说远了,说近点,谭晶,大家熟悉吧?她演唱的歌曲红极一时,如:“永远的香格里拉”“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龙文”等等,有很多人认为她是民族唱法,而她却在青歌赛的通俗唱法中得到金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李娜,李琼,韩红,甚至现在的反串李玉刚的歌曲,真的没法评价到底是什么唱法。所以,归根结底,最终还是不同的演唱者对每个歌曲的演唱方法与表現力的问题。
2声乐技巧和表现力的关系
声乐技巧是骨架,而表现力就是充实骨架的血和肉。从发声原理来看无非就是几个不同:声音的高位置,真假声的调节比例以及共鸣腔体的利用。一首歌,不同的人能唱出不同的版本,即便是一个人,通过调节自身的乐器,加以调和真假声的比例,也能唱出不同风格的味道。所以我们说“技”是很重要的,没有“技”,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艺”,没有纯属的技巧,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但是“技艺”又是密不可分的,很多人推崇以情带声,这是要求演唱者唱歌要有感情。这是没错的,但是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了生活,只要有了感情,艺术上的一切就都可以解决了。我认为这是片面的理解。这不是我们讲的以情带声,而是“以情代声”,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歌者,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哭的鼻子一把泪一把,但是他的技术不到位,无法用声音正确传递他要表达的感情给观众,反倒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所以我们认为“技”“艺”同样重要。
3民族声乐新唱法的弊端分析
个性与特色是民族声乐新唱法发展的基本要素,如果失去了这两点,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民族唱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唱法,倡导者以金铁霖老师为首,他培养了以彭丽媛,阎维文、张也、宋祖英等大批的民族歌手。在民族唱法演变过程中,演唱者除了继承并发扬了传统的民族唱法,也吸收或者是借鉴了西洋唱法,使民族唱法得以日趋完善,更加科学化。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唱法,多以真声为主,以郭兰英老师演唱的歌曲”我的祖国”为例。民族声乐新唱法,比传统的民族唱法更注重真假声的混合,强调深呼吸的支持建立歌唱的通道,气息,支点。更加强调声音的统一性。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无论是从声音上,还是从歌曲表现力上民族声乐新唱法都得以快速发展。保证原本民族唱法的声音甜润,以及准确表达的情感,清晰的语言,和完美的演唱技术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而在民族声乐新唱法发展过程中,它的一些弊端也慢慢出现,比方说男生是一种声音,女生也是一种声音,就是我们说的声音同化。很难找到一些特别的声音,或者特别的风格。这样一来,个性和特色缺失,也就成了当下民族声乐的一大弊端。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教学的模式化和偶像式模仿。
由于现在的声乐教学,大多是以口述甚至是教师的亲自示范为主。我们每个人的声带的条件不同,生理机能也不同,按理每个人发出的声音和声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声乐老师,要做到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也应该要不断的教研,根据学生条件的不同,设定出适合学生的一套教学方案。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有自己独立风格的学生。在教学中,“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教”出现问题的时候,学生也就有了这样的问题。跟着电视上的明星模仿也好,还是跟着自己的老师声音模仿,这都是我们称为“偶像”式模仿,学生初学时,总以偶像为榜样,内心很希望自己能成为自己偶像那样的歌星。所以在舞台表现中,将自己的原有的特质毁掉,少了自己的个性。
3.2歌曲创作风格雷同和演唱者缺乏生活。
在我国声乐权威比赛中,涌现了大批优秀民族歌手的同时,也推出了很多的优秀作品。
在声乐界曾经出现了一度空前的“恐高症”,因为这些歌曲动辄就是highC highD,或者更高。好像一首歌歌曲没有几个高音就不是一个好作品。更有甚者,一首歌出现很大篇幅的高音部分。这样让歌者只顾及声音本身,却忽略歌曲的内在。大多数歌者唱一首歌,只记得几个高音了,却不知道词曲作者是谁,歌词写的是什么内容。这样怎么能更深一层的诠释一个作品呢?而今,我们都在培养歌唱家的声音技巧,却很少有歌者愿意深入生活,多一些社会实践,去体验各族人民的民俗风情。这样怎么能唱出我们民族声乐里所谓的“民族味”呢?所以,我想,一个歌者,必须要深入生活,拿到一部作品,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和人物处境,通过歌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用所学的声乐技巧,加上对作品的理解,以情带声的,将声乐表演和歌词的形象、音乐形象加以诠释。不断的琢磨,才能多样化的演唱每个不同的作品风格。
3.3借鉴西洋唱法。
我们今天讲的“金氏”唱腔,就是指的民族民间唱法借鉴西洋唱法之后的民族声乐新唱法。对于西洋唱法的科学性,大家是公认的,借鉴西洋唱法之后,科学性有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我们知道,每个人说话的音色都不一样,那是因为我们的基音不同,也就是真声不同。我们之前的唱法,以真声多为主。真声越多,越能显示演唱者本身的声音本质。而西洋唱法,主要强调共鸣的调节,和注重真假混声。而我们每个人的假声,在听觉上是差不多的。所以,假声用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个歌者的个性和特色。不同的歌曲,不同的风格,也就用到不同的真假声的比例调节。所以一个好的演唱者,必须有根据歌曲调节真假声比例的能力。这也许能从某些角度上冲击到西洋唱法带来的声音的同化问题。
4歌唱的个性与特色
艺术本身最具魅力的就是他独有的个性和特色。失去了个性和特色,歌曲演唱就犹如一个机器。对于我们民族声乐的研究,我们要不能脱离民族这两个字眼,我们要深深植根与自己的热土上。了解各个民族的生活特点,掌握声乐艺术的基本原理。对于演唱者来说,不能千篇一律,模式化格式化的演唱作品。需了解作品的作者意图,了解各个民族的语言特点,以字行腔,集中的体现民族特点。
5结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西洋唱法,我们在借鉴的同时,还要继承我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并将其发扬光大。要想让我们的新民族唱法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民族唱法,并热爱它,我们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2年3月第一版95-103页
[2]金铁霖 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第四頁-第六页
关键词: 民族声乐教学;声乐教育;声音同化;民族唱法;声乐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9-0007-02
说起民族声乐艺术、教学、技术、表演等,每个声乐老师都有自己的理解,也能说出很多理论。但是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水平,怎么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如何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大多数老师容易忽略的或者说不够重视的问题。还有些老师认为,声乐就是唱歌,无非就是用声音来表现,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认为没有好的声乐技术,表现力再好也是多余的。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或者偏重声音本身的培养训练,其他技巧部分,如作品处理分析啊,感情拿捏啊都不去重视了。
这些观点,我觉得是很片面的。我认为如果失去了感情的技巧,就犹如一个机器,能演唱很多高难度的作品,但是却缺乏了感染力,缺乏了灵魂。如果我们不注重歌曲表现力,只注重学生能唱多么高的音,声音多么漂亮,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就都是机器。所以,作为一个演唱者,一定要做到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相结合。所以我们具体谈一下:
1声乐演唱方法的界限
作为声乐教师,肯定有很多学生问你:什么是民族声乐?什么是民族唱法?什么是通俗流行唱法?什么是美声唱法?说到唱法,应该是困扰到每个声乐老师的大问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社会媒体各大平台,以及各个专家提到的几种唱法。如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都会分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流行唱法,更有原生态唱法。引发声乐界一阵思考,大家是通过什么标准来区分这几种唱法的呢?几种唱法的界限到底在哪呢?至今为止,我们也没看到甚至也没听到任何一个专家和学者的为这个问题给予直接的明确解释和回答。从歌曲上来说,如大家熟知的:“兰花花” “走西口”“ 青藏高原”“山路十八弯”“雪域光芒”等等,这样的歌曲举不胜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但是演唱者用的是什么演唱方法呢?很难确定,没有什么标准来界定。还有人根据演唱者在演出中演唱的通俗歌曲就认定她(他)就是通俗歌手。举例说明:我们最近经常在电视上见到的王莉,第一次听她演唱是和我一起比赛,我模仿张也,她模仿彭丽媛。当时她演唱的是民族版的“红梅赞”,那么当时我们就认为她就是民歌手。然后时隔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她为某电影节颁奖演唱了一首通俗歌曲,再让我们诧异的是,她竟然在青歌赛中以一首“蓝色爱情海”获得美声唱法金奖。我们界定她是什么唱法的歌手?另外我们熟知的刘欢,大家认为他是通俗歌手,理所当然的坐在了青歌赛通俗唱法的评委席上,然而他也能把一些歌剧咏叹调和民歌唱的非常到位。众所周知的和他一起演唱‘我和你’的世界著名歌星莎拉布莱曼,她也能演唱通俗歌曲也能演唱美声歌曲或者是歌剧,你说她算是什么唱法?就“我和你”这首歌本身来说,是个美声歌曲还是通俗歌曲呢?我们不说远了,说近点,谭晶,大家熟悉吧?她演唱的歌曲红极一时,如:“永远的香格里拉”“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龙文”等等,有很多人认为她是民族唱法,而她却在青歌赛的通俗唱法中得到金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李娜,李琼,韩红,甚至现在的反串李玉刚的歌曲,真的没法评价到底是什么唱法。所以,归根结底,最终还是不同的演唱者对每个歌曲的演唱方法与表現力的问题。
2声乐技巧和表现力的关系
声乐技巧是骨架,而表现力就是充实骨架的血和肉。从发声原理来看无非就是几个不同:声音的高位置,真假声的调节比例以及共鸣腔体的利用。一首歌,不同的人能唱出不同的版本,即便是一个人,通过调节自身的乐器,加以调和真假声的比例,也能唱出不同风格的味道。所以我们说“技”是很重要的,没有“技”,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艺”,没有纯属的技巧,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但是“技艺”又是密不可分的,很多人推崇以情带声,这是要求演唱者唱歌要有感情。这是没错的,但是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了生活,只要有了感情,艺术上的一切就都可以解决了。我认为这是片面的理解。这不是我们讲的以情带声,而是“以情代声”,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歌者,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哭的鼻子一把泪一把,但是他的技术不到位,无法用声音正确传递他要表达的感情给观众,反倒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所以我们认为“技”“艺”同样重要。
3民族声乐新唱法的弊端分析
个性与特色是民族声乐新唱法发展的基本要素,如果失去了这两点,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民族唱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唱法,倡导者以金铁霖老师为首,他培养了以彭丽媛,阎维文、张也、宋祖英等大批的民族歌手。在民族唱法演变过程中,演唱者除了继承并发扬了传统的民族唱法,也吸收或者是借鉴了西洋唱法,使民族唱法得以日趋完善,更加科学化。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唱法,多以真声为主,以郭兰英老师演唱的歌曲”我的祖国”为例。民族声乐新唱法,比传统的民族唱法更注重真假声的混合,强调深呼吸的支持建立歌唱的通道,气息,支点。更加强调声音的统一性。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无论是从声音上,还是从歌曲表现力上民族声乐新唱法都得以快速发展。保证原本民族唱法的声音甜润,以及准确表达的情感,清晰的语言,和完美的演唱技术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而在民族声乐新唱法发展过程中,它的一些弊端也慢慢出现,比方说男生是一种声音,女生也是一种声音,就是我们说的声音同化。很难找到一些特别的声音,或者特别的风格。这样一来,个性和特色缺失,也就成了当下民族声乐的一大弊端。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教学的模式化和偶像式模仿。
由于现在的声乐教学,大多是以口述甚至是教师的亲自示范为主。我们每个人的声带的条件不同,生理机能也不同,按理每个人发出的声音和声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声乐老师,要做到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也应该要不断的教研,根据学生条件的不同,设定出适合学生的一套教学方案。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有自己独立风格的学生。在教学中,“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教”出现问题的时候,学生也就有了这样的问题。跟着电视上的明星模仿也好,还是跟着自己的老师声音模仿,这都是我们称为“偶像”式模仿,学生初学时,总以偶像为榜样,内心很希望自己能成为自己偶像那样的歌星。所以在舞台表现中,将自己的原有的特质毁掉,少了自己的个性。
3.2歌曲创作风格雷同和演唱者缺乏生活。
在我国声乐权威比赛中,涌现了大批优秀民族歌手的同时,也推出了很多的优秀作品。
在声乐界曾经出现了一度空前的“恐高症”,因为这些歌曲动辄就是highC highD,或者更高。好像一首歌歌曲没有几个高音就不是一个好作品。更有甚者,一首歌出现很大篇幅的高音部分。这样让歌者只顾及声音本身,却忽略歌曲的内在。大多数歌者唱一首歌,只记得几个高音了,却不知道词曲作者是谁,歌词写的是什么内容。这样怎么能更深一层的诠释一个作品呢?而今,我们都在培养歌唱家的声音技巧,却很少有歌者愿意深入生活,多一些社会实践,去体验各族人民的民俗风情。这样怎么能唱出我们民族声乐里所谓的“民族味”呢?所以,我想,一个歌者,必须要深入生活,拿到一部作品,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和人物处境,通过歌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用所学的声乐技巧,加上对作品的理解,以情带声的,将声乐表演和歌词的形象、音乐形象加以诠释。不断的琢磨,才能多样化的演唱每个不同的作品风格。
3.3借鉴西洋唱法。
我们今天讲的“金氏”唱腔,就是指的民族民间唱法借鉴西洋唱法之后的民族声乐新唱法。对于西洋唱法的科学性,大家是公认的,借鉴西洋唱法之后,科学性有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我们知道,每个人说话的音色都不一样,那是因为我们的基音不同,也就是真声不同。我们之前的唱法,以真声多为主。真声越多,越能显示演唱者本身的声音本质。而西洋唱法,主要强调共鸣的调节,和注重真假混声。而我们每个人的假声,在听觉上是差不多的。所以,假声用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个歌者的个性和特色。不同的歌曲,不同的风格,也就用到不同的真假声的比例调节。所以一个好的演唱者,必须有根据歌曲调节真假声比例的能力。这也许能从某些角度上冲击到西洋唱法带来的声音的同化问题。
4歌唱的个性与特色
艺术本身最具魅力的就是他独有的个性和特色。失去了个性和特色,歌曲演唱就犹如一个机器。对于我们民族声乐的研究,我们要不能脱离民族这两个字眼,我们要深深植根与自己的热土上。了解各个民族的生活特点,掌握声乐艺术的基本原理。对于演唱者来说,不能千篇一律,模式化格式化的演唱作品。需了解作品的作者意图,了解各个民族的语言特点,以字行腔,集中的体现民族特点。
5结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西洋唱法,我们在借鉴的同时,还要继承我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并将其发扬光大。要想让我们的新民族唱法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民族唱法,并热爱它,我们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2年3月第一版95-103页
[2]金铁霖 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第四頁-第六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