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剖析目前全球碳金融交易机制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包括“京都议定书”的先天缺陷和CDM机制存在的漏洞等,有针对性地探究了碳金融交易机制的辅助机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气候变暖 碳交易机制 辅助机制
现行的全球碳交易机制主要是指由“京都议定书”提出的三大灵活机制,即CDM、JI和ET。随着国际环境局势变化,现有的三大灵活机制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国际市场碳金融交易的需要。本文从现有碳交易机制的不足出发, 思考了今后国际碳金融交易机制的发展方向。
一、“京都议定书”的先天缺陷
(一)退出机制存在漏洞
“京都议定书”规定,缔约方在议定书生效三年后,可以随时发出书面通知退出该议定书。由于整个“京都议定书”关于减排的谈判即为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的结果,这种政治权衡的产物必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公平,此时若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便不能很好地约束参与方的“随意退出”行为。如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中途退出了该机制,这对于全球整体减排目标非常不利。
(二)减排标准的设置存在漏洞
一是总体标准偏低。希拉里·弗伦奇在《消失的边界》中指出, 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在1990年水平上增加30%,而“京都议定书”规定议定书附件一范围内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仅仅减少5%。二是对于各国分配的标准不科学。减排量的制定只是政治博弈和政治妥协的结果,与承诺的“共同但有区别”原则有所偏离,不利于调动各个国家的减排积极性。在后京都时代,相关指标的确定需要根据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这也是各国当局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三)承诺期过于短暂
“京都议定书”的第一阶段承诺期只有5年,如此短的时间不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随着减排工作的开展,各国的花费会不断增加,但收益相对滞后,因为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短期问题。但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承诺期只有短短的5年,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减排积极性和影响减排进度。所以我们认为在后京都时代,当局应该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承诺期。
(四)发展中国家未能充分参与
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减排空间,但在“京都议定书”中唯一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只有CDM项目,发展中国家不能有效参与对于整体目标实现是不利的。虽然在第一承诺期未将发展中国家列入缔约方,但随着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在下一个承诺期是否应该被列入缔约方成为了当下热门的话题。
二、CDM机制缺点分析
一是缺乏激励机制。目前CDM所占市场交易份额较小,未能充分挖掘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潜力,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处的激励机制是双向的,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二是缺乏国家层面的连接机制。温室气体减排是公共产品,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可以知道,公共产品会造成外部不经济,而CDM是基于市场设计的机制,其项目均发生在私人部门之间,因此很难实现效率最优。所以在CDM项目中我们需要有国家层面的连接机制,国家层面的技术转移和科技研发更容易实现。
三是交易成本较大。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会带来一些额外的交易成本,这些交易成本主要发生在项目搜寻、发展基准线方法学并估计项目减排量、准备相关技术文件成本等许多方面。大额的交易成本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愿意承担,如前所述,减排的收益具有滞后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国内经济增长的压力。
四是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较被动。目前CDM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很难展开,其包含的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均相对被动。当前CDM实行的是“事后支付”,但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大规模的减排在前期需要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和资金能及时到达,否则很难开展规模减排。事实上当前的这种“事后支付”模式在经济学上是缺乏效率的。
三、对于国际碳金融交易机制发展的思考
针对上述缺陷,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个辅助机制,根据其作用特点,命名为“捆绑机制”。
(一)项目层面的捆绑机制
1、捆绑相似的CDM项目,实现规模经济
此处的“相似”包括项目性质相似、分布区域相近或同属同一国家的较小项目。这样除了降低单个项目的交易成本之外,还能调动部分贫困国家减排的积极性。因为这些较贫困的国家在按照原有机制开展项目时,其实现的规模较小,且高昂的交易费用会让这些国家望而止步,但通过捆绑机制,这些国家可以和临近的国家一起实现“捆绑”,从而实现以较小的成本实现减排效益,达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2、项目由东道国主动发起
要求项目由东道国主动发起,并提供减排实施方案,附上所缺技术清单和资金预算,并由东道国邀请发达国家作为伙伴国。此处对于伙伴国的要求与原有的CDM有所不同。捆绑机制要求发达国家必须承诺做到共同减排,并能够及时提供东道国事先提出的方案中所涉及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而不是采用形同虚设的“事后支付”。但是,这些发达国家在方案成型之前有权与东道国就项目所需技术或资金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涉,同时发达国家之间也可以通过捆绑机制捆绑共同完成某一个项目,这样可以实现不同国家的技术融合和解决短期内的资金困难,避免在发展中国家中产生“锁入效应”。
(二)管理层面的捆绑机制
管理层面的捆绑机制是指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进行“捆绑”。“自上而下”是指发起点在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对减排路径和成效进行评价;“自下而上”是指发起点在中观层面的行业或者微观层面的企业。目前IPCC及斯特恩出台的报告都是基于“自上而下”的经济模型。事实上国家与企业的目的是不矛盾的,国家层面来看,国家设立碳排放交易制度,目的是为了能够控制碳排放总量,绝不是为了靠卖出排放权而获利;企业层面来看,企业希望国家能够保障其正常的排放权利,同时也不愿在不确定性很强的排放权上投入大量资金,造成企业财务压力和损失。就目前来看,现有的机制很难将这两种方式有效结合。捆绑机制的工作机理如下: 首先,当“自上而下”机制失效时(如国际谈判协商未果),捆绑机制的执行理事会启动“自下而上”机制。此时这种通过市场之间的连接而成的“自下而上”机制就会作为一种补偿机制,对“自上而下”机制进行补充,在保障减排目标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为进一步的国际协商争取了时间。同时在特殊的情形下,这两种机制可以同时启动,此时就能够促进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交流,从而使得市场更流动,经济更效率。同时由于两种方式相互补充,可以使得宏观层面的政策把握更加准确,微观层面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捆绑机制的这种“捆绑效应”也能运用到CDM项目中。现有CDM项目的直接参与者是私人部门,缺少国家层面的连接机制,从而使得减排所需的公共设施和相关技术研发受到影响。通过“捆绑”,将“自上而下”机制和“自下而上”机制有效穿插其中,即从国家层面接触CDM项目方案,政府有针对性的开放技术市场,东道国和发达国家从政府层面搭建减排的科技平台,同时启动“自下而上”机制,给予企业充分的发挥空间。较为理想的效果是,经过不断尝试、磨合和完善,能够使得本国的碳交易机制比较开放,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充分接轨和相互促进。
四、小结
捆绑机制通过其特有的“捆绑效应”,很大程度上调动门槛外国家参与减排的积极性,并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减排路线,在CDM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扩大了潜在参与国的数量,故可认为捆绑机制本身也是一个激励机制。本文认为捆绑机制在未来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一)与三大灵活机制更加互补
捆绑机制能够通过管理层面作用于三个不同的灵活机制,但就其自身特点而言,它与CDM融合的会更好,且能够在预期范围内见到不错的效果。本文认为捆绑机制在今后可以不断完善,以能够与JI、ET或者其他新生碳交易机制更加融合,使得捆绑机制更加的开放、灵活。
(二)促进搭建区域化碳交易市场
目前欧盟在碳交易市场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本文认为以“区域化碳市场”出现在国际视野中将是未来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捆绑机制能够将其特有的“捆绑效应”扩及到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有利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另一方面对于实现减排目标的实现也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这种“捆绑”国家的理念是与现有捆绑机制的目标和原理相吻合的。
参考文献:
①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②王灿,傅平,陈吉宁.清洁发展机制对温室气体的贡献[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③希拉里·弗伦奇.消失的边界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④郭冬梅. 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79
(杨曼,1990年生,湖北荆门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管理,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
关键词:气候变暖 碳交易机制 辅助机制
现行的全球碳交易机制主要是指由“京都议定书”提出的三大灵活机制,即CDM、JI和ET。随着国际环境局势变化,现有的三大灵活机制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国际市场碳金融交易的需要。本文从现有碳交易机制的不足出发, 思考了今后国际碳金融交易机制的发展方向。
一、“京都议定书”的先天缺陷
(一)退出机制存在漏洞
“京都议定书”规定,缔约方在议定书生效三年后,可以随时发出书面通知退出该议定书。由于整个“京都议定书”关于减排的谈判即为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的结果,这种政治权衡的产物必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公平,此时若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便不能很好地约束参与方的“随意退出”行为。如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中途退出了该机制,这对于全球整体减排目标非常不利。
(二)减排标准的设置存在漏洞
一是总体标准偏低。希拉里·弗伦奇在《消失的边界》中指出, 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在1990年水平上增加30%,而“京都议定书”规定议定书附件一范围内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仅仅减少5%。二是对于各国分配的标准不科学。减排量的制定只是政治博弈和政治妥协的结果,与承诺的“共同但有区别”原则有所偏离,不利于调动各个国家的减排积极性。在后京都时代,相关指标的确定需要根据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这也是各国当局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三)承诺期过于短暂
“京都议定书”的第一阶段承诺期只有5年,如此短的时间不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随着减排工作的开展,各国的花费会不断增加,但收益相对滞后,因为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短期问题。但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承诺期只有短短的5年,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减排积极性和影响减排进度。所以我们认为在后京都时代,当局应该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承诺期。
(四)发展中国家未能充分参与
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减排空间,但在“京都议定书”中唯一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只有CDM项目,发展中国家不能有效参与对于整体目标实现是不利的。虽然在第一承诺期未将发展中国家列入缔约方,但随着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在下一个承诺期是否应该被列入缔约方成为了当下热门的话题。
二、CDM机制缺点分析
一是缺乏激励机制。目前CDM所占市场交易份额较小,未能充分挖掘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潜力,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处的激励机制是双向的,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二是缺乏国家层面的连接机制。温室气体减排是公共产品,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可以知道,公共产品会造成外部不经济,而CDM是基于市场设计的机制,其项目均发生在私人部门之间,因此很难实现效率最优。所以在CDM项目中我们需要有国家层面的连接机制,国家层面的技术转移和科技研发更容易实现。
三是交易成本较大。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会带来一些额外的交易成本,这些交易成本主要发生在项目搜寻、发展基准线方法学并估计项目减排量、准备相关技术文件成本等许多方面。大额的交易成本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愿意承担,如前所述,减排的收益具有滞后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国内经济增长的压力。
四是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较被动。目前CDM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很难展开,其包含的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均相对被动。当前CDM实行的是“事后支付”,但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大规模的减排在前期需要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和资金能及时到达,否则很难开展规模减排。事实上当前的这种“事后支付”模式在经济学上是缺乏效率的。
三、对于国际碳金融交易机制发展的思考
针对上述缺陷,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个辅助机制,根据其作用特点,命名为“捆绑机制”。
(一)项目层面的捆绑机制
1、捆绑相似的CDM项目,实现规模经济
此处的“相似”包括项目性质相似、分布区域相近或同属同一国家的较小项目。这样除了降低单个项目的交易成本之外,还能调动部分贫困国家减排的积极性。因为这些较贫困的国家在按照原有机制开展项目时,其实现的规模较小,且高昂的交易费用会让这些国家望而止步,但通过捆绑机制,这些国家可以和临近的国家一起实现“捆绑”,从而实现以较小的成本实现减排效益,达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2、项目由东道国主动发起
要求项目由东道国主动发起,并提供减排实施方案,附上所缺技术清单和资金预算,并由东道国邀请发达国家作为伙伴国。此处对于伙伴国的要求与原有的CDM有所不同。捆绑机制要求发达国家必须承诺做到共同减排,并能够及时提供东道国事先提出的方案中所涉及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而不是采用形同虚设的“事后支付”。但是,这些发达国家在方案成型之前有权与东道国就项目所需技术或资金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涉,同时发达国家之间也可以通过捆绑机制捆绑共同完成某一个项目,这样可以实现不同国家的技术融合和解决短期内的资金困难,避免在发展中国家中产生“锁入效应”。
(二)管理层面的捆绑机制
管理层面的捆绑机制是指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进行“捆绑”。“自上而下”是指发起点在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对减排路径和成效进行评价;“自下而上”是指发起点在中观层面的行业或者微观层面的企业。目前IPCC及斯特恩出台的报告都是基于“自上而下”的经济模型。事实上国家与企业的目的是不矛盾的,国家层面来看,国家设立碳排放交易制度,目的是为了能够控制碳排放总量,绝不是为了靠卖出排放权而获利;企业层面来看,企业希望国家能够保障其正常的排放权利,同时也不愿在不确定性很强的排放权上投入大量资金,造成企业财务压力和损失。就目前来看,现有的机制很难将这两种方式有效结合。捆绑机制的工作机理如下: 首先,当“自上而下”机制失效时(如国际谈判协商未果),捆绑机制的执行理事会启动“自下而上”机制。此时这种通过市场之间的连接而成的“自下而上”机制就会作为一种补偿机制,对“自上而下”机制进行补充,在保障减排目标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为进一步的国际协商争取了时间。同时在特殊的情形下,这两种机制可以同时启动,此时就能够促进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交流,从而使得市场更流动,经济更效率。同时由于两种方式相互补充,可以使得宏观层面的政策把握更加准确,微观层面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捆绑机制的这种“捆绑效应”也能运用到CDM项目中。现有CDM项目的直接参与者是私人部门,缺少国家层面的连接机制,从而使得减排所需的公共设施和相关技术研发受到影响。通过“捆绑”,将“自上而下”机制和“自下而上”机制有效穿插其中,即从国家层面接触CDM项目方案,政府有针对性的开放技术市场,东道国和发达国家从政府层面搭建减排的科技平台,同时启动“自下而上”机制,给予企业充分的发挥空间。较为理想的效果是,经过不断尝试、磨合和完善,能够使得本国的碳交易机制比较开放,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充分接轨和相互促进。
四、小结
捆绑机制通过其特有的“捆绑效应”,很大程度上调动门槛外国家参与减排的积极性,并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减排路线,在CDM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扩大了潜在参与国的数量,故可认为捆绑机制本身也是一个激励机制。本文认为捆绑机制在未来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一)与三大灵活机制更加互补
捆绑机制能够通过管理层面作用于三个不同的灵活机制,但就其自身特点而言,它与CDM融合的会更好,且能够在预期范围内见到不错的效果。本文认为捆绑机制在今后可以不断完善,以能够与JI、ET或者其他新生碳交易机制更加融合,使得捆绑机制更加的开放、灵活。
(二)促进搭建区域化碳交易市场
目前欧盟在碳交易市场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本文认为以“区域化碳市场”出现在国际视野中将是未来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捆绑机制能够将其特有的“捆绑效应”扩及到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有利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另一方面对于实现减排目标的实现也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这种“捆绑”国家的理念是与现有捆绑机制的目标和原理相吻合的。
参考文献:
①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②王灿,傅平,陈吉宁.清洁发展机制对温室气体的贡献[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③希拉里·弗伦奇.消失的边界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④郭冬梅. 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79
(杨曼,1990年生,湖北荆门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管理,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