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在体育训练和体育锻炼中,如何掌握和控制好适宜的运动负荷是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成绩的关键。大多数教练员对训练中运动量及强度的安排、组间的恢复时间是否合理等问题看法不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得出:作为确定训练负荷生理指标之一的脉搏是最简单实用而又科学的方法,所以我通过运用“脉搏监测”来控制训练的量和强度,同时,在训练中通过测运动员脉搏来调整其运动量、强度和密度三者的比例关系,使其不断成熟和完善,成为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常用手段。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时间
研究时间为2016年07月20日-8月20日,周期为30天,每周6次训练课,每次课训练至少120分钟。
2.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江苏省无锡市体育中心中长跑队运动员10人(男生),年龄16—18岁为研究对象。(见表1)
3.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有关资料,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
(2)数据统计法
对随机抽取的10名业余中长跑运动员实行“脉搏监测″监控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脉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1.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脉搏变化与运动负荷的关系
表2是无锡市中长跑队10名男子运动员采用脉搏监测训练后有脉搏变化状况。
表2無锡市中长跑队男子运动员脉搏变化统计
2.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脉搏监测是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客观依据
在中长跑训练中,关键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多大的运动负荷才能得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根据运动中适应心率=安静心率(晨脉)+(最大心率-安静心率)*60%的公式计算量来控制训练中的强度和运动量,根据以上公式结合运动员自身特点,将导致脉搏只达到180次/分以上的运动强度划分为高强度(或大强度),其训练课后10分钟休息后即刻脉搏仍比课前快6-9次/10秒;将导致脉搏在约150次/分的运动强度划分为中等强度,其训练课后10分钟休息后即刻脉搏仍比课前快2-5次/10秒;将引起脉搏值增加至140次/分以下的运动强度划分为小强度,其训练课后10分钟休息后即刻脉搏可恢复到训练课前水平。
(1)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脉搏监测是合理增加运动负荷的重要依据
(2)脉搏监测是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掌握间歇时间的重要尺度
在训练过程中采用间歇训练法最重要的就是合理安排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比例,无论是有氧代谢还是无氧代谢的训练,机体内的供能系统都需要有恢复调整过程,只有经过调整后体内的各种供能系统才能供给运动所需的能量,然而在训练中安排太长或太短的休息时间都是不利的,只有恰当的安排间歇时间才能对训练起积极作用。表4是在进行速度耐力训练时的脉搏变化及间歇统计。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在高强度的运动负荷下,运动员的间歇时间长短,可直观显示出不同水平的恢复快慢。当脉搏恢复到140—150次/分(24±1次/10秒)时,进行下一次的训练,恢复比较快的运动员先进行,恢复比较慢的运动员则稍后进行,待脉搏恢复时再进行下一次的训练。这样既能保证训练质量和训练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避免休息时间过长或过短等不利因素。如果出现运动员脉搏恢复的过慢,超过预计的时间,则说明运动员产生了疲劳。如:表5中的王* *,运动后即刻10秒的脉搏为32±1,平均间歇时间为4′00″—4′35″,根据此数据可知,王* *已经开始出现疲劳,为了避免过度疲劳和外伤的发生,应立即减小王* *的运动强度,增加他的恢复时间,如果他的脉搏值仍居高不下,教练员应即刻停止其继续训练,对其进行调整恢复,以便下一步的训练任务能顺利完成。
(3)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基础脉搏(晨脉)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四、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脉搏监测″对控制运动训练的量及强度有重要作用。
(2)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脉搏监测″对调整运动量、运动强度及密度三者的比例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议
(1)通过此次实验研究,我认为:应不断加强基层体育教师相关业务素质的培训,以提高业余训练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
(2) 建议“脉搏监测″在基层业余训练中应进一步推广运用,以增加实践经验,探索其规律。
在体育训练和体育锻炼中,如何掌握和控制好适宜的运动负荷是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成绩的关键。大多数教练员对训练中运动量及强度的安排、组间的恢复时间是否合理等问题看法不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得出:作为确定训练负荷生理指标之一的脉搏是最简单实用而又科学的方法,所以我通过运用“脉搏监测”来控制训练的量和强度,同时,在训练中通过测运动员脉搏来调整其运动量、强度和密度三者的比例关系,使其不断成熟和完善,成为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常用手段。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时间
研究时间为2016年07月20日-8月20日,周期为30天,每周6次训练课,每次课训练至少120分钟。
2.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江苏省无锡市体育中心中长跑队运动员10人(男生),年龄16—18岁为研究对象。(见表1)
3.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有关资料,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
(2)数据统计法
对随机抽取的10名业余中长跑运动员实行“脉搏监测″监控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脉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1.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脉搏变化与运动负荷的关系
表2是无锡市中长跑队10名男子运动员采用脉搏监测训练后有脉搏变化状况。
表2無锡市中长跑队男子运动员脉搏变化统计
2.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脉搏监测是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客观依据
在中长跑训练中,关键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多大的运动负荷才能得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根据运动中适应心率=安静心率(晨脉)+(最大心率-安静心率)*60%的公式计算量来控制训练中的强度和运动量,根据以上公式结合运动员自身特点,将导致脉搏只达到180次/分以上的运动强度划分为高强度(或大强度),其训练课后10分钟休息后即刻脉搏仍比课前快6-9次/10秒;将导致脉搏在约150次/分的运动强度划分为中等强度,其训练课后10分钟休息后即刻脉搏仍比课前快2-5次/10秒;将引起脉搏值增加至140次/分以下的运动强度划分为小强度,其训练课后10分钟休息后即刻脉搏可恢复到训练课前水平。
(1)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脉搏监测是合理增加运动负荷的重要依据
(2)脉搏监测是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掌握间歇时间的重要尺度
在训练过程中采用间歇训练法最重要的就是合理安排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比例,无论是有氧代谢还是无氧代谢的训练,机体内的供能系统都需要有恢复调整过程,只有经过调整后体内的各种供能系统才能供给运动所需的能量,然而在训练中安排太长或太短的休息时间都是不利的,只有恰当的安排间歇时间才能对训练起积极作用。表4是在进行速度耐力训练时的脉搏变化及间歇统计。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在高强度的运动负荷下,运动员的间歇时间长短,可直观显示出不同水平的恢复快慢。当脉搏恢复到140—150次/分(24±1次/10秒)时,进行下一次的训练,恢复比较快的运动员先进行,恢复比较慢的运动员则稍后进行,待脉搏恢复时再进行下一次的训练。这样既能保证训练质量和训练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避免休息时间过长或过短等不利因素。如果出现运动员脉搏恢复的过慢,超过预计的时间,则说明运动员产生了疲劳。如:表5中的王* *,运动后即刻10秒的脉搏为32±1,平均间歇时间为4′00″—4′35″,根据此数据可知,王* *已经开始出现疲劳,为了避免过度疲劳和外伤的发生,应立即减小王* *的运动强度,增加他的恢复时间,如果他的脉搏值仍居高不下,教练员应即刻停止其继续训练,对其进行调整恢复,以便下一步的训练任务能顺利完成。
(3)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基础脉搏(晨脉)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四、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脉搏监测″对控制运动训练的量及强度有重要作用。
(2)在青少年中长跑训练中,“脉搏监测″对调整运动量、运动强度及密度三者的比例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议
(1)通过此次实验研究,我认为:应不断加强基层体育教师相关业务素质的培训,以提高业余训练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
(2) 建议“脉搏监测″在基层业余训练中应进一步推广运用,以增加实践经验,探索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