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民族题材与当下雕塑艺术创作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c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殷小烽):
  应邀主持《雕塑家文坛》这个栏目后,我就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在满足栏目要求的同时,又体现出本期内容的学术特色。虽然本栏目定位的初衷是为了发表“雕塑家所撰所作之非雕塑作品……为展示雕塑人些许之另一面”,但我想我们的雕塑家、雕塑艺术创作理论研究者,只要能就某一个领域、一个方向、或一个话题,展开有意义的讨论,无论是关于雕塑的、还是大艺术、大文化范围的个人观点和见解,艺术观念和实践策略,都可以形成文字成为“文论”,集萃在这个“文坛”上,让大家敞开心路,一起在“形而上”的追问和“形而下”的求索中前行。所以本期文论的主题确定为:民族地域特色与图式实践。
  
  我对东北民族题材、民间艺术的研究与关注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1987年创作了第一件北方民族题材的雕塑作品《通古斯》,此后,出于对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的热爱,我又创作了雕塑作品《嬷嬷人》系列及后来的《修复的嬷嬷人》系列。并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创作理论层面致力于通古斯精神的现代意义、嬷嬷人原形的艺术阐释、东北民族题材的现代表现形式等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其实我对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的研究与关注及其选择,一是源于情感与生命体验的记忆召唤,二是出于艺术家的责任。记得还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就读四年级时的我,由于对东北黑土地的那份亲情、那份执著的热爱的驱使,从地图上查到了东北一个古老民族生活的地址,于是决定用最后一年的学习时间去了解这个民族。东北的秋天是美丽的,坐了3天3夜的火车,我到了傲鲁古雅鄂温克自治乡,强烈的好奇驱使我马不停蹄地进山寻找这个游猎的民族:鄂温克族——即通古斯人。在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以游猎为生的通古斯人,使我在接触的瞬间惊讶了,通古斯人的那种古朴、原始的外形与他们的勤劳深深感动了我。就在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冲动:以他们原始的面貌来进行创作,我深信那种生命中所拥有的力量,人本应该所具有的、自然的力量,一定可以昭示和焕发现代人对人类未来前途的信念。我的《通古斯》就这样创作出来了。大自然是鄂温克族赖以生存的热土,鄂温克族人的一切都与大自然紧密地交融在一起,鄂温克族人在生产和实践中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风貌,他们的艺术世界里充满了自然崇拜的审美个性。《通古斯》之所以选取石材作为创作材料,也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出这个北方游牧部落淳朴、自然的生命状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又把研究的课题确定为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与艺术创作。以嬷嬷人的形象为原形,创作了一系列的木雕作品——《嬷嬷人》。嬷嬷人是北方萨满教中执掌万物的神,在民间剪纸中其形体既具有儿童般幼稚的趣味,又具有一种宗教的神秘气质。对这样的艺术原形如何进行现代转换,成了我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我确定以抽象化、形式化的人物造型,将原始艺术的图腾崇拜与民间艺术的造型结合起来,塑造出中国式的“国王与王后”。于是,在我的《嬷嬷人》系列作品中,嬷嬷人竖着坚挺的小辫,五短身材、气概昂扬,含一种直观的智慧和力量。《嬷嬷人》在宗教的神秘气氛中透出一种清晰的价值指向,即对嬷嬷人原形的当下阐释。
  以后的研究和创作中,我不断完善《嬷嬷人》系列,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嬷嬷人的形象更加深化、在融入东方文化的神秘的同时,也在传神、写意方面向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致敬。尽管西方雕塑艺术已经传入中国一个多世纪,但由于中西方艺术发展史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酝酿出的艺术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西方艺术,而应该更多地挖掘我们本国自身的文化底蕴,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承载本土艺术的延续!这,大约也是我关注本国民族题材的一个原因吧!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深化,我也将作品的材料进一步拓展。在原来单纯的木雕材料上加以延伸,加入工业化元素。材料由原来传统的木结合了现代的金属材料加以融合。通过两者不同的质感及色彩变化对观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色彩与材料的相辅相成,共同构架了一种艺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材料的反差也是对当代工业社会对传统文化、传统思维进行冲击的社会现象的反思。让人在看到作品的同时,不禁也对其内涵进行思索……
  《修复嬷嬷人》系列,便将古老的木雕手法与现代化的金属材料相结合,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悠久传统及现代艺术的时代感,将“嬷嬷人”这一北方少数民族所崇尚的神灵形象用传统中透着现代气息的手法表达出来。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丰富了雕塑语言,创新了材料的应用,更寓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材料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能进一步引发当代人对少数民族的重视与关爱。
  我的《嬷嬷人》《修复嬷嬷人》系列先后参加了日本世界雕塑大会、中韩雕塑交流展,这种民族间艺术的交流同时也体现在民间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上。外国艺术家通过雕塑作品不仅认识了中国的雕塑艺术,也认识了中国东北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民族艺术本身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升华与拓展。这种兼容文化气息与艺术气质的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一种艺术享受,更多了是精神上永恒的震撼。
  随着对东北民族题材、民间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我的《修复嬷嬷人》系列也不断地发展、丰富中。参加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修复嬷嬷人》在构图上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在作品中我加入了马的元素,以使整个作品更加完整。体现力量、骠悍的马的形象与神秘、智慧的嬷嬷人形象共存,从而产生一种互融的意境。同时尽量采用风化过的,残破的金属片,将其构成的与嬷嬷人相结合,不仅在色彩上产生协调统一,更在整体上凸显其文化韵味。通过视觉观赏,引起人们对中国东北民间文化的向往与重视。
  东北民族题材、民族民间艺术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特色深深的吸引着我去研究并不断付诸与创作实践,这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我又把主题确定《抗联——关东魂》,我将在这次创作中进一步深化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其他文献
用大爱引爆    广州大学美术学院第一次参加全国性雕塑专业活动——第二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得到众多同行和专家的肯定。这结果,是我在参展前意料之外,但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意料之外者,是因为我们单位是个新学院,参展的学生并非雕塑专业,甚至有些仅上过60节雕塑课,此次却能给业内留下好的印象。意料之中,是送展前,我们已有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老师推荐和展览组委会负责人、《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先生
从事共青团工作十几个年头了,对于如何做一名合格团干部的话题,还是有很多感触的。我觉得做一名团干部要有一种共青团的情怀,一种追求理想矢志不渝的情怀。什么是理想?简单一点讲,就是怎么把共青团的工作做得更好。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种期许,去制定一个工作目标。目标如果在我们的手上实现,那就能得到一种内心的满足。目标也许最终没有在我们手上实现,但是我们做了,打了基础,这也是一种满足。  作为团干部,要有点激情
老龄问题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进入新世纪,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
1、《红磨坊系列》 吴松 陶瓷   40×40×40cm(参展作品)   导师:张景辉  2、《当代艺术家·中国》 高振华 陶瓷   90×85×25cm(参展作品)   导师:张景辉  3、《寻梦与迷失》 吕轶人 陶瓷   导师:张景辉  4、《普渡》 贾建文 金属   80×65×80cm(参展作品)   导师:陈丽萍  5、《源》 苏黎明 根雕   60×50×80cm(参展作品)   导师
期刊
用计算机仿真顶煤放出过程,是研究顶煤垮落后移动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解决了仿真本身多年来存在的理论缺欠,提出移动场相似的仿真准则,建立了仿真数学模型,完善了仿真理
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河南省煤炭学会于1989年10月在平顶山矿务局联合主持召开了全国矿井地质新技术、新方法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68篇论文,编发摘要62篇,会上交
目的:通过观察桡骨远端骨折经正骨手法复位电子智能夹板和传统夹板固定后,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骨折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对比。监测复位后电子智能夹板固定松紧度的
1、《状态》 高峻岭玻璃钢仿铁   60×30×44cm导师:陈卓明  2、《文森特·卡索》 李谨钰 玻璃钢仿石   40×32×63cm 导师:陈卓明  3、《红高粱》 高峻岭 玻璃钢仿铁   30×26×64cm(参展作品) 导师:陈卓明  4、《酷》 黄可为 玻璃钢 158×100×180cm   (参展作品) 导师:陈卓明  5、《希区柯克》 何罡 玻璃钢仿铜   147×92×150cm
中医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年来,国家在海外建立了多所中医孔子学院,把中医作为与其它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自70年代的“针灸热”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
褐色记忆    在一本书的深处,我偶然见到她——准确地说是她们和关于她们的照相。如果她不被翻起就会一直沉寂在该处,像一块泼洒在纸张上的锈渍,或一片被囚禁在印刷技术之内自我干涸的油漆、一起偶然的平面事件。  有种模糊的快乐记忆,荡漾在我精神的某个角落,如此悠远、淡泊几近灰色和灰色之间的微弱波动。我意识到在记忆可以波及的尺度边缘,它正在永久性地逝去:那是我精神的某种投影,是先民的诸神谱系中盘腿端坐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