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荷花题材的笔墨形式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165445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大山人素有水墨写意、用墨极少的绘画特征,在其绘画作品中,笔风简洁又不失雅致的荷花作品虽不多,但每一幅都值得人们仔细品味、精细雕琢其荷花题材的笔墨形式。本文以《荷花图》为例,透过图片对其绘画时所用的笔墨形式加以研究,以期为绘画艺术者提供一些笔墨形式与荷花绘画方面的可用思路。
  画家朱耷生活在明末清初,又称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笔下描绘的荷花不限定在写实的范围内,整体画面似乎更像是对画家所见的意境再现,笔风和技法都极具八大山人既沉淀于自然,又融于布局且笔墨浓厚的特点。为了更加清晰地研究八大山人荷花题材的笔墨形式,本文选定一幅八大山人所著的荷花圖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绘画过程所体现出的笔墨形式展开细致研究。
  一、选定题材,研究八大山人荷花题材的构图和布局
  八大山人生于明末清初,本为皇家世孙,明朝灭亡后曾削发为僧、颠沛流离。八大山人善作墨画,笔锋凝练陈毅。其作品常借物抒情,如墨荷就是其隐喻自身悲戚、孤傲的常用画风。为了令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其笔墨形式,本文特选八大山人的《荷花图》作为参考素材,如图1所示。
  图1 《荷花图》
  这幅荷花图的画面构成较为清晰,上半部分为荷花,中段部分为山石和花茎,下半部分则为荷叶和细碎的山石。整幅画作的重心在于花茎,左右布局的结构被花茎分离。画作虚实分明,右边山石并未完全画出,仅勾勒出大概,意在以虚映实。观察荷花花茎可知,作者提笔即落,无半点拖延,花茎为求写实故未笔直。从线条中可知下笔苍劲有力,这与八大山人好书法有一定关联。好书法者,手腕吃力,故下笔沉稳。荷花从水内拔起被延展至空中,陡峭的山石上点缀简单植物,从而令整个画面的左侧呈现出浓厚的水墨色蕴,而右侧留白虽多,但通过简单的点缀,并未显现出整体色差偏坠的状态,相反,整体构图的明暗之处均相得益彰,不仅山石的形状在几笔淡墨勾勒下而被清晰呈现,连浓翠的地藓也在横竖交叉的笔墨中得以展现。整体构图十分清晰,能够与人们常识记忆中的“河边荷”遥相呼应。
  画中中段下部是一片健康荷叶,荷叶页面完整,张开的幅度极好。作者在绘制荷叶时,使用的是略微粗犷的笔法,由荷叶中心落笔,笔锋朝着荷叶的叶脉延展。笔墨粗度不变,刚好可以在保持荷叶叶脉宽度均等的同时,透过浓重的墨色展示出荷叶的厚度和色彩。在荷叶的中心,人们还可看到几笔细窄的脉络,此为绘画者利用偏细的毛笔按照荷叶的脉络走向而描绘的“筋络”。筋络由几笔勾画成型,也可与人们对荷叶的认知充分关联。荷叶的根茎略微倾斜,但荷叶依旧保持着平衡,再观察画面上方还未完全开放的荷叶,人们似乎能够预见当荷叶开花时,从荷花中滑落的露水,能够在划过花瓣后滴落到荷叶之上。整体构图和布局可谓精妙。
  二、细观题材,研究画中所用的笔墨形式
  八大山人善用水调和墨汁,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绝不会仅用一种墨色。荷花图中的上半部分,八大山人明显将墨色昀水调制成较淡的形态,画风一改往常的大气磅礴,改为使用毛笔顶端先加以顿笔,再提起毛笔,直至纸上出现错落有致的不规则叶片墨样,方按照碎叶植物的生长特征,再在其周边加以细细点缀。与绘制荷叶时相同,八大山人在绘制淡色的叶片时,也用较细的毛笔用稍浓一些的墨汁仔细按照其叶片的扭转走向画出叶片脉络,大气中蕴含着精妙,笔墨的交叉运用恰到好处。画中无彩乃此画特色,这刚好与作者平生经历匹配,可体现出作者悲凉简约的精神世界观。
  画中的右半部分,以几块山石撑起了整个画面,山石的用色极为简单,就比如画作下端的六块石子,作者并未使用复杂的笔法和用墨来描绘其纹路与形态,反而仅用作者比较常用的毛笔,一笔成型。而实际上在水墨画界,越是简单的意境就越难表达,八大山人仅用一笔就完成了惟妙惟肖的石块,可见其绘画功力之深厚。观察画作右半部分稍大一些的山石可知,作者仍旧以普通笔墨单一绘制了几笔用以描绘山石的整体形状。而反观最重要的荷花可知,含苞待放的花朵由中锋线牵引而出,笔锋仍旧简单精致,连花朵的花瓣尖端都已用拖锋勾出,含蓄而又不失大气的线条,其笔画轻重恰到好处。与成熟荷叶不同,八大山人在绘制嫩叶时,延续了一贯的疏旷之韵,先由侧锋将嫩叶轮廓以两笔绘制成型,再使用浓厚墨韵继续晕染,直至墨色错落有致,筋节分明。相较工笔花鸟,墨荷更能贴近其苍凉淡漠的性格。故这书画墨荷的方式,可对后人加以提醒,即画荷,显荷神,并非需要水彩加以添染,仅墨荷也可处处饱含深意。
  八大山人在绘制荷花图时,格外喜爱使用笔肚和不同墨色作为区分植物状态的分类方式,即便其整体画风极为大气,作者也会在描绘荷叶后,再运用笔尖对细致的叶面脉络加以点缀,由此可见其细心之德。
  三、结语
  荷梗摇曳生姿而荷花风姿绰约,这种极具灵气的绘画方式代表着作者在绘画时对自身丰富情感的注入。柔中带刚是荷花的特色,而画作中以渍墨和勾勒笔法成型的荷花、荷叶,实际上就代表着一种多变却又美妙至极的绘画美感,似乎正是意喻着作者变幻无常的身世。有人方有画,人可成画,而画也可喻人。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蚌小云(1985-),女,傣族,云南芒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其他文献
马浩,江苏邳州人,现居南京。作品见《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延河》《雨花》《牡丹》《读者》等海内外数百家报刊。著有文集《指间的沙》《给窗口加块玻璃》《万物有灵》《都将诗情付酩酊》等。  镇尺  镇尺,又称镇纸。大凡沾染点文气的东西往往会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镇尺却是另类,镇尺的本质是镇压,有用武的意思,用时髦的话说,是“文汉子”。  书房中,有时我会对着镇尺发呆,纷杂的有趣的想法就在这呆想中生发开
期刊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构造了“月亮”意象,他利用这一意象诠释了西方文化领域的现代主义。这一诠释不仅完成了对传统的颠覆,同时又实现了西化之路——对月亮颠狂意象的借鉴。  《新青年》杂志1918年第4卷第5号上刊登了鲁迅的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没有现代体式创作白话短篇小说的历史空白。文中以“今天晚上有很好的月光”作为开头,不仅颠覆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月亮意象,也引发出狂人对当时
期刊
“体性”一词最早见于《国语·楚语上》,“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母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意为“身体”;法家的《商君书·错法》则进一步将其表意为“禀性”,“夫圣人之存体性,不可以易人”;《庄子·天地》也提到“体性”概念,“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成玄英作疏“悟真性而抱精淳,混嚣尘而游世俗者,固当江海苍生,林薮万物,鸟兽不骇,人岂惊哉”,意为“体悟真性”。由此可
期刊
漫漫数千年,泱泱中华一路走来,一路沧桑,一路辉煌。盛唐万国来朝的繁华,两宋琴棋书画的风雅,文人墨客的吟咏抒怀,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旌旗猎猎的肃杀征战,或凝成诗,或聚成词,一字一句,跟随着历史的年轮,时间的轨迹,向我们诉说着几千年前华夏大地的物华天宝。  站在盛唐的大兴宫之巅,我看见那个风流倜傥,惊才绝艳的大诗人,从川蜀大地走來,欣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光洒落,为他平添几分才情,勾
期刊
张中儒,1962年生于山西省平遥。1992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吴道子神笔绘嘉陵》,2002年连载长篇小说《天下第一号》,目前已发表小说及散文二十余篇。  这株唐柏的来历,被刻在一块入土千年又重见天日的唐碑上,它与慈云寺同龄,碑文写于唐文宗太和元年,由一位法号慧显的长老所书。碑文记述了慈云寺的建造过程,唐柏也记录在内,它原本是一棵长在寺旁崖壁处的幼柏,由慧显和尚移植而来。  红墙碧瓦的慈云寺,最初的规
期刊
潮汕地区文化灿烂,在各种民族融合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带来文化碰撞。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的冲撞、融合,使潮汕文化形成一个特殊体。在宗祠、神祠等的统治基础下,潮汕人民形成“唯灵则信、泛信不专”的信仰特征,信仰仪式不仅带有以血缘、统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特征,还具有重要的集体精神寄托作用,成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着重讲述道家的“贵生恶死”思想对潮汕地区祭拜仪式的影响,从而为潮汕文化的研究者
期刊
陕北民歌是陕北这幅美好画卷的点睛之笔,它让陕北更加富有自己独特的韵味。要想了解陕北的民歌,人们就要先了解这里的特点和风土人情,进而探索陕北民歌的特点和根源。只有熟悉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代表作,人们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承和发展。想要更好地了解陕北民歌,人们就要了解它的风格和演唱技巧,全方位地了解和发现陕北民歌独特的风华和美丽。  一、陕北的地域特点和民歌类型  (一)陕北的地域特点  中国的国土非常非常广阔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信息以声音、动作、文字、图画等方式传递给他人。其中,图画往往加插在文字里,用以帮助人们理解文字内容。现代设计中,插画是重要的视觉形象要素,同时插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插画的历史从传统的壁画、木刻版画到现在的电脑绘制,已经成为受众所接受的表现技法,并成为新的艺术形式。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插画的表现形式变得多种多样,插画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使得设计师也必须改变设计思路
期刊
横空出世的《舌尖上的中国》,瞬间成为全社会共同谈论的话题和全媒体争先报道的对象,铺天盖地,不可不谓中国电视传播史上的一个极富研究价值的案例,更是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IP,每一季都备受关注,第一、二季都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舌尖上的中国3》换了整个制作团队,解说还是由李立宏配音,2018年2月19日在中央电视台每晚八点播出,共分八集:《器》《香》《宴》《养》《食》《酥
期刊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其中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怎样在高职服装设计教学中传承这种民族文化,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发散思维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给予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见识开始变得开放,服装设计也变得更为多样化。我国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怎样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