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下城市建筑工程中,节能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筑不得不面对的巨大问题,文章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建筑设计进行了阐述,对如何在建筑设计工程中合理运用节能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建筑设计;节能;研究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前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各项工作都不同步,造成对环境的极大破坏,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情况极为常见,因而我国现阶段应该逐步开始重视节能措施的开发以及利用。我国一直是能源消耗大国,而建筑行业的耗能占全国能源消耗的比重很大,所以,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以及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重视对建筑的节能设计这一环节,并且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采用有效的节能措施,从而有效的降低建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并且舒适的生存环境,以达到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并不是消极节省成本方式的节能,而应当是从积极意义上的提高利用效率。建筑节能应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
建筑节能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节约建筑用能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建筑节能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广大人民的建筑热环境的需要。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因素。我们要想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重视建筑节能。我们只有抓紧建筑节能,遏制建筑用能浪费,做好建筑节能工作,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目前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状况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建筑能源浪费现象仍十分严重,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层高档建筑的数量不断的增多,建筑设计耗能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量的比例仍然在不断增长,这样使建筑用电与电力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建筑行业带来的耗能已经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我国能源紧缺局面的恶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建筑设计中采取一些有效的节能措施,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建筑耗能量尽可能的得到有效的降低。
我国在发展节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有强制性规定的最低节能标准,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来提高节能效率及新材料及新技术的研发。
现阶段我国发布了各气候区的节能设计标准,各设计院都仅仅采用已有的各项措施来满足最低节能标准,没有激励机制来让设计院投入人力及财力来进行新技术及新材料的研发。对开发商利用新材料及新技术,从而提高节能效率,也仅仅是提倡鼓励,无具体政策及资金扶持,也减缓了各项节能技术的应用。
(2)我国建筑节能的管理工作体制以及监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执法不严、监督不力。
(3)建筑开发商对建筑节能的资金投入少,因而导致了建筑节能缺少基础研究。
(4)节能设计与开发商存在利益矛盾。
开发商只注重建筑的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会尽可能的降低建设成本。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需要一些高成本、高投入、高价格的材料来降低建筑的耗能量,因而在设计时投资者和节能设计这两者之间产生极大的利益矛盾,从而造成建筑节能措施不能顺利的得到推广,最终严重影响了节能建筑的发展。
(5)建筑节能标准不完善以及不配套。
现阶段仅仅根据几个大的气候分区,制定了各个分区的节能设计标准,而缺乏对各个地方的具体气候、地方材料、经济水平差异等的研究。
(6)建筑节能技术水平低。
我国建筑节能技术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十分落后,我国引进以及发展节能建筑的时间短,也没有实际经验,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
4.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方法
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必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重视对建筑的节能设计这一环节,不断促进建筑产业的发展,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建筑的节能设计中,我们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通风性能以及热工环境进行节能设计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采光等问题的选择。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政策,并且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效果,尤其对建筑的通风性能以及热工环境等因素的考虑,再结合建筑环境的不同气候条件,选择层数不同的建筑构件与材料,进行建筑设计。此外,对于南向窗户,应当选择合适层数,并采取有效保温措施,减少热量的损失,并且适当增加窗户面积,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而对其他朝向的窗户,应适当的减少开窗面积,以降低热能损耗。
(2)选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
我们在设计建筑时,应当尽可能的使用环保的可循环再生建筑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能源以及资源,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此外,环保材料易于回收,可以循环利用,可以避免建筑材料的废弃,从而实现对环境污染最小化。
(3)改善建筑结构与性能
我们可以利用外墙保温构造、屋面保温隔热技术、热桥阻断技术、地下室外墙及地面保温技术、高效节能外窗以及幕墙系统,进一步改善建筑外围护结构,提高建筑结构的保温性能,从而降低建筑能源损耗。
(4)选用可持续利用能源和其他可替代性能源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选用可持续利用能源和其他可替代性能源。可再生的能源主要包括水力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浅层土壤热能、地表水体热能等,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的能源代替即将枯竭的能源,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5)将新科技运用到节能建筑中
现阶段的节能建筑我们做的还不到位,我们还需要将新科技运用到节能建筑中,利用国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及先进适用成套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节能的水平,例如可以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以及风能发电技术,利用这些新技术不仅能够满足了室内的全部供电需求,还能实现室内发电以及室内温度的调控,从而保证室内环境舒适的要求。此外,还可以利用洁具同层后排水技术、浮筑楼板技术、双层架空地面系统、中水处理及回用系统、智能楼宇自控系统等最新技术,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是一项重要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实施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能源短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证我国资源安全。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工作者一定要从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开展节能设计工作,合理利用各种能源,大力研究和开发建筑节能材料和工艺,把建筑节能设计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及时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技术和遮阳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广泛推广和应用建筑节能成果,实现建筑节能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始终贯彻建筑节能策略和科学发展观,杜绝建筑浪费能源现象的发生,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降低建筑能耗,节约能源,促进建筑产业的向前发展,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邓伟明.对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1,23(4):16-18.
[2]陈瑛.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2,7(18):145-147.
[3]余晓林.对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9):67-69.
[4]张希晨.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7):56-58.
【关键词】 建筑设计;节能;研究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前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各项工作都不同步,造成对环境的极大破坏,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情况极为常见,因而我国现阶段应该逐步开始重视节能措施的开发以及利用。我国一直是能源消耗大国,而建筑行业的耗能占全国能源消耗的比重很大,所以,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以及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重视对建筑的节能设计这一环节,并且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采用有效的节能措施,从而有效的降低建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并且舒适的生存环境,以达到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并不是消极节省成本方式的节能,而应当是从积极意义上的提高利用效率。建筑节能应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炊事、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
建筑节能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节约建筑用能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建筑节能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广大人民的建筑热环境的需要。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因素。我们要想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重视建筑节能。我们只有抓紧建筑节能,遏制建筑用能浪费,做好建筑节能工作,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目前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状况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建筑能源浪费现象仍十分严重,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层高档建筑的数量不断的增多,建筑设计耗能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量的比例仍然在不断增长,这样使建筑用电与电力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建筑行业带来的耗能已经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我国能源紧缺局面的恶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建筑设计中采取一些有效的节能措施,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建筑耗能量尽可能的得到有效的降低。
我国在发展节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有强制性规定的最低节能标准,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来提高节能效率及新材料及新技术的研发。
现阶段我国发布了各气候区的节能设计标准,各设计院都仅仅采用已有的各项措施来满足最低节能标准,没有激励机制来让设计院投入人力及财力来进行新技术及新材料的研发。对开发商利用新材料及新技术,从而提高节能效率,也仅仅是提倡鼓励,无具体政策及资金扶持,也减缓了各项节能技术的应用。
(2)我国建筑节能的管理工作体制以及监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执法不严、监督不力。
(3)建筑开发商对建筑节能的资金投入少,因而导致了建筑节能缺少基础研究。
(4)节能设计与开发商存在利益矛盾。
开发商只注重建筑的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会尽可能的降低建设成本。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需要一些高成本、高投入、高价格的材料来降低建筑的耗能量,因而在设计时投资者和节能设计这两者之间产生极大的利益矛盾,从而造成建筑节能措施不能顺利的得到推广,最终严重影响了节能建筑的发展。
(5)建筑节能标准不完善以及不配套。
现阶段仅仅根据几个大的气候分区,制定了各个分区的节能设计标准,而缺乏对各个地方的具体气候、地方材料、经济水平差异等的研究。
(6)建筑节能技术水平低。
我国建筑节能技术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十分落后,我国引进以及发展节能建筑的时间短,也没有实际经验,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
4.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方法
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必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重视对建筑的节能设计这一环节,不断促进建筑产业的发展,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建筑的节能设计中,我们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通风性能以及热工环境进行节能设计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采光等问题的选择。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政策,并且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效果,尤其对建筑的通风性能以及热工环境等因素的考虑,再结合建筑环境的不同气候条件,选择层数不同的建筑构件与材料,进行建筑设计。此外,对于南向窗户,应当选择合适层数,并采取有效保温措施,减少热量的损失,并且适当增加窗户面积,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而对其他朝向的窗户,应适当的减少开窗面积,以降低热能损耗。
(2)选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
我们在设计建筑时,应当尽可能的使用环保的可循环再生建筑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能源以及资源,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此外,环保材料易于回收,可以循环利用,可以避免建筑材料的废弃,从而实现对环境污染最小化。
(3)改善建筑结构与性能
我们可以利用外墙保温构造、屋面保温隔热技术、热桥阻断技术、地下室外墙及地面保温技术、高效节能外窗以及幕墙系统,进一步改善建筑外围护结构,提高建筑结构的保温性能,从而降低建筑能源损耗。
(4)选用可持续利用能源和其他可替代性能源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选用可持续利用能源和其他可替代性能源。可再生的能源主要包括水力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浅层土壤热能、地表水体热能等,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的能源代替即将枯竭的能源,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5)将新科技运用到节能建筑中
现阶段的节能建筑我们做的还不到位,我们还需要将新科技运用到节能建筑中,利用国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及先进适用成套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节能的水平,例如可以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以及风能发电技术,利用这些新技术不仅能够满足了室内的全部供电需求,还能实现室内发电以及室内温度的调控,从而保证室内环境舒适的要求。此外,还可以利用洁具同层后排水技术、浮筑楼板技术、双层架空地面系统、中水处理及回用系统、智能楼宇自控系统等最新技术,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是一项重要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实施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能源短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证我国资源安全。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工作者一定要从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开展节能设计工作,合理利用各种能源,大力研究和开发建筑节能材料和工艺,把建筑节能设计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及时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技术和遮阳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广泛推广和应用建筑节能成果,实现建筑节能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始终贯彻建筑节能策略和科学发展观,杜绝建筑浪费能源现象的发生,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降低建筑能耗,节约能源,促进建筑产业的向前发展,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邓伟明.对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1,23(4):16-18.
[2]陈瑛.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2,7(18):145-147.
[3]余晓林.对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9):67-69.
[4]张希晨.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