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生活实际出发,我们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中,走向实际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发现数学和运用数学的能力,以及培养喜爱数学的感觉。
关键词: 课堂气氛 先学后教 感官刺激 情境 民主
课堂是数学的主阵地,我们只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收到丰硕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数学学科,本来就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学科,那么怎样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下面我就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体会。
一、课件激趣,全员参与
依据初中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应加强直观性、趣味性来增加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积极进取心理,从而进入全员参与的状态。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思维抽象、推理严谨但应用广泛的学科,因此利用多媒体制成数学课件,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在数学课堂上适时进行投影播放,可把学生注意力带入媒体世界,让他们身临其境,享受视觉、听觉的美感,培养参与意识,增强感性意识,提高质疑能力。例如数学《勾股定理》一节的引入,上课伊始,利用课件我先让学生欣赏古埃及人如何运用此知识建起的金字塔,从感官上调动学生的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再简述勾、股、弦的来历,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另外,在讲课过程中,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我可采取“慢镜头”,快中带慢,慢中有快,快慢交替,错落有致。
二、创设情境,培养意识
1.创设操作情境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若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操作适宜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动作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操作机会,通过摆、剪、切、拼、折、量等活动,激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上创新。例如:“全等三角形”是学生学习“证明”的入门关,我就要求学生各自制作了便于应用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作为教具。利用模型边演示边讲解概念,学生跟着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然后还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凑成较简单的图形,每拼凑一个,要求学生顺着模型画好图形,找出有关对应元素。取消模型,又根据图形观察想象模型所在位置。这便是经过具体——想象——具体过程。对学习好的学生,还可将一个三角形固定,翻转成另一个三角形,形成一些较复杂图形;从而强化了形象感知,再想象。这样学生就很快掌握了本节课重点,准确找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而且有了一定的识图知识、想象能力。再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还能使自己在形的方面进行思考后逐渐过渡到数的方面的思维,另辟蹊径,实现创新。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改革的总趋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的眼光洞察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历年来每位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许多知识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教学“代数式的应用”时,有这么一题:某人乘出租车,三公里以内(含三公里)收费五元,以后每多乘一公里,则多收1.5元(不足一公里的按一公里计算),问乘坐8.5公里用多少钱?为此,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作了实际调查,而学生有了实际的生活体验,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了,进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在活中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有,学生掌握了某些数学知识后,还应努力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环境。如学完“利息”一节后,我先让学生按书中的计算利息的方法计算一下自己去年在银行中存款应得的利息,然后到银行取款验证,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生活实际出发,我们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中,走向实际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和喜欢数学的感觉。
三、提倡教学民主
所谓教学民主就是让教师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提供一个宽松的教学平台,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介入讨论,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讨论顺利进行,同时严防优等生垄断讨论、后进生搭便车的不良现象产生,在指导讨论中要注重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讨论技能,使学生逐渐养成以下讨论品质: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人学着做,帮助同学要主动,诲人不倦情谊浓,说服别人先肯定,语气婉转少批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寻找讨论时机,再达成共识,并注重习题的变式练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变式习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变”中寻求规律,如:在教学数线段的条数问题时,有这样一题:1.在线段AB上画出1个点这时图中共有几条线段?2.在线段AB上画出2个点时图中共有几条线段?3.画出3个点时呢?4.猜想线段AB上有n个点时图中共有几条线段?此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合作品质,取得共同进步,是营造良好数学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
总之,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数学,才有可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艺术.
[2]发明与创新.
关键词: 课堂气氛 先学后教 感官刺激 情境 民主
课堂是数学的主阵地,我们只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收到丰硕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数学学科,本来就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学科,那么怎样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下面我就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体会。
一、课件激趣,全员参与
依据初中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应加强直观性、趣味性来增加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积极进取心理,从而进入全员参与的状态。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思维抽象、推理严谨但应用广泛的学科,因此利用多媒体制成数学课件,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在数学课堂上适时进行投影播放,可把学生注意力带入媒体世界,让他们身临其境,享受视觉、听觉的美感,培养参与意识,增强感性意识,提高质疑能力。例如数学《勾股定理》一节的引入,上课伊始,利用课件我先让学生欣赏古埃及人如何运用此知识建起的金字塔,从感官上调动学生的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再简述勾、股、弦的来历,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另外,在讲课过程中,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我可采取“慢镜头”,快中带慢,慢中有快,快慢交替,错落有致。
二、创设情境,培养意识
1.创设操作情境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若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操作适宜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动作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操作机会,通过摆、剪、切、拼、折、量等活动,激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上创新。例如:“全等三角形”是学生学习“证明”的入门关,我就要求学生各自制作了便于应用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作为教具。利用模型边演示边讲解概念,学生跟着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然后还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凑成较简单的图形,每拼凑一个,要求学生顺着模型画好图形,找出有关对应元素。取消模型,又根据图形观察想象模型所在位置。这便是经过具体——想象——具体过程。对学习好的学生,还可将一个三角形固定,翻转成另一个三角形,形成一些较复杂图形;从而强化了形象感知,再想象。这样学生就很快掌握了本节课重点,准确找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而且有了一定的识图知识、想象能力。再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还能使自己在形的方面进行思考后逐渐过渡到数的方面的思维,另辟蹊径,实现创新。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改革的总趋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的眼光洞察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历年来每位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许多知识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教学“代数式的应用”时,有这么一题:某人乘出租车,三公里以内(含三公里)收费五元,以后每多乘一公里,则多收1.5元(不足一公里的按一公里计算),问乘坐8.5公里用多少钱?为此,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作了实际调查,而学生有了实际的生活体验,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了,进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在活中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有,学生掌握了某些数学知识后,还应努力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环境。如学完“利息”一节后,我先让学生按书中的计算利息的方法计算一下自己去年在银行中存款应得的利息,然后到银行取款验证,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生活实际出发,我们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中,走向实际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和喜欢数学的感觉。
三、提倡教学民主
所谓教学民主就是让教师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提供一个宽松的教学平台,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介入讨论,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讨论顺利进行,同时严防优等生垄断讨论、后进生搭便车的不良现象产生,在指导讨论中要注重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讨论技能,使学生逐渐养成以下讨论品质: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人学着做,帮助同学要主动,诲人不倦情谊浓,说服别人先肯定,语气婉转少批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寻找讨论时机,再达成共识,并注重习题的变式练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变式习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变”中寻求规律,如:在教学数线段的条数问题时,有这样一题:1.在线段AB上画出1个点这时图中共有几条线段?2.在线段AB上画出2个点时图中共有几条线段?3.画出3个点时呢?4.猜想线段AB上有n个点时图中共有几条线段?此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合作品质,取得共同进步,是营造良好数学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
总之,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数学,才有可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艺术.
[2]发明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