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是针对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进行的教学准备环节。它是教师利用问题、演示、实验、视像画面、言语描述等手段来创设情境,营造一个“学生—教师”和“学生—学生”互动中相互尊重的课堂情境,辅以目标引领、成功激励等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冲动与欲望,形成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对后续几个学习环节的展开与推进起着“保障作用”。因此在启动环节中我们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氛围,启动期待心理
教学启动环节,教师要注意营造先于学习条件的氛围,这种氛围可通过教师自身精神面貌、教态,语言等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形成一定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极好地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需要、情感等因素,使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
1.教师教态的积极影响
上课伊始,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应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一个精神萎靡不振、行动拖沓的教师肯定激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相反,教师精神饱满,充满喜悦地走进教室,必然给学生心理上的冲击。其次,教师神态要自然亲切。一个神情严肃、不苟言笑的教师与眼神慈祥、亲切的教师相比,后者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期待。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形象,从内心去热爱你的课堂、你的学生,给予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的暗示。这样,必然会激起学生对你的热爱,对你的课堂的热爱,从而让学生对你的课堂充满期待。
2.教师语言的积极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语言规范流畅、抑扬顿挫、幽默机智、声音洪亮、富有激情,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喜欢,对课堂教学必然产生有效的作用。而一个语言啰嗦,表达含糊不清、无幽默感的教师,显然难以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容易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感。另外,教师的语言应尽可能地对学生做出公正的、始终如一的反应,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爱与尊重,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3.教学环境的适度刺激
教学环境是指各种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媒体和演示操作。新颖、独特、对比强烈的刺激物,如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未见过的教具、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教师采用的新信息、新方法等,这些教学环境的适度刺激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对课堂的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心理。
二、利用认知失调,启动学习的内在需要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某门课程特别感兴趣,不需要什么引导、激励和奖励,也学得比其他课程更投入,对这些学生来说,这门课本身具有足够的内在诱因价值,能驱动他们去学习。但是,学生对学校里的一些教学内容,可能一时并不感到有趣或有用,反而觉得枯燥、厌烦,没有内在的学习需要。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从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出发。一个学习者用过去的旧知识、旧经验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或不能对当前的问题做出恰当的反应,就会产生无力感,矛盾感或不平衡感(认知失调)。要平衡就得学习,就得通过学习找到方法、途径达到认知平衡,这就让学生产生自主构建新知识的内在需要。因此,可通过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失调,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内在需要。
三、目标指引,激发学习内驱力
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具有很强的引导、号召和激励作用。运用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在一个个“小的成功”的鼓舞下,在学习结果的“诱惑”下,始终保持适当的学习期待和激情。
四、组织活动,启动参与热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负责自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具体地说,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启动环节中,应通过活动、游戏等形式启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自觉“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
五、成功激励,启动学习的自信心理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成功体验越多,体验强度越大,那他的学习与发展“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就越足。
总之,成功激励应当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的启动阶段,这种方法可通过教学谈话和情境创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推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作者单位:551200 贵州省龙里县麻芝乡新民小学)
一、营造氛围,启动期待心理
教学启动环节,教师要注意营造先于学习条件的氛围,这种氛围可通过教师自身精神面貌、教态,语言等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形成一定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极好地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需要、情感等因素,使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
1.教师教态的积极影响
上课伊始,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应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一个精神萎靡不振、行动拖沓的教师肯定激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相反,教师精神饱满,充满喜悦地走进教室,必然给学生心理上的冲击。其次,教师神态要自然亲切。一个神情严肃、不苟言笑的教师与眼神慈祥、亲切的教师相比,后者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期待。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形象,从内心去热爱你的课堂、你的学生,给予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的暗示。这样,必然会激起学生对你的热爱,对你的课堂的热爱,从而让学生对你的课堂充满期待。
2.教师语言的积极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语言规范流畅、抑扬顿挫、幽默机智、声音洪亮、富有激情,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喜欢,对课堂教学必然产生有效的作用。而一个语言啰嗦,表达含糊不清、无幽默感的教师,显然难以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容易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感。另外,教师的语言应尽可能地对学生做出公正的、始终如一的反应,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爱与尊重,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3.教学环境的适度刺激
教学环境是指各种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媒体和演示操作。新颖、独特、对比强烈的刺激物,如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未见过的教具、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教师采用的新信息、新方法等,这些教学环境的适度刺激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对课堂的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心理。
二、利用认知失调,启动学习的内在需要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某门课程特别感兴趣,不需要什么引导、激励和奖励,也学得比其他课程更投入,对这些学生来说,这门课本身具有足够的内在诱因价值,能驱动他们去学习。但是,学生对学校里的一些教学内容,可能一时并不感到有趣或有用,反而觉得枯燥、厌烦,没有内在的学习需要。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从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出发。一个学习者用过去的旧知识、旧经验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或不能对当前的问题做出恰当的反应,就会产生无力感,矛盾感或不平衡感(认知失调)。要平衡就得学习,就得通过学习找到方法、途径达到认知平衡,这就让学生产生自主构建新知识的内在需要。因此,可通过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失调,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内在需要。
三、目标指引,激发学习内驱力
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具有很强的引导、号召和激励作用。运用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在一个个“小的成功”的鼓舞下,在学习结果的“诱惑”下,始终保持适当的学习期待和激情。
四、组织活动,启动参与热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负责自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具体地说,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启动环节中,应通过活动、游戏等形式启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自觉“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
五、成功激励,启动学习的自信心理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成功体验越多,体验强度越大,那他的学习与发展“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就越足。
总之,成功激励应当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的启动阶段,这种方法可通过教学谈话和情境创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推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作者单位:551200 贵州省龙里县麻芝乡新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