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可以说是人类的一个历史性的价值追求,无论是在世界的东方还是在西方,它始终都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在我国古代的各大学派在对和谐社会深刻研究的同时,在西方社会各个学派的思想家也对其进行着深刻的探索与实践。
古希腊哲学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最初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认为宇宙能够包容万物,万物自身的必然性与规律性,最终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和谐宇宙,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古希腊哲学把思考的重心转向了人与社会,对于和谐宇宙的论述也进而转向对和谐社会的探讨。其中柏拉图的政治学说可以说首次从哲学的高度对和谐社会进行了论述,他的学说以追求正义为核心,在他看来正义即和谐,也是缔造和谐社会的价值尺度,未来公平正义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正如他所说“把正义看作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事情,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轨道。”在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中,他认为要想实现国家的和谐,首先必须要有和谐的个人,因此他将人的本性分为:理性、意志和情欲,人们在从事社会劳动时,都是由自己的本性所决定的,其中理性表现为智慧,居上;意志发展为勇敢,居中;情欲则应以节制,居下。通过三个等级的划分强调了不同等级的人出于不同的美德而从事那些符合他们天性的工作,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事,即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并且不干涉别人的事。个人的利益也就不会出现冲突,社会的正义也就能够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也能得以保障。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构想以空想社会主义的形势出现,他们将古希腊和基督教的传统相结合,构建出了一个具有乌托邦性质的和谐社会,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都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他们以文学的形式对理想的和谐社会进行了描绘。
莫尔对英国圈地运动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私有制的存在使得贪婪、争斗、掠夺等一切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都无法根除,他提出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废除一切阶级不平等的因素,社会一切物质财富都归劳动者公众所有。为了杜绝私有观念,他们甚至每隔十年要用抽签的办法调换一次住房。在政治上,乌托邦废除了监狱、警察等暴力机关,国家的主要职能是对内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管理,对外巩固国防。实行民主政治,每30户居民选出一位专职行政官员,再由这些专职行政官员推选更高一级的行政官员,以此类推,这些行政官员一方面防止有人游手好闲,另一方面防治人们过分的劳作,所有的专职行政官员轮流参与元老院会议了解社会事务并负责告知各自所管辖的民众,社会的重大问题由各户家庭集体讨论解决。实行男女平等,每一个都有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人人都能平等参加劳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劳动不再有贵贱之分,无论什么样的劳动都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并且每天只需劳动六个小时,其余的时间便可以用来安排学习或者娱乐活动,乌托邦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从事一项劳动,人们可以自主的选择一项自己想做的工作,家庭不再是过去以血缘为基础的单位,社会的人员分配永远都保持着平衡。
意大利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在《太阳城》的书中也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太阳城。同样在那里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度,不同于莫尔的乌托邦社会的是社会的一切劳动都是公职人员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的义务分配,所产生的产品和财富也由公职人员进行分配,不存在任何的私有财产,正像康帕内拉在书中所说:“他们的公社制度使大家成为富人,同时又都是穷人,他们都是富人,因为大家共同占有一切,他们都是穷人,因为每个人没有任何私有财产”财产的公有剔除了贫富差距的出现,人们平等的参与劳动,劳动产品按需分配,彼此相互尊重,剥削也将不复存在。
安德里亚的《基督城》描述了一个由背井离乡、忠实的基督教徒们组建的理想国家,它也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三到四个人的小家庭组成,物质生活资料也由国家统一分配,不同于乌托邦和太阳城的是人们的劳动不是为了生产物质资料财富,而是为了表现对上帝虔诚的态度。它的领导阶层是有三人集团组成,分管司法、审计和经济。在三人执政的之下的政府还有官员八人,每个官员还有一个下属作为助手,他们的领导方式是靠自己的模范行为并且十分谦虚和谨慎。在整个基督城里,人们按照计划生产,虽然每天并没有规定工作时间,但是并不会很长。整个社会特别重视教育,每个人都会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学习,使自己的思想精神素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社会上一切用于调节社会矛盾的工具和职业等都将没有了用处,人们都具有高尚的品德,整个基督城每一个角落都充斥了和谐稳定的氛围。
到了19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以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分别提出了“实业制度”和“和谐制度”,欧文甚至将他在美国共产主义的实践当作“新和谐社会”。
圣西门认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点在于创造实业。在他的“实业制度下”,整个社会构建的目的在于使人民得到幸福,而得到幸福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实业,因此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实干的人,一切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所有人都应该参与到劳动中来,都要把自己看成属于某一工场的工作者,每一人的天赋和才能都应当围绕发展实业来发挥。他将政治看做是关于生产的科学,国家是管理生产的科学。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协作制度、社会生产;在分配上实行“各安其能,各安其劳”的原则,消灭一切剥削现象,企业主也要从事劳动。比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进步之处就在于圣西门所提出的“实业制度”一方面强调社会的平等,另一方面更多的关注了人的需要,所有科学、文化、教育、實业的知识都应该完全用于提升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
傅立叶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认为和谐社会构建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的“情欲”得到满足,社会以阶级调和的方式解决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问题。和谐社会的基层单位是“法郎吉”(希腊文“方阵”之意),固定人数1620人,同住在一个设备齐全舒适的大厦里。法郎吉下属200个称之为“谢立叶”小组,小组在乡间还有别墅。谢利小组按照情欲和对某种活动的嗜好相同的原则进行自由组合,人们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多个小组,其生产的产品可以进行相互交换,在傅立叶看来,和谐社会是要人们摆脱一切苦难折磨的社会制度,而这就在于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以及高度的科学和优美的艺术。大规模的生产可以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稳定,高度的科学和优美的艺术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最终使人类的“情欲”得到自由、充分的满足。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每一个人的性格从来不是而且永远不可能是由他自己形成的,而是由环境造成的”,因此他从人的性格形成的这一理论出发设计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方案,他变卖了所有家产,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购买了一片3万英亩的土地上进行“新和谐社会”试验。整个社会是一个理性的社会,人们通过努力学习知识、劳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所有贪婪、邪恶、贫穷、懒惰的人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都将变成品德高尚的人,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相互尊重、相互团结,社会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就会广泛的结合起来,人们所有的私人利益就能与公众利益一致,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也能够得到极大的丰富,公平正义将支配整个社会组织机构的运转。
这些所有对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设想,虽然并没有真正的实现,但他们对于和谐社会的论述,对于马克思对于和谐社会的论述以及我国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构想都具有一定的思想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法国社会主义简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圣西门选集.第1-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傅立叶选集.第1-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西方社会思想史第3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梁斌(1993.1-),男,汉族,山西运城人,法学硕士,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潘鑫(1992.1-),女,汉族,山西忻州人,法学硕士,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业与发展研究。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古希腊哲学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最初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认为宇宙能够包容万物,万物自身的必然性与规律性,最终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和谐宇宙,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古希腊哲学把思考的重心转向了人与社会,对于和谐宇宙的论述也进而转向对和谐社会的探讨。其中柏拉图的政治学说可以说首次从哲学的高度对和谐社会进行了论述,他的学说以追求正义为核心,在他看来正义即和谐,也是缔造和谐社会的价值尺度,未来公平正义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正如他所说“把正义看作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事情,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轨道。”在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中,他认为要想实现国家的和谐,首先必须要有和谐的个人,因此他将人的本性分为:理性、意志和情欲,人们在从事社会劳动时,都是由自己的本性所决定的,其中理性表现为智慧,居上;意志发展为勇敢,居中;情欲则应以节制,居下。通过三个等级的划分强调了不同等级的人出于不同的美德而从事那些符合他们天性的工作,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事,即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并且不干涉别人的事。个人的利益也就不会出现冲突,社会的正义也就能够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也能得以保障。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构想以空想社会主义的形势出现,他们将古希腊和基督教的传统相结合,构建出了一个具有乌托邦性质的和谐社会,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都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他们以文学的形式对理想的和谐社会进行了描绘。
莫尔对英国圈地运动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私有制的存在使得贪婪、争斗、掠夺等一切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都无法根除,他提出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废除一切阶级不平等的因素,社会一切物质财富都归劳动者公众所有。为了杜绝私有观念,他们甚至每隔十年要用抽签的办法调换一次住房。在政治上,乌托邦废除了监狱、警察等暴力机关,国家的主要职能是对内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管理,对外巩固国防。实行民主政治,每30户居民选出一位专职行政官员,再由这些专职行政官员推选更高一级的行政官员,以此类推,这些行政官员一方面防止有人游手好闲,另一方面防治人们过分的劳作,所有的专职行政官员轮流参与元老院会议了解社会事务并负责告知各自所管辖的民众,社会的重大问题由各户家庭集体讨论解决。实行男女平等,每一个都有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人人都能平等参加劳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劳动不再有贵贱之分,无论什么样的劳动都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并且每天只需劳动六个小时,其余的时间便可以用来安排学习或者娱乐活动,乌托邦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从事一项劳动,人们可以自主的选择一项自己想做的工作,家庭不再是过去以血缘为基础的单位,社会的人员分配永远都保持着平衡。
意大利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在《太阳城》的书中也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太阳城。同样在那里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度,不同于莫尔的乌托邦社会的是社会的一切劳动都是公职人员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的义务分配,所产生的产品和财富也由公职人员进行分配,不存在任何的私有财产,正像康帕内拉在书中所说:“他们的公社制度使大家成为富人,同时又都是穷人,他们都是富人,因为大家共同占有一切,他们都是穷人,因为每个人没有任何私有财产”财产的公有剔除了贫富差距的出现,人们平等的参与劳动,劳动产品按需分配,彼此相互尊重,剥削也将不复存在。
安德里亚的《基督城》描述了一个由背井离乡、忠实的基督教徒们组建的理想国家,它也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三到四个人的小家庭组成,物质生活资料也由国家统一分配,不同于乌托邦和太阳城的是人们的劳动不是为了生产物质资料财富,而是为了表现对上帝虔诚的态度。它的领导阶层是有三人集团组成,分管司法、审计和经济。在三人执政的之下的政府还有官员八人,每个官员还有一个下属作为助手,他们的领导方式是靠自己的模范行为并且十分谦虚和谨慎。在整个基督城里,人们按照计划生产,虽然每天并没有规定工作时间,但是并不会很长。整个社会特别重视教育,每个人都会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学习,使自己的思想精神素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社会上一切用于调节社会矛盾的工具和职业等都将没有了用处,人们都具有高尚的品德,整个基督城每一个角落都充斥了和谐稳定的氛围。
到了19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以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分别提出了“实业制度”和“和谐制度”,欧文甚至将他在美国共产主义的实践当作“新和谐社会”。
圣西门认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点在于创造实业。在他的“实业制度下”,整个社会构建的目的在于使人民得到幸福,而得到幸福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实业,因此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实干的人,一切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所有人都应该参与到劳动中来,都要把自己看成属于某一工场的工作者,每一人的天赋和才能都应当围绕发展实业来发挥。他将政治看做是关于生产的科学,国家是管理生产的科学。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协作制度、社会生产;在分配上实行“各安其能,各安其劳”的原则,消灭一切剥削现象,企业主也要从事劳动。比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进步之处就在于圣西门所提出的“实业制度”一方面强调社会的平等,另一方面更多的关注了人的需要,所有科学、文化、教育、實业的知识都应该完全用于提升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
傅立叶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认为和谐社会构建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的“情欲”得到满足,社会以阶级调和的方式解决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问题。和谐社会的基层单位是“法郎吉”(希腊文“方阵”之意),固定人数1620人,同住在一个设备齐全舒适的大厦里。法郎吉下属200个称之为“谢立叶”小组,小组在乡间还有别墅。谢利小组按照情欲和对某种活动的嗜好相同的原则进行自由组合,人们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多个小组,其生产的产品可以进行相互交换,在傅立叶看来,和谐社会是要人们摆脱一切苦难折磨的社会制度,而这就在于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以及高度的科学和优美的艺术。大规模的生产可以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稳定,高度的科学和优美的艺术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最终使人类的“情欲”得到自由、充分的满足。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每一个人的性格从来不是而且永远不可能是由他自己形成的,而是由环境造成的”,因此他从人的性格形成的这一理论出发设计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方案,他变卖了所有家产,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购买了一片3万英亩的土地上进行“新和谐社会”试验。整个社会是一个理性的社会,人们通过努力学习知识、劳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所有贪婪、邪恶、贫穷、懒惰的人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都将变成品德高尚的人,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相互尊重、相互团结,社会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就会广泛的结合起来,人们所有的私人利益就能与公众利益一致,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也能够得到极大的丰富,公平正义将支配整个社会组织机构的运转。
这些所有对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设想,虽然并没有真正的实现,但他们对于和谐社会的论述,对于马克思对于和谐社会的论述以及我国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构想都具有一定的思想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法国社会主义简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圣西门选集.第1-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傅立叶选集.第1-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西方社会思想史第3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梁斌(1993.1-),男,汉族,山西运城人,法学硕士,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潘鑫(1992.1-),女,汉族,山西忻州人,法学硕士,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业与发展研究。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