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精胶囊治疗男性不育症120例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生精胶囊治疗男性不育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男性不育提供一种有效方法。结论:生精胶囊口服治疗男性不育症疗效明显优于五子衍宗丸和维生素E,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生精胶囊 男性不育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男性不育患者120例,治疗组90例,24~30岁48例,31~35岁26例,36~40岁16例,病史2~3年;对照组30例,24~30岁22例,31~35岁6例,36~40岁2例,病史2~3年。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男性不育症临床指导原则》制定[1]。
  纳入标准:24~40岁男性,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等引起的不育症或经检查合并有轻度副性腺炎症(EPS≤20个/HP或精液常规WBC≤7个/HP),轻度精索静脉曲张,精子密度(1~40)×106/ml,精子活力a+b≥20%,而<50%或>10%者。
  排除标准:配偶有不孕症、性生活不正常、精卵结合障碍者,服用影响生精及精子活力药物者;患者生殖道先天畸形者,输卵管狭窄、梗阻、睾丸萎缩(睾丸体积<10mm×10mm);免疫性不育,精索静脉曲张Ⅱ度以上,睾丸炎、附睾炎、中重度前列腺炎;生殖器官手术史、外伤史、影响生育功能者;对本药物过敏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90例服用生精胶囊,每次4~6粒,3次/日。对照组30例用五子衍宗丸每次10粒, 3次/日;维生素E胶丸每次1粒,3次/日。每月观察1次,3个月1疗程判定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精液质量指标(液化时间、活力、活动率、密度、畸形等)的变化,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前,2次查精液8项常规指标,满1疗程后连续查2次精液常规。观察治疗前后和治疗过程中体征和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记录。临床症状观察根据治疗后变化填写病历。最后用统计学处理判断。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配偶受孕;②显效:虽未受孕,但治疗3~6个月精子数量、活动力等常规检查已正常,精子功能检测虽未正常,但精液常规检查有群级间改善,如精子功能检测虽未正常,但精液常规检查有群级间改善,如C级进入B级。③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2]。
  统计学处理:用DB-SEIH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用POMS(医学统计程序)软件,分类资料用X2检查,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结 果
  
  治疗前精子密度(24.62±68.73)×109/L,治疗后精子密度(49.56±11.36)×109/L。活率治疗前43.35%±8.1%,治疗后54.3%±9.2%。活力27.5%±6.4%,治疗后39.8%±6.9%。白细胞治疗前(6.0±2.5)个/HP,治疗后(2.4±1.9)个/HP。治疗前后精液情况比较,计
  数异常者痊愈22例,有效2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47%。活力低下者痊愈17例,有效38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55%。精不液化痊愈19例,有效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19%。精液的液化指标总疗效比较,治疗前不液化16.36%,治疗后不液化1.82%。两组疗效观察,治疗中治愈26%,显效35%,有效21%,无效8%,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治愈5%,显效6%,有效10%,无效9%,总有效率69.99%。
  
  讨 论
  
  现代中药研究证明,补肾药物具有雄性激素及促性腺激素样作用,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调节全身机能等作用[3]。而且通过调节细胞内第二信使物质活性和动态平衡而达到调整肾阴肾阳之目的。肾虚的实质表现为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睾丸等腺体呈退行性病变,用枸杞子、黄芪、何首乌补肾益脾,改善以上功能治其本。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补肾益气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提高精浆免疫抑制物活性,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ASAB的消除。枸杞子、黄芪对机体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活血化瘀药具有调整机体血液循环,特别微循环,加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代谢,不仅能消除已形成的抗体,而且能抑制新的抗体产生。丹参对机体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双向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可抑制抗体生成,可消除过剩的抗体,对已沉积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促进吸收与清除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解脲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亦是影响精子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选用蒲公英、车前子、路路通清热利湿、解毒泄浊类药物对生殖道炎症起抗菌消炎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本类药物有明显抑制微生物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第一辑,1993.
  2 王琦,等.中医男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4-400.
  3 王益鑫,等.中华男科学杂志:2006,9:771-774.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筛查及早期持续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甲低)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患儿81例,分为持续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例),给予左旋甲状腺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智力和体格发育的差异。结果:持续治疗组体格及智力达到同龄儿童正常水平,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持续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能明显改善预后,使其正常发育
期刊
关键词 婴幼儿 输液反应 诊治    资料及方法    1997~2007年收治婴幼儿输液反应12例,男8例,女4例,3~8个月3例,8个月~2岁9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肺炎5例,肠炎4例。输入药物分别有头孢噻肟钠、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头孢呋辛钠、平衡盐、能量合剂、喜炎平、双黄连等。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寒战,鸡皮样疹,皮肤花纹,手足凉者8例,出现于输液开始后30~40分钟。首发面色苍白,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健脾祛湿清热柔肝法治疗脾虚湿阻肝郁型脾胃病的疗效。方法:自拟六味理脾汤治疗符合该型的脾胃病80例。结果:总有效率91%。结论:六味理脾汤有健脾理气柔肝袪湿的效果。  关键词 脾胃病 中药疗法 自拟方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脾虚湿阻肝郁型脾胃病患者80例,男34例,女46例;年龄22~85岁,其中22~35岁18例,36~60岁34例,60~85岁28例;病程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西药复合口服、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方法:对3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口服、中西药复合灌肠,每天1次。结果:38例中显效11例(29%),有效24例(63%),无效3例(8%)。结论:此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药 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直肠、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直肠和结肠黏
期刊
摘 要 目的:通过阴茎背神经分支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早泄96例疗效观察。方法:本组患者96例,年龄22~42岁,平均30岁;病程1~18年;射精潜伏期1.01±0.58分钟,平均0.82分钟;性伴侣满意度10%~35%,平均18%;均采用阴茎背神经分支切断术手术治疗。结论:96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龟头麻木,感觉严重缺失,无合并勃起功能障碍;2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疼痛,术后4周症状消失,有效率为85%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肠胃舒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法,对90例消化性溃疡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肠胃舒胶囊,连续用药8周后复查胃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7.78%(P<0.01),Hp清除率分别为89.3%、56.2%(P<0.01)。结论: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中合用肠胃舒胶囊能很好地提高溃疡的临床治愈率,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 肠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高能聚焦超声刀(HIFU)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不能耐受手术又不愿接受膀胱造瘘术的BPH患者行HIFU治疗。结果:18例下尿路梗阻症状明显缓解,6例轻度改善,2例无效。结论:HIFU对治疗BPH能起一定的近期作用。  关键词HIFU BPH 高危    资料与方法     2003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不能耐受手术又不愿接受膀胱造瘘术的
期刊
关键词 中医药 口疮 辨证论治    资料与方法    1990~2002年收治口疮患者68例,男30例,女38例;年龄5~70岁,20~50岁占70%;病程0.5~30年;皆为频繁复发。中医分型:风热型17例(25%),火热型21例(30%),阴虚型23例(35%),气虚型7例(10%)。  治疗方法:①风热。主症:口疮,发热恶风,头咽痛、口干渴、尿赤便秘、痰黄、或浮紧,舌红,苔黄。证析: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电针、超短波为主治疗肩周炎。方法:采用电针,超短波等综合治疗肩周炎。结果:电针、超短波为主治疗肩周炎有效率达100%。结论:电针,超短波等方法综合治疗肩周炎,不仅能克服单一疗法的不足,且能使各疗法组合后发生更有效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 肩周炎 电针 超短波 推拿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肩周炎患者287例中,男110例,女177例。年龄28~76岁;病程10天~8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肌注穿心莲内酯磺化物注射液(简称喜炎平)治疗幼儿急疹(E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2月ES患儿58例,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均对症处理。治疗组予喜炎平肌注,对照组予利巴韦林静滴或肌注,进行对照评价。 结果:两组的发热至消失天数大致相同(P>0.05);治疗组在发热至出疹时平均最高体温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明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