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婴幼儿 输液反应 诊治
资料及方法
1997~2007年收治婴幼儿输液反应12例,男8例,女4例,3~8个月3例,8个月~2岁9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肺炎5例,肠炎4例。输入药物分别有头孢噻肟钠、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头孢呋辛钠、平衡盐、能量合剂、喜炎平、双黄连等。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寒战,鸡皮样疹,皮肤花纹,手足凉者8例,出现于输液开始后30~40分钟。首发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排除心衰者1例,于输液开始后20分钟出现。首发症状呕吐1例病情无法解释的喷射性呕吐,于输液开始后15~40分钟出现。首发症状异常烦躁哭闹,相继出现面色发灰者2例,于输液开始后15~40分钟出现。12例患儿在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及之后20分钟内体温均迅速上升至39~41℃。
急救措施:即停输原液,保留输液通道,留样查找原因。即刻静脉注射非那根1mg/kg,予以抗过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3mg/kg,抗过敏,抗休克,降体温。高热迟退者辅以物理降温或肌注安痛定退热。呼吸急促,紫绀者吸氧。
结 果
非那根静注后10分钟内寒战止,鸡皮样疹,皮肤花纹消失,面色转红,10~20分钟均能安静入睡[1]。静脉给地塞米松可缓解机体对致热原的反应使体温下降,用药后体温于30~60分钟下降,24小时内患儿一般情况均恢复到反
应前状态。12例患儿所输药品均非本病程中的初次应用,故排除药物过敏反应而确定为输液反应。
讨 论
静脉输液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婴幼儿在输液过程中有时可能有较严重的输液反应给患者增加痛苦。在实施前,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仔细诊断,确定指征并在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输液反应的发生为致热原进入机体后直接或反射性地引起全身毛细血管及微循环中前毛细血管括约肌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的结果,产生致热原的因素很多,有的是液体本身有致热原存在,有的是药物配伍不合理,有的是液体放置过久,有的是药物浓度过高,有的是无菌操作不严格等。当出现输液反应时,很难确定每例的直接原因。热原反应是指由于输液中的致热原(主要是内毒素)引发的,以发热、寒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热原是指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物质的总称。广义的热原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药剂学上的热原通常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为内毒素,它是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热原反应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体温升高,严重时可发生昏迷和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由输液引起的非治疗效应——输液反应较常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避免或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输液反应的因素:热原累加热原反应是一个累积量的反应。输液过程中的药品制剂,特别是大量联合用药,输液器具及输液操作都可带入不同程度的热原,当进入体内的热原累积量超过人体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微粒污染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体内的非代谢性的颗粒杂质。微粒污染的来源。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成人及年长儿输液反应发生后一般表现寒冷寒战,四肢发凉,相继高热,但婴幼儿不会表达,全凭医护人员及家长密切观察才能发现。因此,在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现患儿异常烦躁哭闹,原发病无法解释的呕吐、四肢发凉、鸡皮样疹、呼吸急促,面色发灰或苍白,体温迅速升高,即要考虑是否为输液反应,及时处理。同时,医护人员需严格消毒,无菌操作,把好药物配伍、三查七对制度关,杜绝输液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玉红.婴幼儿输血反应15例诊治分析.中原医刊,2005,11(32):63.
资料及方法
1997~2007年收治婴幼儿输液反应12例,男8例,女4例,3~8个月3例,8个月~2岁9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肺炎5例,肠炎4例。输入药物分别有头孢噻肟钠、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头孢呋辛钠、平衡盐、能量合剂、喜炎平、双黄连等。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寒战,鸡皮样疹,皮肤花纹,手足凉者8例,出现于输液开始后30~40分钟。首发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排除心衰者1例,于输液开始后20分钟出现。首发症状呕吐1例病情无法解释的喷射性呕吐,于输液开始后15~40分钟出现。首发症状异常烦躁哭闹,相继出现面色发灰者2例,于输液开始后15~40分钟出现。12例患儿在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及之后20分钟内体温均迅速上升至39~41℃。
急救措施:即停输原液,保留输液通道,留样查找原因。即刻静脉注射非那根1mg/kg,予以抗过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3mg/kg,抗过敏,抗休克,降体温。高热迟退者辅以物理降温或肌注安痛定退热。呼吸急促,紫绀者吸氧。
结 果
非那根静注后10分钟内寒战止,鸡皮样疹,皮肤花纹消失,面色转红,10~20分钟均能安静入睡[1]。静脉给地塞米松可缓解机体对致热原的反应使体温下降,用药后体温于30~60分钟下降,24小时内患儿一般情况均恢复到反
应前状态。12例患儿所输药品均非本病程中的初次应用,故排除药物过敏反应而确定为输液反应。
讨 论
静脉输液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婴幼儿在输液过程中有时可能有较严重的输液反应给患者增加痛苦。在实施前,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仔细诊断,确定指征并在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输液反应的发生为致热原进入机体后直接或反射性地引起全身毛细血管及微循环中前毛细血管括约肌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的结果,产生致热原的因素很多,有的是液体本身有致热原存在,有的是药物配伍不合理,有的是液体放置过久,有的是药物浓度过高,有的是无菌操作不严格等。当出现输液反应时,很难确定每例的直接原因。热原反应是指由于输液中的致热原(主要是内毒素)引发的,以发热、寒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热原是指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物质的总称。广义的热原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药剂学上的热原通常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为内毒素,它是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热原反应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体温升高,严重时可发生昏迷和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由输液引起的非治疗效应——输液反应较常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避免或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输液反应的因素:热原累加热原反应是一个累积量的反应。输液过程中的药品制剂,特别是大量联合用药,输液器具及输液操作都可带入不同程度的热原,当进入体内的热原累积量超过人体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微粒污染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体内的非代谢性的颗粒杂质。微粒污染的来源。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成人及年长儿输液反应发生后一般表现寒冷寒战,四肢发凉,相继高热,但婴幼儿不会表达,全凭医护人员及家长密切观察才能发现。因此,在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现患儿异常烦躁哭闹,原发病无法解释的呕吐、四肢发凉、鸡皮样疹、呼吸急促,面色发灰或苍白,体温迅速升高,即要考虑是否为输液反应,及时处理。同时,医护人员需严格消毒,无菌操作,把好药物配伍、三查七对制度关,杜绝输液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玉红.婴幼儿输血反应15例诊治分析.中原医刊,2005,11(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