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输液反应12例诊治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婴幼儿 输液反应 诊治
  
  资料及方法
  
  1997~2007年收治婴幼儿输液反应12例,男8例,女4例,3~8个月3例,8个月~2岁9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肺炎5例,肠炎4例。输入药物分别有头孢噻肟钠、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头孢呋辛钠、平衡盐、能量合剂、喜炎平、双黄连等。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寒战,鸡皮样疹,皮肤花纹,手足凉者8例,出现于输液开始后30~40分钟。首发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排除心衰者1例,于输液开始后20分钟出现。首发症状呕吐1例病情无法解释的喷射性呕吐,于输液开始后15~40分钟出现。首发症状异常烦躁哭闹,相继出现面色发灰者2例,于输液开始后15~40分钟出现。12例患儿在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及之后20分钟内体温均迅速上升至39~41℃。
  急救措施:即停输原液,保留输液通道,留样查找原因。即刻静脉注射非那根1mg/kg,予以抗过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3mg/kg,抗过敏,抗休克,降体温。高热迟退者辅以物理降温或肌注安痛定退热。呼吸急促,紫绀者吸氧。
  结 果
  
  非那根静注后10分钟内寒战止,鸡皮样疹,皮肤花纹消失,面色转红,10~20分钟均能安静入睡[1]。静脉给地塞米松可缓解机体对致热原的反应使体温下降,用药后体温于30~60分钟下降,24小时内患儿一般情况均恢复到反
  应前状态。12例患儿所输药品均非本病程中的初次应用,故排除药物过敏反应而确定为输液反应。
  
  讨 论
  
  静脉输液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婴幼儿在输液过程中有时可能有较严重的输液反应给患者增加痛苦。在实施前,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仔细诊断,确定指征并在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输液反应的发生为致热原进入机体后直接或反射性地引起全身毛细血管及微循环中前毛细血管括约肌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的结果,产生致热原的因素很多,有的是液体本身有致热原存在,有的是药物配伍不合理,有的是液体放置过久,有的是药物浓度过高,有的是无菌操作不严格等。当出现输液反应时,很难确定每例的直接原因。热原反应是指由于输液中的致热原(主要是内毒素)引发的,以发热、寒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热原是指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物质的总称。广义的热原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药剂学上的热原通常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为内毒素,它是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热原反应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体温升高,严重时可发生昏迷和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由输液引起的非治疗效应——输液反应较常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避免或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输液反应的因素:热原累加热原反应是一个累积量的反应。输液过程中的药品制剂,特别是大量联合用药,输液器具及输液操作都可带入不同程度的热原,当进入体内的热原累积量超过人体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微粒污染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体内的非代谢性的颗粒杂质。微粒污染的来源。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成人及年长儿输液反应发生后一般表现寒冷寒战,四肢发凉,相继高热,但婴幼儿不会表达,全凭医护人员及家长密切观察才能发现。因此,在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现患儿异常烦躁哭闹,原发病无法解释的呕吐、四肢发凉、鸡皮样疹、呼吸急促,面色发灰或苍白,体温迅速升高,即要考虑是否为输液反应,及时处理。同时,医护人员需严格消毒,无菌操作,把好药物配伍、三查七对制度关,杜绝输液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玉红.婴幼儿输血反应15例诊治分析.中原医刊,2005,11(32):63.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妊娠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 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0年以来收治孕妇456例,年龄18~40岁,身体健康,月经规律,停经10~14周,B超证实为正常宫内妊娠并自愿要求流产。无长期服药史、无烟酒嗜好,无使用米非司酮及(或)前列腺素禁忌证。1组226例,平均年龄26.15(17~40)岁,平均停经时间13.1(10~14)周,首次妊娠26例,2次妊娠118例,2次以上82
期刊
资料和方法    2001~2007年门诊及生殖健康检查中宫颈糜烂患者260例愿意接受随诊者为研究对象,均已婚,年龄27~56岁,病程2~13年。  诊断标准:根据高等医学院校妇产科学教材标准,轻度糜烂,糜烂面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1/3,108例;中度糜烂,糜烂面占整个面积的1/3~2/3,84例;重度糜烂,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68例。  方法:理疗时间为月经干净后3~7天内,常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异丙酚配伍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自愿行人工流产者随机分为三组,即异丙酚配伍芬太尼500例、利多卡因配伍阿托品500例、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500例。结果:异丙酚配伍芬太尼对人工流产手术引起的疼痛、人工流产反应综合征,宫颈扩张,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等情况,优于利多卡因配伍阿托品及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P﹤0.05)。结论:异丙酚配伍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应用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将秋季腹泻婴幼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更昔洛伟注射液静滴,观察组加用思密达保留灌肠1次/日。结果:观察组显效3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抗病毒基础上加思密达保留灌肠,疗效优于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2月~2007年12月共行纤维胃镜检查1400例,检出消化性溃疡147例,检出率10.5%。年龄13个月~14岁,平均9.52±2.91岁。男97例,女50例;男∶女为1.94∶1。十二指肠溃疡128例(87.1%),胃溃疡17例(11.6%),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2例(1.4%)。  消化性溃疡的部位和形态:17例胃溃疡中单发12例,发生于胃窦部6例,胃角中段3例
期刊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93例输卵管端-端吻合术的方法及复通率。方法:对育龄妇女93例采用端-端吻合术,术后1~3个月,每月月经干净3~5天行子宫输卵管通液术。结果:复孕82例(88.17%),宫外孕3例(3.23%),失败4例(4.3%),失访4例(4.3%)。术后6~12个月妊娠43例(53%)。结论:绝育术后需行复通术的育龄妇女,均可实施吻合术,该手术方式易掌握,风险较小。  关键词 绝育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筋膜内全宫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及效果。方法:将180例需行子宫切除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90例,采用筋膜内全宫切除术;对照组90例,采用传统腹式全宫切除术。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性生活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筋膜内全宫切除,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子宫良性疾病的手术方式
期刊
摘 要 目的:评价改良新式剖宫产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52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A组210例采用新式剖宫产术式,B组242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比较两组切口两侧角部筋膜下出血率、缝合腹膜时间、术后疼痛(中重度)、术后病率、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结果:切口两侧角部筋膜下出血率、缝合腹膜时间、术后疼痛、术后病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组均优于B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两组比较差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07例治愈,随访1年无复发。1例因患儿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剧烈咳嗽,疝复发。结论: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疗效可靠。  关键词 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切口手术    资料与方法    2000年2月~2006年2月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108例,左侧15例。9例因疝嵌顿入院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筛查及早期持续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甲低)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患儿81例,分为持续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例),给予左旋甲状腺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智力和体格发育的差异。结果:持续治疗组体格及智力达到同龄儿童正常水平,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持续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能明显改善预后,使其正常发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