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健脾祛湿清热柔肝法治疗脾虚湿阻肝郁型脾胃病的疗效。方法:自拟六味理脾汤治疗符合该型的脾胃病80例。结果:总有效率91%。结论:六味理脾汤有健脾理气柔肝袪湿的效果。
关键词 脾胃病 中药疗法 自拟方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脾虚湿阻肝郁型脾胃病患者80例,男34例,女46例;年龄22~85岁,其中22~35岁18例,36~60岁34例,60~85岁28例;病程5天~2月23例,3个月~2年16例,2~10年24例,>10年17例。症状:纳差胃脘痞满50例,上腹痛45例,口苦、恶心、呃逆32例,大便不畅34例,腹泻20例,部分患者伴有头晕、倦怠、胁痛。
自拟六味理脾汤: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0g,杏仁10g,白芍15g,丹皮10g。脾虚甚加党参、山药;湿甚加厚朴、半夏;食滞加焦山楂、麦芽;湿阻气滞加枇杷叶、玉片、枳壳;胃寒加吴茱萸、高良姜、桂枝,胃热加黄连,阴津不足加沙参、石斛、麦冬,腹泻加鸡内金、葛根,胃脘胀痛甚加大白芍用量,肝郁热甚加赤芍、连翘,灼痛加黄连、吴茱萸,便秘加莱菔子、火麻仁。中西结合对病加药:参考胃镜检查对病加药,临床发现在对配合胃镜检查的患者若参考西医检查对症用药疗效更速,溃疡加乌贝散;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加黄连、公英;浅表性胃炎多以胃脘胀满为主,无论有无胃胀均可加用理气之枳实、香附;萎缩性胃炎为久病入络加丹参、当归活血养血;低胃酸加山楂、乌梅取其酸味化食;肠腺化生按顽痰血瘀论加丹参、元参、白花蛇舌草;糜烂性胃炎大便潜血阳性加白及、三七粉收敛止血;贫血加黄芪、当归补气养血;胆汁反流性胃炎加玉金、香附、木香。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若服后胃脘不适可少量多次频服。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油腻。
结 果
服药2剂减轻,继服2~4剂症状消失半年未复发者33例;服4~6剂减轻,继服6~10剂症状消失半年未复发者40例。半年后复发24例用原方有效,无效7例。有效率91%。
讨 论
本型脾胃病与脾肝肺关系密切。治疗原则为脾肝肺三脏并重同治。
一治脾:脾胃表里相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顺,脾气生精气才可布散,胃气降糟粕得以下行,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才能维持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散和代谢废物的排泄。脾胃病以脾虚湿滞贯穿整个过程。若失治误治则变化多端,或脾胃虚寒,或脾胃阴虚,或久病入络成气滞血瘀,或郁而化热灼伤血络。治疗首应健脾,祛湿以绝变化之源。药用白术12g、茯苓15g。其中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茯苓甘平利水渗湿,二药合用使湿祛脾自醒。
二治肝: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脾胃的升降运化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若情志内伤,肝气郁滞,疏泄不及则影响脾胃的运化形成肝郁脾虚见胸胁痞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嗳气等。因“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若肝郁化火犯胃,则见胸胁胃脘胀满,吞酸嘈杂,烦躁郁闷,苔薄黄脉弦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时当滋阴柔肝,清热平肝以防止郁热伤脾胃。药用白芍15g、丹皮10g。白芍苦酸寒滋阴养血,除热柔肝;丹皮清热凉血。郁热则肝旺,凉血可达清肝柔肝。
三治肺:肺主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功能依赖于肺的宣发肃降。若肺失宣降,则水液布散不利,湿阻中焦,脾阳受困,见纳差、腹胀、倦怠、便溏。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积滞,则影响肺气肃降,使胃失和降而脘腹胀满。六腑以通为用,和胃必通肠,通肠必理肺。因此可以通过治肺发挥肺的正常功能来调理脾胃。药用陈皮10g、杏仁10g,陈皮为肺脾二经之气分药,可行气理气,治肺兼行气,治肝燥湿治脾;杏仁归肺及大肠经,苦泄降气,虽有润肠通便之功,临床观察到对腹气不通大便不畅者降气通便,而对便稀者可条理肠道气机,不使腹泻加重,此与治痢必行气机理吻合。二药合用,使消化道功能正常运转,消化吸收正常。
脾胃病若症型与此相符,肝脾肺三脏并重同治,用本方效果确切,值得应用。
关键词 脾胃病 中药疗法 自拟方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脾虚湿阻肝郁型脾胃病患者80例,男34例,女46例;年龄22~85岁,其中22~35岁18例,36~60岁34例,60~85岁28例;病程5天~2月23例,3个月~2年16例,2~10年24例,>10年17例。症状:纳差胃脘痞满50例,上腹痛45例,口苦、恶心、呃逆32例,大便不畅34例,腹泻20例,部分患者伴有头晕、倦怠、胁痛。
自拟六味理脾汤: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0g,杏仁10g,白芍15g,丹皮10g。脾虚甚加党参、山药;湿甚加厚朴、半夏;食滞加焦山楂、麦芽;湿阻气滞加枇杷叶、玉片、枳壳;胃寒加吴茱萸、高良姜、桂枝,胃热加黄连,阴津不足加沙参、石斛、麦冬,腹泻加鸡内金、葛根,胃脘胀痛甚加大白芍用量,肝郁热甚加赤芍、连翘,灼痛加黄连、吴茱萸,便秘加莱菔子、火麻仁。中西结合对病加药:参考胃镜检查对病加药,临床发现在对配合胃镜检查的患者若参考西医检查对症用药疗效更速,溃疡加乌贝散;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加黄连、公英;浅表性胃炎多以胃脘胀满为主,无论有无胃胀均可加用理气之枳实、香附;萎缩性胃炎为久病入络加丹参、当归活血养血;低胃酸加山楂、乌梅取其酸味化食;肠腺化生按顽痰血瘀论加丹参、元参、白花蛇舌草;糜烂性胃炎大便潜血阳性加白及、三七粉收敛止血;贫血加黄芪、当归补气养血;胆汁反流性胃炎加玉金、香附、木香。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若服后胃脘不适可少量多次频服。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油腻。
结 果
服药2剂减轻,继服2~4剂症状消失半年未复发者33例;服4~6剂减轻,继服6~10剂症状消失半年未复发者40例。半年后复发24例用原方有效,无效7例。有效率91%。
讨 论
本型脾胃病与脾肝肺关系密切。治疗原则为脾肝肺三脏并重同治。
一治脾:脾胃表里相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顺,脾气生精气才可布散,胃气降糟粕得以下行,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才能维持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散和代谢废物的排泄。脾胃病以脾虚湿滞贯穿整个过程。若失治误治则变化多端,或脾胃虚寒,或脾胃阴虚,或久病入络成气滞血瘀,或郁而化热灼伤血络。治疗首应健脾,祛湿以绝变化之源。药用白术12g、茯苓15g。其中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茯苓甘平利水渗湿,二药合用使湿祛脾自醒。
二治肝: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脾胃的升降运化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若情志内伤,肝气郁滞,疏泄不及则影响脾胃的运化形成肝郁脾虚见胸胁痞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嗳气等。因“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若肝郁化火犯胃,则见胸胁胃脘胀满,吞酸嘈杂,烦躁郁闷,苔薄黄脉弦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时当滋阴柔肝,清热平肝以防止郁热伤脾胃。药用白芍15g、丹皮10g。白芍苦酸寒滋阴养血,除热柔肝;丹皮清热凉血。郁热则肝旺,凉血可达清肝柔肝。
三治肺:肺主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功能依赖于肺的宣发肃降。若肺失宣降,则水液布散不利,湿阻中焦,脾阳受困,见纳差、腹胀、倦怠、便溏。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积滞,则影响肺气肃降,使胃失和降而脘腹胀满。六腑以通为用,和胃必通肠,通肠必理肺。因此可以通过治肺发挥肺的正常功能来调理脾胃。药用陈皮10g、杏仁10g,陈皮为肺脾二经之气分药,可行气理气,治肺兼行气,治肝燥湿治脾;杏仁归肺及大肠经,苦泄降气,虽有润肠通便之功,临床观察到对腹气不通大便不畅者降气通便,而对便稀者可条理肠道气机,不使腹泻加重,此与治痢必行气机理吻合。二药合用,使消化道功能正常运转,消化吸收正常。
脾胃病若症型与此相符,肝脾肺三脏并重同治,用本方效果确切,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