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国时期的齐齐哈尔地域出现的马戏表演形式,一大批技艺高超的马戏杂技艺人,国外归来的华侨艺人,吸收国际马戏之特点,结合我国民族之特色,创编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马戏节目巡演全国,服务大众。在全国杂技界掀起了一股创作高潮!引领了近半个世纪的我国马戏节目之风格。
关键词:民国;马戏;齐齐哈尔;马术;驯熊;马上劈刀
作者简介:何林妍,女,国家三级演员,黑龙江省杂协会员,前齐齐哈尔马戏团专业杂技演员,现任杂技教师。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一、外来交流的马戏团队
民国5年(1916年)农历7月就有日本马戏、魔术来齐齐哈尔地域演出的记载。民国20年(1931年),张兴洲等10余人成立“齐齐哈尔天国魔术团”。民国30年(1941年),日本“木下马戏团”来齐演出。同时期;“盛和马戏团”来本地连续演出两个夏季,该团班主王庭生,演员张殿明、杨玉清、卢桂君等40余人。
民国38、39年(1948-1949年),以关士杰为团长的“解放马戏团”连续两年来齐市龙沙公园演出。后来由“安东新华马戏团”原班底改名为“齐齐哈尔市马戏团”,他们邀请一大批技艺高超的马戏杂技艺人,国外归来的华侨艺人,吸收国际马戏之特点,结合我国民族之特色,创编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马戏节目巡演全国,服务大众。在全国杂技界掀起了一股创作高潮!引领了近半个世纪的我国马戏之风格。
二、節目品种的多样化
1、马术
马术是齐齐哈尔市马戏团的传统节目。其中有“双人一马”、“三人一马”、“一人骑双马”,技巧有“抱柳”(一手抓马肚带,一手按马鞍桥进行倒立)、“跑马大站”(站在奔马背上)、“双马大站”(演员两脚分别站在左右两匹奔马背上)、“横担一根梁”(又名“担梁”,在奔马背上仰卧)、“蹬里藏身”(一脚踩蹬,全身藏于马的一侧)、“八步赶蝉”(人随飞奔的马同步跑八步,然后飞身上马)等。
2、马上劈刀
1953年起,归国华侨艺人赵凤岐上演的“马上劈刀”,加入了故事情节,他和另一演员分别扮成古代英雄和马童,马童报告敌情并请战,英雄提出和马童比试武艺,以定马童能否上阵对敌。然后两人比武交战,并做马上技巧表演,表演中加入了京剧的唱腔和道白。演员戴头盔、身穿绿靠、足蹬厚底靴,流水板唱腔,上演《古城会》中的关云长。表演“霸王观阵”、“猛虎跳涧”、“蹬里藏身”、“快马劈刀”、“八步赶蝉”,一度与蔡阳交战,斩杀蔡阳于马下。马童扮演者有张殿明、马胜阁。此节目与京剧、马戏、杂技艺术融为一体,形象地再现了古代勇将征战沙场的风采,使观众耳目一新。
3、驯熊
1956年,金青山首演“驯熊”,表演动作有“黑熊掰苞米”、“黑熊拍球”、“黑熊投篮”、“晃板耍叉”、“踩木球”、“挎筐打伞”等。驯化指挥者还有姚书起、王正余。此节目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演外,一直是齐齐哈尔市马戏团的保留节目。1980年应邀参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立体电影《欢欢笑笑》的拍摄。
4、驯狮子
1958年1月,齐齐哈尔艺人蔡纯栋于上海开始表演“驯狮子”。1959年由印度归国华侨范洪训接替表演此项节目,当时的两只非洲长鬃毛狮子飞别叫“齐齐”和“哈尔”,它们表演“过桌”、“钻火圈”、“人骑狮子”、“大站”等动作,指挥者还有戴焕珍、尹小君。1964年,国务院文化部下令禁演凶猛动物,此节目开始停止演出。
5、驯虎
1958年10月1日,当时马戏团驻址在现今的圣弥勒尔教堂,由范洪训和新中国第一位驯虎女郎张桂琴指挥表演“驯虎”。动作有“虎走木桥”、“老虎钻圈”、“二虎搭门”、“老虎推磨”、“虎羊同餐”的动作,随着禁演令的下发而终止。
6、驯水牛
1958年5月,马戏团受国务院委派出访越南河内演出,当时越南劳动党胡志明主席看过演出后赠送一头水牛,由范洪训驯化后,于1959年在上海首演“驯水牛”,开世界驯化界驯化水牛之先河。指挥表演者马祥奎扮成民间故事《小放牛》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牧笛,悠扬的笛声指挥着水牛:“前进”、“后退”、“跪行”、“转圈”等技巧。
7、小动物的驯化
小动物即“驯狗”、“驯猴”等。主要由蔡纯栋、梅笑莲驯化。表演动作有“猴子骑车”、“猴子独轮车走钢丝”、“猴子赶狗拉车”、“猴子放鞭炮”、“猴狗翻跟头”、“小狗钻圈”、“小狗推滚筒”、“小狗算算术”等10多个技巧。指挥表演者有戴焕珍、梅笑莲、张桂芝、王敏、田玉芳等。
8、驯马
1954年归国华侨蔡纯栋表演并教授“驯马”节目。表演的动作有“马用嘴解开捆绑前后腿的手绢”、“马在箱子和地上寻物”、“马在圆桌上转圈”、“前腿跪地行礼”、“大蹦”等动作。1983年驯化成马直立行走3米。驯化者范洪生、卢平。
9、其它动物驯化
“滑稽驴”、“驯骆驼”也是齐齐哈尔较有特色的马戏节目品种。1959年赵凤岐扮演成一农村老汉和驴一起表演。表演动作有“驴偷老汉的水喝”、“偷老汉的干粮”、“张果老倒骑驴”、“骑驴跳圈”、“老汉背驴”等技巧。
“驯骆驼”1963年由金光福首演。表演动作有“上圆桌”、“前腿跪行”、“前足跳舞”、“原地左右转圈”、“向观众敬礼”等。后来的指挥者还有范洪生和郭锦久。
三、文革后的恢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驯兽节目被取消。1974年齐齐哈尔市马戏团恢复上演“驯马”、“驯小动物”。1975年。恢复上演“驯熊”。1978年恢复上演“驯骆驼”。1985年已经拥有8匹马、狗6只、骆驼两头、黑熊两只。
四、舞台的承载
新中国成立前,齐齐哈尔的马戏、杂技大多在广场、露天演出,齐齐哈尔市马戏团成立之后;开始制作马戏大篷,是当时新中国第一个马戏大篷。大蓬用木架支撑(1961年改为铁架),布围子、布盖,无坐席,容纳观众近2000人。演出从此风雨无阻。1957年大蓬内开始设置木质板位坐席。60年代开始用牡丹花、仙鹤衬景,幻灯打景、舞台灯光,对号入座,容纳观众扩展至3000人。
可以说是马戏大篷的运用给了齐齐哈尔马戏节目一个很好地发展平台,它不仅使齐齐哈尔马戏节目独树一炽,同时;也便利地将其表演风格推广全国。
关键词:民国;马戏;齐齐哈尔;马术;驯熊;马上劈刀
作者简介:何林妍,女,国家三级演员,黑龙江省杂协会员,前齐齐哈尔马戏团专业杂技演员,现任杂技教师。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一、外来交流的马戏团队
民国5年(1916年)农历7月就有日本马戏、魔术来齐齐哈尔地域演出的记载。民国20年(1931年),张兴洲等10余人成立“齐齐哈尔天国魔术团”。民国30年(1941年),日本“木下马戏团”来齐演出。同时期;“盛和马戏团”来本地连续演出两个夏季,该团班主王庭生,演员张殿明、杨玉清、卢桂君等40余人。
民国38、39年(1948-1949年),以关士杰为团长的“解放马戏团”连续两年来齐市龙沙公园演出。后来由“安东新华马戏团”原班底改名为“齐齐哈尔市马戏团”,他们邀请一大批技艺高超的马戏杂技艺人,国外归来的华侨艺人,吸收国际马戏之特点,结合我国民族之特色,创编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马戏节目巡演全国,服务大众。在全国杂技界掀起了一股创作高潮!引领了近半个世纪的我国马戏之风格。
二、節目品种的多样化
1、马术
马术是齐齐哈尔市马戏团的传统节目。其中有“双人一马”、“三人一马”、“一人骑双马”,技巧有“抱柳”(一手抓马肚带,一手按马鞍桥进行倒立)、“跑马大站”(站在奔马背上)、“双马大站”(演员两脚分别站在左右两匹奔马背上)、“横担一根梁”(又名“担梁”,在奔马背上仰卧)、“蹬里藏身”(一脚踩蹬,全身藏于马的一侧)、“八步赶蝉”(人随飞奔的马同步跑八步,然后飞身上马)等。
2、马上劈刀
1953年起,归国华侨艺人赵凤岐上演的“马上劈刀”,加入了故事情节,他和另一演员分别扮成古代英雄和马童,马童报告敌情并请战,英雄提出和马童比试武艺,以定马童能否上阵对敌。然后两人比武交战,并做马上技巧表演,表演中加入了京剧的唱腔和道白。演员戴头盔、身穿绿靠、足蹬厚底靴,流水板唱腔,上演《古城会》中的关云长。表演“霸王观阵”、“猛虎跳涧”、“蹬里藏身”、“快马劈刀”、“八步赶蝉”,一度与蔡阳交战,斩杀蔡阳于马下。马童扮演者有张殿明、马胜阁。此节目与京剧、马戏、杂技艺术融为一体,形象地再现了古代勇将征战沙场的风采,使观众耳目一新。
3、驯熊
1956年,金青山首演“驯熊”,表演动作有“黑熊掰苞米”、“黑熊拍球”、“黑熊投篮”、“晃板耍叉”、“踩木球”、“挎筐打伞”等。驯化指挥者还有姚书起、王正余。此节目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演外,一直是齐齐哈尔市马戏团的保留节目。1980年应邀参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立体电影《欢欢笑笑》的拍摄。
4、驯狮子
1958年1月,齐齐哈尔艺人蔡纯栋于上海开始表演“驯狮子”。1959年由印度归国华侨范洪训接替表演此项节目,当时的两只非洲长鬃毛狮子飞别叫“齐齐”和“哈尔”,它们表演“过桌”、“钻火圈”、“人骑狮子”、“大站”等动作,指挥者还有戴焕珍、尹小君。1964年,国务院文化部下令禁演凶猛动物,此节目开始停止演出。
5、驯虎
1958年10月1日,当时马戏团驻址在现今的圣弥勒尔教堂,由范洪训和新中国第一位驯虎女郎张桂琴指挥表演“驯虎”。动作有“虎走木桥”、“老虎钻圈”、“二虎搭门”、“老虎推磨”、“虎羊同餐”的动作,随着禁演令的下发而终止。
6、驯水牛
1958年5月,马戏团受国务院委派出访越南河内演出,当时越南劳动党胡志明主席看过演出后赠送一头水牛,由范洪训驯化后,于1959年在上海首演“驯水牛”,开世界驯化界驯化水牛之先河。指挥表演者马祥奎扮成民间故事《小放牛》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牧笛,悠扬的笛声指挥着水牛:“前进”、“后退”、“跪行”、“转圈”等技巧。
7、小动物的驯化
小动物即“驯狗”、“驯猴”等。主要由蔡纯栋、梅笑莲驯化。表演动作有“猴子骑车”、“猴子独轮车走钢丝”、“猴子赶狗拉车”、“猴子放鞭炮”、“猴狗翻跟头”、“小狗钻圈”、“小狗推滚筒”、“小狗算算术”等10多个技巧。指挥表演者有戴焕珍、梅笑莲、张桂芝、王敏、田玉芳等。
8、驯马
1954年归国华侨蔡纯栋表演并教授“驯马”节目。表演的动作有“马用嘴解开捆绑前后腿的手绢”、“马在箱子和地上寻物”、“马在圆桌上转圈”、“前腿跪地行礼”、“大蹦”等动作。1983年驯化成马直立行走3米。驯化者范洪生、卢平。
9、其它动物驯化
“滑稽驴”、“驯骆驼”也是齐齐哈尔较有特色的马戏节目品种。1959年赵凤岐扮演成一农村老汉和驴一起表演。表演动作有“驴偷老汉的水喝”、“偷老汉的干粮”、“张果老倒骑驴”、“骑驴跳圈”、“老汉背驴”等技巧。
“驯骆驼”1963年由金光福首演。表演动作有“上圆桌”、“前腿跪行”、“前足跳舞”、“原地左右转圈”、“向观众敬礼”等。后来的指挥者还有范洪生和郭锦久。
三、文革后的恢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驯兽节目被取消。1974年齐齐哈尔市马戏团恢复上演“驯马”、“驯小动物”。1975年。恢复上演“驯熊”。1978年恢复上演“驯骆驼”。1985年已经拥有8匹马、狗6只、骆驼两头、黑熊两只。
四、舞台的承载
新中国成立前,齐齐哈尔的马戏、杂技大多在广场、露天演出,齐齐哈尔市马戏团成立之后;开始制作马戏大篷,是当时新中国第一个马戏大篷。大蓬用木架支撑(1961年改为铁架),布围子、布盖,无坐席,容纳观众近2000人。演出从此风雨无阻。1957年大蓬内开始设置木质板位坐席。60年代开始用牡丹花、仙鹤衬景,幻灯打景、舞台灯光,对号入座,容纳观众扩展至3000人。
可以说是马戏大篷的运用给了齐齐哈尔马戏节目一个很好地发展平台,它不仅使齐齐哈尔马戏节目独树一炽,同时;也便利地将其表演风格推广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