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言桑榆黄昏近,杏林东风花正妍。——献给教授妈妈”。这是一位患者在神经内科欧阳珊教授八十寿诞之际献上的诗作。
欧阳珊教授是快乐的,她在自己的回忆录《川湘记事》中这样写道:“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实际上现在是人生八十不足奇。我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并为之感到生命的快乐和价值。”命运的坎坷抗争不了勇敢的心,道路的崎岖阻挡不了坚毅的步伐。人生百味中,她始终抱着“任何时候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挫折和打击,挺过去了,就是胜利”的心态,从渺小走向强大,从黑暗走向光明。
人们常说:深邃的眼睛能洞察一切,智慧的眼睛能解读一切,清澈的眼睛能净化一切,温情的眼睛能融化一切。而欧阳珊就拥有这样一双善睐明眸,在她的眼中,无论是谁,都可以看到灿烂的光和耀眼的爱。她用这双上苍赐予的眼睛寻找光明,心中爱的力量,透过心灵的窗户,润物无声。
“作为医生,从事救人性命的工作,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要用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认认真真地工作,时时刻刻为病人着想。”——欧阳珊教授
心理精神医师卡尔·梅宁格说:“爱能拯救人,无论是施与爱的人还是得到爱的人。”欧阳珊教授从被爱中获得了生存的能量,从此也开始储存爱人的能量。
“医生必须时时、事事、处处为病人着想,才能让医术发挥作用。”这是欧阳珊教授从医的座右铭。在神经内科这片医学沃土上,她倾注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在“时间就是生命”的神经内科领域里,她与死神进行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
记得一次科内大会诊,患者是长沙市某中学的一位男性中年教师。该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双下肢肌肉壮实、强直而有震颤,行走困难,工作不便。会诊未能得出结论,欧阳珊教授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病例。会诊后她想,湘雅如果搞不清又能将他推到哪里去呢?他去外地也有困难,行动不便,且经费也是问题。
于是,她便怀着应尽量想办法为患者就地诊治的强烈愿望,查阅了不少书籍和文献,从神经科的参考书、肌电图的参考书找,发现颤搐症状及肌强直症状的描述中,有个神经性肌强直症与这个病人症状很相似,国内尚未见报道此病的文章。
她为此感到欣喜万分,便建议患者先用苯妥英钠。几天后,得知患者病情稍有好转,但不能完全控制后,建议他改用卡马西平治疗。不久,患者康复出院。
几年后,在清理门诊卡片记录时,想到这个患者不知如今怎么样了,于是试着写了一封随访信。
数月后,她收到一封来自广东的信件,这位病友很高兴地告诉她,自己一直在吃“卡马西平”,症状控制得很好,尤其感谢的是,多年后她还记着这样一位普通的病人。
欧阳珊有个习惯,那便是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总是喜欢结合病例去查书籍和文献,甚至不耻下问,针对问题穷追不舍,希望帮助病人把诊断弄清楚,使之得到恰当的治疗。她一再提到:将病人作为自己家里人看待,你就会从他一进门起开始关注,并且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这样既解决问题又少花费钱。
欧阳珊总是将临床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她的关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散发性脑炎”病因研究、肝豆状核变性诊治、脑血管病临床及流行病学多种危险因素探讨及神经电生理应用经验等,对提高这些疾病的诊治水平及全国脑血管疾病防治均有积极意义。
以往对隐球菌脑膜炎不认识,容易误诊,而欧阳珊教授决定将隐球菌列为颅内炎症脑脊液常规检查,提高了早期诊断率,而早发现也十分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欧阳珊教授关于大蒜治疗隐脑及肝豆核变性冲击治疗及驱铜素的治疗在国内亦属领先。
与欧阳珊接触过的患者常夸她:“医术精湛不说,就她关切的神情就足以让我们感觉到精神百倍”。作为一名从事神经内科多年的医生,欧阳珊教授坦言做医生很辛苦,但“看到患者病情日渐好转,看到患者欢欢喜喜出院,我就觉得自己的苦是值得的”。如今,已经八十岁高龄的欧阳珊教授,依旧坚持每个星期去特需专家门诊坐诊2、3次。她在为患者看病的时候,总是为他人着想,在诊治过程中,选择最简单可行的检查,选择最温馨亲切的话语,整个环节都是在为他人着想,为的是让患者“少跑几趟路,少花几块钱”。
有一次早上看门诊,还没有到门口,一个病人急促而夸张地指着她说:“就是她,就是她!”当时,欧阳珊教授还以为是“自己做了什么错事儿”,后来才知道,那个人是忙着向前来就诊的人介绍欧阳珊教授。因此,加号也成了家常便饭,有时饿着肚子一直加班到中午一点多,实在受不了了,她才跟患者说:“让我们都休息一下好吗?不然我饿晕了,大家都看不成了啊。”这样敬业的医生有谁不尊重,又有谁不敬佩呢?
神经内科危急病人多,病情重,变化快,往往时间就是生命,一分一秒,生死攸关。有好几个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脑危象病例的抢救令她至今心有余悸:
一位老工人症状表现为频发脑危象、脉慢,在放射科作颈动脉造影时发现为硬膜下血肿,立即在放射科钻颅,抽出酱油乌血而成功获救;
1969年,欧阳珊下放桂东医疗队,当天就遇到一个病人,根据病人病史,临床考虑硬膜下血肿,半夜突发脑危象时,她与普外科医生联手钻颅穿刺成功抢救了患者;
第三例是国防科大医院张老院长,深夜神志不清,由欧阳珊教授急会诊,考虑脑硬膜下血肿可能,当晚请神外医生来到床旁穿刺抢救存活。
医院老区与现在新医疗大楼比起来,抢救病人要困难得多,因为电梯已经老化,故障不断,很多时候她接到电话说病人不行了,立即要爬五到六层的楼梯去抢救,刚抢救完一个病人,又有一个说需要抢救,然后又是爬几层楼,就这样,来来回回,不知道要跑多少趟,爬多少层楼。欧阳珊教授风趣地说:“有的时候,我真想在电话里说‘我自己都快不行了’,可是一想到病人现在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就算还有一口气,也要赶到抢救现场。”
欧阳珊至今还记得由黑龙江转来的一位女青年,肝豆核变性病人,是由父母用担架抬入医院的,不能起床,不能吞咽进食,在王可嘉教授和欧阳珊教授的共同管理治疗下,经冲击驱铜治疗,及抗锥外系症状左旋多巴注射对症治疗,患者渐渐可以行走、进食。出院时,她的母亲感谢说:“本来打算治不好就丢下她在医院不带回去的,哪里知道这么快就治好了,真是太感谢您们了!”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心传递,接力未来。在工作繁忙,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她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写成了一本《川湘记事》的回忆录。她曾为写书而迟疑,因为她不想因为写书而放弃需要帮助的病人,但是有一个信念在思想深处不断闪现,那便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欧阳珊教授非常高兴写了这样一本书,尽管写书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是纵使能给年轻人一点点启示,一点点鼓励,一点点呵护,她便心满意足。
“用心做好每一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真心关爱每一个哪怕素不相识的路人。对阅历不丰、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对于我的后代和学生,或许多少会有点教益吧。”这是她写在《序》中的话语,言语中无不透露着对年轻人的关爱。也许她想让爱蔓延得更宽更广,更深更浓。
大事记
1974年和1977年两次参加国家试用教材内科学中神经系统疾病部分编写、审稿工作(第一次在广州;第二次在杭州)。
1978年10月 升任讲师 该年参加大蒜静脉注射液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科研,获省科学大会奖(与王可嘉排名并列第一)。
1985年2月~8月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协助王可嘉参加合作研究脑血管病流调工作,并参观访问该院临床中心脑电图室及诱发电位室。
1986年组建湖南省脑电图学组,任组长。
1987年8月~1988年10月继续赴美NIH合作研究,完成1985年王可嘉因病未完成课题,并将原王可嘉所写论文修改补充后送美国神经流行性学杂志发表。
1989年9月 升教授,当年主编及主导试听教材《颅神经检查》,获全国优秀试听教材奖。
1993年2月 参加湘雅医院专家门诊工作。
1996年~2001年任湖南省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2000年获省学会工作先进工作个人。
1997年8月~1998年7月 返聘神经内科一年。
1998年~1999年 参加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理系列研究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9年 主审:《中西医结合神经精神科分册》,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2002年3月 湘雅医院授予“湘雅医学名家”称号,授牌及证书。
2002年 主编:《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2007年评为“湘雅医院优秀共产党员”(2005——2007年度)。
2008年6月 全国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疾病学组30周年,评为研究杰出人物之一(全国20人)并颁发终生成就奖奖杯。
欧阳珊,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发起人之一及特约编辑,湖南省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脑电图及临床神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散发性脑炎病因研究、肝豆状核变性诊治、脑血管病临床和流行病学多种危险因素的探讨,以及神经电生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攻方向为脑血管疾病,锥外系疾病,神经电生理。
曾获得“全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学研究杰出人物终生成就奖”、“湘雅医学名家”、“医学院优秀教师”、“湖南省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会工作先进个人”、“医院先进工作者”、“湘雅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1997年7月退休并返聘神经内科特需专家门诊。
欧阳珊教授是快乐的,她在自己的回忆录《川湘记事》中这样写道:“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实际上现在是人生八十不足奇。我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并为之感到生命的快乐和价值。”命运的坎坷抗争不了勇敢的心,道路的崎岖阻挡不了坚毅的步伐。人生百味中,她始终抱着“任何时候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挫折和打击,挺过去了,就是胜利”的心态,从渺小走向强大,从黑暗走向光明。
人们常说:深邃的眼睛能洞察一切,智慧的眼睛能解读一切,清澈的眼睛能净化一切,温情的眼睛能融化一切。而欧阳珊就拥有这样一双善睐明眸,在她的眼中,无论是谁,都可以看到灿烂的光和耀眼的爱。她用这双上苍赐予的眼睛寻找光明,心中爱的力量,透过心灵的窗户,润物无声。
“作为医生,从事救人性命的工作,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要用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认认真真地工作,时时刻刻为病人着想。”——欧阳珊教授
心理精神医师卡尔·梅宁格说:“爱能拯救人,无论是施与爱的人还是得到爱的人。”欧阳珊教授从被爱中获得了生存的能量,从此也开始储存爱人的能量。
“医生必须时时、事事、处处为病人着想,才能让医术发挥作用。”这是欧阳珊教授从医的座右铭。在神经内科这片医学沃土上,她倾注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在“时间就是生命”的神经内科领域里,她与死神进行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
记得一次科内大会诊,患者是长沙市某中学的一位男性中年教师。该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双下肢肌肉壮实、强直而有震颤,行走困难,工作不便。会诊未能得出结论,欧阳珊教授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病例。会诊后她想,湘雅如果搞不清又能将他推到哪里去呢?他去外地也有困难,行动不便,且经费也是问题。
于是,她便怀着应尽量想办法为患者就地诊治的强烈愿望,查阅了不少书籍和文献,从神经科的参考书、肌电图的参考书找,发现颤搐症状及肌强直症状的描述中,有个神经性肌强直症与这个病人症状很相似,国内尚未见报道此病的文章。
她为此感到欣喜万分,便建议患者先用苯妥英钠。几天后,得知患者病情稍有好转,但不能完全控制后,建议他改用卡马西平治疗。不久,患者康复出院。
几年后,在清理门诊卡片记录时,想到这个患者不知如今怎么样了,于是试着写了一封随访信。
数月后,她收到一封来自广东的信件,这位病友很高兴地告诉她,自己一直在吃“卡马西平”,症状控制得很好,尤其感谢的是,多年后她还记着这样一位普通的病人。
欧阳珊有个习惯,那便是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总是喜欢结合病例去查书籍和文献,甚至不耻下问,针对问题穷追不舍,希望帮助病人把诊断弄清楚,使之得到恰当的治疗。她一再提到:将病人作为自己家里人看待,你就会从他一进门起开始关注,并且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这样既解决问题又少花费钱。
欧阳珊总是将临床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她的关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散发性脑炎”病因研究、肝豆状核变性诊治、脑血管病临床及流行病学多种危险因素探讨及神经电生理应用经验等,对提高这些疾病的诊治水平及全国脑血管疾病防治均有积极意义。
以往对隐球菌脑膜炎不认识,容易误诊,而欧阳珊教授决定将隐球菌列为颅内炎症脑脊液常规检查,提高了早期诊断率,而早发现也十分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欧阳珊教授关于大蒜治疗隐脑及肝豆核变性冲击治疗及驱铜素的治疗在国内亦属领先。
与欧阳珊接触过的患者常夸她:“医术精湛不说,就她关切的神情就足以让我们感觉到精神百倍”。作为一名从事神经内科多年的医生,欧阳珊教授坦言做医生很辛苦,但“看到患者病情日渐好转,看到患者欢欢喜喜出院,我就觉得自己的苦是值得的”。如今,已经八十岁高龄的欧阳珊教授,依旧坚持每个星期去特需专家门诊坐诊2、3次。她在为患者看病的时候,总是为他人着想,在诊治过程中,选择最简单可行的检查,选择最温馨亲切的话语,整个环节都是在为他人着想,为的是让患者“少跑几趟路,少花几块钱”。
有一次早上看门诊,还没有到门口,一个病人急促而夸张地指着她说:“就是她,就是她!”当时,欧阳珊教授还以为是“自己做了什么错事儿”,后来才知道,那个人是忙着向前来就诊的人介绍欧阳珊教授。因此,加号也成了家常便饭,有时饿着肚子一直加班到中午一点多,实在受不了了,她才跟患者说:“让我们都休息一下好吗?不然我饿晕了,大家都看不成了啊。”这样敬业的医生有谁不尊重,又有谁不敬佩呢?
神经内科危急病人多,病情重,变化快,往往时间就是生命,一分一秒,生死攸关。有好几个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脑危象病例的抢救令她至今心有余悸:
一位老工人症状表现为频发脑危象、脉慢,在放射科作颈动脉造影时发现为硬膜下血肿,立即在放射科钻颅,抽出酱油乌血而成功获救;
1969年,欧阳珊下放桂东医疗队,当天就遇到一个病人,根据病人病史,临床考虑硬膜下血肿,半夜突发脑危象时,她与普外科医生联手钻颅穿刺成功抢救了患者;
第三例是国防科大医院张老院长,深夜神志不清,由欧阳珊教授急会诊,考虑脑硬膜下血肿可能,当晚请神外医生来到床旁穿刺抢救存活。
医院老区与现在新医疗大楼比起来,抢救病人要困难得多,因为电梯已经老化,故障不断,很多时候她接到电话说病人不行了,立即要爬五到六层的楼梯去抢救,刚抢救完一个病人,又有一个说需要抢救,然后又是爬几层楼,就这样,来来回回,不知道要跑多少趟,爬多少层楼。欧阳珊教授风趣地说:“有的时候,我真想在电话里说‘我自己都快不行了’,可是一想到病人现在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就算还有一口气,也要赶到抢救现场。”
欧阳珊至今还记得由黑龙江转来的一位女青年,肝豆核变性病人,是由父母用担架抬入医院的,不能起床,不能吞咽进食,在王可嘉教授和欧阳珊教授的共同管理治疗下,经冲击驱铜治疗,及抗锥外系症状左旋多巴注射对症治疗,患者渐渐可以行走、进食。出院时,她的母亲感谢说:“本来打算治不好就丢下她在医院不带回去的,哪里知道这么快就治好了,真是太感谢您们了!”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心传递,接力未来。在工作繁忙,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她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写成了一本《川湘记事》的回忆录。她曾为写书而迟疑,因为她不想因为写书而放弃需要帮助的病人,但是有一个信念在思想深处不断闪现,那便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欧阳珊教授非常高兴写了这样一本书,尽管写书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是纵使能给年轻人一点点启示,一点点鼓励,一点点呵护,她便心满意足。
“用心做好每一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真心关爱每一个哪怕素不相识的路人。对阅历不丰、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对于我的后代和学生,或许多少会有点教益吧。”这是她写在《序》中的话语,言语中无不透露着对年轻人的关爱。也许她想让爱蔓延得更宽更广,更深更浓。
大事记
1974年和1977年两次参加国家试用教材内科学中神经系统疾病部分编写、审稿工作(第一次在广州;第二次在杭州)。
1978年10月 升任讲师 该年参加大蒜静脉注射液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科研,获省科学大会奖(与王可嘉排名并列第一)。
1985年2月~8月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协助王可嘉参加合作研究脑血管病流调工作,并参观访问该院临床中心脑电图室及诱发电位室。
1986年组建湖南省脑电图学组,任组长。
1987年8月~1988年10月继续赴美NIH合作研究,完成1985年王可嘉因病未完成课题,并将原王可嘉所写论文修改补充后送美国神经流行性学杂志发表。
1989年9月 升教授,当年主编及主导试听教材《颅神经检查》,获全国优秀试听教材奖。
1993年2月 参加湘雅医院专家门诊工作。
1996年~2001年任湖南省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2000年获省学会工作先进工作个人。
1997年8月~1998年7月 返聘神经内科一年。
1998年~1999年 参加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理系列研究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9年 主审:《中西医结合神经精神科分册》,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2002年3月 湘雅医院授予“湘雅医学名家”称号,授牌及证书。
2002年 主编:《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2007年评为“湘雅医院优秀共产党员”(2005——2007年度)。
2008年6月 全国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疾病学组30周年,评为研究杰出人物之一(全国20人)并颁发终生成就奖奖杯。
欧阳珊,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发起人之一及特约编辑,湖南省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脑电图及临床神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散发性脑炎病因研究、肝豆状核变性诊治、脑血管病临床和流行病学多种危险因素的探讨,以及神经电生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攻方向为脑血管疾病,锥外系疾病,神经电生理。
曾获得“全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学研究杰出人物终生成就奖”、“湘雅医学名家”、“医学院优秀教师”、“湖南省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会工作先进个人”、“医院先进工作者”、“湘雅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1997年7月退休并返聘神经内科特需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