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也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更重要的是为了刺激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再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设计方法
一、课堂提问的核心
1、提问要以引导学生走进课本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真正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去阅读文章,去感受、思考文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应该来自于学生,来自于文章本身,来自于学习的过程。对于那些脱离了文本的问题,不管是谁提出的,即使很有价值,即使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不能把学生带进文本里面的问题,是和教学基本任务和基本规律相违背的。
2、提问要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目标。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被动式学习改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要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包括以下三种内涵:提出问题,重要的是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梳理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筛选、整合,保留最有价值的问题,放弃没有意义的问题,抓住关键的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中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与文本有关联的新问题。所以,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必须植根于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总是根据别人的问题去文章中找答案,这种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多教师抱怨:做了很多的阅读,但学生的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最初的训练时,产生的问题常常是无序的、杂乱的,如果不去把这些问题筛选、梳理和整合,并加以思考和探究,就有可能走进阅读的死胡同。
二、实效课堂提问应把握的策略
1、提问“三维”有底数。语文新课程目标由三个维度的目标组成,总目标必须通过分类目标来实现。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盲目随意、信口开河,无意识地随意提问,结果是一节课上下来,提问了什么问题连自己也不知道。因此,提问要把握教学的分类目标,即课堂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当然,三个目标的提问权重不能一样,要有侧重。
2、问误答正。好的教师不直接向学生奉献真理,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探求真理。“施教之功,贵在引导。”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时不妨运用逆向思维,反题正问,故意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驳。这样,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又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这样的一个教例:对鲁迅小说《一件小事》主人公的理解,教师这样提问: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中文字叙述最多的人就是主人公。《一件小事》寫得最多是“我”,“我”是否就是主人公呢?为什么?通过提问、讨论,大家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而不是以作品中写多写少来决定的。作品通过老妇人被车把兜住跌倒这一事件,写出了车夫正直无私、认真负责的精神。引发了“我”的思想斗争,表现了知识分子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所以《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是车夫而不是“我”。这样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促使学生举一反三。
3、指路迁移。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学生想答又说不出,或一时“卡壳”之时,教师应及时指明思考方向,以帮助学生排除思考障碍,确定思维方向,然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知识迁移,找到解答的思路。如有位教师教学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当教师问学生“什么是石拱桥”时,学生欲言又止,原因是对石拱桥的定义模糊,一时说不太清楚。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指路”、“搭桥”,帮助迁移。于是教师改变了通常的平铺直叙的提问法,而是采取了指路迁移的方法来导答。教师问大家:同学们观察过你们家乡或者邻近地方的石拱桥吗?谁能说出它的样子?这样一说,给出了一个学生的见识和经验储备足以解答的问题,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学生们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在学生你一言他一语的答问中,教师不断用规范性的语言纠正学生的不准确的说法。这样就很自然地解决了问题,学生对石拱桥印象特别深刻,教学效果好。只要运用得当,必将使师生双方形成“会教——会学,优教——优学,善教——善学”的教学良性循环。因此,教师要不断实践和总结,让提问这个教学“常规武器”发挥出最大为功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4、提问时效看评价。教师提问学生后,有一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指点。一句“坐下”,让学生心凉了半截,把学生推向“爱与痛的边缘”,积极性荡然无存。心理学上有一条基本规律,即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这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所提出过的“效果律”。一个人对他的活动知道与不知道结果,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你可以说:“你的问答很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能再多考虑一步或再多转一个弯或某某地方你能再做进一步分析,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非常好了。”等等。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用不着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其实回答错了也没关系,下面我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请你注意听一听好吗?”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
总之,要让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走,而不要让他们走“迷茫的小路”。要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
参考文献
[1] 宋秋前.课堂提问行为的临床诊察与改进[J].当代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
[2] 张枝叶.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教育科研(语文教研)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设计方法
一、课堂提问的核心
1、提问要以引导学生走进课本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真正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去阅读文章,去感受、思考文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应该来自于学生,来自于文章本身,来自于学习的过程。对于那些脱离了文本的问题,不管是谁提出的,即使很有价值,即使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不能把学生带进文本里面的问题,是和教学基本任务和基本规律相违背的。
2、提问要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目标。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被动式学习改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要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包括以下三种内涵:提出问题,重要的是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梳理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筛选、整合,保留最有价值的问题,放弃没有意义的问题,抓住关键的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中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与文本有关联的新问题。所以,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必须植根于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总是根据别人的问题去文章中找答案,这种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多教师抱怨:做了很多的阅读,但学生的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最初的训练时,产生的问题常常是无序的、杂乱的,如果不去把这些问题筛选、梳理和整合,并加以思考和探究,就有可能走进阅读的死胡同。
二、实效课堂提问应把握的策略
1、提问“三维”有底数。语文新课程目标由三个维度的目标组成,总目标必须通过分类目标来实现。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盲目随意、信口开河,无意识地随意提问,结果是一节课上下来,提问了什么问题连自己也不知道。因此,提问要把握教学的分类目标,即课堂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当然,三个目标的提问权重不能一样,要有侧重。
2、问误答正。好的教师不直接向学生奉献真理,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探求真理。“施教之功,贵在引导。”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时不妨运用逆向思维,反题正问,故意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驳。这样,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又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这样的一个教例:对鲁迅小说《一件小事》主人公的理解,教师这样提问: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中文字叙述最多的人就是主人公。《一件小事》寫得最多是“我”,“我”是否就是主人公呢?为什么?通过提问、讨论,大家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而不是以作品中写多写少来决定的。作品通过老妇人被车把兜住跌倒这一事件,写出了车夫正直无私、认真负责的精神。引发了“我”的思想斗争,表现了知识分子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所以《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是车夫而不是“我”。这样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促使学生举一反三。
3、指路迁移。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学生想答又说不出,或一时“卡壳”之时,教师应及时指明思考方向,以帮助学生排除思考障碍,确定思维方向,然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知识迁移,找到解答的思路。如有位教师教学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当教师问学生“什么是石拱桥”时,学生欲言又止,原因是对石拱桥的定义模糊,一时说不太清楚。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指路”、“搭桥”,帮助迁移。于是教师改变了通常的平铺直叙的提问法,而是采取了指路迁移的方法来导答。教师问大家:同学们观察过你们家乡或者邻近地方的石拱桥吗?谁能说出它的样子?这样一说,给出了一个学生的见识和经验储备足以解答的问题,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学生们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在学生你一言他一语的答问中,教师不断用规范性的语言纠正学生的不准确的说法。这样就很自然地解决了问题,学生对石拱桥印象特别深刻,教学效果好。只要运用得当,必将使师生双方形成“会教——会学,优教——优学,善教——善学”的教学良性循环。因此,教师要不断实践和总结,让提问这个教学“常规武器”发挥出最大为功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4、提问时效看评价。教师提问学生后,有一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指点。一句“坐下”,让学生心凉了半截,把学生推向“爱与痛的边缘”,积极性荡然无存。心理学上有一条基本规律,即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这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所提出过的“效果律”。一个人对他的活动知道与不知道结果,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你可以说:“你的问答很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能再多考虑一步或再多转一个弯或某某地方你能再做进一步分析,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非常好了。”等等。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用不着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其实回答错了也没关系,下面我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请你注意听一听好吗?”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
总之,要让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走,而不要让他们走“迷茫的小路”。要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
参考文献
[1] 宋秋前.课堂提问行为的临床诊察与改进[J].当代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
[2] 张枝叶.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教育科研(语文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