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指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既有一般思维的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创造性、突破性、新颖性。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结合自已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善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联想和想象是让阅读和写作生动起来的翅膀。没有联想和想象,阅读便肤浅、乏味,不能深入;没有联想和想象,写作便单调、贫乏,不能丰富和生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要想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就要有丰富的联想。例如:教《荷叶》第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冰心是怎样由荷叶联想到母爱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教师还要在写作中进行联想训练——用象征手法来写《牵牛花》。由这个题目联想到两种情况:一是批判依赖他人、没有能力的吹鼓手;二是赞赏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勇于进取的精神。可让学生任选一角度作文,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中,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有关描写大胆想象,以“断腿之后”为题写一篇文章,想象孔乙己是怎样生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让学生想象:如果“我们一家”在船上遇到的是成了富翁的于勒,“我”的父母会怎样?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更完美、更新颖的形象、情节或结论,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质的飞跃。
二、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通过比较阅读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教《羚羊木雕》和《散步》时,让学生比较两文中奶奶在家庭中的地位。通过比较,学生自然得出了尊老爱幼是建设和谐家庭的核心,是人类的一种良好美德。还可以让学生比较《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中的异同点。学生从两人的性格特点、人物的命运、周围人的行为态度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就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毒害。学生在比较中各抒己见,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了他们的智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质疑探索,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结合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实现教育的宗旨。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要把学生眼光锁在狭小的思维天地之中,成为“井底之蛙”,而是应促进学生独立地、自信地用睿智的眼光去存疑质疑,去探索求知,敢于标新立异,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鹦鹉学舌。比如:在教学《马说》时,让学生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除了因为没有伯乐外,其自身是否也有责任?真正的千里马可以毛遂自荐,敢于推销自己,以达到被人发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目的,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别人来发现。在教“铁棒磨针”这个成语时,学生也提出:一根铁棒可以打磨成无数根针,为什么要用一根铁棒去磨一根针呢?这岂不是既浪费材料又没有效率的愚蠢之举?……
多年来,我经常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写作上的“缺点”和观点上的“偏颇”,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也常常能陈列出“五花八门”的观点。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在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安排学生辩论,就可以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艺术的提高大有裨益,同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羚羊木雕》时,我设计了“‘我’和‘父母’谁有错”这个话题来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我”错在哪里,“父母”又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让他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安排了辩论的教学方式,设计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愚公很愚”和“愚公不愚”两道辩论题,分正、反两方辩论。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道理进行辩论,教师适时引导,最后辨明是非。通过课堂辩论,学生明白了本文的主旨,明白了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更为可喜的是,还有学生求异思维、另辟蹊径,对愚公精神存疑:面对太行、王屋二山的阻隔,愚公以无穷无尽子子孙孙的辛苦为代价换取门前的平坦,到底值不值得?他完全可以搬家,这样挖山实在太“愚”。这种辩论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强化。
当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勇于探索、不断实践,常思考、勤训练、多积累,就一定能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建好平台,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结合自已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善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联想和想象是让阅读和写作生动起来的翅膀。没有联想和想象,阅读便肤浅、乏味,不能深入;没有联想和想象,写作便单调、贫乏,不能丰富和生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要想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就要有丰富的联想。例如:教《荷叶》第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冰心是怎样由荷叶联想到母爱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教师还要在写作中进行联想训练——用象征手法来写《牵牛花》。由这个题目联想到两种情况:一是批判依赖他人、没有能力的吹鼓手;二是赞赏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勇于进取的精神。可让学生任选一角度作文,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中,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有关描写大胆想象,以“断腿之后”为题写一篇文章,想象孔乙己是怎样生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让学生想象:如果“我们一家”在船上遇到的是成了富翁的于勒,“我”的父母会怎样?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更完美、更新颖的形象、情节或结论,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质的飞跃。
二、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通过比较阅读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教《羚羊木雕》和《散步》时,让学生比较两文中奶奶在家庭中的地位。通过比较,学生自然得出了尊老爱幼是建设和谐家庭的核心,是人类的一种良好美德。还可以让学生比较《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中的异同点。学生从两人的性格特点、人物的命运、周围人的行为态度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就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毒害。学生在比较中各抒己见,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了他们的智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质疑探索,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结合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实现教育的宗旨。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要把学生眼光锁在狭小的思维天地之中,成为“井底之蛙”,而是应促进学生独立地、自信地用睿智的眼光去存疑质疑,去探索求知,敢于标新立异,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鹦鹉学舌。比如:在教学《马说》时,让学生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除了因为没有伯乐外,其自身是否也有责任?真正的千里马可以毛遂自荐,敢于推销自己,以达到被人发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目的,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别人来发现。在教“铁棒磨针”这个成语时,学生也提出:一根铁棒可以打磨成无数根针,为什么要用一根铁棒去磨一根针呢?这岂不是既浪费材料又没有效率的愚蠢之举?……
多年来,我经常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写作上的“缺点”和观点上的“偏颇”,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也常常能陈列出“五花八门”的观点。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在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安排学生辩论,就可以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艺术的提高大有裨益,同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羚羊木雕》时,我设计了“‘我’和‘父母’谁有错”这个话题来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我”错在哪里,“父母”又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让他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安排了辩论的教学方式,设计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愚公很愚”和“愚公不愚”两道辩论题,分正、反两方辩论。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道理进行辩论,教师适时引导,最后辨明是非。通过课堂辩论,学生明白了本文的主旨,明白了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更为可喜的是,还有学生求异思维、另辟蹊径,对愚公精神存疑:面对太行、王屋二山的阻隔,愚公以无穷无尽子子孙孙的辛苦为代价换取门前的平坦,到底值不值得?他完全可以搬家,这样挖山实在太“愚”。这种辩论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强化。
当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勇于探索、不断实践,常思考、勤训练、多积累,就一定能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建好平台,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