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数学课中,教师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尝试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观察,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关键词】 数学课;悬念情境;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宫殿的入门向导. 所以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正. 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悬念,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导入阶段、讲授过程、小结阶段来进行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一、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 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 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 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學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
二、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满意的收获.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可以用演示法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然后接着问:“能否证明你们得到的结论呢?并且证明的方法至少有三种. ”同学们都很惊讶,由此产生疑问,议论纷纷,而且拿起笔进行证明,经过大家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出如下几种证法,并且都能够积极举手回答.
证法一,如图1,延长BA到点E,过点A作AD∥BC,
∴ ∠1 =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AC ∠1 ∠2 = 180°(平角定义),∴ ∠BAC ∠B ∠C = 180°.
证法二,如图2,过点A作DE∥BC,∴ ∠1 = ∠B,∠2 = ∠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BAC ∠1 ∠2 = 180°(平角定义),∴ ∠BAC ∠B ∠C = 180°.
证法三,如图3,延长BC到点D,在△ABC的外部以CA为一边,CE为另一边画∠1 = ∠A.
∴ CE∥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B = ∠2(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ACB ∠1 ∠2 = 180°(平角定义),
∴ ∠A ∠B ∠ACB = 180°.
在证明时学生们都很积极,争先恐后地回答,对于其中的证法,有些学生有顿然大悟的感觉,并且得到了满足. 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解题悬念设置,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对数学的变幻无穷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就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的知识,其实这就是通过学习来培养兴趣,然后又通过兴趣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的一个阶段. 通过这样的悬念设置,就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主动热情地学习数学.
三、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
每节课在小结时,也应精心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 有些学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于是打开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 例如,在讲幂的乘方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计算28 × 58,学生无法再计算下去了. 这时,教师可以说:“这道题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如果你略施妙计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口算出来,这个妙计是什么呢?如果想知道那就请听下节课积的乘方的分解. ”这样,又在学生心中设下一个悬念,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去以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从而为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如:设置悬念要难易适当,使学生能够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设置悬念要联系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活跃其思维,始终使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设置悬念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情绪相结合,在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进行悬念的设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进行悬念的精心设置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热情,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
【关键词】 数学课;悬念情境;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宫殿的入门向导. 所以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正. 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悬念,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导入阶段、讲授过程、小结阶段来进行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一、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 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 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 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學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
二、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满意的收获.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可以用演示法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然后接着问:“能否证明你们得到的结论呢?并且证明的方法至少有三种. ”同学们都很惊讶,由此产生疑问,议论纷纷,而且拿起笔进行证明,经过大家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出如下几种证法,并且都能够积极举手回答.
证法一,如图1,延长BA到点E,过点A作AD∥BC,
∴ ∠1 =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AC ∠1 ∠2 = 180°(平角定义),∴ ∠BAC ∠B ∠C = 180°.
证法二,如图2,过点A作DE∥BC,∴ ∠1 = ∠B,∠2 = ∠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BAC ∠1 ∠2 = 180°(平角定义),∴ ∠BAC ∠B ∠C = 180°.
证法三,如图3,延长BC到点D,在△ABC的外部以CA为一边,CE为另一边画∠1 = ∠A.
∴ CE∥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B = ∠2(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ACB ∠1 ∠2 = 180°(平角定义),
∴ ∠A ∠B ∠ACB = 180°.
在证明时学生们都很积极,争先恐后地回答,对于其中的证法,有些学生有顿然大悟的感觉,并且得到了满足. 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解题悬念设置,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对数学的变幻无穷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就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的知识,其实这就是通过学习来培养兴趣,然后又通过兴趣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的一个阶段. 通过这样的悬念设置,就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主动热情地学习数学.
三、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
每节课在小结时,也应精心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 有些学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于是打开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 例如,在讲幂的乘方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计算28 × 58,学生无法再计算下去了. 这时,教师可以说:“这道题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如果你略施妙计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口算出来,这个妙计是什么呢?如果想知道那就请听下节课积的乘方的分解. ”这样,又在学生心中设下一个悬念,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去以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从而为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如:设置悬念要难易适当,使学生能够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设置悬念要联系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活跃其思维,始终使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设置悬念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情绪相结合,在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进行悬念的设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进行悬念的精心设置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热情,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