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而起,因缘而灭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95990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历代文人雅士为它如痴如醉,为它作诗咏赋。紫砂壶泥料原产于宜兴丁蜀地区,更有一代文豪苏轼在晚年来到丁蜀,对灵秀山水流连忘返,自此悠然地过上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生活。宜兴紫砂壶文化是文化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因着文人雅士高山流水般的情怀而更加独树一帜,它是历史的结晶,是人们思想与智慧的产物,而它作为艺术品展现自身观赏价值的同时,又作为生活的实用品让人爱不释手。人们常说真正的艺术品会使人产生共鸣,久之与人相通而具灵性,经过温养的紫砂壶会随着岁月沉淀而越发光泽亮眼,这便是人与壶的共鸣,养一把壶,生发出一份诗人情怀,而同时壶的外观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养壶之人的心性,两者相辅相成。
  “昙花壶”(见图1)采用段泥制作,初见时便能夺人眼球,清新的米黄色显得婉约秀丽,如暗夜里含露的花朵,其色泽纯正朴实,竟有种玉石般的韵味,养壶泡茶少许,以布擦拭便看出其亚光色质,深沉古朴。再抚摸壶身,细而不砂,光滑圆润,质感丰富。
  说起紫砂壶文化,就会让人想起茶,进而联想到茶禅一味的古语。紫砂壶文化自古以来就和佛家有着不解之缘,佛家讲求缘分,顺其自然,并有这样一首小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大意是:琼浆玉液虽然诱人,却不如品一碗香茗有真趣;正襟危坐手持经书参尽枯禅,不如放下一切喝茶去。禅宗主张“自心是佛”,看不通、想不透的事不如不想,往往倒会因着缘分自得真谛。紫砂壶的创作往往也随心而发,从自然中获得灵感。“昙花壶”便是由自然感悟而来。但同时,紫砂壶是历史的产物,一个时代的品味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随着历史的变迁,手工艺制作技术的提高,紫砂壶的装饰手法越发多样化。雕漆、泥绘、浮雕、镂雕、堆花、贴花等技巧让人叹为观止,其表现手法更是因器而异、变化无穷。纵观“昙花壶”,它借助于模印手法,在壶身和壶盖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花瓣,契合地贴服于壶面;圆而挺秀的壶把似昙花弯曲的根茎,由粗到细,线条柔和流畅,便于提拿;壶嘴与壶把相称相协,自然地由壶身胥出,峭立可爱,似昙花伸展开来的细叶;壶盖往上凸起,富有层次感且转折有度;壶钮娇小玲珑,饱满却不臃肿,均匀对称,远观似是挺秀的花蕊从盛放的昙花中羞涩地探出头。壶盖与壶身过渡自然,壶肩曲线平滑,如花娇柔却不失精神气韵,一朵盛开到极致、美丽不可方物的昙花就此与紫砂壶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昙花的花瓣大而娇嫩,每次盛开都绽放到极致,花瓣很快失去水分,因而昙花的花期才会很短。昙花一现,刹那间的美丽,一瞬间的永恒。关于昙花民间盛传着一个故事:传说昙花与每日为它浇水除草的韦陀相爱,玉帝发现后大怒,将韦陀送去出家,且让他忘记了前尘姻缘。韦陀忘记了昙花,潜心修佛,每年暮春为佛祖下山采朝露煎茶,昙花便只在那时默默开放,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美丽的故事总是带有遗憾。昙花一现,细想实则也是一份随心而动的洒脱与恬淡。佛的胸怀是开阔的,能包容一切。昙花一现,亦是一种禅意。世间万物皆有灵性,有的甘愿平淡一生,有的只想极尽夏花之绚烂。也许身为女子,总对世间美好而遗憾的事物情有独钟,也大都藏着一种“生如夏花绚烂,死如秋叶静美”的红尘情结。
  宜兴紫砂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它带着历史的沧桑而来、带着情感的绵密而来,古朴而神秘。佛说:“一切因缘而起,因缘而灭。”壶与人凭的大致也是这一份缘,因缘而惺惺相惜、因缘而献茶奉香、因缘而情动爱护,于是人的脾性变成壶的脾性,使得紫砂壶中又有一个新的故事值得被人追寻、被人娓娓道来。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五谷丰登壶”创意理念、造型特征及自然风韵的研讨,论证壶艺创作题材可从自然界和生活中汲取这一原理。取寓意丰收的稻谷和竹篾编织、农家用来装纳谷物的箩筐进行组合搭配,经艺术提练成为壶的造型,其形态生动,主题表现鲜明,自然风韵清新;内蕴的创意丰富,歌唱丰收,生活气息浓郁,艺术美感强烈。  关键词 五谷丰登壶;创意理念;造型特征;自然风韵  紫砂壶艺的创作素材大多源于自然,壶艺家通过深入
期刊
摘 要 宜兴以紫砂壶闻名于世,享誉海内外,但紫砂壶并非独秀,陶刻陶板画亦有独到之处。陶刻陶板画作为陶瓷艺术作品之一,相较于其他陶刻于紫砂壶、陶瓶上的陶刻作品来说,更具有纯粹的艺术性,它集书画艺术手法与陶刻于一体,在展现中国古典艺术美的同时,又将传统手工艺以简朴的方式表现出来。  关键词 陶刻;中国画;太行人家  中国作为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是拥有悠久的制陶史,而陶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文明时期,
期刊
窑变主要是指陶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和气氛发生变化而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古人对窑变的定义,相对来说,更加宽泛,甚至将陶瓷器型的变化也包括在内。  在紫砂艺术里,窑变作为特殊的紫砂艺术和手法,吸引着一批艺人去为之探索。所谓紫砂窑变,是在小小紫砂壶的表面形成氧化和还原不同的气氛,导致紫砂壶器表面生成不同的色彩,赋予古老的紫砂壶耳目一新的感觉。  紫砂个人风格的形成,最重要的成分
期刊
明代文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创始篇》中曾记载:“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讲述了紫砂壶诞生的时间和过程。宜兴紫砂,得天独厚,冠绝于世,它因茶而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在品类众多的饮茶器皿中,唯紫砂壶被世人视作最佳茗具,不仅因其材质特殊,适合泡茶品茗,更在于其
期刊
宜兴是紫砂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紫砂渐呈欣欣向荣之势,成为中国陶瓷工艺的代表之一。紫砂壶不单单是一件煮茶器物,紫砂艺人在创作时将中国传统文化、吉祥符号、宗教文化、政治思想及自身感悟融入其中,赋予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共鸣,增加壶的收藏价值,这也是紫砂工艺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代文人雅士喜饮茶、性高洁、好清雅,自然重视盛茶器具的雅致。晋代时期,茶文化和紫砂文化开
期刊
紫砂花货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紫砂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符。所谓紫砂花货是紫砂艺人将自然形态中富有美学价值的部分,采用浮雕或半浮雕的手法设计出的紫砂壶,形象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指出,紫砂花货的创作与自然形态密切相关,通过粗中取精、艺术加工,将之升华成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满足人们精神的诉求。因此,紫砂花货是立足于自
期刊
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人也习惯借具体物象来表达心中愿景,例如:松柏象征长寿,石榴暗示多子,葫芦寓意福禄。寓情、寓意是紫砂壶艺创作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等在心灵手巧的艺人手中,演变为承载美好祝愿的紫砂作品,如“鱼化龙壶”寓意吉祥,鱼跃龙门,平步青云,名利双收;“报春壶”寓意春暖花开,好运来临;利用竹子、蝙蝠谐音制作而成的“祝福壶”,寓意祝福无限。  吉祥如意历来是中华民族恒久的美
期刊
宜兴紫砂壶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洗礼,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上兴久不衰。早在西汉末年,就有“五行相杂,以成百物”之说,而紫砂俗称“五色土”,对应五行,紫砂壶便是金、木、水、火、土的结晶。古往今来,因紫砂壶的盛名,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他们认为将五行、五色捧在手上,就如同把大千世界揣进怀里,心拥万物之根本。紫砂壶不仅美观实用,其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令人神往。紫砂壶的制作注重点、线、面结合,其造型是重中之重,
期刊
紫砂陶艺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色彩,是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自明、清以来,紫砂精品层出不穷,无数能工巧匠穷尽毕生,使紫砂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工艺体系,其制作技法更是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丰富的紫砂陶类型中,紫砂茗壶可谓独树一帜,深受世人钟爱,紫砂壶的制作从采泥炼制、造型构思、布局设计、制作装饰到控温烧成,都是一代代紫砂艺人长期摸索实践的成果,紫砂茗壶逐步从日用陶发展成精妙的工艺
期刊
紫砂壶素以千姿百态、层出不穷的造型而独树一帜,也因此备受世人推崇,且延续着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在漫长的紫砂艺术发展过程中,历代壶艺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的壶艺形态,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目前紫砂壶的造型可分为花货、光货和筋囊货三大类,且各具风格、各呈其态。与讲究几何形态格局的光货和筋囊货相比,花货造型的造型艺术更具有个性与活力。  花货,即自然形态作品,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来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