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知道乌镇,机缘巧合,却让我做出一个决定——感受乌镇。
进入乌镇,先要过桥,一条东市河横贯东西一镇,一座廊桥架通南北两街。桥名“逢源双桥”,是择水而居的缘故吧。双桥下是“财神湾”,带着乌蓬的船儿吃水很浅,停泊此,象是等着财神的到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两岸枕河人家,青瓦白墙,一片宁静和美。
过了双桥,来到“香山堂”,一排乌黑的柜台,悬顶挂着木刻的招牌,原来是药铺。靠墙一溜的小阁抽屉,一把切药的铡刀,一副桌椅,几张发黄的字画……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药香,那斑驳的白木招牌,像是历经过风雨飘摇的年代,如今静静地品着古镇久而弥笃的韵味。
往西行,一条古朴的小巷,两排木门人家。不远处就是“百床馆”。“百床馆”其实徒有虚名,没有一百架窗,但每一架床都只能用“漂亮”来形容。一架双层姊妹床,里层是床,描着飞凤,想必主人曾在上面缀满了香袋。周围的幔帐收敛了姊妹的私房话和笑声;外层是放衣饰的柜子,真是方便了女儿家更衣。还有一架雕花嵌骨床,已经脱落的色彩仍然可以让游者赞叹它们曾经的辉煌。
一路走来,人还未到,先闻到了一阵酒香,一旁的八仙桌旁,坐着喝酒的先生们,伙计的吆呵轻重缓急像是哼唱着水乡小调。
小巷蜿蜒向前,却不能一目将其看个通透,这也许就是韵味所在吧。继续往前走,来到“茅盾故居”。一路从介绍先生生平的厅堂转到了他的书房、灶间、饭堂,桌是普通的桌、灶是普通的灶,让人不禁想像着这位大文豪儿时的点滴生活。
站在“茅盾故居”的出口,一抬头就看到了“林家铺子”,两地之间的距离竟然近得超出了想象,仿佛翻阅一页《林家铺子》的时间,就能到达。铺子很大,也很亮堂,可以想象当时的“林老板”是如何苦心专营,壮大身家。只是如今的“林家铺子”已经物非是,人亦非了。
一路逛来,布鞋店、竹器店、陶器店、装裱店……不经意的抬头,一个斗大的“当”字嵌在一面墙上,就来到了“汇源典当”。从边门绕进,每隔三尺的柜台前就有一个收货和给钱的窗。如今的人们也只有从一些老戏里才看得到当铺当时的情景,但它毕竟是过去财富的象征了。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一路沿河漫步,南岸没有北岸的喧哗,只有千年的青石板路和回廊。廊下,白发人坐在午后暖阳中,细数着旧事。此情此景真让人羡慕,不禁想着,若等我老了也找个这样的地方,和着我的朋友们,讲述着这里和那里的故事,你愿意一起来吗?(摘自百度空间,本刊有删节)
进入乌镇,先要过桥,一条东市河横贯东西一镇,一座廊桥架通南北两街。桥名“逢源双桥”,是择水而居的缘故吧。双桥下是“财神湾”,带着乌蓬的船儿吃水很浅,停泊此,象是等着财神的到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两岸枕河人家,青瓦白墙,一片宁静和美。
过了双桥,来到“香山堂”,一排乌黑的柜台,悬顶挂着木刻的招牌,原来是药铺。靠墙一溜的小阁抽屉,一把切药的铡刀,一副桌椅,几张发黄的字画……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药香,那斑驳的白木招牌,像是历经过风雨飘摇的年代,如今静静地品着古镇久而弥笃的韵味。
往西行,一条古朴的小巷,两排木门人家。不远处就是“百床馆”。“百床馆”其实徒有虚名,没有一百架窗,但每一架床都只能用“漂亮”来形容。一架双层姊妹床,里层是床,描着飞凤,想必主人曾在上面缀满了香袋。周围的幔帐收敛了姊妹的私房话和笑声;外层是放衣饰的柜子,真是方便了女儿家更衣。还有一架雕花嵌骨床,已经脱落的色彩仍然可以让游者赞叹它们曾经的辉煌。
一路走来,人还未到,先闻到了一阵酒香,一旁的八仙桌旁,坐着喝酒的先生们,伙计的吆呵轻重缓急像是哼唱着水乡小调。
小巷蜿蜒向前,却不能一目将其看个通透,这也许就是韵味所在吧。继续往前走,来到“茅盾故居”。一路从介绍先生生平的厅堂转到了他的书房、灶间、饭堂,桌是普通的桌、灶是普通的灶,让人不禁想像着这位大文豪儿时的点滴生活。
站在“茅盾故居”的出口,一抬头就看到了“林家铺子”,两地之间的距离竟然近得超出了想象,仿佛翻阅一页《林家铺子》的时间,就能到达。铺子很大,也很亮堂,可以想象当时的“林老板”是如何苦心专营,壮大身家。只是如今的“林家铺子”已经物非是,人亦非了。
一路逛来,布鞋店、竹器店、陶器店、装裱店……不经意的抬头,一个斗大的“当”字嵌在一面墙上,就来到了“汇源典当”。从边门绕进,每隔三尺的柜台前就有一个收货和给钱的窗。如今的人们也只有从一些老戏里才看得到当铺当时的情景,但它毕竟是过去财富的象征了。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一路沿河漫步,南岸没有北岸的喧哗,只有千年的青石板路和回廊。廊下,白发人坐在午后暖阳中,细数着旧事。此情此景真让人羡慕,不禁想着,若等我老了也找个这样的地方,和着我的朋友们,讲述着这里和那里的故事,你愿意一起来吗?(摘自百度空间,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