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亭游灯 千年华彩追忆文采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haizi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枫亭游灯是福建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结束。宋代王十朋曾作“庆历名臣乡,端明学士里”之诗赞誉,乡人以此为荣耀,正月十三夜游灯,由霞桥村和九社村青泽亭、学士街后垅自然村等三处薛姓村居民起游,下街、兰友、学士及下街北门自然村依次进行。
  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不同于各地的元宵灯节,它汇集了社火、放灯、游神、傩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糅合当地民间的灯艺、舞蹈、历史文化等各类艺术,并以游动的方式进行体现,从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枫亭元宵游灯习俗”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元宵节,枫亭镇的文化娱乐活动频繁,成为乡村民众最欢乐的节日。枫亭沿海传统乡俗,除了以村为单位绕村出游外,“六乡”、“朱寨”、“东宅”还以数村或几十个村联合,每年举行集体的“出游”踩街活动。“六乡”出游始末持续三天,游遍三十八村,游程100多华里,中途住村二处。所住之村,视作“天赐平安吉祥”,点灯结彩,搭筵演戏,迎宾待客,喜气盈门。
  “六乡”出游时间,一般在上元节至正月底前,农民借农事休闲,开展一种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游行。出游队伍男女自愿参加,老者有八旬老人,幼者有5~6岁稚童,千人列队,一路旌旗飘扬,鼓乐喧天,观者夹道,十分热闹。出游队伍有:大锣大灯、彩旗、横批、旗牌、宣传牌、古铜器、龙虎旗、执事、放事、花担、十音、八乐、车鼓队、军乐队、看马队、弄龙、弄狮、八班、皂隶、神卒、旗牌官、高官、矮吏、香亭、神轿以及种种化装历史人物故事,诸如《民族英雄林则徐》《郑成功收复台湾》《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西游记》《八仙过海》《庆丰收》等古今故事,宣传历史英雄人物,歌颂改革开放,表达了乡人追求心愿。
  出游队伍秩序井然,参游人员大多乔装打扮,有古代龙袍凤冠,刀剑弓箭,有当代西装革屐,长衫短裙,男女同乐,老幼同春。一路上,鸣锣击鼓,载歌载舞,共庆升平,新潮迪斯克舞,男女双人舞,友谊舞,纷纷结队而来,或就地起舞,或登台献舞,或边走边舞,与古老的皂隶舞,走轿舞、凉伞舞,以及弄龙舞蹈,歌声舞影,古今融合,各逞风彩,体现了乡人迎祥纳福喜庆节日的欢乐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深刻地反映了浓郁的地方民情特色和民俗传统文化的历史丰厚积淀。
  兰友街因明朝御史林兰友,曾于农历正月十五奉旨归乡致祭,因此每年元宵正月十五夜,乡民以“奉旨致祭”作为兰友街游灯的主匾,并以“花盆莱头灯”和彩架为主;霞桥街出了宋代武状元薛奕,明朝吏部尚书薛元鼎,户部员外郎薛大丰,乡人以此为荣耀,正月十三夜游灯时,用“独占枫江第一春”为主匾,并以蜈蚣灯为主;下街是明代江西布政司右参议陈迁的故乡,农历正月十四夜由5个自然举行游灯,十七夜由北门自然村单独举行游灯;学士街因元代状元林亨和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曾在此读书致仕,宋代王十朋曾作“庆历名臣乡,端明学士里”之诗赞誉,因此学士街于农历正月十六夜游灯,即以“大魁天下”和“端明学士里”作为主匾,并以“花盆菜头灯”和彩架为主。自明代至今的400多年来。4个街道都依照传统既定的习俗举行游灯。
  其中还有一个动人的典故。传说宋朝年间,连江里(即今枫亭镇)在朝居官者多,他们把京都灯会中较有特色技巧的形式品种传回故乡,并与家乡的灯节特色融会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枫亭元宵游灯,与各地迥然有异。据说有一年元宵节临近之际,枫亭籍在朝的官员各自纷纷邀请皇帝驾临枫亭观灯。皇帝问道:“何日灯会?”众邀者均答是“正月十五”。皇帝颇费心计,为了既不伤臣僚之间和气,又得给邀请者面子,更要显示皇帝对朝臣的不偏不倚,遂答应驾临枫亭观灯,并谕准从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相邀的朝臣各自举办一场游灯盛会。在朝的枫亭籍官员就发动各自原居住地的乡民提早准备,极力办,都想把各自的灯会办得隆重精彩,以博得皇帝赞赏。于是,从当年的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枫亭籍各朝官居住的乡村依次竞办了盛况空前的元宵游灯,皇帝亲临观赏,被那颇具特色的“蜈蚣灯”、“菜头灯”人物故事彩架、弄龙舞狮等所吸引,赞不绝口,御赐了“邀来元夜无双景,独占枫江第一春”、“大魁天下”、“天官赐福”的题赠。
  从此以后,连续五夜的枫亭元宵游灯盛会相沿成习,而且越办规模越大,人物故事彩架、灯具品种不断增多,绵延数里的“灯龙”穿行于村间阡陌,甚为壮观。
其他文献
林鸿年(公元1804年~公元1886年),字勿村,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状元及第,是福建清朝时期的第一个状元。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被册封琉球国之正使,出使琉球。  林鸿年生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从小就勤奋好学,喜欢与人互相切磋学问。25岁时中了举人,并于道光九年进京参加会试,可惜落第而回。不过这次的失败,并没有浇灭林鸿年一颗勇于进取之心,他在回家的路上赋诗
期刊
位于闽浙交界处的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西浦村是个有千年历史的村庄。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古时有18人中了进士,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南宋时“特赐状元”缪蟾也是从这里走出的。  出身乡野 才智过人  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  钟声远和鸡声杂,竹影斜侵剑影光。  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  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  这是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西浦村青年缪蟾赴京赶考前所作一首《
期刊
在长乐历史上产生的11位状元中,地处偏僻的书院“明教堂”居然培养出了陈文龙、姚颖、姚勉三位状元,不能不令人惊奇。长在长乐后山的陈文龙是林则徐笔下与文天祥“隆名并峙”的民族英雄,在福州五区八县,光祭祀陈文龙的尚书庙就达18座之多。  古代选拔人才的科学制度,始于隋朝建立,到清朝末期废除,这其中经历了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最新发现的史料记载,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长乐一共出了11位状元。而地处偏僻的明教
期刊
杏仁古街位于德化县城西北部32公里的上涌镇,被称为“县域次中心”,漫长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灵鹫岩寺、杏仁古街、桃源堂、乡公所、明代古寨等一批文物和旅游景点错落有致。其中,杏仁古街还获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  杏仁街,又名杏仁坪,得名源于一棵千年老杏树。如今,人们看到的杏仁街之所以是百年古街而非千年古街,还得从它坎坷的“命运”谈起。  走在鹅卵石街面,两旁吊脚楼错落有致。宋朝,这里是
期刊
明嘉靖44年(1545年),莆田知县徐执策在今荔城区县巷南北两端分别建竖“海滨邹鲁”和“莆阳文献”两座木坊。明万历16年(1588年),知县孙继有又把两座木坊改名为“文献名邦”和“壶兰雄邑”。从此,莆田有了“文献名邦”之美誉。当时,莆田文化教育发达,读书之风日盛,“比屋业儒”,“邹鲁遗风”,人才辈出。文献名邦这项桂冠戴之无愧,并不过誉。  旧时的兴化军(即莆田)是福建出状元、进士最多的地方。从唐代
期刊
黄培松(公元1855年~公元1925年)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是清末光绪朝武状元,也是清末民初的军政界闻人。他生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祖籍南安。一说是安溪尚卿人。  魁星踢斗  黄培松少年习文,数次到泉州府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到功名。天生身材壮实、膂力过人的黄培松因此放弃以文求仕的道路,转而弃文习武。  当时的青少年多从文学科考入仕,竞争激烈,考武举的人则相对少,竞争压力也相对小,黄培松别
期刊
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年~1172年),当时的福州府永福(今永泰)县曾三度轰动朝野,因为短短七年之间这个偏远小县接连出了三科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对于这一全国罕见的文化殊荣,当时县令曾赋诗曰:“相去之间不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如今,永泰县的塔山上还保留着联奎塔与三元祠,专门纪念宋代三状元。  中国人推崇学而优则仕,因此多少有点状元情结。一介平民,十载寒窗苦读,一朝得中,便能得高官厚禄,
期刊
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海洋浩瀚无际,在面积上占绝对优势。人类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大陆上,对于黑暗的海底世界,人类的探索不过十之一二。勇敢的摄影师潜入海中,用瑰丽的画面记录了地球另一面的景象,激发了人们对海洋生态的好奇心。  海洋是我们的世界最漂亮的一部分,海洋美得让人窒息,它充满生机,色彩鲜艳,处处都是诱人的艺术。  绚烂的深海水,可爱的鱼,惊艳的珊瑚、软体动物,色彩鲜明的海洋动物吸引了无数热爱自然的人和
期刊
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郡1300多年。那么,漳州历史上究竟出过几个状元呢?答案只有一个,他就是明代时期的长泰人林震。关于林震的传说不少,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一笔化三千”,最终喜中状元的故事。  有“千年古县、状元故里”之称的长泰县,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漳州唯一的文状元林震,但林震的墓葬到底在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甚至连他的生卒年月都多有争议。不过,两位林震旁系后裔在一次拜访南靖林震兄弟
期刊
博饼,起源于厦门,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如今的博饼活动,博中状元的人,一年当中运气肯定非常好,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美好的感情寄托。  博饼是中秋节时的一种大众娱乐活动,起源于厦门,是闽南地区特有的由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在以前,闽南中秋博饼,一般都是传统的博饼玩法,比如,奖品一般都是用会饼。博饼纯粹就是为了图个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