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枫亭游灯是福建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结束。宋代王十朋曾作“庆历名臣乡,端明学士里”之诗赞誉,乡人以此为荣耀,正月十三夜游灯,由霞桥村和九社村青泽亭、学士街后垅自然村等三处薛姓村居民起游,下街、兰友、学士及下街北门自然村依次进行。
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不同于各地的元宵灯节,它汇集了社火、放灯、游神、傩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糅合当地民间的灯艺、舞蹈、历史文化等各类艺术,并以游动的方式进行体现,从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枫亭元宵游灯习俗”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元宵节,枫亭镇的文化娱乐活动频繁,成为乡村民众最欢乐的节日。枫亭沿海传统乡俗,除了以村为单位绕村出游外,“六乡”、“朱寨”、“东宅”还以数村或几十个村联合,每年举行集体的“出游”踩街活动。“六乡”出游始末持续三天,游遍三十八村,游程100多华里,中途住村二处。所住之村,视作“天赐平安吉祥”,点灯结彩,搭筵演戏,迎宾待客,喜气盈门。
“六乡”出游时间,一般在上元节至正月底前,农民借农事休闲,开展一种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游行。出游队伍男女自愿参加,老者有八旬老人,幼者有5~6岁稚童,千人列队,一路旌旗飘扬,鼓乐喧天,观者夹道,十分热闹。出游队伍有:大锣大灯、彩旗、横批、旗牌、宣传牌、古铜器、龙虎旗、执事、放事、花担、十音、八乐、车鼓队、军乐队、看马队、弄龙、弄狮、八班、皂隶、神卒、旗牌官、高官、矮吏、香亭、神轿以及种种化装历史人物故事,诸如《民族英雄林则徐》《郑成功收复台湾》《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西游记》《八仙过海》《庆丰收》等古今故事,宣传历史英雄人物,歌颂改革开放,表达了乡人追求心愿。
出游队伍秩序井然,参游人员大多乔装打扮,有古代龙袍凤冠,刀剑弓箭,有当代西装革屐,长衫短裙,男女同乐,老幼同春。一路上,鸣锣击鼓,载歌载舞,共庆升平,新潮迪斯克舞,男女双人舞,友谊舞,纷纷结队而来,或就地起舞,或登台献舞,或边走边舞,与古老的皂隶舞,走轿舞、凉伞舞,以及弄龙舞蹈,歌声舞影,古今融合,各逞风彩,体现了乡人迎祥纳福喜庆节日的欢乐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深刻地反映了浓郁的地方民情特色和民俗传统文化的历史丰厚积淀。
兰友街因明朝御史林兰友,曾于农历正月十五奉旨归乡致祭,因此每年元宵正月十五夜,乡民以“奉旨致祭”作为兰友街游灯的主匾,并以“花盆莱头灯”和彩架为主;霞桥街出了宋代武状元薛奕,明朝吏部尚书薛元鼎,户部员外郎薛大丰,乡人以此为荣耀,正月十三夜游灯时,用“独占枫江第一春”为主匾,并以蜈蚣灯为主;下街是明代江西布政司右参议陈迁的故乡,农历正月十四夜由5个自然举行游灯,十七夜由北门自然村单独举行游灯;学士街因元代状元林亨和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曾在此读书致仕,宋代王十朋曾作“庆历名臣乡,端明学士里”之诗赞誉,因此学士街于农历正月十六夜游灯,即以“大魁天下”和“端明学士里”作为主匾,并以“花盆菜头灯”和彩架为主。自明代至今的400多年来。4个街道都依照传统既定的习俗举行游灯。
其中还有一个动人的典故。传说宋朝年间,连江里(即今枫亭镇)在朝居官者多,他们把京都灯会中较有特色技巧的形式品种传回故乡,并与家乡的灯节特色融会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枫亭元宵游灯,与各地迥然有异。据说有一年元宵节临近之际,枫亭籍在朝的官员各自纷纷邀请皇帝驾临枫亭观灯。皇帝问道:“何日灯会?”众邀者均答是“正月十五”。皇帝颇费心计,为了既不伤臣僚之间和气,又得给邀请者面子,更要显示皇帝对朝臣的不偏不倚,遂答应驾临枫亭观灯,并谕准从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相邀的朝臣各自举办一场游灯盛会。在朝的枫亭籍官员就发动各自原居住地的乡民提早准备,极力办,都想把各自的灯会办得隆重精彩,以博得皇帝赞赏。于是,从当年的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枫亭籍各朝官居住的乡村依次竞办了盛况空前的元宵游灯,皇帝亲临观赏,被那颇具特色的“蜈蚣灯”、“菜头灯”人物故事彩架、弄龙舞狮等所吸引,赞不绝口,御赐了“邀来元夜无双景,独占枫江第一春”、“大魁天下”、“天官赐福”的题赠。
从此以后,连续五夜的枫亭元宵游灯盛会相沿成习,而且越办规模越大,人物故事彩架、灯具品种不断增多,绵延数里的“灯龙”穿行于村间阡陌,甚为壮观。
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不同于各地的元宵灯节,它汇集了社火、放灯、游神、傩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糅合当地民间的灯艺、舞蹈、历史文化等各类艺术,并以游动的方式进行体现,从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枫亭元宵游灯习俗”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元宵节,枫亭镇的文化娱乐活动频繁,成为乡村民众最欢乐的节日。枫亭沿海传统乡俗,除了以村为单位绕村出游外,“六乡”、“朱寨”、“东宅”还以数村或几十个村联合,每年举行集体的“出游”踩街活动。“六乡”出游始末持续三天,游遍三十八村,游程100多华里,中途住村二处。所住之村,视作“天赐平安吉祥”,点灯结彩,搭筵演戏,迎宾待客,喜气盈门。
“六乡”出游时间,一般在上元节至正月底前,农民借农事休闲,开展一种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游行。出游队伍男女自愿参加,老者有八旬老人,幼者有5~6岁稚童,千人列队,一路旌旗飘扬,鼓乐喧天,观者夹道,十分热闹。出游队伍有:大锣大灯、彩旗、横批、旗牌、宣传牌、古铜器、龙虎旗、执事、放事、花担、十音、八乐、车鼓队、军乐队、看马队、弄龙、弄狮、八班、皂隶、神卒、旗牌官、高官、矮吏、香亭、神轿以及种种化装历史人物故事,诸如《民族英雄林则徐》《郑成功收复台湾》《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西游记》《八仙过海》《庆丰收》等古今故事,宣传历史英雄人物,歌颂改革开放,表达了乡人追求心愿。
出游队伍秩序井然,参游人员大多乔装打扮,有古代龙袍凤冠,刀剑弓箭,有当代西装革屐,长衫短裙,男女同乐,老幼同春。一路上,鸣锣击鼓,载歌载舞,共庆升平,新潮迪斯克舞,男女双人舞,友谊舞,纷纷结队而来,或就地起舞,或登台献舞,或边走边舞,与古老的皂隶舞,走轿舞、凉伞舞,以及弄龙舞蹈,歌声舞影,古今融合,各逞风彩,体现了乡人迎祥纳福喜庆节日的欢乐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深刻地反映了浓郁的地方民情特色和民俗传统文化的历史丰厚积淀。
兰友街因明朝御史林兰友,曾于农历正月十五奉旨归乡致祭,因此每年元宵正月十五夜,乡民以“奉旨致祭”作为兰友街游灯的主匾,并以“花盆莱头灯”和彩架为主;霞桥街出了宋代武状元薛奕,明朝吏部尚书薛元鼎,户部员外郎薛大丰,乡人以此为荣耀,正月十三夜游灯时,用“独占枫江第一春”为主匾,并以蜈蚣灯为主;下街是明代江西布政司右参议陈迁的故乡,农历正月十四夜由5个自然举行游灯,十七夜由北门自然村单独举行游灯;学士街因元代状元林亨和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曾在此读书致仕,宋代王十朋曾作“庆历名臣乡,端明学士里”之诗赞誉,因此学士街于农历正月十六夜游灯,即以“大魁天下”和“端明学士里”作为主匾,并以“花盆菜头灯”和彩架为主。自明代至今的400多年来。4个街道都依照传统既定的习俗举行游灯。
其中还有一个动人的典故。传说宋朝年间,连江里(即今枫亭镇)在朝居官者多,他们把京都灯会中较有特色技巧的形式品种传回故乡,并与家乡的灯节特色融会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枫亭元宵游灯,与各地迥然有异。据说有一年元宵节临近之际,枫亭籍在朝的官员各自纷纷邀请皇帝驾临枫亭观灯。皇帝问道:“何日灯会?”众邀者均答是“正月十五”。皇帝颇费心计,为了既不伤臣僚之间和气,又得给邀请者面子,更要显示皇帝对朝臣的不偏不倚,遂答应驾临枫亭观灯,并谕准从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相邀的朝臣各自举办一场游灯盛会。在朝的枫亭籍官员就发动各自原居住地的乡民提早准备,极力办,都想把各自的灯会办得隆重精彩,以博得皇帝赞赏。于是,从当年的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枫亭籍各朝官居住的乡村依次竞办了盛况空前的元宵游灯,皇帝亲临观赏,被那颇具特色的“蜈蚣灯”、“菜头灯”人物故事彩架、弄龙舞狮等所吸引,赞不绝口,御赐了“邀来元夜无双景,独占枫江第一春”、“大魁天下”、“天官赐福”的题赠。
从此以后,连续五夜的枫亭元宵游灯盛会相沿成习,而且越办规模越大,人物故事彩架、灯具品种不断增多,绵延数里的“灯龙”穿行于村间阡陌,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