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外小说也随之成为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纽带。而推理小说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地位与特点。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推理小说汉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各有用武之地,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本文以《尼罗河上的惨案》译本为例,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其使用的翻译策略,希望对推理小说的翻译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推理小说;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2
引言:
中国文化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与西方文化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突出。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通过翻译,许多外文优秀作品得以呈现于中国读者的面前。本文根据推理小说翻译的特点,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中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归化和异化在推理小说汉译中的应用。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经常使用的策略,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推理小说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注意传递文化信息,同时需要恰当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使推理小说的译本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1.归化和异化简介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概念最初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所著的《论翻译的方法》,但他并未对其具体命名。1995年,美国学者Lawrence Venuti(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中定义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即:归化是指将源语言本土化,要求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从而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异化则是指在翻译上吸收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文符合源语言的表达习惯。异化策略有助于保存民族特征和语言特色,为读者保留了异国情调。
翻译实际上是个译者对原文的语言、文化、文学形式不断做出抉择的过程(李冰梅 2011:22)。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根据朱安博的研究(朱安博 2009:109),我们不仅要了解本土文化的特点,还应当借鉴其他学科理论的成果,使翻译研究与现代学科相结合,走出封闭的小圈子,同时对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多方位研究,形成统一的翻译策略。尤其在推理小说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推理小说翻译的特点和语言特色等因素恰当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传达原著文化信息的同时,使读者感受到译文折射出的语言和文化魅力。
2.推理小说及《尼罗河上的惨案》汉译本
推理小说主要关注案件发生和推理的过程。推理小说主要起源于美国,发展于英国。中文创作的推理小说起步较晚,尚在探索阶段。1841年,美国诗人兼作家爱德加(1809-1849)发表了小说《莫格街谋杀案》,这意味着推理小说诞生并进入了人们眼帘之中。1920年,推理小说进入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名家辈出,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推理小说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清末民初时期,当大量外语小说通过翻译涌入中国时,推理小说因其神秘性和意外性独树一帜,备受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广受人们喜爱,它主要描述了一宗发生在游轮上的命案。死者的项链不翼而飞,勘察线索十分有限。侦探赫尔克里· 波洛通过层层排除多个嫌疑人之后查得真凶,凶手身份公布之后,众人哗然,小说最后以凶手自杀谢幕。该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出现了不同语言的译本。中文译本中较优秀的有译者宫英海,他在翻译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使译文通俗易懂,他的译作不但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同时还尊重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推理小说的无穷魅力。
3.从《尼罗河上的惨案》汉译本看归化和异化的应用
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语言形式的限制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译”或是难以充分译出原文意境的难题。(谭载喜 胡庚申 2012:301)这就要求译者在小说翻译过程中除了要运用大量的翻译技巧之外,还要对小说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目的等要素进行研究。推理小说以其紧凑的推理和神秘的案情备受中国读者的好评。下文将从文化负载词和四字词语视角举例分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推理小说中的应用及其所产生的语言效果。
3.1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是在一定背景下包含了特定的文化意义的词语。文化负载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深深影响了作品的内容和文化信息。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应当注意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文化间的冲突给读者造成困惑。
例1:原文:‘That would be like the Queen in your Alice in Wonderland, “Off with her head.” ‘Of course. The divine right of monarchy! Just a little bit of the Naboth’s vineyard touch. And the dangerous girl – Jacqueline de Bellefort – could she do a murder?’
译文:“她就像你们《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扑克女王,‘把她的头砍掉’,简直成了她的口头禅。”“当然,这是君王时代的特权嘛!真有点像拿伯的葡萄园那样叫人羡慕。那么那位危险的女孩——杰奎琳·贝尔弗,她会杀人吗[5]?”
在上例译文中,译者以脚注的方式对“拿伯的葡萄园”进行了解释说明,其文如下,“据《圣经》记载,拿伯是古代以色列的一个葡萄园主,他的葡萄园与王宫毗邻,为国王阿哈勃所垂涎,于是后人常用“拿伯的葡萄园”来比喻令人非常羡慕的东西。” 本段原文中有两个文化负载词,即:“Alice in Wonderland”和“Naboth’s vineyard”,此处译者皆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前者指的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野蛮的红桃王后,后者则是圣经中的一则典故。对于大部分中国读者而言,他们可能对这则童话的具体内容不够了解。通过“扑克女王”这个称呼以及她粗鲁的说话方式,一位野蛮的女王形象立刻映入读者脑海中。至于“拿伯的葡萄园”则相对陌生,因此译者使用了脚注,在帮助读者了解了这则圣经故事的同时,还排除了阅读障碍。文化负载词在外文小说中出现是正常现象,即使造成阅读困难,译者可以通过添加脚注的方式解决问题,使读者拓宽知识面,感受异域风情。
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除了异化策略,归化策略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
例2:原文:“Just be a lamb.”
译文:“乖乖地听话。”
本段原文中有一处文化负载词,即:“lamb”。由于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十分巨大,如果仅仅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原文,可能无法体会小说特有的语言和文化魅力。如“lamb”这个词,其本义是指“羊羔”,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逆来顺受的人”。译者在综合考究该词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把“lamb”译为“乖乖地”,既形象生动又契合原文,符合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设计,同时又避免了中国观众阅读中可能遇到的文化误区。
3.2四字词语结构
汉语言的一大特色是四字词语的使用,它在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也是相当的高,足见其对广大中国读者影响深远。译者在《尼罗河上的惨案》译本中多次使用四字词语,在将外文本土化改造之后,译文顿时显得十分生动亲切,拉近了与中国读者的距离。
例3:原文:‘I don’t know…… I can’t imagine…… no, I haven’t the faintest idea.’ She frowned deeply. ‘No,’ she said at last. ‘I can’t think of anyone who wanted her dead.’ Her voice faltered a little.‘ Except me.’
译文:“我不知道……我无法想象……不,我一点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她眉头紧锁。“不”。她最后说,“我想不出有谁会希望她去死。”她有点结结巴巴地说:“除了我以外。”
在译文中,译者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达到了理想的表达效果。译者将“frowned deeply”和 “voice faltered a little”两个短句翻译成“眉头紧锁”和“结结巴巴”两个四字词语。这两个词语生动地表现出说话者的紧张不安,对人物的描写契合了当时的情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若此处翻译成“紧紧地皱起眉头”和“结巴地说”,翻译效果则不够理想,显得平庸无奇。
归化和异化虽同为翻译策略,但是在语言表达效果上却各有千秋,异化对于四字词语的翻译同样功不可没。
例4:原文:“You’re my golden sun,ok?”
译文:“做我们的黄金之日,不成吗?”
在译文中,译者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将“golden sun”翻译成“黄金之日”,这个词语生动地表现出说话者内心的贪婪和邪恶,以及受害者的无奈和无从选择的心境,既符合当时的情境,又使读者更易全身心融入到小说之中,使得小说表达效果更加丰满,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如果将该词译成“金财主”,虽然符合我们的汉语的表达习惯,但是文字却似乎缺少了灵动,影响到表达力度和表达效果。
结语: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季羡林 2015:51)。文化不会停止发展的脚步,而文化之间的交流离不开翻译活动的进行。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经常使用的策略,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推理小说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忠实表达源语言和文化信息的同时,还应当将归化和异化策略紧密结合,使翻译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要做到在风格上充分体现原作,又要结合受众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达到最佳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冰梅. 文学翻译新视野[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朱安博. 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谭载喜 胡庚申.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积淀与视角[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4]Christie, A. Death on the Nile[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01.
[5](加)阿加莎·克里斯蒂.尼罗河上的惨案[M].宫英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季羡林. 季羡林谈翻译[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关键词:推理小说;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2
引言:
中国文化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与西方文化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突出。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通过翻译,许多外文优秀作品得以呈现于中国读者的面前。本文根据推理小说翻译的特点,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中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归化和异化在推理小说汉译中的应用。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经常使用的策略,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推理小说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注意传递文化信息,同时需要恰当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使推理小说的译本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1.归化和异化简介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概念最初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所著的《论翻译的方法》,但他并未对其具体命名。1995年,美国学者Lawrence Venuti(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中定义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即:归化是指将源语言本土化,要求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从而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异化则是指在翻译上吸收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文符合源语言的表达习惯。异化策略有助于保存民族特征和语言特色,为读者保留了异国情调。
翻译实际上是个译者对原文的语言、文化、文学形式不断做出抉择的过程(李冰梅 2011:22)。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根据朱安博的研究(朱安博 2009:109),我们不仅要了解本土文化的特点,还应当借鉴其他学科理论的成果,使翻译研究与现代学科相结合,走出封闭的小圈子,同时对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多方位研究,形成统一的翻译策略。尤其在推理小说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推理小说翻译的特点和语言特色等因素恰当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传达原著文化信息的同时,使读者感受到译文折射出的语言和文化魅力。
2.推理小说及《尼罗河上的惨案》汉译本
推理小说主要关注案件发生和推理的过程。推理小说主要起源于美国,发展于英国。中文创作的推理小说起步较晚,尚在探索阶段。1841年,美国诗人兼作家爱德加(1809-1849)发表了小说《莫格街谋杀案》,这意味着推理小说诞生并进入了人们眼帘之中。1920年,推理小说进入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名家辈出,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推理小说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清末民初时期,当大量外语小说通过翻译涌入中国时,推理小说因其神秘性和意外性独树一帜,备受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广受人们喜爱,它主要描述了一宗发生在游轮上的命案。死者的项链不翼而飞,勘察线索十分有限。侦探赫尔克里· 波洛通过层层排除多个嫌疑人之后查得真凶,凶手身份公布之后,众人哗然,小说最后以凶手自杀谢幕。该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出现了不同语言的译本。中文译本中较优秀的有译者宫英海,他在翻译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使译文通俗易懂,他的译作不但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同时还尊重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推理小说的无穷魅力。
3.从《尼罗河上的惨案》汉译本看归化和异化的应用
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语言形式的限制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译”或是难以充分译出原文意境的难题。(谭载喜 胡庚申 2012:301)这就要求译者在小说翻译过程中除了要运用大量的翻译技巧之外,还要对小说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目的等要素进行研究。推理小说以其紧凑的推理和神秘的案情备受中国读者的好评。下文将从文化负载词和四字词语视角举例分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推理小说中的应用及其所产生的语言效果。
3.1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是在一定背景下包含了特定的文化意义的词语。文化负载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深深影响了作品的内容和文化信息。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应当注意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文化间的冲突给读者造成困惑。
例1:原文:‘That would be like the Queen in your Alice in Wonderland, “Off with her head.” ‘Of course. The divine right of monarchy! Just a little bit of the Naboth’s vineyard touch. And the dangerous girl – Jacqueline de Bellefort – could she do a murder?’
译文:“她就像你们《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扑克女王,‘把她的头砍掉’,简直成了她的口头禅。”“当然,这是君王时代的特权嘛!真有点像拿伯的葡萄园那样叫人羡慕。那么那位危险的女孩——杰奎琳·贝尔弗,她会杀人吗[5]?”
在上例译文中,译者以脚注的方式对“拿伯的葡萄园”进行了解释说明,其文如下,“据《圣经》记载,拿伯是古代以色列的一个葡萄园主,他的葡萄园与王宫毗邻,为国王阿哈勃所垂涎,于是后人常用“拿伯的葡萄园”来比喻令人非常羡慕的东西。” 本段原文中有两个文化负载词,即:“Alice in Wonderland”和“Naboth’s vineyard”,此处译者皆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前者指的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野蛮的红桃王后,后者则是圣经中的一则典故。对于大部分中国读者而言,他们可能对这则童话的具体内容不够了解。通过“扑克女王”这个称呼以及她粗鲁的说话方式,一位野蛮的女王形象立刻映入读者脑海中。至于“拿伯的葡萄园”则相对陌生,因此译者使用了脚注,在帮助读者了解了这则圣经故事的同时,还排除了阅读障碍。文化负载词在外文小说中出现是正常现象,即使造成阅读困难,译者可以通过添加脚注的方式解决问题,使读者拓宽知识面,感受异域风情。
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除了异化策略,归化策略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
例2:原文:“Just be a lamb.”
译文:“乖乖地听话。”
本段原文中有一处文化负载词,即:“lamb”。由于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十分巨大,如果仅仅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原文,可能无法体会小说特有的语言和文化魅力。如“lamb”这个词,其本义是指“羊羔”,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逆来顺受的人”。译者在综合考究该词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把“lamb”译为“乖乖地”,既形象生动又契合原文,符合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设计,同时又避免了中国观众阅读中可能遇到的文化误区。
3.2四字词语结构
汉语言的一大特色是四字词语的使用,它在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也是相当的高,足见其对广大中国读者影响深远。译者在《尼罗河上的惨案》译本中多次使用四字词语,在将外文本土化改造之后,译文顿时显得十分生动亲切,拉近了与中国读者的距离。
例3:原文:‘I don’t know…… I can’t imagine…… no, I haven’t the faintest idea.’ She frowned deeply. ‘No,’ she said at last. ‘I can’t think of anyone who wanted her dead.’ Her voice faltered a little.‘ Except me.’
译文:“我不知道……我无法想象……不,我一点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她眉头紧锁。“不”。她最后说,“我想不出有谁会希望她去死。”她有点结结巴巴地说:“除了我以外。”
在译文中,译者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达到了理想的表达效果。译者将“frowned deeply”和 “voice faltered a little”两个短句翻译成“眉头紧锁”和“结结巴巴”两个四字词语。这两个词语生动地表现出说话者的紧张不安,对人物的描写契合了当时的情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若此处翻译成“紧紧地皱起眉头”和“结巴地说”,翻译效果则不够理想,显得平庸无奇。
归化和异化虽同为翻译策略,但是在语言表达效果上却各有千秋,异化对于四字词语的翻译同样功不可没。
例4:原文:“You’re my golden sun,ok?”
译文:“做我们的黄金之日,不成吗?”
在译文中,译者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将“golden sun”翻译成“黄金之日”,这个词语生动地表现出说话者内心的贪婪和邪恶,以及受害者的无奈和无从选择的心境,既符合当时的情境,又使读者更易全身心融入到小说之中,使得小说表达效果更加丰满,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如果将该词译成“金财主”,虽然符合我们的汉语的表达习惯,但是文字却似乎缺少了灵动,影响到表达力度和表达效果。
结语: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季羡林 2015:51)。文化不会停止发展的脚步,而文化之间的交流离不开翻译活动的进行。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经常使用的策略,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推理小说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忠实表达源语言和文化信息的同时,还应当将归化和异化策略紧密结合,使翻译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要做到在风格上充分体现原作,又要结合受众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达到最佳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冰梅. 文学翻译新视野[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朱安博. 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谭载喜 胡庚申.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积淀与视角[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4]Christie, A. Death on the Nile[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01.
[5](加)阿加莎·克里斯蒂.尼罗河上的惨案[M].宫英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季羡林. 季羡林谈翻译[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