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理性因素与经验因素的最幸运的结合”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28061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伽利略通过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他创立的科学方法彻底修改了亚里士多德以思辨为主、单纯观察为辅的方法,把经典力学理论大厦建立在牢固可靠的“假设-演绎-实验”基础之上,实现了“知识的理性因素与经验因素的幸运的结合”。
  关键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理性因素;经验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5(S)-0001-3
  
  伽利略(1564-1642)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在提出并形成物理运动定律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他通过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爱因斯坦(1879-1955)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这样评价道:“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1]伽利略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近代物理学之父”。
  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特别是继承和批判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关于落体运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 亚里士多德研究落体运动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17世纪以前,物体局部运动的位置变化和物体运动的原因成了物理学的基本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学术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认为,地面上的每一个物体都是由土、水、气、火四大元素按比例混合组成的。在这四种元素中,土、水是重元素,它的自然位置在地球的中心;气、火是轻元素,它的自然位置在月球天层。物体作向上和向下的运动都属自然运动,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物体所含元素的比例。例如,大石头和小石头中含有的绝对重的土元素都会使石头落到地心这个自然位置上。但由于一块大石头中含有重的土元素比小石头中的土元素多,因此,大石头下落得比小石头快。由此他得出,“物体的重量”是引起物体自然运动快慢的直接原因。
  亚里士多德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并以“逻辑三段论” 的推理方法得出他的关于运动的结论的。他以“物质中包含的土元素下落的自然位置是地面”为“大前提”,以“重物体比轻物体含有土元素多” 为“小前提”,得到“重物体下落比轻物体快”的“结论”。这样的“三段论”演绎推理正是亚里士多德创建的逻辑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人们提供了演绎推理的一种逻辑规则,体现了对世界可知性轮廓的肯定以及对理性、能力及客观事物因果关系的一种简单朴素的认识方法。但是,在空气中重物体可以下落得比轻物体快,也可能下落得与轻物体一样快,甚至下落得比轻物体慢。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感觉经验是不完整的,以这样的物质结构理论作为推理的前提在科学方法论上也是有缺陷的。
  
  2 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观点产生于日常生活的观察结果,符合人们的经验。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观察只是一种日常经验范围内的感性行为,仅停留在从感性经验的表面进行了逻辑推理,缺乏对现象的全面观察,更缺乏有目的的实验验证。
  伽利略认为,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伽利略通过多次仔细的观察后发现,轻重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时,落地时间“几乎同时”。他在《关于力学和机械运动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写道:“一磅重、十磅重乃至更重的铁球,都以同一时间从百米的高度落到地面。”[2]他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几乎同时” 的背后完全可能是由于除了物体本身重量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伽利略首先认为亚里士多德只依据物质本身的“重”和“轻”对自由下落运动的原因进行解释是有明显缺陷的。他在《两门新科学》中借他的化身萨尔维阿蒂在反驳其对手的谈话提出,如果(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那么,“如果大石头以8的速率运动,而小石头以4的速率运动,两块石头在一起时,系统将以小于8的速率运动,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变得比原先速率为8的石头更大,所以更重的物体反而比更轻的物体运动慢。这个效果与您(指他的对手)的设想相反。”[3]
  伽利略认为,物体下落运动快慢不仅与运动物体的重和轻有关,而且与运动物体通过的介质的重和轻有关。运动的速度在定量上与这两者的密度差成正比,即v∝D0-DM(v是物体下落的速度,D0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密度,DM是介质的密度)。根据这个公式,相同材料的物体,不管大小如何,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下落速度应该是一样的。这似乎能解释大石头与小石头在空气中同时落地的现象。但伽利略由此还得到另一个推论:如果不同材料的物体在虚空中下落,由于介质的密度为零,物体下落的速度就正比于自身的密度,于是不同密度的物体在虚空中将以不同的速度下落。1600年前后,伽利略自己从实验中发现了这个推论的错误,因为他观察到虽然不同物体在不同介质中下落的速度不同,但是当介质的密度越来越小时,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差别也越来越小。在极其稀薄但还不是完全真空的介质中,尽管各种物质的密度差别很大,物体速度之间的差别却微小得几乎察觉不出来。对此,伽利略大胆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将以相同的速度下落。为此,伽利略专门进行了抽气机的实验,通过在真空玻璃管中观察一根羽毛和一枚硬币的同时下落证实了这个假设。这个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一句古老的谚语:“要发展科学,学会忽略几乎比严密考虑更有益”。正是实验上的这些结果使伽利略放弃了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用力解释运动的种种努力,走上了直接寻找自然运动规律的正确道路,[4]
  
  3 “知识的理性因素与经验因素的最幸运的结合”
  
  在1632年的《对话》以及1638年的《两门新科学》中,伽利略总结了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完整地提出了关于落体运动的理论。在建立这个理论的过程中伽利略实现了“知识的理性因素与经验因素的最幸运的结合”,[5]开创了在科学发展史上运用实验方法、演绎方法和数学方法的互补和结合的新时代。
  伽利略十分强调重视感觉经验,他指出:“我认为在讨论自然问题时,我们不应当从《圣经》的段落的权威出发,而应当从感觉的实验和必然的证明出发。”[6]与此同时,他又指出了经验的局限性和理性推理的作用。他认为,一个人是很容易受感觉印象欺骗的。例如,晚上人在道路上走,仿佛月亮正跟着我们走。“这种表象如果没有理智插进来,很显然是会使感觉受到蒙蔽的。”对此,伽利略指出:“当我们想到亚里士多德和哥白尼能够使理性完全征服感觉,不管感觉表现怎样,依旧把理性放在他们信仰的首位,我真是感到无限的惊异”。[7]
  在重视感觉经验的前提下,伽利略明确地提出了知识的“经验的”与“理性的”要素的相互关系。一是“理性的”知识先于“感觉的”知识而产生;二是“理性”完全可以征服“感觉”;三是“理性”必须处于信仰的首位。在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观察中,“理性”先于“感觉”和征服“感觉”的主要表现就是伽利略在实验之前就把他的观察和实验存在于特定理论框架中,即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知道怎样去干。这样的理论框架是基于对哥白尼新学说的“知识贮备”和对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传统的否定而形成的。没有这样的“理性”知识,仅靠单纯的归纳思辨或对自然的观察结果获得的经验,伽利略是不可能在落体运动的研究中作出创新成果的。
  伽利略先假设物体下落时速度不断增加,并且速度的增大与降落的距离成正比,但从这个假设演绎得出的结论不能成立。于是他又假设速度的增加与降落的时间成正比,这就是所谓“匀加速运动”。但是设计一个实验直接测量下落的速度在当时是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伽利略求助于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方法,他通过对速率与时间成正比的假设出发,进行数学变换,从而得出落差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s/t2为常量。把对速率的测量转换为对位移的测量。于是,这个“纯粹的定律”具有了与实验的观察材料进行比较的可能。
  基于日常生活的观察, 经过分析,伽利略确信,一个沿光滑斜面滚下的球是“冲淡了的”或“减缓了的”自由落体的运动,落体运动是斜面运动在倾角等于90度时的极限。如果发现光滑斜面上滚下的球是匀加速运动,那么一个自由落体的运动也必定如此(尽管加速度的数值不同)。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斜面实验。由此可以看出,伽利略确实是十分重视实验的作用的,但是,这些实验首先是在“理性”的认识框架内假设和实现的。一旦不具备直接测量的实验条件,仍然需要借助于间接的实验并通过假设的“理性”推理来得出结论,这个方法论的思想在伽利略后来的著作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4 结束语
  
  伽利略正是运用了一套理性思维和实验检验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具体形式做了正确的数学描述,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论,而且也是牛顿“站在前人肩上”建立“理性力学”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虽然,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在哲学上还是不完善的,但它却是“知识的理性因素与经验因素的最幸运的结合”,并注定被纳入到一个更为普遍的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之中,成为一切“理论”科学的方法。[8]
  
  参考文献:
  [1][德] 艾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一节全国优质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折射;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2(S)-0078-2    1 引言    刘国化老师上的《光的折射》一课,在“第七届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亲切、流畅、严谨而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设计巧妙、生动、创意独特的实验器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个人简历 曾立群,中学高级教师,厦门教育科学研究院物理教研员。1982年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至今,一直工作在中学教育、教学和教研第一线,曾获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厦门市中学物理学科带头人、厦门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现任福建省物理学会理事,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物理学科指导组成员,福建省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市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厦门市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摘 要:
摘 要:对学业成绩的评价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结果性评价向以获取知识的过程为主的过程性评价转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从传统的注重数理逻辑能力向偏重于操作能力转变。促使教师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并发展其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相关能力和习惯。  关键词:操作能力;学业成绩;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3-0022
摘要:Web前端开发技术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技术,调研该新技术的专业开设情况,结合1 X“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对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提出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对课程模块内容进行重构、通过基于“三教”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开展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及融合,并通过实践验证了其可行性。  关键词:1 X证书制度;Web前端开发;课程体系;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
摘 要:实验教学凸显了物理学科教学的特色,文章以教学案例的形式浅谈了物理实验的情境性、体验性、探究性和应用性等教学功能,以期引起同仁们对实验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功能;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5-0058-3  我校正在推进的校本教研活动,以达到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关注智慧生成的教学目标。中学物理实验所具备的教学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的教学案例设计,探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问题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探究教学;问题设计;遵循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0(S)-0013-3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探究式教学方式受到物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探究式教学要求高中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
摘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培养,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探究如何巧妙利用外推处理高中物理问题,同时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  关键词:图像;外推;规律;求实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2(S)-0052-2  物理在其早期的发展史上,曾作为哲学的内容之一,物理思维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最一般的认识
直尺、三角板、圆规等是学生的常用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在一堂探究活动课上,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习工具,积极动脑,交流合作来探究利用学习工具可以做哪些实验,学生踊跃发言,说出了十几种:    1 测圆的直径    利用两块三角板和直尺可迅速测出硬币、铅笔等圆的直径。    2 测量平均速度    用刻度尺(或文具盒面)作斜面,(较短的)铅笔作小车,加上橡皮擦和手表测铅笔从斜面滚下的平均速
摘要:为提高高考评价的效度,加强实验教学,香港物理高考评价改革中出现了教师评审制(TAS)。本文从TAS的实施概况、课堂表现评价以及实施效果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得出相应的启示和结论。  关键词:TAS;实施;评价;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5(S)-0011-3    自2002年香港正式的课程改革以来,高考物理科评价改革由原
摘 要:学生学习《光的反射》后再学习《光的折射》,对光的传播路径探究方法有一定的基础。本设计合理分析学生学情,将课程标准要求具体化,把握本节课重、难点,对演示教具、学生学具进行创造性改进和设计,使课堂探究更加直观和生动。设计“点赞台”对分组实验中表现好的小组予以点赞评价,既迎合学生现代生活特点,又起了很好的课堂激励作用。整节课的有效探究基于教师的引导,而运用类比法学习新概念则使学习过程变得简易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