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阅《陶瓷词典》第一条,便是“九江瓷”,注解为“九江瓷即景德镇瓷”。其实不然,九江也生产瓷器,而且九江与官窑瓷器还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此篇拙文即在于理清九江瓷在我国瓷业的历史传承,发掘九江与陶校以及民国瓷的渊源。
【关键词】:九江瓷历史;九江与陶校;九江瓷与民国瓷
一、九江瓷器的历史整理:
景德镇为著名瓷都,而九江素有“瓷都橱窗”之称。瓷器业有荣华、振华、丽华、茂记、长记、公记、远东、义和、王璋、德成、景德、华美、鸿仁昌、宗同茂、黄源茂、雷德茂、瑞荣庆、宝生祥、润生元、朱义泰、衡利永、同顺福和江西瓷业、菁华瓷业、华盛瓷业、振西瓷业、振东瓷业、华昌瓷业、大兴瓷业、九江白胚等38家,分布在滨江路的,有16家,其次大中路有13家,营业颇为发达,销路东至江浙,北至燕沈,西至川滇,南至粤桂,远如南洋,派专人驻浔采办。
真正意义上的九江瓷,应该是九江加工生产的瓷器,业内称为“红店”。九江瓷以釉上彩居多:粉彩、蓝彩、墨彩、金彩、红绿彩都有。九江作坊生产的瓷,绝大多数有款,以底款居多,如“九江光华瓷号”,“九江顺生瓷号”,民国初年九江余师生出品的九十二头粉彩龙凤餐具,曾是富人家的宠玩。
九江瓷商,大户多数销景德镇成品瓷,小户则购进白胎瓷,自行起彩加工。独家开炉者谓之“大炉”,合伙开炉者谓“春炉”。都是前店后坊,店铺前部摆放货架,各色瓷器制品陈列其上,顾客来玩选择,而有些客人则会进入后堂,在那里有店里最能干的师傅,专事描画纹彩。各店业务,多有侧重,有的专做日用瓷,有的专制艺术瓷。有的以琢器为主,有的专制园器,有的专生产套具(茶、餐具)。
清末民初,“珠山八友”中的一些人迫于生计,有的在九江瓷坊当画师,有的在九江街头开瓷器店。如程意亭曾在九江“普芳居”瓷店、远东”瓷庄当过画师。何许人在九江也自设店号,自画自销。他传世的四幅雪景山水,都是1934年在九江所做,落款均为“时在甲戍许人、画于湓浦客次”。这一时期,九江瓷市中最多的是粉彩、胭脂红、单色釉和蓝彩。
清宫有件档案,直接说明九江与官窑瓷的关系。清史档案中有:九江关光绪二十六年御瓷器报销清册四种:一、《杂项钱粮清册》;二、《传办瓷器清册》;《各瓷次色变价清册》;四、《报销瓷务清册》。把每件瓷都計有二本费:如琢器:天青釉四方象耳瓶,每件二两四钱六;均釉四方杏元双耳瓶:每件一两六钱九分;哥釉四方八卦瓶:每件一两五钱五分。圆器:彩夔凤串花大碗:每件二两三钱;霁红敞口七寸盘;每件七钱五分。皇帝赏用器:青花起线玉壶春瓶:每件二两三四钱七厘;五彩八吉祥足尺大盘:每件三两五钱等等数万件均有造价。说明御用瓷是要计成本费的。也说明九江与官窑瓷有极密的关系。
二、陶校(景德镇陶瓷大学)与九江的渊源:
19世纪末的“百日维新”虽然夭折,但它所倡导的废科举、办学校、引进西方科技等都深入人心。资本主义不仅对封建经济基础起了解体作用,同时也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在帝国大厦将倾之际,传统手工制瓷业在遭遇洋瓷对其进行分解作用时,不得不同时酝酿着生产关系的蜕变。于是,从1904年(清光绪30年)到1910年(宣统2年),七个新式瓷厂在中国先后应运而生。生产关系的蜕变,又引发连锁反应,例如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坐落在景德镇的江西瓷业公司便是其中典型。
公司经办人名叫康特璋,是一位徽州祁门的贡生。康特璋觉得景德镇制瓷工艺上的思想保守、墨守成规,是长期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小生产的积习造成的。他无法改变这种因循守旧的局面,只有“迁地以避之”,其用心可谓良苦。
那么,既然要进行实验改良,必然需要技艺教授与人才培养。所以他又在波阳分厂中,附设了一所陶业学堂,校名很大气,叫中国陶业学堂。类似它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传统陶瓷教育模式的一种颠覆,将以往“师徒”单对单的教授模式引入“师生”单对多的新形式。
自那时起,该校就是当时全国唯一的陶瓷专门学府,学员来自全国各省区,毕业后担负各地工业试验所和工厂窑业技术的革新改良工作。
在1926年到1927年的大革命高涨期间,分校的校务陷于停顿,本校也改为“江西省立窑业学校”。1927年,又改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34年,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江西省陶业管理局,张浩又被聘任为該局工务科长。这一年学校由波阳迁往九江,改名为“江西省九江陶瓷职业学校”。
当时是,省政府拟在九江创设机械化新型瓷厂,又适逢九江圣约翰中学停办,有空闲校舍,张浩取得教育厅的同意,率陶校迁入九江,改名为“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1943年冬,张浩受杜重远来景德镇筹建江西陶业管理局,任副局长,协助杜重远创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学校由舒信伟任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南京失守,危及九江,12月,九江陶校开始“流亡”。
然而,也正是陶校在九江期间,厂校合一,一时使陶业人才荟萃,出现过短暂的繁荣。
三、九江瓷与民国瓷的关系:
还得从蒋介石和民国时江西省陶校校长汪璠一段对话说起:
蒋介石问的是,如何能把瓷器做得很好,意思是,民国瓷器能做到什么程度?
汪璠回答说,只要不计工本,不计时间,就可以登峰造极!
看到这里,我们先想,这话校长是随便一说的么?面对总统,应该不是。那么,怎么叫登峰造极?假如比历史上的差很多,或者,差一点,可以这样讲么?不可以!必须是,比清三代官窑不差,或者还好,才可以这样说。
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大师说的,民国已经有能力制作比历代都好的瓷器!能都做到但是,哪里有这样的民国瓷器呢?
答案就是这两年大型拍卖上频频出现的一个名词了,叫文人瓷。就是晚晴程门等三大家开始的以瓷入画。民国珠山八友时期这方面达到一个顶峰。晚清时期国家孱弱,虽然画工很有创新,但是晚清瓷器的工艺水平,还是不行的。到了八友时期,民国经历了黄金十年。总之经济有所恢复,这时候进一步的研究提高,才有了条件。
珠山八友时期瓷板画比较突出。典型的以瓷入画。这是清代之前所不具备的。
民国大师说登峰造极,应该包含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以往的制瓷师傅,属于工艺大师,而民国大师则该具备工艺大师加绘画大师两种身份。其绘画水平要超出清代。而工艺水平要不低于清代。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登峰造极。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三四十年代之间,珠山八友的瓷板画,在绘画方面创造了里程碑。而蔣瓷送给蒋介石本人的,则在绘画和工艺方面都有所突破。
民国大师不愧是大师,心思缜密,这点也想到了。回答说,我们也能完全做到传统的那样,只是想创新。不惜你看,象儿的画法。细看象儿,完全是跟乾隆官一样的作法。红色铺底,之后加白。之后不是划,而是点点,露出底色的红色。这是乾隆官窑的典型做法。点点比勾划难度还大。勾划要求整齐,点点整齐的话就难看了,如果凌乱更难看。要求似乎整齐,而又不很规则,似乎没规律又不凌乱。恰到好处!
这是告诉受礼者总统及其身边人,我们没完全用乾隆官窑做法,但我们是完全会那样作的。
通过上面这些心思缜密的设计和做法,民国大师跟当时的总统介绍,民国瓷器完全可以做到登峰造极!
蒋介石怎样看待大师们的回答呢?----------没有说,但他做了一件事,他要求浮梁陶校做一些国宾瓷,二战胜利后作为礼品送给各大国元首,作为礼品。这就是他的态度了。
【关键词】:九江瓷历史;九江与陶校;九江瓷与民国瓷
一、九江瓷器的历史整理:
景德镇为著名瓷都,而九江素有“瓷都橱窗”之称。瓷器业有荣华、振华、丽华、茂记、长记、公记、远东、义和、王璋、德成、景德、华美、鸿仁昌、宗同茂、黄源茂、雷德茂、瑞荣庆、宝生祥、润生元、朱义泰、衡利永、同顺福和江西瓷业、菁华瓷业、华盛瓷业、振西瓷业、振东瓷业、华昌瓷业、大兴瓷业、九江白胚等38家,分布在滨江路的,有16家,其次大中路有13家,营业颇为发达,销路东至江浙,北至燕沈,西至川滇,南至粤桂,远如南洋,派专人驻浔采办。
真正意义上的九江瓷,应该是九江加工生产的瓷器,业内称为“红店”。九江瓷以釉上彩居多:粉彩、蓝彩、墨彩、金彩、红绿彩都有。九江作坊生产的瓷,绝大多数有款,以底款居多,如“九江光华瓷号”,“九江顺生瓷号”,民国初年九江余师生出品的九十二头粉彩龙凤餐具,曾是富人家的宠玩。
九江瓷商,大户多数销景德镇成品瓷,小户则购进白胎瓷,自行起彩加工。独家开炉者谓之“大炉”,合伙开炉者谓“春炉”。都是前店后坊,店铺前部摆放货架,各色瓷器制品陈列其上,顾客来玩选择,而有些客人则会进入后堂,在那里有店里最能干的师傅,专事描画纹彩。各店业务,多有侧重,有的专做日用瓷,有的专制艺术瓷。有的以琢器为主,有的专制园器,有的专生产套具(茶、餐具)。
清末民初,“珠山八友”中的一些人迫于生计,有的在九江瓷坊当画师,有的在九江街头开瓷器店。如程意亭曾在九江“普芳居”瓷店、远东”瓷庄当过画师。何许人在九江也自设店号,自画自销。他传世的四幅雪景山水,都是1934年在九江所做,落款均为“时在甲戍许人、画于湓浦客次”。这一时期,九江瓷市中最多的是粉彩、胭脂红、单色釉和蓝彩。
清宫有件档案,直接说明九江与官窑瓷的关系。清史档案中有:九江关光绪二十六年御瓷器报销清册四种:一、《杂项钱粮清册》;二、《传办瓷器清册》;《各瓷次色变价清册》;四、《报销瓷务清册》。把每件瓷都計有二本费:如琢器:天青釉四方象耳瓶,每件二两四钱六;均釉四方杏元双耳瓶:每件一两六钱九分;哥釉四方八卦瓶:每件一两五钱五分。圆器:彩夔凤串花大碗:每件二两三钱;霁红敞口七寸盘;每件七钱五分。皇帝赏用器:青花起线玉壶春瓶:每件二两三四钱七厘;五彩八吉祥足尺大盘:每件三两五钱等等数万件均有造价。说明御用瓷是要计成本费的。也说明九江与官窑瓷有极密的关系。
二、陶校(景德镇陶瓷大学)与九江的渊源:
19世纪末的“百日维新”虽然夭折,但它所倡导的废科举、办学校、引进西方科技等都深入人心。资本主义不仅对封建经济基础起了解体作用,同时也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在帝国大厦将倾之际,传统手工制瓷业在遭遇洋瓷对其进行分解作用时,不得不同时酝酿着生产关系的蜕变。于是,从1904年(清光绪30年)到1910年(宣统2年),七个新式瓷厂在中国先后应运而生。生产关系的蜕变,又引发连锁反应,例如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坐落在景德镇的江西瓷业公司便是其中典型。
公司经办人名叫康特璋,是一位徽州祁门的贡生。康特璋觉得景德镇制瓷工艺上的思想保守、墨守成规,是长期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小生产的积习造成的。他无法改变这种因循守旧的局面,只有“迁地以避之”,其用心可谓良苦。
那么,既然要进行实验改良,必然需要技艺教授与人才培养。所以他又在波阳分厂中,附设了一所陶业学堂,校名很大气,叫中国陶业学堂。类似它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传统陶瓷教育模式的一种颠覆,将以往“师徒”单对单的教授模式引入“师生”单对多的新形式。
自那时起,该校就是当时全国唯一的陶瓷专门学府,学员来自全国各省区,毕业后担负各地工业试验所和工厂窑业技术的革新改良工作。
在1926年到1927年的大革命高涨期间,分校的校务陷于停顿,本校也改为“江西省立窑业学校”。1927年,又改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34年,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江西省陶业管理局,张浩又被聘任为該局工务科长。这一年学校由波阳迁往九江,改名为“江西省九江陶瓷职业学校”。
当时是,省政府拟在九江创设机械化新型瓷厂,又适逢九江圣约翰中学停办,有空闲校舍,张浩取得教育厅的同意,率陶校迁入九江,改名为“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1943年冬,张浩受杜重远来景德镇筹建江西陶业管理局,任副局长,协助杜重远创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学校由舒信伟任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南京失守,危及九江,12月,九江陶校开始“流亡”。
然而,也正是陶校在九江期间,厂校合一,一时使陶业人才荟萃,出现过短暂的繁荣。
三、九江瓷与民国瓷的关系:
还得从蒋介石和民国时江西省陶校校长汪璠一段对话说起:
蒋介石问的是,如何能把瓷器做得很好,意思是,民国瓷器能做到什么程度?
汪璠回答说,只要不计工本,不计时间,就可以登峰造极!
看到这里,我们先想,这话校长是随便一说的么?面对总统,应该不是。那么,怎么叫登峰造极?假如比历史上的差很多,或者,差一点,可以这样讲么?不可以!必须是,比清三代官窑不差,或者还好,才可以这样说。
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大师说的,民国已经有能力制作比历代都好的瓷器!能都做到但是,哪里有这样的民国瓷器呢?
答案就是这两年大型拍卖上频频出现的一个名词了,叫文人瓷。就是晚晴程门等三大家开始的以瓷入画。民国珠山八友时期这方面达到一个顶峰。晚清时期国家孱弱,虽然画工很有创新,但是晚清瓷器的工艺水平,还是不行的。到了八友时期,民国经历了黄金十年。总之经济有所恢复,这时候进一步的研究提高,才有了条件。
珠山八友时期瓷板画比较突出。典型的以瓷入画。这是清代之前所不具备的。
民国大师说登峰造极,应该包含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以往的制瓷师傅,属于工艺大师,而民国大师则该具备工艺大师加绘画大师两种身份。其绘画水平要超出清代。而工艺水平要不低于清代。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登峰造极。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三四十年代之间,珠山八友的瓷板画,在绘画方面创造了里程碑。而蔣瓷送给蒋介石本人的,则在绘画和工艺方面都有所突破。
民国大师不愧是大师,心思缜密,这点也想到了。回答说,我们也能完全做到传统的那样,只是想创新。不惜你看,象儿的画法。细看象儿,完全是跟乾隆官一样的作法。红色铺底,之后加白。之后不是划,而是点点,露出底色的红色。这是乾隆官窑的典型做法。点点比勾划难度还大。勾划要求整齐,点点整齐的话就难看了,如果凌乱更难看。要求似乎整齐,而又不很规则,似乎没规律又不凌乱。恰到好处!
这是告诉受礼者总统及其身边人,我们没完全用乾隆官窑做法,但我们是完全会那样作的。
通过上面这些心思缜密的设计和做法,民国大师跟当时的总统介绍,民国瓷器完全可以做到登峰造极!
蒋介石怎样看待大师们的回答呢?----------没有说,但他做了一件事,他要求浮梁陶校做一些国宾瓷,二战胜利后作为礼品送给各大国元首,作为礼品。这就是他的态度了。